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杨国栋;张相弟;朱杰鹏;毛文华;费稳杰;徐伟;李俊

关键词: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
摘要: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老年患者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37例,AO分型:B3型6例,C1型12例,C2型13例,C3型6例.30例采用掌侧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7例采用掌侧切开加背侧小切口辅助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 3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个月(3~16个月)随访,2例因内科相关疾患死亡失访.骨折愈合时间为8~15周,平均11.5周.无骨折不愈合、关节炎表现.根据改良的Garland&Werley评分方法 评定疗效:优23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6%.结论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能较好恢复桡骨远端的长度、关节面的解剖关系及掌倾角、尺偏角.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肺炎与肺结核不同时期螺旋CT表现的鉴别诊断研究

    目的 分析肺炎与肺结核的不同时期的螺旋CT表现,明确两者不同时期的螺旋CT特征.方法 选择2009年5月到2012年5月,在本院接受诊疗86例肺结核和65例肺炎患者,全部病例均行常规螺旋CT扫描,观察肺炎与肺结核不同时期的患者螺旋CT表现,并比较肺炎与肺结核螺旋CT特征差异.结果 两组双肺上叶及下叶背段多发病灶、沿纹理分布斑片影、肺实变、空洞、钙化、小叶中心结节、5~8mm边缘模糊结节的人数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的肺炎和肺结核患者在各个特征总人数中的比例普遍高于其他两个时期.结论 肺炎与肺结核和不同时期的肺炎与肺结核的CT特征均存在各自特征性,螺旋CT在区分肺炎与肺结核方面以及两者不同时期病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滕友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芒硝冷敷治疗静脉输液渗漏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芒硝冷敷治疗输液外渗后局部组织损伤处理的效果.方法 把100名发生静脉渗出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10%芒硝冰片冷敷和清水冰袋冷敷进行效果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静脉渗出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处理静脉渗出中,采用10%芒硝冰片冷敷,静脉渗出消退时间短,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王谊;傅声帆;蔡张滢;陈玉梅;朱光辉;薛恩兴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影响的比较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 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老年患者60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均分为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异丙酚麻醉)和瑞芬太尼组(瑞芬太尼+异丙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及术后疼痛评分与苏醒时间.结果 术中舒芬太尼组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较瑞芬太尼组平稳(P<0.05);术后舒芬太尼组疼痛评分优于瑞芬太尼组(P<0.05),而术后瑞芬太尼组苏醒时间优于舒芬太尼组(P<0.05).结论 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分别采用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前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较后者平稳,且术后前者镇痛效果优于后者,但后者苏醒时间优于前者,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合的麻醉方案.

    作者:吴丹;张玉光;严霞艳;洪沐汉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DHS、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DHS和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对照研究,应用DHS组30例,应用PFNA组30例,分别对照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分析对比.结果 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等方面优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FNA组创伤小、内固定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先考虑方法.

    作者:吴美平;吴建民;毕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张力带,比较两者的手术基本情况和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发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UCLA评分和ASA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两组患者UCLA评分和ASAE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观察组患者UCLA评分和ASAE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组患者优良率达100%,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并且重,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临床疗效好,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鹏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老年患者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37例,AO分型:B3型6例,C1型12例,C2型13例,C3型6例.30例采用掌侧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7例采用掌侧切开加背侧小切口辅助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 3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个月(3~16个月)随访,2例因内科相关疾患死亡失访.骨折愈合时间为8~15周,平均11.5周.无骨折不愈合、关节炎表现.根据改良的Garland&Werley评分方法 评定疗效:优23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8.6%.结论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能较好恢复桡骨远端的长度、关节面的解剖关系及掌倾角、尺偏角.

    作者:杨国栋;张相弟;朱杰鹏;毛文华;费稳杰;徐伟;李俊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战创伤与肠道复苏

    目的 综述国内外战创伤救治研究中引入的新理念-肠道复苏,了解其机制及实施过程,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情报调研方法,检索国内外发表的战创伤及肠道复苏方面的论著、文献综述、研究报告等.结果 战创伤的转归与感染、脓毒症密切相关的.战创伤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下降是其内源性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在战创伤救治过程中至关重要.肠道复苏早期实施,更好地维护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减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病死率,改善预后.结论 战创伤救治过程中肠道复苏,对于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内源性感染方面有着显著疗效,同时给药方便,安全可行.

    作者:莫晓东;吴国忠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锁定钢板固定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骶骨骨折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锁定钢板在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的骶骨骨折内固定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2010年7月至2012年2月,采用锁钉钢板(LCP钢板)治疗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的骶骨骨折病例18例.记录术前、术后患者卧床及翻身时的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患者翻身时疼痛明显减轻.骶骨处钢板不适感可以耐受.结论 锁定钢板治疗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的的骶骨骨折,可以达到稳定骨折,减轻疼痛的目的,且术后钢板引起的不适感较轻.

    作者:赵巍;曹扬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外周血管动静脉瘘的价值

    目的 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外周血管动静脉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院收治的动静脉瘘患者28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动静脉是否直接交通,测量受累动静脉内径、血管壁的连续性,瘘口处血流情况、受累血管血流性质及方向及瘘口处血流频谱情况.结果 28例动静脉瘘检出26例,准确率达到92.9%.瘘口处呈现五彩镶嵌样明亮血流,近心端动脉内血流明亮,远心端动脉内血流正常或显色暗淡.近心端静脉内充盈五彩镶嵌样血流,远心端静脉内血流色彩明亮.频谱图上可见瘘口处单向连续性频谱,近心端动脉血流频谱呈高速低阻型,远心端呈低速低阻型.近心端静脉血流为向心性,呈高速低阻型;远心端静脉血流频谱呈脉动样变化,频谱呈低速低阻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简便、无创,诊断准确率高.在动静脉瘘的定性和定位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裕家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13例Hoffa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Hoffa骨折手术治疗的指征及功能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手术治疗的13例Hoffa骨折,均采用侧后方入路,完整显露骨折端,直视下复位,同时由后向前的螺钉固定,维持关节面的复位,术后予以CPM锻炼.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4~36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4.5个月,平均3.8月.术后均无感染发生.功能恢复参照Letenneur:膝关节活动范围均大于110°,优良者13例.结论 对于移位的Hoffa骨折,术前对骨折充分评估,选择合理的手术切口及内固定物,关节面解剖复位,结合适当的术后康复治疗方案可以满意的恢复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作者:徐台锋;叶喜刚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外伤性肠损伤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影响外伤性肠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外伤性肠损伤行手术处理的患者,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模型对相关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纳入研究共73例(男57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7岁.小肠损伤46例(63.1%),结肠损伤27例(37.0%),其中含多处肠损伤的为16例(21.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心脏病史、损伤至手术时间长(>8小时)、高NISS评分(>20分)及伴有休克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其中NISS评分及损伤至手术时间是改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ISS评分及损伤至手术时间是影响外伤性肠损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黄学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11例外伤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外伤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的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1例因轻微锐物刺伤或割伤引起的外伤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皮肤屏障受损后引起严重感染.作好劳动防护及意外受伤后及时有效处理伤口是避免金黄色葡萄球菌机会性感染的有效手段.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结合血常规结果 可有利于本病的诊断.当抗菌药物治疗效差时宜注意有否隐匿性迁徙性病灶的存在.

    作者:徐海波;马仙萍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面颈部瘢痕2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治疗面颈部瘢痕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3例面颈部瘢痕患者分别采用单个或多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面颈部正常皮肤下,经1~2个月注水扩张后,利用扩张后皮瓣直接推进或形成异位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切除后创面.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术后皮瓣的成活、皮肤的色泽,以及后面部的瘢痕情况.从而判断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23例,其中1 例术后出现血肿、1例发生扩张器渗漏、2例在扩张过程中出现感染,经处理后正常扩张.扩张后皮瓣均满足修复区所需.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面颈部皮肤色泽正常,外形良好,无功能障碍,面部为线状瘢痕,较为平整,无增生性瘢痕,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面颈部瘢痕方法 简单,效果满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黄晓红;刘柏林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CT分级和输血量在保脾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损伤CT分级和输血在保脾中的意义,以帮助及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105例脾损伤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105例病人中,急诊手术的病人为49(47%)例,保守治疗的病人有56(53%)例,其中29(52%)例保守失败,27(48%)例保守成功.29例保守失败的患者年龄较大、伴有3级以上脾破裂、在保守治疗中输血更多、伴有更高的损伤等级等.结论 保守治疗外伤性脾损伤已被广泛使用,成为常见的保脾手段,但CT脾破裂3级以上或输血超过4单位都是危险因素,会导致保脾治疗失败.

    作者:钱毓贤;朱励民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电动自行车相关交通伤的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电动自行车相关交通伤的特点,为预防和控制电动自行车相关交通伤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本院住院治疗的电动自行车相关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伤亡人员的年龄、性别、职业、受伤部位、经济支出等,评价电动自行车相关交通事故的严重性.结果 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0日本院共收治创伤病人5664人,其中交通伤4836人,占85.38%;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伤751人,占交通伤15.53%;死亡23人,占交通伤死亡病人20.54%(23/112),其中颅脑外伤导致死亡占91.30%(21/23).损伤月分布以2月少共47例,以10月多共82例;年龄和性别分布中男性占58.59%,50~59年龄组多;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损伤部位前两位损伤下肢损伤、颅脑外伤分别占30.22%、26.63%;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发生的职业分布依次是农民工298例(39.68%),农民251例(33.42%);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平均住院费用20593.51元.结论 电动自行车是一种比较危险的交通工具,应规范电动自行车行业,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作者:陈卫云;郭君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胃充盈超声检查诊断胃溃疡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胃充盈超声检查对胃溃疡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40例胃溃疡患者应用彩超结合胃超声助显剂充盈后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和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胃溃疡符合率:定性82.5%(33/40),定位92.5%(37/40).检出胃周围淋巴结肿大15例.结论 胃充盈超声检查诊断胃溃疡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放射、诊断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病人易接受等优点,可作为临床胃溃疡初步筛查、药物治疗复查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秀芹;陆文明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3D-TOF-MRI诊断血管原性三叉神经痛:手术对照分析

    目的 分析三叉神经周围血管MR表现与三叉神经痛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 进行对照,以评价MRI在显示血管性三叉神经痛致病原因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1年12月,97例本院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成像(3D-TOF-MRI)资料.结果 97例手术,结果 三叉神经被血管压迫推移14例,明显接触14例,可疑接触58例,无明确接触11例.3D-TOF-MRI显示三叉神经被血管压迫推移的13例,明显接触13例,可疑接触61例,无接触10例.结论 3D-TOF-MRI显示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和手术结果 符合率高,是目前检测偏侧三叉神经痛病因的佳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作为查找三叉神经痛致病原因的手段.

    作者:沈献军;叶叔文;陈淑艳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儿童单纯幕上外伤性硬膜外血肿117例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幕上硬膜外血肿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17例幕上硬膜外血肿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儿童主要的受伤原因是坠落伤,合并颅骨骨折者62.4%,手术中发现主要出血原因为板障出血.3例患儿放弃治疗,其余均存活.结论 治疗的关键是患儿生命体征的严密观察,头颅CT的动态复查,手术指征的正确把握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许光大;冯路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本院49例凝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急诊行3D-CTA检查后30例检出动脉瘤.结论 可利用3D-CTA对颅内动脉瘤作出快速诊断.

    作者:揭芳剑;杨岳炜;彭思民;黄俏春;陈伟;钱旭东 刊期: 2013年第02期

  • 23例腮腺腺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分析

    目的 探讨腮腺Warthin's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Warthin's瘤,患者术前常规超声影像资料.观察并记录肿块形态、大小、部位、包膜、边界、内部回声均匀度、有无分隔,、钙化及血供分布情况.结果 腮腺Warthin's瘤共26枚病灶,病灶大径范围0.8~3.9cm,平均3.4cm.84.6%(22/26)的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80.8%(21/26)的病灶边界清晰,30.8%(8/26)的病灶回声均匀.其中低回声的占 26.9%(7/26),接近无回声的占73.1%(19/26);46.2%(12/26)的病灶伴有分隔回声,所有病灶均无钙化.26.9%(7/26)的病灶仅周边探及血流信号,34.6%(9/26)的病灶仅内部探及血流信号,38.5%(10/26)病灶周边及内部均探及血流信号.结论 腮腺Warthin's瘤常规超声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可作为其术前评估的一线检查手段.

    作者:胡新娥 刊期: 2013年第02期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浙江创伤外科杂志

主管:浙江省教育厅

主办:温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