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华;陈素红;吕圭源
目的:评价葛根素治疗四肢外伤性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合适患者中选择58例作为治疗组,66例作为空白组,治疗组使用注射用葛根素4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2h滴完,1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空白组除不加注射用葛根素外其余与治疗组完全一致.结果:治疗组和空白组四肢外伤性肿胀前后症状评分变化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组肿胀前后评分差值变化和空白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在临床疗效中,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55%,空白组总有效率为68.18%.总的各项指标治疗组均优于空白组.结论:注射用葛根素应用于四肢外伤性肿胀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意义.
作者:陈劲柏;周忠东;郦尧旺;谢浩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自由基损伤在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SOD和MDA作为检测指标.本实验从湿痰入手,选用既能祛湿又能轻身延年的独活为干预中药,并观察各组大鼠血清中SOD和MDA的表达,进一步阐明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翁姣;王彩霞;杨微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龙血竭(LXJ)对博莱霉素肺损伤大鼠肺间质过度修复及其TGFβ1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博莱霉素肺损伤组(BLM)及龙血竭组(LXJ),每组20只,再分成两亚组,每亚组10只,通过博莱霉素一次性气管内滴入复制肺损伤修复大鼠模型,并在肺损伤修复过程中予龙血竭灌胃干预,分别于14和28天取大鼠肺组织,运用组织芯片,进行HE、胶原纤维染色及免疫组化分别定量肺内炎性细胞数、胶原蛋白、Ⅰ型胶原,用实时荧光定量RT -PCR技术定量转化生长因子beta( TGFβ1)mRNA的表达.结果:龙血竭对两时相肺组织的炎症程度和胶原(IOD分别从0.5492±0.2105和0.9578±0.3756降至0.2749±0.1592和0.3181±0.1210)及28天的Ⅰ型胶原过度沉积(IOD从0.9348±0.3774降至0.5045±0.2796)皆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对两时相TGFβ1 mRNA表达(从0.0219±0.0110和0.0170±0.0157分别1降至0.0083±0.0024和0.0062±0.0051)有明显下调的作用(P<0.05).结论:龙血竭具有抑制炎症性肺损伤促进修复,并可通过抑制胶原尤其是Ⅰ型胶原的过度沉积而调控肺损伤肺间质过度修复之作用,后者可能主要与下调肺组织TGFβ1mRNA的表达有关.
作者:杨礼腾;刘欣;程德云;方洵;穆茂;胡晓波;聂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益气固本膏方治疗对儿童哮喘吸入型激素的疗效影响.方法:把124例符合断标准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分为4组:A组为单纯使用吸入型激素;B组为加用夏季定位贴敷;C组为加用冬季益气固本膏方;D组为加用夏季穴位贴敷联合冬季益气固本膏方.观察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感冒次数、急性发作时需要雾化吸入的疗程及一年后吸入激素停药比例,并检测治疗前后IgE、IgA、IgG、CD4、CD8浓度.结果:治疗一年后,加用中医治疗三组临床疗效、血IgE及CD8下降、IgG及CD4升高均优于A组,尤以D组为显著(P<0.05),其中D组总有效率为94.29%、吸入激素停药比例为34.29%而A组总有效率为76.67%、吸入激素停药比例为16.67%.结论 在吸入型激素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定位贴敷及益气固本膏方治疗能提高哮喘患儿免疫功能,改善过敏状态,从而减少吸入激素使用疗程,尤以两者合用疗效更佳.
作者:侯春光;周芳;徐芝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障碍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取证候要素,总结其分布规律.方法:查阅近10年来辨证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中医文献资料,将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45篇)录入到Excel表格,转化为SPSS16.0数据库后,统计证候及证候要素出现的频次、频率.结果:20个证候类型中出现频次排在前3位的证候是:肾精亏虚证、痰迷心窍证、痰浊血瘀证.得到证候要素15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5个)出现频次排在前3位的是:肾、心、脾;病性证候要素(10个)出现的频次排在前3位的是:血瘀、痰浊、精亏.结论:轻度认知障碍以肾精亏虚证为主要病机,以血瘀、痰浊等病理因素为主,其间常相互联合,相互为因,使病机变的复杂,而证候要素则能简洁、灵活地反映疾病本质.
作者:赵明星;李亚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经临床确诊的冠心病心脏变时功能不全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冠心病二级防治标准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心脏变时性功能改变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68例)比较.采用分级运动试验法.将运动中大心率(HRmax)与预测大心率(190-年龄)的百分比(HRmax/PHRmax)< 95%、心脏变时指数(CRI) <0.8、心率储备指数(HRR)< 80%为心脏变时功能障碍的诊断指标.结果观察组HRmax/PHRmax未达到95%者35例(占55.6%),对照组11例(占16.2%),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 =22.3,P<0.01);HRR指标未达到80%者,观察组34例(占54%),对照组(9例,13.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2 =24.6,P<0.01);CRI指标未达到0.8者,观察组31例,占49.2%,对照组19例,占27.9%,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x2=6.27,P<0.05).经过益气活血法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HRmax/PHRmax比值(98.3±4.8%/94.8±4.5%,t=-5.12,P<0.01)、CRI(0.997±0.15/0.805±0.12,t=-54.0,P<0.01)、HRR(90.0±9.6%/78.24±8.2%,t=-75.3.P<0.01)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1冠心病存在较明显的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情况,以CI和HRR指标表现明显;2益气活血法治疗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CI,对改善预后和预防心源性猝死(SCD)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孙迎春;郑艳;于小林;李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12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分别采用TST加微创手工处理术及传统外剥内扎术,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对比两组的情况.方法:患者分为TST加微创手工处理术组和传统外剥内扎术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及中药辨证治疗,观察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差异,并对肛管口径、肛管直肠压力等数据进行对比观察,比较两组在各方面的影响.结果:两组在手术疗效、伤口愈合后肛管直肠压力对比、伤口出血及术后发热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在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伤口疼痛、伤口水肿、伤口愈合后肛管口径测量对比、术后尿潴留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TST加微创手工处理术优于传统外剥内扎术.
作者:张悦;魏志军;廖颖婴;方进;张小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东汉末年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书成后不久,即因战乱而散佚不全,经西晋王叔和首次整理到宋臣校定《伤寒论》,期间八百余年,该书时隐时现,纷杂散乱的流传,分合反复,而难睹真容.根据宋以前的有关文献资料,作一梳理,以探讨宋以前《伤寒论》的流传概况.
作者:张维亮;李金田;付爱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风为临床常见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应用情况和疗效进行总结,并对其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总结.结果表明,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切,针灸通过多种途径和机制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是针灸治疗起效的机制之一.对其机制研究方面有待于继续深入.
作者:孙云廷;王淑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肝损伤在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一种代偿反应,以细胞外基质过量沉积为病理特征.诸多肝损伤因素在其致病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伴有氧化应激,这些病因不祛除、长期作用于肝脏即可导致肝纤维化乃至肝硬化.近年来,氧化应激与肝纤维化,特别是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就氧化应激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李丰衣;张琳;聂为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双黄花颗粒对风热阻肺(卫)兼气虚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染)患者血清病毒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将90例受试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1及治疗组2,分别予以风热感冒颗粒、双黄花颗粒超微制剂、双黄花颗粒提取制剂,疗程为3天;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中鼻病毒(RhV)、腺病毒(ADV)及副流感病毒(HPIV)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血清RhV、ADV、HPIV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1和治疗组2上述病毒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1优于治疗组2(P <0.05).结论:双黄花颗粒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有一定的抗病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蔡光先;贺海霞;伍参荣;王宇红;王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经验规律研究.方法:查阅文献,采用统计学进行药物计算和分析.结果:治疗肝纤维化的中药共计97味,使用频次295味次;所用药物种类依次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运用多,占总体用药的76.61%;其中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积频率达80.35%;药性以平、温、寒、为主,累积频率达96.95%;归经以肝、脾、心、胃为主,累积频率达66.41%.结论:本病治疗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疏肝健脾多为治疗原则,又在此基础上重用补虚药以调和滋补使其脏腑、气血重归于平衡.
作者:周语平;王文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药材的地道性是中药的特色之一,也是影响中药质量的关键因素.从地道药材的概念、属性及影响药材地道性的因素方面对地道药材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探讨分析.
作者:李艳丽;许亮;杨燕云;张建逵;康廷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配合运动疗法对心衰病人生活质量疗效的影响.方法:共选取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60例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配合运动康复疗法和6min步行法的测定,8周后进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的评分和症状积分的比较.结果:中药加康复运动治疗组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调查积分和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结合运动疗法能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
作者:张艳;宫丽鸿;王辰;廖佳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黄(蔗)虫丸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流变和微循环变化的影响,从“络病”角度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中医病机.方法:制备猪血清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大黄(蔗)虫丸对该模型动物的全血黏度150/s切变率、30/s切变率、5/s切变率、1/s切变率、红细胞压积、舌下及耳廓的脉络变化的影响.结果:大黄(蔗)虫丸能显著降低肝纤维化大鼠的全血黏度150/s切变率、30/s切变率、5/s切变率、1/s切变率、红细胞压积、透明质酸酶(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V型胶原(CIV)、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指数,改善纤维化大鼠舌下和耳廓脉络的循环状态.结论:大黄(蔗)虫丸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流变和微循环变化的改善,提示“活血通络”可能是其抗肝纤维的主要病机之一.
作者:吕小燕;刘强;苏娟萍;王晞星;吕志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葛根素治疗组(n=10).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葛根素治疗组大鼠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65mg/kg)制作糖尿病模型,成模后糖尿病葛根素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葛根素注射液80mg/kg,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成模6周后麻处死大鼠,分离各组大鼠的左侧股骨,于小动物放射成像系统上,测其近段骨密度,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成模6周后,糖尿病组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糖尿病大鼠其股骨头表面成骨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空骨陷窝明显增多,而葛根素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高糖可影响骨组织代谢及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造成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而葛根素对骨质疏松的进程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永华;潘寒松;梁一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中青年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1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给予加味柴胡疏肝散、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疗程均为30d.结果: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2% (P<0.05);且该方对胸痛、胸闷、心悸、情绪急躁等症状、心电图改善明显,对血脂的调节作用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中青年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心电图及临床症状,调节血脂.
作者:边振;昌艳艳;吕晓莉;邱丽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清肺化痰通络方对肺间质纤维化大鼠肺内胶原纤维沉积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雌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模型组和中药组大鼠气管内一次性滴注博莱霉素A5( BLMA5),对照组大鼠气管内一次性滴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造模后2h开始给药,模型组和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中药组灌服清肺化痰通络方药物,每天一次.各组动物分别于第3、7、14、28天各处死6只,取肺组织进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肺内胶原的沉积部位和数量;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来检测各组肺组织中TGF -β1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肺内结构正常,胶原沉积不明显;模型组可见支气管黏膜下、血管壁及其周围、肺间质、肺泡壁有大量胶原沉积;中药组胶原沉积明显轻于模型组.第14天模型组、中药组TGF -β1在肺内的表达呈强阳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中药组TGF -β;表达数量少于同一时段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肺化痰通络方可以抑制肺间质纤维化大鼠肺组织内胶原的沉积,可以减缓肺纤维化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GF -β1的表达来实现.
作者:赵敏;陈忻怡;陈振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内经》中厥病的相关资料内容丰富,虽都以厥为病名,但其中许多厥病并非今天中医内科所说的厥,所以在教学及临证中常造成困扰.参考现代医学相关理论及古代医著中厥的相关论述,从疾病症状特点、病机特点两方面,对《内经》中常见的厥病的疾病实质进行分析讨论,以欲明确其疾病内涵.
作者:陈士玉;谢鑫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针对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中部分患者不建议行抗病毒治疗,而临床这部分患者的健康状况及预后仍然需要充分关注这一现状,综述了目前中医、西医对非抗病毒适应症患者的治疗思路、方法及存在问题,提出基于治未病思想,在扶正祛邪的原则下,准确寻找该类患者的辨证依据是治疗关键.
作者:范赟芝;王佳赢;叶放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