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颌骨骨折应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颌间牵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张杰

关键词:颌骨骨折, 颌间牵引钉, 微型钛板, 内固定治疗术
摘要:目的 探究颌骨骨折应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颌间牵引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分析其安全性. 方法 将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因颌骨骨折入院接受治疗的8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均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采用颌间牵引钉进行颌间牵引同时结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牙弓夹板行颌间结扎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结果 研究组显效26例,有效15例,无效病例0例,治疗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3.1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15,P=0.001<0.05);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菌斑指数(PI)、软垢指数(DI)、牙龈指数(GI)均出现一定程度提高,差异均有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升高程度更为明显(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对照组术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41.46%)高于研究组的(4.88%),其中在牙齿损伤、感染、骨折移位等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排异反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050,P=0.152<0.05). 结论 颌间牵引钉牵引联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颌骨骨折的效果较好,能使下颌骨临床功能和口腔功能较好地恢复,降低不良反应,提高安全性.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肯氏Ⅱ类牙列缺损应用太极扣附着体修复的效果观察

    目的 肯氏Ⅱ类牙列缺损分别用侧壁型太极扣附着体修复和传统活动义齿修复,比较二者的修复效果的差异. 方法 选择太极扣附着体修复单侧游离端缺失49例,并与49例传统可摘修复方式作为对照进行对比,,随访12~24个月,分别从患者主观感觉、义齿稳定、基牙的牙周情况等分析其修复效果. 结果 经过12~24个月随访,患者满意度太极扣修复均明显高于传统修复,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太极扣附着体义齿美观舒适、固位稳定、对基牙损伤较小、适用基牙稳固的单侧游离端患者.

    作者:赵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或右美托咪定在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麻醉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 比较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LC)麻醉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择期拟行LC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20):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组(A组)和瑞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麻醉组(B组).两组患者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A组患者麻醉诱导后给予气管插管,B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应先用微量泵在10分钟内将0.5μg/kg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静注完毕后以0.25μg/kg/h的匀速进行麻醉诱导并气管插管.A组患者给予丙泊酚2.0~3.0μg/ml加瑞芬太尼4.5~5.5ng/ml双通道血浆TCI并每隔30~45分钟追加顺阿曲库铵2~3mg以维持麻醉;B组患者则给予右美托咪定以0.25μg/kg/h的恒速加瑞芬太尼4.5~5.5ng/ml血浆TCI并每隔30~45分钟追加顺阿曲库铵2~3mg进行麻醉维持.记录插管(T1)、进镜(T2)、胆囊游离(T3)、撤镜(T4)以及拔管(T5)5个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BIS值.记录从停止瑞芬太尼到完全清醒的时间(苏醒时间),并依据Steward苏醒评分和改良警觉与镇静OAA/S评分对患者拔管后进行评价. 结果 两组不同时间点BIS、苏醒时间、Steward苏醒评分及改良OAA/S评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在各个时间点的HR、SBP、DBP均低于A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老年患者LC中的麻醉维持,右美托咪定相比于丙泊酚更加安全有效,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小.

    作者:朱航彤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致腹膜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预防后腹腔镜手术致腹膜腔感染的临床效果、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特征. 方法 将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进行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的患者45例纳入此次的研究对象,统计术后出现腹膜腔感染的发生率及病原菌类型.45例患者术后均使用抗菌药物,并加强病原菌的抗感染护理,观察治疗后腹膜腔感染的改善情况. 结果 45例患者术后共发生腹膜腔感染39例,共培养出病原菌38株.大肠埃希菌所占的比例高(50.00%),表皮葡萄球菌和肠杆菌的比例低(均为2.86%),和大肠埃希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764,P=0.0003).经抗菌药物治疗和抗感染护理后,腹膜腔感染的发生率(11.11%)明显低于治疗前(8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9685,P=0.0006). 结论 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致腹膜腔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临床上应根据病原菌分布特点和患者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后进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术中严格手术操作,彻底清除、有效止血及术后引流通畅对降低术后腹膜腔感染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东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固定-可摘义齿联合修复老年牙列缺损的咀嚼功能评价

    目的 评价固定-可摘义齿联合修复对老年牙列缺损患者口腔咀嚼功能的影响. 方法 以70例采用固定-可摘义齿修复的老年牙列缺损患者作为治疗组,40例老年健康口腔就诊者为对照组,观察治疗组的义齿修复效果,对比两组的咀嚼效率及大咬合力. 结果 治疗组显效40例,有效17例,义齿修复成功率为92.9%(65/70);修复后4个月,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大咬合力和咀嚼效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男性受试者的大咬合力和咀嚼效率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1、2、3年,治疗组患者缺牙区牙槽骨近远中吸收高度、宽度与修复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固定-可摘义齿用于老年牙列缺损的修复,成功率高,并能有效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价值.

    作者:王金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中度烧伤炎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麻醉深度的影响研究

    目的 研究小剂量地塞米松应用于治疗中度烧伤炎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麻醉深度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烧伤程度定义为中度,且烧伤至入院收诊时间在24小时以内的,合并烧伤炎症的患者2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各120例,根据用药方案不同分为头孢他啶组和地塞米松组,治疗过程中,头孢他啶组使用头孢他啶进行炎症治疗,地塞米松组使用地塞米松进行抗炎治疗.治疗过程中均采用针对烧伤的一般治疗处理办法进行治疗,并且常规处理后,应避免烧伤位置受压. 结果 在治疗炎症疗效上两组间比对地塞米松具有疗效优势性,但差异不大,地塞米松对免疫抑制有明显的作用,且能有效增加麻醉深度.头孢他啶不具备免疫抑制和对麻醉深度有影响的作用. 结论 地塞米松在治疗中度烧伤的临床应用上具有优越的抗炎效果和免疫抑制作用,并且有加大麻醉深度的作用.

    作者:瞿巍巍;黄振昭;程楠;唐官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面颌部外伤处理过程中抗感染手段的必要性研究

    目的 对面颌部外伤处理过程中抗感染手段应用的必要性进行研究. 方法 针对感染菌落特性采取需氧和厌氧两种菌落培养原则对临床面额部外伤处理后出现间隙感染的脓肿患者穿刺提取其脓液做细菌培养、筛离及对培养后细菌的鉴别,并且针对检验结果给予抗感染治疗,抗感染治疗过程中检测面颌部附近血液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呈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比对分析抗感染治疗的疗效以及分析抗感染手段在面颌部外伤处理治疗过程中的必要性. 结果 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链球菌和消化酶球菌分别为需氧和厌氧优势菌落,VEGF和bFGF关系伤口愈合以及反映感染程度的物质血液含量与抗感染手段的实施时间呈正比例关系,抗感染治疗后患者感染症状有明显的好转,治疗效果明显. 结论 面额部外伤过程中存在很多间隙性伤口,临床处理经验过程中,面额部外伤处理有相当高的感染几率,面额外伤处理过程中抗感染手段不仅可以防止伤口感染,还可以降低治疗风险,加快痊愈速度.

    作者:孙忠喜;沈阳;欧阳燕;张建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颌骨骨折应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颌间牵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探究颌骨骨折应用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颌间牵引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分析其安全性. 方法 将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因颌骨骨折入院接受治疗的8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随机均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研究组采用颌间牵引钉进行颌间牵引同时结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牙弓夹板行颌间结扎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结果 研究组显效26例,有效15例,无效病例0例,治疗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3.1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15,P=0.001<0.05);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菌斑指数(PI)、软垢指数(DI)、牙龈指数(GI)均出现一定程度提高,差异均有一定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升高程度更为明显(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对照组术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41.46%)高于研究组的(4.88%),其中在牙齿损伤、感染、骨折移位等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排异反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050,P=0.152<0.05). 结论 颌间牵引钉牵引联合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颌骨骨折的效果较好,能使下颌骨临床功能和口腔功能较好地恢复,降低不良反应,提高安全性.

    作者:张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胫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胫骨骨折内固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将68例行胫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对照组,n=34)和全麻诱导后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组(观察组,n=34).对比两组的全麻药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MAP)、Ramsay镇静评分、VAS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观察组的全麻药用量、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15、30、45、60分钟的MAP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且较本组麻醉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拔管后30分钟的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全麻复合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术中全麻药用量少、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苏醒快、疼痛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胫骨骨折内固定术麻醉方法.

    作者:严晓娟;莫肖燕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PPH与RPH治疗重度混合痔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 本研究对PPH与RPH治疗重度混合痔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对本院诊治的肛肠外科重度混合痔患者进行分析.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PH组和RPH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术后疼痛、术后发热、住院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本研究发现RPH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术后疼痛、术后发热、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优于PPH组,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P<0.01);而PPH和RPH组对患者的治愈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P>0.05). 结论 PPH与RPH均能够有效治疗重度混合痔,但RPH组的各项手术及预后指标优于PPH组.

    作者:彭振秋;邢维维;叶中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介入栓塞术对于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病灶部位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术对于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病灶部位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 选取来本院治疗的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成单纯手术组和栓塞加手术组.以来本院脑外伤行内减压手术切除的脑组织为对照组.常规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对照组、单纯手术组和栓塞加手术组3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差异,来探讨单纯手术组和栓塞加手术组患者手术效果以及该过程的细胞因子的变化.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单纯手术组、栓塞加手术组以及对照组的成员脑组织VEGF、bFGF、MMP-9、IL-6及TNF-α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单纯手术组与栓塞加手术组灶周脑组织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加手术组VEGF、bFGF、MMP-9、IL-6及TNF-α表达量比单纯手术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手术组与栓塞加手术组灶周脑组织TGF-β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加手术组与单纯手术组TGF-β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栓塞加手术或者运用单纯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TGF-β表达降低,从而诱导了VEGF及bFGF因子的表达,促进了新生血管的发生,对畸形血管团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TNF-α能促使IL-6等炎性介质的释放,对于炎症的发展维持起着作用.IL-6在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中表达增高,激活了核转录因子,导致MMP-9表达增多,提示MMP-9参与诱导脑动静脉畸形的出血过程.各细胞因子的具体作用和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郑海军;娄晓辉;王朝晖;杨洪军;安慧敏;杨晓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改良体位在Cotton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体位在Cotton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同组医生对42例Cotton骨折患者实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8例;年龄18~42岁,平均(29.5±7.3)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改良组)22例和对照组(俯卧组)20例,骨折复位固定顺序为外踝-后踝-下胫腓联合-内踝.术后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并采用t检验对比分析. 结果 4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1)个月.平均手术时间:观察组84.2分钟,对照组110.7分钟(P<0.05).平均术中出血量:观察组100.9ml,对照组162.1ml(P<0.05).平均切口愈合时间:观察组12.5天,对照组14.2天(P>0.05).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观察组16.2周,对照组17.3周(P>0.05). 结论 改良体位在Cotton骨折手术中临床效果优于俯卧位,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手术创伤,又能充分显露术野,而且操作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张冰;谢鹏;洪剑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应用超声骨刀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法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本院行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的12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采用超声骨刀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凿骨劈冠法,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d疼痛程度、术后2d张口受限程度和面部肿胀程度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 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骨刀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效果优于凿骨劈冠法.该技术安全可靠,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丁涛;江根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微创穿刺术治疗临界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临界量高血压脑出血(30±5)ml的血肿非手术保守治疗和6~72小时微创穿刺术的方法,分析2种方式的优缺点.方法 以2009年10月至2015年10月间本院收治的原发性临界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严格的纳入标准,按照病人或家属意愿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微创穿刺组(微创组)和内科保守治疗组(保守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再出血率、血肿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近期远期(治疗后3个月)疗效.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在并发症发生率、再出血率、血肿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微创穿刺术组具有较大的优势.术后3个月随访,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评定,保守治疗组与6~72小时微创穿刺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脑出血临界体积(30±5)ml的血肿保守治疗与微创穿刺术在远期效方面无明显差异,但结合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再出血率、血肿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笔者认为6~72小时内微创穿刺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个较好的方法.

    作者:邱华辉;蒋峰;张增辉;张小林;张行泉;王汉盆;陈忠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外伤性脾破裂修补术与保守治疗的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脾修补术与保守治疗在外伤性脾破裂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7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行腹腔镜脾修补术治疗,19例行非手术保守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 结果 手术组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保守组(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对于Ⅰ~Ⅳ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腹腔镜脾修补术较保守治疗更安全可行,保守治疗有一定风险,应在确保患者生命的前提下,根据脾损伤程度选择性采用保守治疗和包括脾修补术在内的个体化治疗方法.

    作者:张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掌侧与背侧不同入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掌侧与背侧不同入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3月到2015年3月,慈溪市慈林医院收治的桡骨C型骨折患者62例,治疗医师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背侧组(30例)、掌侧组(32例),分别行背侧双钢板内固定和掌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早期、远期并发症、桡骨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功能恢复和整体临床疗效评估. 结果 同组治疗医师通过门诊复查方式对所有患者行6~12个月随访,平均(11.27±1.36)个月.背侧组和掌侧组患者在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大致相同,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组术后6个月X线检查测量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旋前、旋后、屈曲、背伸活动度恢复程度明显优于掌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估,背侧组有效率优于掌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背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对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及临床疗效优于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但这两种方法的早期及远期并发症方胜率并无显著的差异,因此在使用方面,需要临床医师结合患者骨折的具体要求及适应条件进行治疗.

    作者:龚竞成;童松林;陈立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微创腹腔镜与传统修补术治疗创伤所致小肠破裂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目的 研究比较微创腹腔镜与传统修补术治疗创伤性小肠破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创伤性小肠破裂患者60例,治疗医师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22例)行微创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38例)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1、3、5、7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而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段的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无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及再发性出血、炎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患者术后1例发生切口感染,3例发生炎性肠梗阻,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 结论 采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创伤性小肠破裂,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可有效患者疼痛,恢复较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更快,且并发症发生率低,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姜亚奇;杨月明;孙一峰;徐卫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电针联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观察分析电针联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行电针联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和单纯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0、20、30、40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及临床疗效评估. 结果 同一组治疗医师通过门诊复查方式对所有患者行平均(13.69±2.47)个月,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0、20、30、40天的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估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电针联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及其他症状改善快,效果好,创伤小,费用低,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姜启芳;丘赛文;鲍建飞;章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肛裂切除术联合外括约肌切断术合用对慢性肛裂的有效性对照探究

    目的 探讨肛裂切除术联合外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入选者为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的慢性肛裂患者共有92例,采用随机、单盲法将其分作两组,其中对照组46例患者单纯采用肛裂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另外观察组46例患者则采取肛裂切除术联合外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观察、对照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83%,显著高于对照组(78.26%),随访1年,观察组中无复发情况,而对照组复发率为10.87%,总有效率和复发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为(3.58±1.22)ml明显少于对照组,而疼痛时间、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16±1.07)天、(10.89±3.25)天、(4.27±1.48)天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上述指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发现,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2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肛裂切除术联合外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慢性肛裂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患者疼痛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复发率,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居海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CT环池改变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 分析CT环池形态改变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关系研究. 方法 选择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对120例颅脑损伤患者颅脑CT扫描图像将环池受压的程度改变进行具体数值分型,依据格拉斯哥-莱吉昏迷计分法(Glasgow Liege Coma Scale, GCS)预后评分标准分为预后较佳和预后不佳组,分析研究环池的受压程度、GCS评分与颅脑损伤预后恢复的关系. 结果 环池分级从Ⅰ型死亡率为5.8%到Ⅵ型患者的死亡率0呈下降趋势,表明患者颅脑损伤CT扫描环池受压越重,死亡率就越高,预后恢复亦越差;从Ⅰ型~Ⅵ型预后较佳的趋势逐渐增高的,预后不佳的趋势亦是逐渐下降的,CT扫描环池分级越低患者预后情况越好;环池前后径分型和GCS评分资料通过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呈显著相关性(r=0.612,P<0.01),提示,环池分型越高,环池形态改变越明显,GCS评分越低,预后越差.结论 池形态改变和GCS评分对患者的预后存在一定影响,环池形态可单独作为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检测指标.

    作者:王方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浆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CRP)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97例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入院时、入院后12、24及48小时的血浆D-二聚体、CRP水平,按照住院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n=70例)及死亡组(n=27例),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 结果 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收缩压(SBP)偏低、心率(HR)偏快、入院IS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较高(P<0.05);死亡组患者入院后12、24及48小时的血浆D-二聚体、CRP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后12、24及48小时患者血浆D-二聚体、CRP水平与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呈独立正相关(P<0.05). 结论 入院早期血浆D-二聚体、CRP水平与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能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诚;张红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