学术投稿

前下方钢板治疗锁骨中1/3骨折

叶鹏翰;何贤峰;张峰;黄雷;阮永平;徐荣明

关键词:前下方钢板, 上方钢板, 锁骨骨折
摘要:目的:探讨前下方钢板治疗锁骨中1/3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0例锁骨中1/3骨折的患者行前下方钢板固定治疗,进行随访观察,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相关并发症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0例均达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8~17周,所有患者均恢复受伤以前工作岗位。有8例骨折愈合行内固定拆除,无1例因内固定刺激,内固定失败等原因拆除内固定。结论前下方钢板治疗锁骨中1/3骨折具有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避免内植物刺激、术后功能恢复佳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有效术式。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剖宫产中新生儿产伤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探究

    目的:探讨剖宫产(cesarean section,CS)中新生儿产伤(birth injury,BI)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本院接受剖宫产的孕妇80例,经检测出现产伤,作为观察组,并对其进行干预治疗;另外选取同期在本院待产的经检测发生产伤的非剖宫产妇8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新生儿产伤类型,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新生儿发生产伤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产伤主要集中在皮肤软组织损伤、颅内出血以及头颅血肿方面,与对照组明显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产次与产伤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新生儿体重、5分钟Apgar评分以及出生地与产伤发生明显相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发生产伤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胎龄、新生儿体重以及接产技术是新生儿发生产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胎龄、新生儿体重以及接产技术与剖宫产中新生儿发生产伤密切相关,对照以上因素,产前进行全面检查,准确评估胎儿胎龄以及体重,提高接产技术,加强相关干预措施对新生儿以及孕妇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莫匡颖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体表精确定位进钉点PFNA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体表精确定位进钉点PFNA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63例66髋,右侧34髋,左侧32髋。按Evans-Jensen分型:ⅠA型7髋,ⅠB型24髋,ⅡA型4髋,ⅡB型14髋,Ⅲ型17髋。采用在C型臂X线机体表精确定位进钉点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跟踪随访,评定疗效。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26分钟,显性出血量平均36ml。切口总长度平均3.5cm。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骨折骨性愈合时间2.5~3.5个月,所有患者无伤口感染及螺钉松动断裂,无螺旋刀片切割退出,无髋内翻股骨头坏死。按Harris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优55髋,良7髋,可4髋,差0髋。结论术前C型臂X线机下体表精确定位进钉点能通过两个小切口植入内固定,具有更小切口、更佳的内环境稳定,更轻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更快的组织愈合和功能恢复等优点。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疗效确切。

    作者:沈伟华;陈斌;周伟;吴超;叶梅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CT定位下微创治疗加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CT定位下微创治疗加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组,采用CT定位抽吸联合术后中医辩证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40例作为联合治疗组,高血压性脑出血内科治疗患者40例作为保守治疗组,高血压性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40例患者作为传统手术组。结果联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保守治疗组和传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治疗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有确实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长忠;朱平;徐鸿飞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大骨瓣减压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37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手术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上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通过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37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取得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共存活31例(83.8%)。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机制对患者恢复进行评分,恢复良好2例,中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18例,植物生存状态6例,死亡6例。结论大骨瓣减压手术是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有效的降低了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提高了患者后期生活质量。

    作者:过宓;吕庆伟;章国海;杨松斌;沈良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宫腔镜在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就诊的绝经后无症状的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增厚患者65例行宫腔镜检查,取异常占位组织及子宫内膜行病理学检查。结果65例患者中,子宫内膜息肉、子宫粘膜下肌瘤共37例(57.1%),萎缩性子宫内膜5例(7.7%),子宫内膜炎3例(4.6%),子宫内膜增生16例(24.6%),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例(3%),子宫内膜癌2例(3%)。结论宫腔镜检查直观清晰,定位取材,且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是诊断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首选方法,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郑颖;吕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连续股神经置管复合吗啡膝关节注射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

    目的:观察较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吗啡膝关节腔内注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效果的异同。方法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MFNB组为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吗啡关节腔内注射;CFNB组为续股神经阻滞组。两组均持续镇痛2天,术后观察记录静息,主动和持续被动运动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各时点两组患者静息VAS评分,主动和持续被动运动VAS评分,MFNB组均低于CFNB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吗啡关节腔内注射用于TKA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优于单独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

    作者:李庆华;邓芳;陶守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部穿透性锐器伤病情评估与手术探查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腹部穿透性锐器伤的病情评估与手术探查。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探查的腹部穿透性锐器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剖腹探查54例,腹腔镜探查6例,共有13例探查阴性,总阴性探查率为21.7%。1例死亡,主要死因为下腔静脉破裂所致的失血性休克。结论腹部穿透性锐器伤患者的病情评估需注重临床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准确的病情评估是降低手术阴性探查率的前提,腹腔镜探查在部分病人中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沈坤彪;陈友法;陈琪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用血栓弹力图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围术期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患者围术期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择期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组。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抽取静脉血检测TEG(Thromboelastography),参数包括反应时间(R)、K时间、α角、大振幅(MA)、凝血指数(CI)及LY30。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结果全麻组R、K术中及术后均低于术前,其中R值术后组内明显低于术前(P<0.05),组间明显低于硬膜外组(P<0.05);全麻组α、MA、CI及LY30术中及术后均高于术前,其中术后组内明显高于术前(P<0.05),组间明显高于硬膜外组(P<0.05);LY30硬膜外组术后组内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全身麻醉对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硬膜外麻醉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术后血液高凝状态;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患者围术期纤溶功能均有一定促进作用且前者作用更强。

    作者:林素风;许红英;方妩梅;沈社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新生儿胎粪性肠梗阻的诊断治疗

    目的:探讨新生儿胎粪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的31例胎粪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本组患儿多为足月儿,确诊29例,均予回流灌肠或口服胰酶肠溶胶囊联合开塞露灌肠保守治疗取得了成功。2例拟“新生儿肠梗阻”行手术治疗,2例患儿均恢复良好。结论胎粪性肠梗阻确诊后大多可经保守治疗成功,很少数患儿保守治疗失败或怀疑有先天性肠道畸形等才需手术治疗。

    作者:娄伟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度急性高容血液稀释对七氟烷肺摄取与排出的影响

    目的:观察探讨中度急性超容血液稀释(AHH)术对血气分配系数较低的吸入麻醉药肺摄取和排出的影响。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瑞安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C组,n=30)、乳酸林格氏液组(R组,n=30)及万汶组(H组,n=30)。术中检测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并各时点FA与FAO的比值(FA∶FAO),观察其变化趋势。结果在吸入时,3组患者在吸入七氟烷30秒后被检测到浓度,且随着时间延长,FA∶FI值逐渐升高;但在各时点3组间比较,FA∶F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吸入后,FA∶FAO逐渐降低,在各时点3组间比较,FA∶FA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HHD对七氟烷的肺摄取与排出无影响。

    作者:朱文清;赵梓煜;张序忠;赵敏;吴安生;汤呈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74例的临床体会

    目的:分析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的74例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经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后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未出现明显的变化,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DL分级Ⅰ级、Ⅱ级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Ⅳ级、Ⅴ级所占比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表明治疗后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结论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朝晖;娄晓辉;余一骏;郑海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的患者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监测组)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患者术后行ICP监测,根据ICP值调整治疗方案,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52例(对照组)手术患者的疗效、并发症作比较。结果通过随访进行ADL评分,监测组预后优于对照组;而监测组急性肾功能损伤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较照组低,而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等3种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压监测能较好地反映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患者的每个瞬间的颅内压,通过个体化治疗,控制颅内压,保持脑灌注,减少并发症,及时发现术后再出血,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作者:苏苟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左肾旁前间隙入路在胰岛细胞瘤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左肾旁前间隙入路在胰岛细胞瘤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本院就诊行左肾旁前间隙入路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62例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胰岛细胞瘤患者均顺利完成左肾旁前间隙入路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62例患者全为良性,21例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41例为胰岛素瘤。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病情良好,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214.32±32.52)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12.42±41.73)ml,术后排气时间平均为(2.13±0.73)天,术后开始进食时间平均为(2.21±0.28)天,住院时间平均为(7.21±1.26)天。术中及术后情况,术中无输血病例,术后胰瘘2例,切口感染4例,无腹腔感染和脾梗死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68%,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左肾旁前间隙入路在胰岛细胞瘤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合理选用。

    作者:戴启强;王爱东;张法标;方哲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喉返神经隧道解剖技术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喉返神经隧道解剖技术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10年7月到2014年6月,采用喉返神经隧道解剖技术行甲状腺癌根治术150例。结果切除单侧甲状腺叶加峡部用时25~45分钟,平均30分钟,显露隧道区喉返神经长度1.2~2.0cm,平均为1.8 cm,随后完成同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用时10~25分钟,平均15分钟,无器质性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颗数4~13颗,平均7颗。2例因肿瘤浸润切除小段喉返神经,Ⅰ期修复,6月后声带恢复正常运动。结论甲状腺癌根治术中采用喉返神经隧道解剖技术,有助于避免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

    作者:赵伟军;代明盛;陈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利伐沙班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术后分别予利伐沙班及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测两组病例D-二聚体、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的变化,同时观察其术后出血量、出血倾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改变。结果80例病例中,共有4例发生DVT,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例,发生率均为5%。两组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D-二聚体含量、血小板计数、PT及APTT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出血量、出血倾向发生率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伐沙班可以有效预防胸腰椎骨折术后DVT的发生,而且比低分子肝素钙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作者:苏嘉;戴寿旺;郭晓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缝线锚钉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9例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缝线锚钉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使用缝线锚钉缝合固定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冠状突粉碎性骨折9例。切开于尺骨鹰嘴内侧置入缝线锚钉,缝合冠状突碎骨块周围包括前关节囊等软组织并打结固定。术后进行功能锻炼,定期复查X线片。结果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月,平均20月。本组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骨折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2.5~3月。根据HSS2[1]评分,对肘关节在疼痛(50分)、活动度(30分)、持久性(8分)、整体使用情况(12分)等方面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优90~100分,良80~89分,一般70~79分,较差60~69分,差<60分。本组9例:优1例,良6例,一般2例。结论缝线锚钉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小,出血量少,视野清晰,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罗斌;毛金朝;朱仰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患者分娩方式对母婴的影响探究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的再次妊娠妇孕、分娩方式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待产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200例,并根据其终的分娩方式分为:观察组经阴道分娩者50例,对照组再次剖宫产者150例。监测比较各组孕妇再次妊娠后的产后总出血量、住院时间、产褥期感染率、新生儿5分钟内Apgar综合评分、新生儿出现感染、室息、颅内出血各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中孕妇再次妊娠后的产后总出血量、住院时间、产褥期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的新生儿5分钟内Apgar综合评分以及出现感染、室息、颅内出血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再次妊振孕妇选择阴道分娩更利于产妇的围生期以及产后健康恢复,但其不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的健康影响没有区别,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作者:罗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超声引导下逆行经尿道输尿管镜与顺行经皮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逆行经尿道输尿管镜与顺行经皮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本院接受顺行经皮输尿管镜治疗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50例纳入研究的观察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将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超声引导下逆行经尿道输尿管镜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碎石成功率、手术情况和应激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碎石成功率(96%)高于对照组(χ2=8.306、P<0.05);手术时间(62.3±10.8)分钟、住院总时间(8.6±2.5)天长于对照组,CRP (34.8±6.4)mg/L、肾上腺素(82.3±10.1) ng/ml、去甲肾上腺素(108.2±14.2) ng/ml、肾素(2.1±0.3) pg/ml、血管紧张素Ⅱ(24.3±5.2)pg/m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顺行经皮输尿管镜治疗能够提高碎石成功率,减小手术创伤和应激,促进术后恢复,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理想方法。

    作者:汤忠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全身麻醉和单侧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创伤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全身麻醉和单侧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创伤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6例需要麻醉的手术老年创伤患者,按照麻醉方式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3例。其中A组采用全身麻醉方式;B组采用单侧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观测手术前和期间的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包括两组患者手术及麻醉情况、PQRS评分、MMSE评分和POCD发生率。结果不同类型麻醉方式的麻醉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实施前后采用PQRS评分量表进行测试,结果显示,A组和B组在手术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在术后15、40分钟以及手术1、3、7天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比B组评分有显著性的提高;而术后1个月的情况显示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手术结束后的第7天和1个月的MMSE评分低于手术前(P<0.05),两组间比较,手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手术后7天和1个月,B组要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POCD发生率,B组的发生率要高于A组,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对于老年创伤患者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损伤较小,可以极大降低老年患者的POCD发生率。

    作者:何燕娜;张县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VSD结合Papineau技术治疗创伤后慢性骨髓炎

    目的:探讨VSD结合Papineau技术治疗创伤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所致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8例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所致的骨外露、骨缺损患者,多次清创和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采用Papineau技术开放肉芽创面植骨,Ⅱ期植皮或直接缝合闭合创面。结果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1月,平均16月。18例感染控制骨折愈合,无感染复发病例。结论 VSD结合Papineau技术能有效控制感染,消灭骨死腔促进骨愈合,对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所致的慢性骨髓炎及骨缺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建杰;虞建浩;应一鸣;徐建桥;童松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