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输尿管下段小结石输尿管镜下低能量中频率钬激光碎石术后双J管早期拔除的可行性探讨

李林锦;朱建龙;鲍文朔;黄卫文;陈合益;翁志梁

关键词:输尿管下段小结石, 钬激光, 输尿管双J管, 早期拔除
摘要:目的 探讨输尿管下段小结石输尿管镜下低能量中频率钬激光碎石术后双J管早期拔除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的患者102例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术后不同的处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情况. 结果 观察组术后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运用输尿管镜下低能量中频率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下段小结石,术后3~5天即拔除双J管的临床效果非常理想,在临床过程中有一定的意义.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洗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洗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5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6)和对照组(n=28).分别采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洗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和单纯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洗.术后观察脑室积血清除情况,脑积水发生率及随访6个月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情况. 结果 治疗组术后早期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期需要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组少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GOS评分显示联合组恢复良好18例,重残4例,死亡4例;对照组恢复良好12例,重残9例,死亡7例,恢复良好率联合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双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灌洗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脑室出血加快脑室积血清除,减少脑积水发生率,改善预后,优势明显.

    作者:刘雪刚;刘德强;戴诚达;程志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显微小骨窗联合颅底脑池外引流治疗中重度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研究

    目的 评价显微小骨窗联合颅底脑池引流与大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方法 78例中重度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小骨窗联合颅底脑池外引流术(小骨窗组,48例)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大骨瓣组,30例),评价两组患者术后3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及并发症. 结果 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小骨窗组少于大骨瓣组.治疗3个月后随访,ADL达自理水平的良好状态者(Barthel指数≥9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小骨窗组优于大骨瓣组.两组的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显微小骨窗联合颅底脑池引流术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和借鉴.

    作者:王勇;邹诣;金鹏程;张华暹;童凌云;缪一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术(hiPrePlacement,HR)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行髓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6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全麻;观察组53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并比较两组的麻醉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的SBP、DBP均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HR较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血压和心率的稳定性显著地较对照组好(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4.26±1.27)小时,对照组为(7.43±2.17)小时(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NPS13例占24.53%,对照NPS11例占20.75%(P<0.05). 结论 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用于HR,均可以满足各患者手术的治疗效果,腰硬联合麻醉治疗效果更佳,不仅更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而且还有更好的血压及心率控制效应.

    作者:武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危重创伤患者应用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制剂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使用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EN)制剂对危重创伤患者静脉胰岛素用量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方法 将40名危重创伤患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标准配方的EN制剂(瑞素),研究组给予含缓释淀粉的EN制剂(瑞代),比较两组患者EN期间胰岛素用量及EN前后血浆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浓度变化. 结果 EN期间研究组的胰岛素剂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研究结束时两组患者的血浆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无明显差异(P>0.05);同EN前比较,两组患者的PA均有显著升高(P<0.05),但ALB则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含缓释淀粉的EN制剂能够很好地改善危重创伤患者的营养状态,同时对血糖影响较小,比标准配方更加适合危重创伤患者.

    作者:蔡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经内镜下电切治疗Peutz-Jegher综合征胃肠多发息肉

    目的 探讨Peutz-Jegh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确诊的Peutz-Jegher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通过综合临床表现和家族史,及时行胃镜、肠镜和小肠钡剂造影检查,发现胃肠息肉并取病理检查.病例确诊后采用了胃肠镜下息肉电切治疗,经2年多时间的4次治疗,并随访5年,患者体重增加,营养状态改善,复查胃肠镜息肉无复发,所有切除的息肉经病理检查均无恶变. 结论 在Peutz-Jegher综合征患者尚未出现腹痛、血便、贫血或肠梗阻前,经内镜下电切胃肠多发息肉操作简单,风险小,疗效好,且能保留了几乎全部有功能胃肠组织,为复发再次手术提供了更多机会,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余利荣;郭绿云;詹雅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乳腺炎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方法. 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产后门急诊就诊并确诊性乳腺炎的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患者均以头孢呋辛2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次/天,治疗组加服疏肝清热,通乳消肿的乳痈1号汤剂,每日1剂,水煎服,200ml,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3天.同一疗程对疗效进行对比. 结果 治疗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好转,症状评分及中医兼症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达96.55%,对照组为86.2%,治疗组疗效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乳房结块大小在治疗后均明显减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乳腺炎效果显著,可缩短疗程,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一种新型肌腱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比较一种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方法与改良Kessler并连续周边缝合法在肌腱愈合不同阶段的生物力学特点,从而为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关的动物实验依据. 方法 在成年三黄鸡双足第3趾Ⅱ区建立趾深屈肌腱横断模型,分别应用新型肌腱缝合方法(A组)、改良Kessler并连续周边缝合法(B组)修复,于术后立即、术后2周、4周,分批处死动物,获取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检查. 结果 切割发生率,A组0.05);生物力学测试结果:A组在肌腱愈合的各阶段,2mm间隙形成负荷及大抗拉强度优于B组 (P<0.05). 结论 该新型肌腱周边缝合法的生物力学强度高于目前临床应用的改良Kessler并连续周边缝合法,能提供较大的抗张强度,有效抵御间隙形成,操作简便,有利于肌腱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

    作者:林加豪;邱海胜;吴建伟;林传甫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急性腹膜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防治体会

    目的 对老年人急性腹膜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情况进行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制定出相应的防护救治对策,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病痛伤害,提高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50例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切口感染程度相同的患者,将其平均分为A组(行插管引流)和B组(常规处理切口,不进行插管引流),两组患者均配合使用抗生素.比较A、B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用药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中无菌性和细菌性急性腹膜炎所占的比例情况. 结果 通过两组数据对比,发现A组患者急性腹膜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4.0%)、用药时间(10.2±2.3)小时、住院时间(15.2±6.3)天明显低于B组(34.7%,24.5±4.6,32.8±3.9),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无菌性急性腹膜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率(100%) (96.2%)明显高于细菌性急性腹膜炎(0)(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经调查后发现,老年急性腹膜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消毒保护切口、行腹内容物或脓液引流,并加用抗生素抑制细菌感染,做好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救治工作,减少患者的病痛和治疗费用,降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率,提高急性腹膜炎治疗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吴斌斌;胡英兴;胡望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预后和影响因素

    目的 观察分析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预后和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本院10年来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237例,采用多因素相关分析研究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送诊时间、手术开始时间、损伤部位(节段)、有无合并伤、椎管侵占率、8小时内激素使用与否、院前颈托使用与否、术前牵引与否、以及手术方式此类损伤预后的影响. 结果 对12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可见送诊时间、术前伤史、手术开始时间、椎管侵占率和8小时内激素应用、院前颈托使用、术前是否牵引与否等因素P≤0.1,其余项目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较差:年龄(P=0.203),性别(P=0.982),损伤阶段(P=0.774),手术方式(P=0.189).将初筛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送诊时间、手术开始时间、椎管侵占率和8小时内激素使用与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大,差异显著(P<0.05). 结论 影响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送诊时间、手术开始时间、椎管侵占率和8h内激素使用与否.可见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时解除脊髓压迫和早期应用激素可以有效改善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的预后.

    作者:何小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缝合锚钉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4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缝合锚钉在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 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43例,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25~47岁,平均36.24岁.伤后2~4天内予以采用切开复位缝合锚钉治疗. 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获得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和血肿形成.术后随访时间10~16个月,平均(13.3±2.5)个月.肩关节外展95°~130°,平均(106.1°± 5.63°),术后Constant-Murley评分为75~98分,平均(90.2±5.23)分. 结论 缝合锚钉技术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少,避免了二次内固定取出,是一种良好的内固定方式.

    作者:王立军;陈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在非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小剂量咪达唑仑联合丙泊酚镇静在非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方法 选择在非全身麻醉下的外科、骨科手术60例,其中椎管内麻醉40例,臂丛神经阻滞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MB组)待麻醉起效,麻醉平面到达预期效果,手术开始前用咪达唑仑0.02~0.04mg/kg,iv镇静,后用瑞芬太尼0.1~0.8μg/kg/min维持,Ⅱ组(M组)待麻醉平面到达预期效果,手术开始前单次用咪达唑仑0.02~0.04mg/kg iv镇静,Ⅲ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手术全程未使用镇静剂.监测和记录患者麻醉前(T1)、麻醉平面固定时(T2)、镇静后1分钟(T3)、10分钟(T4)、30分钟(T5)、60分钟(T6)、清醒后(T7)的BIS值、PETCO2、MAP、HR、SPO2,记录术中烦躁,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苏醒时间及术后24小时随访的满意度. 结果 Ⅰ组Ⅱ组的MAP稍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小时随访满意度Ⅰ组Ⅱ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Ⅰ组满意度高. 结论 非全身麻醉中静脉给予小剂量咪达唑仑和丙泊酚能给患者提供有效的镇静,对呼吸循环抑制轻,术后苏醒快,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裘丽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输尿管下段小结石输尿管镜下低能量中频率钬激光碎石术后双J管早期拔除的可行性探讨

    目的 探讨输尿管下段小结石输尿管镜下低能量中频率钬激光碎石术后双J管早期拔除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的患者102例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术后不同的处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情况. 结果 观察组术后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运用输尿管镜下低能量中频率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下段小结石,术后3~5天即拔除双J管的临床效果非常理想,在临床过程中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李林锦;朱建龙;鲍文朔;黄卫文;陈合益;翁志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仪治疗预防脑出血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目的 探讨应用空气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仪对预防和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 方法 将入院7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36例.治疗组:术后按常规住院治疗和护理,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同时进行空气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加压治疗;对照组:仅行抗凝治疗.2组患者于术后7天、14天分别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DVT发生情况.同时测量股静脉血流的速度.所得数据予以统计学分析. 结果 治疗组36例,无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3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其中6例发生在瘫痪侧,5例的血栓出现在腘静脉以下.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空气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仪能够预防和减少DVT,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戴劼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呼吸参数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目的 研究3种不同呼吸参数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 方法 单肺通气全身麻醉下行胸科手术的ASAⅠ~Ⅲ级患者60例,根据3种不同呼吸参数设置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C组3组,麻醉诱导前(T0)、OLV前(T1)、OLV后即刻(T2)、OLV后15分钟(T3)、OLV结束即刻(T4)、手术结束(T5)等的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PETC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别于术后12、24和48小时3个时间点评估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T0时比较,3组T3、T4时点的PETCO2、PaCO2显著增高(P<0.05),而B、C两组在T3、T4时点的PETCO2、Pa-CO2低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效果显著(P<0.05).B、C两组患者的术后2天POD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而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P>0.05). 结论 单肺通气期间,VT=6ml/kg,RR=15次/分,I:E=1:1.5的呼吸参数设置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POD的危险性.

    作者:桂强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年胸腰椎骨折的处理

    目的 分析老年胸腰椎骨折的处理,认为切开复位内固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应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6例,其中16例病椎植骨.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月,均未发生院内感染、断钉、断棒等情况,伤椎复位均较满意,椎管狭窄改善明显.11例患者轻微疼痛,给予理疗对症处理后缓解,所有患者均没有发生腰椎术后综合征.结论 对于老年人的爆裂骨折及不稳定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仍是一种非它莫属、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郑炜;吴雪华;陈建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前牙即刻种植同期CGF辅助的引导骨再生解决骨缺损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本文主要对前牙即刻种植同期用无机牛骨和可吸收性胶原膜并以CGF辅助对骨再生的引导作用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到2014年10月,到本院就诊的需进行前牙种植的患者共62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口腔检查、X线片以及模型制作等术前准备,设计合理的手术方案,通过对术后种植体周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以及牙槽骨骨量3个指标的测定,用以评价骨缺损区域引导骨再生的效果. 结果 在植入术后6个月以后,种植体的mBI指数与正常邻牙均无显著性差异,探诊深度于6个月后与正常邻牙无显著性差异,且牙槽骨骨量在手术后6个月以后较手术前明显增加.(观察时间太短,这么短的时间内是不可能有无显著差异). 结论 由结果可得,同期用骨替代品联合CGF引导骨再生解决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孟海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胃癌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瘘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瘘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133例;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14例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瘘的患者(观察组)和119例未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瘘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基础合并症(糖尿病与慢性肺病)、TMN分期、切除范围、术后病理体征、生存质量评分、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均能影响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合并糖尿病、低蛋白症、及TNM分期≥Ⅲ期为全胃切除后食管-空肠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P<0.05,OR>1.0). 结论 积极控制基础合并症和炎性反应、改善营养情况,术中谨慎操作、防止重要区域牵拉性损伤,可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

    作者:傅志红;戴文化;吕翔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各种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救治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3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患者在伴有基础疾病、收缩压≤8.0kPa、GCS评分较低、ISS评分较高、伤后时间长、血小板计数≤80×109/L、血糖≥9mmol/L、合并胸腹部损伤、休克以及ARDS等因素方面与生存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收缩压≤8.0kPa、存在基础疾病、GCS评分≤8分、ISS评分≥25分、伤后时间>5小时、合并胸腹部损伤、并发休克或ARDS等8个变量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6、2.14、3.18、2.21、2.87、3.48、6.58、3.06,P<0.05).结论 建立迅速有效的救治通道,正确评估患者的临床特点并给予及时确切的救治措施,始终注意对并发症的防治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

    作者:朱军东;骆建国;蒋海涛;谢民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双胎剖宫产产后出血中B-lynch缝合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双胎剖宫产术中B-lynch对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06年3月至2012年4月共32例于本院住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双胎孕妇,将其半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孕妇剖宫产术中采用B-lynch缝合术,对照组孕妇采用宫腔填塞纱布法.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切除子宫率、产褥感染率等指标. 结果 采用B-lynch缝合法的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率、治疗有效率、子宫切除率和产褥感染率均优于对照组采用宫腔填塞法的患者,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双胎剖宫产术中采用B-lynch缝合法可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罗柳珍;孔建平;金翠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常规治疗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术后脓毒血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应用时效性探究

    目的 探讨分析常规治疗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术后脓毒血症合并肾损伤患者应用时效性的影响及意义,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2年2月到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术后脓毒血症合并肾损伤患者共64例,所有患者术后均经常规治疗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肾功能恢复情况、生化指标及炎症介质表达量变化情况. 结果 患者经首次连续血液滤过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中MAP、HR、CI值及肾功能指标都有很明显的改善,经统计学分析,P<0.01.患者经过连续血液治疗后炎症介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炎症介质IL-6,CRP,ESR有很明显的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IL-10也有一定的下降,但在统计学上,P>0.05,差异无明显意义.经过多次滤过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分析,P<0.05.治疗后观察组A-PACHE II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经多次滤过治疗后患者生存率达58%. 结论 常规治疗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术后脓毒血症合并肾损伤患者的治疗疗效比较满意,可以降低临床死亡率.

    作者:沈立荣 刊期: 2015年第04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