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体表精确定位进钉点PFNA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沈伟华;陈斌;周伟;吴超;叶梅芳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 髓内钉, 微创性, 体表定位
摘要:目的:探讨体表精确定位进钉点PFNA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63例66髋,右侧34髋,左侧32髋。按Evans-Jensen分型:ⅠA型7髋,ⅠB型24髋,ⅡA型4髋,ⅡB型14髋,Ⅲ型17髋。采用在C型臂X线机体表精确定位进钉点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跟踪随访,评定疗效。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26分钟,显性出血量平均36ml。切口总长度平均3.5cm。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骨折骨性愈合时间2.5~3.5个月,所有患者无伤口感染及螺钉松动断裂,无螺旋刀片切割退出,无髋内翻股骨头坏死。按Harris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优55髋,良7髋,可4髋,差0髋。结论术前C型臂X线机下体表精确定位进钉点能通过两个小切口植入内固定,具有更小切口、更佳的内环境稳定,更轻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更快的组织愈合和功能恢复等优点。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疗效确切。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喉返神经隧道解剖技术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喉返神经隧道解剖技术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10年7月到2014年6月,采用喉返神经隧道解剖技术行甲状腺癌根治术150例。结果切除单侧甲状腺叶加峡部用时25~45分钟,平均30分钟,显露隧道区喉返神经长度1.2~2.0cm,平均为1.8 cm,随后完成同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术,用时10~25分钟,平均15分钟,无器质性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颗数4~13颗,平均7颗。2例因肿瘤浸润切除小段喉返神经,Ⅰ期修复,6月后声带恢复正常运动。结论甲状腺癌根治术中采用喉返神经隧道解剖技术,有助于避免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

    作者:赵伟军;代明盛;陈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在胃镜下ESD手术的应用

    目的:探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在胃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止血效果。方法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期间,选择临床诊断为消化道粘膜下肿瘤需行ESD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术中常规止血,实验组加用MPH喷洒于创面。记录5分钟止血率和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结果实验组五分钟止血率为88%(44例),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2%(1例);对照组五分钟止血率为42%(21例)(P值<0.05),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8%(4例)(P值<0.05)。结论胃镜下ESD手术采用MPH止血快速有效,且可能减少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作者:梁显军;朱临江;滕晓生;梁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利多卡因对曲马多抗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影响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曲马多用于单侧经皮肾镜碎石术瑞芬太尼麻醉后抗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90例单侧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3组(n=30),P:生理盐水5ml组,T:曲马多1 mg/kg组,TL:利多卡因1.5mg/kg+曲马多1mg/kg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行经皮肾镜碎石术,术毕前15分钟分别静注生理盐水或镇痛剂,观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呼吸恢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不同时间点的VAS:T、TL组低于P组(P<0.05),TL组低于T组(P<0.05);不同时间点的Ramsay镇静评分:T、TL组均高于P组(P<0.05),TL组高于T组(均P<0.05);T组和TL组自主呼吸恢复的初始频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均低于P组(13.4±2.6次/分),而自主呼吸完全恢复的时间(6.8±1.8,7.0±1.9)相当(P>0.05);3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多卡因1.5mg/kg能增强曲马多1 mg/kg用于单侧经皮肾镜碎石术瑞芬太尼麻醉后的镇痛及抗痛觉过敏作用,有一定的镇静效果,不影响麻醉复苏,对胃肠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仍不能完全抑制恶心、呕吐的发生。

    作者:陈超;汪卫星;胡四平;何焕钟;吴鹤芬;刘洋;单汉民;余亮;潘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的患者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监测组)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患者术后行ICP监测,根据ICP值调整治疗方案,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52例(对照组)手术患者的疗效、并发症作比较。结果通过随访进行ADL评分,监测组预后优于对照组;而监测组急性肾功能损伤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较照组低,而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等3种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压监测能较好地反映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患者的每个瞬间的颅内压,通过个体化治疗,控制颅内压,保持脑灌注,减少并发症,及时发现术后再出血,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作者:苏苟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蛛网膜下腔沟通术加带蒂颞肌瓣填塞在复发性硬膜下积液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复发性硬膜下积液的手术治疗。方法对20例复发性硬膜下积液采用蛛网膜下腔沟通术加带蒂颞肌瓣填塞术治疗。结果20例病人术后2周内均行CT复查,显效18例,有效2例。随诊6~24月,均恢复良好,无硬膜下积液复发。结论采用蛛网膜下腔沟通术加带蒂颞肌瓣填塞治疗复发性硬膜下积液,术式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不失为治疗硬膜下积液的一种较好临床方法。

    作者:褚纪发;潘海洲;郜宪礼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静吸复合与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老年骨科手术的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静吸复合与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老年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34例,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每组17例;记录两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心率(HR)、舒张压(DBP)及血氧饱和度(SpO2)在各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凭静脉麻醉组的收缩压(SBP)在T2时点低于静吸复合麻醉组(P<0.05),两组HR均在T1、T3时点低于T0(P<0.05);静吸复合麻醉组SBP在T1、T3时点低于T0(P<0.05),全凭静脉麻醉组在T1、T2、T3时点低于T0(P<0.05);两组DBP在T1时点低于T0(P<0.05);全凭静脉麻醉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拔管及应答时间均短于静吸复合麻醉组(P<0.05);两组OAA/S评分在拔管后1分钟及拔管后5分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RS评分在拔管后1分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拔管后20分钟,全凭静脉麻醉组NRS评分低于静吸复合麻醉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躁动,术后24小时后随访,均否认术中知晓,静吸复合麻醉组有1例出现恶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吸复合和全凭静脉麻醉均可应用于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安全有效;且全凭静脉麻醉早于静吸复合麻醉发生术后疼痛。

    作者:邱灿金;陈真;杨世忠;马伟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80例致病因素分析

    目的:对80例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分析,观察更年期功血发病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研究本院80例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另选57例40岁以下育龄功血患者为育龄组,比较两组病理诊断结果差异,同时分析更年期功血患者年龄、出血时间、内膜厚度的相互关系。结果功血高发人群为40岁以上围绝经期妇女。本次研究中,内膜单纯性增生、内膜复杂性增生、内膜不典型增生、内膜分泌反应不佳、内膜不规则脱卸分别为70.0%、5.0%、10.0%、13.75%、1.25%;增生期、单纯性增生、复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出血时间呈递增趋势,内膜厚度为相同变化趋势,但复杂型增生与不典型增生比较无显著差异;出血时间与子宫内膜厚度负相关,出血时间较长、子宫内膜厚度上升可作为子宫内膜复杂型或不典型增生的判断依据。结论出血时间及子宫内膜厚度与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相关,出血时间越长可导致内膜厚度变小,是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病理进展的重要机制,同时内膜单纯性增生发生功血几率较高,需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黄小娟;徐群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颅骨多点钻孔治疗烟雾病6例

    目的:总结并探讨颅骨多点钻孔治疗烟雾病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6例经外院DSA确诊而转入的烟雾病患者,全部行颅骨多点钻孔术治疗。结果5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1例效果不佳,未出现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结论颅骨多点钻孔术是近年来治疗烟雾病的一种重要的手术方法,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的特点。

    作者:陈志成;揭波盛;李斌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分析

    目的:总结以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的救治的经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1月间,本院收治的以腹部创伤为主的56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愈49例(87.5%),死亡7例(12.5%)。死于严重失血性休克3例、颅脑损伤脑疝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1例,死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及MODS 1例。结论早期的快速急救与准确诊断、合理选择各部位和各脏器损伤的手术处理顺序、合理采用损伤控制、逐步建立多发伤的急诊一体化救治体系等,对提高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金成;孙华山;陈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74例的临床体会

    目的:分析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应用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的74例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经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后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未出现明显的变化,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DL分级Ⅰ级、Ⅱ级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Ⅳ级、Ⅴ级所占比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表明治疗后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结论微创钻孔软通道引流术治疗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朝晖;娄晓辉;余一骏;郑海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磁共振在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MRI对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并分析、总结其MRI征象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关节镜证实为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合征患者的MRI及临床资料。结果①直接征象:踝关节前外侧沟内及下胫腓关节前方软组织影增厚10例(83.3%);距腓前韧带完全撕裂者7例(58.3%),部分撕裂者2例(16.7%),难以判断有无撕裂者1例(8.3%);下胫腓韧带远侧束增厚5例(41.7%)。②间接征象:前外侧沟内积液增多7例(58.3%);局部脂肪间隙模糊不清6例(50.0%);骨软骨损伤6例(50.0%),皮下软组织肿胀4例(33.3%)。结论 MRI能有效显示踝关节前外侧撞击综合征的产生原因和病变程度,在踝关节前外侧综合征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傅耀辉;钱微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观察七氟醚、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儿童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麻醉效果

    目的:研究七氟醚、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儿童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接受儿童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儿童进行研究。随机将患儿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的患者采用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治疗;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对患儿进行麻醉。麻醉过程中,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并对围术期患儿的各项时间进行记录分析。术后,调查分析两组患儿的围术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麻醉前HR、MAP及SpO2等指标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麻醉诱导时,两组患儿的HR、MAP均明显升高(P<0.05),但观察组患儿在麻醉诱导时、麻醉5分钟、10分钟后及拔管5分钟的HR、MAP值均要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SpO2在手术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儿童在麻醉过程中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应消失时间都要短于对照组(P<0.01);手术时长、术后睁眼时长以及拔管时间也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的配合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患者(χ2=35.2083,P=0.0000),手术时口腔分泌物增多的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要低(χ2=5.3333,P=0.0209),不自主运动、喉痉挛、恶心呕吐及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没有很大区别(P>0.05)。结论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儿童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麻醉效果相对于丙泊酚显著一些,患儿麻醉中血液流变学很稳定,安全性高,值得在儿童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麻醉应用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宝钏;何小燕;黄华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超声药物导入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钬激光切除术后的应用

    目的:在经皮内窥镜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火激光切除术(PELD)后的护理与康复过程中应用超声药物离子导入疗法并观察疗效。方法3年内符合要求的PELD术后患者8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和对照组41例,试验组在基础护理同时采用超声药物导入疗法,对照组以基础护理为主,1疗程(10次)结束后将两组症状与体征改善程度、护理评估等的评定比较。结果术后2组患者均出现有并发症,疗程结束后消失。试验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试验组直腿抬高、间歇性跛行(一次步行的距离)比对照组有改善(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总有效率:试验组93.2%,对照组85.4%,试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F=0.077)。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超声药物透入疗法能有效缓解PELD术后的疼痛、改善体征,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静;张兰君;赵正旭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自体血液回输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自体血液回输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脊柱外科住院患者64例进行分析,按照临床试验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2例。其中对照组手术中采用异体输血,治疗组手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输。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电解质、输血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相似,但治疗组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输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失血量平均为(1230±360)ml,平均回收血量为(580±260)ml,平均回收量占失血量的47.15%;治疗组术后第1天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比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3天和第7天相关指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电解质(Na+、K+、HCO3-、PH值)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结论脊柱外科手术中失血较多,应用自体血液回输能够减少自体血丢失及异体血输入,从而避免异体输血引起的输血反应及感染性疾病传播,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燕;潘应锋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夫西地酸钠与万古霉素治疗开颅术并发MRSA感染的比较性观察

    目的:在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术的基础上,比较夫西地酸钠与万古霉素治疗开颅术后并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6例开颅术后并发MRSA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夫西地酸钠治疗组与万古霉素对照组各13例,分别给予静脉滴注,观察两组的疗效及药品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0%、88.9%(P>0.0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8.90%、94.4%(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1.1%(P>0.05),万古霉素组不良反应程度较重。结论夫西地酸钠治疗开颅术后并发肺MRSA感染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万古霉素相当。

    作者:张锦贤;楼永锋;黄君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PFN与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76例分析

    目的:对采用PFN与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并得到随访的7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PFN与PFNA进行治疗,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功能评分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方面,PFNA明显优于PFN,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断钉、头颈切割、髋内翻、拉力螺钉退出方面PFNA组略优于PFN组;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方面,两组并无明显差异。结论 PFNA相较于PFN,操作简便,创伤更小,出血更少,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降低并发症,特别适用于骨质疏松严重及不稳定骨折患者。认为在临床上PFNA可作为优选采用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小山;季卫平;孙勇飞;刘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疗效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多模式镇痛,对照组应用静脉泵镇痛,比较术后镇痛效果、临床疗效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6、24和48小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浆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浆CRP及IL-6水平较术前均升高(P<0.05),但是对照组升高幅度较观察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对照组为1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多模式镇痛能有效缓解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术后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黄先杰;张玉光;陈加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腹腔镜辅助下超低位直肠癌ISR手术的疗效分析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超低位直肠癌ISR手术的疗效及相关的治疗体会。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5月,在本院实施腹腔镜辅助下内括约肌切除术的2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及改行Miles术者,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2.5±12.5)分钟,术中出血量为(60±15)毫升;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5±1.5)天;术后住院时间为(12.5±4.5)天;术后共出现1例(5%)吻合口瘘、1例(5%)血栓性外痔、2例(10%)吻合口狭窄;所有病人的末端回肠造口均在(8±2)月内还纳;造口还纳术后1、3、6、12月分别对患者的肛门功能进行评估,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肛门功能总体恢复良好。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内括约肌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只要病人条件符合,均可尝试行该手术。

    作者:余森龙;王治国;阮灿平;游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多发颅内外沟通恶性黑色素瘤1例

    目的:提高多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认识。方法对1例多发颅内外沟通恶性黑色素瘤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多发颅内外沟通的恶性黑色素瘤临床上极为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结论头颅部位存在多发颅内外沟通的恶性黑色素瘤病例,提高了临床上对该类病种的认识。

    作者:李谷;Coulibaly O.;Dama M.;Diallo O.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直肠后肿瘤65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直肠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直肠后肿瘤患者65例均行直肠指检、B超检查、CT或MRI检查作出诊断。65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单纯经骶入路手术35例,单纯经腹入路手术17例,经腹经骶联合入路手术13例。结果本组肿瘤完全切除有59例,部分切除6例,肿瘤切除率90.8%。术后直肠瘘1例,切口Ⅰ期愈合58例,术后切口感染3例,骶前脓肿3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65例中有56例获得随访6月~4年。3例术后复发,再手术后治愈。结论合理的手术入路、方式是治疗直肠后肿瘤的关键,同时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积极的辅助治疗以及多学科的通力合作也是需要重视的。

    作者:刘源炜;盛勤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