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针刺补泻之法

于勇

关键词:针刺, 平补平泻, 经穴配伍
摘要:在针灸临床上对于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在针刺补泻法的探求上,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重视理、法、方、穴的应用,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平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相关文献
  • 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前列腺增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前列腺增生证提供依据.方法:取SD雄性2月龄大鼠40只,随机分组,应用去势大鼠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诱导前列腺增生,观察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补中益气汤组、补阳还五汤组大鼠前列腺的湿重、前列腺指数、酸性磷酸酶(ACP)和前列腺特异性酸性磷酸酶(PAP)的变化以及前列腺形态学改变.结果:补中益气汤组与补阳还五汤组大鼠前列腺的湿重、前列腺指数和血清酸性磷酸酶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补中益气汤对大鼠前列腺的湿重、前列腺指数和血清酸性磷酸酶的影响比补阳还五汤明显(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均可明显抑制大鼠前列腺增生,抑制大鼠血清酸性磷酸酶水平升高,其中补中益气汤的作用比补阳还五汤的作用更加明显.临床上可以充分利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作者:廖泽云;姜锦林;李玉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沈阳城区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流行病学特征调查

    目的:调查沈阳城区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流行病学特征,寻找可能的预防和中医药干预方法.方法:选择前来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就诊及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98例,入选病例均为沈阳城区人口,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在治疗开始前由资深中医师进行辨证诊断和血瘀症评分.结果:198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如下:气虚型33例、阴虚型16例、阳虚型19例、气滞型71例、血瘀型198例、寒凝型37例、痰浊偏寒型34例、痰浊偏热型48例.阳虚证和寒凝型患者的平均血瘀症记分均明显高于总体样本,而阴虚和气滞证患者记分明显低于总体样本(均P<0.05~0.01).阳虚证和寒凝型冠心病患者的重度血瘀症(>23分)例数明显多于总体样本,但上述两种证型的中度血瘀症(15~23分)例数明显少于总体样本,而阴虚型患者的重度血瘀症例数明显少于总体样本(均P<0.05).阳虚证和寒凝型患者的冠脉平均狭窄程度、平均狭窄支数和平均狭窄记分均明显高于总体样本,而阴虚证患者的平均狭窄程度、平均狭窄支数和平均狭窄记分均明显低于总体样本(均P<0.05~0.01).结论:沈阳城区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以血瘀型分布多,但阳虚和寒凝型者病情较重,后两者春、冬季发病居多,血瘀症程度和冠脉狭窄得分较高.

    作者:张继红;苗志林;刘冬梅;杨俊英;夏丽;孙晶;张爽;王平;白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清法误用举隅

    清法是指通过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等作用,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清法的应用范围较广,使用频率也高,据初略统计,约占内科处方的三分之一左右.用之得当,药到病除;用之不当,危害匪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误用清法者屡见不鲜.兹将临床常见的几种误治病证简述于下.

    作者:黄九龄;毛春;邓正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中空纤维超滤膜法制备精制双秦滴眼液的实验研究

    超滤技术是从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技术,是膜分离技术之一,是一种用以分离、提纯和浓缩物质的新方法.其基本原理是膜表面孔径的选择性筛分作用.以多孔膜为分离介质,使被分离的溶液借助外界的压力以一定的流速,沿着具有一定孔径的超滤膜表面流动,低分子的溶质通过膜,大分子溶质被截留,以此来分离溶液中不同分子量的物质.目前正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学、食品、环境等各个领域.

    作者:邱礼新;唐由之;陆丽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风湿病辨治的临床思路与方法

    风湿,痹证之属.系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燥乘虚而入,致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过去的数十年中,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已获不小进展,却未能从根本上控制其病情发展与演变.如何诊治已成为中西医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中医治疗风湿病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结合近期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研究概况,总结出临床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供同道商榷.

    作者:张荒生;王进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针刺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不予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具有调整急性脑梗死合并血脂异常患者血脂水平的作用.

    作者:李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数字人体与中医药现代化

    首先概述了数字人体与中医药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然后结合中医药工程和医学领域阐述了数字人体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概述了数字人体与虚拟人的区别;详细论述了数字人体理论,包括人体系统的连续动态系统、人体系统的离散动态系统、人体系统的随机性、人体系统的自组织、人体系统的简单巨系统和人体系统的复杂巨系统;数字人体原型与模型,包括数字人体原型、数字人体物质模型、数字人体力学模型、数字人体数学模型和数字人体信息模型;数字人体技术,包括数字人体信息采集技术、数字人体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人体信息表达技术;以及数字人体标准化;后以经络为例,简述了数字人体研究示范.为数字人体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毕思文;吴广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麦冬多糖药理研究进展

    通过回顾和分析近年来麦冬的主要成分之一麦冬多糖药理作用的文献,归纳出麦冬具有免疫活性、抗心肌缺血、降血糖、耐缺氧、抗过敏等方面等方面的药理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麦冬多糖药效提供参考.

    作者:范俊;张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浅谈针刺补泻之法

    在针灸临床上对于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在针刺补泻法的探求上,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重视理、法、方、穴的应用,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平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

    作者:于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中药新药新制剂的质量药理和临床研究方法--规范研制现代中药新药新制剂的创新设计(2)

    目的:探索现代中药新药新制剂的质量标准、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实验方法.方法:根据<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命名原则要求>和<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对中药新药新制剂质量标准、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实验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找出了规范制定制剂质量标准、规范开展药理实验和临床观察的实验方法.结论:对提高我国药厂和医院制剂室开发新药新制剂的研制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作者:杨茂春;杨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腺嘌呤制作雄性Wistar大鼠不育症动物模型佳时相的小样本研究

    目的:探讨腺嘌呤制造雄性Wistar大鼠不育症动物模型的佳时相.方法:将腺嘌呤按500mg/mL浓度配制,1mL/kg·d-1剂量大鼠灌胃,每3天处死1组,做精子质量分析、用放免法检测性激素的变化、生化检测技术测定肝肾功能的变化,后参考生殖腺及肝肾的重量.结果:睾酮(T)及睾丸等生殖腺重量呈进行性下降,给药后前者第3天、后者第12天全部即出现显著性差异,FSH呈进行性上升,第9天出现显著性差异,第12天秩次高,而肝肾并非损伤重的时相.结论:初步推定将腺嘌呤按500mg/mL浓度配制,1mL/kg·d-1剂量大鼠灌胃12天为雄性Wistar大鼠不育症模型的佳时相.

    作者:李森恺;王家辉;贾金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分析

    目的:探讨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10年来胃癌中医治疗涉及到证型的文献.结果:明确提出胃癌辨证分型的有43篇,共1266例,在报道的频次和例数上都较统一地认为脾虚型、瘀毒内阻型、肝胃不和型、气血双亏型、胃热伤阴型、痰湿凝滞型是胃癌的常见证型.

    作者:陶丽;杨金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滋阴补肾口服液一般生殖毒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滋阴补肾口服液对小鼠的一般生殖毒性作用.方法: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体重变化、受孕率、活胎数、死胎数、活胎体重、胎仔内脏和骨骼的形态学变化、自然产仔数等.结果:各组体重稳步增长,但高剂量组体重增长明显减慢、平均胎仔数减少、吸收胎增多.结论:高剂量滋阴补肾口服液对早期胚胎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对胎仔的生长发育无影响;未见低剂量滋阴补肾口服液引起的生殖毒性作用.

    作者:马杰;胡丽萍;赵秀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关于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几个问题

    病毒性心肌炎是心肌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心肌细胞坏死和心肌间质炎性改变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除见于小儿外,多见于16~40岁之间青壮年.笔者就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几个问题发表看法并总结如下.

    作者:王鸿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中国中医古籍教学方法的研究

    中国中医药古籍<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脉经>等专著,是祖国医学理论之渊薮,是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的结晶,是病机、病理、理法、方药俱全的经典之著,为方书之祖,辨证施治之准绳,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要继承它,在教学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研究它的内容,要博览医经群书,精心细致思考,熟悉掌握其内容,运用发挥;在教学中对深邃的语言,加强语言感性认识,达到理性上的全面掌握,讲清楚经典著作中的语言、语法规律,掌握其特点、语言环境变化,分析其深刻的含义,探讨其深奥的医学理论和辨证施治的准绳,继承、弘扬祖国医学精神,为人类造福.

    作者:沙涛;沙恒玉;刘维庆;侯海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从配伍看仲景用大黄

    张仲景所作<伤寒杂病论>中对大黄一药应用范围很广,特别是在与它药配伍的前提下,对虚实寒热诸证的多种证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探讨大黄的应用,能更好的了解仲景对大黄的配伍应用及组方思想,为临床扩大大黄应用范围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赫忠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香菇多糖对荷瘤小鼠树突状细胞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从改善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角度探讨LNT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为临床抗肿瘤药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Lewis肺癌接种于小鼠腹腔内,以中药单体一香菇多糖为受试因素,以DC细胞为靶细胞,以药物对DC细胞功能的影响及肿瘤细胞核抗原为观察指标,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等手段从细胞及分子水平判断并证实香菇多糖对DC细胞的免疫激活作用及增强其在肿瘤组织中的浸润,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揭示该药抗癌作用机理.结果:①LNT通过调节免疫器官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而发挥抗肿瘤作用.②LNT通过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从而增强其在肿瘤组织中的浸润作用.③LNT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而增强其对肿瘤的浸润功能,从而发挥更好的抗肿瘤作用.④LNT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结论:LNT能明显提高荷瘤小鼠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功能并降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同时降低西药对小鼠的毒副作用,提高小鼠生存质量,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机制.

    作者:荣微;井欢;刘春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的复杂性特征及其研究思路

    方剂药效物质系统和方剂与人体作用的的复杂性特征决定了应当在复杂性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根据复杂性科学的观点,方剂药效物质基础不是单味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药理作用,药效物质不一定局限于能被检测到的化学成分,药效物质系统不是方剂中所有单味药化学成分的总和.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整体观念为特色,以临床疗效为中心,用复杂科学的理论和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更符合方剂本身的规律.

    作者:韩旭华;牛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体会

    目的:掌握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规律,提高治疗的效果.方法: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针药并用,标本兼治.结论:针刺和中药相结合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佳治疗方法,无副作用.

    作者:刘春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在神经内科的切入点

    神经内科的中西医结合工作,起步并不甚晚,多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历经整理成方、广泛继承、大搞中草药、总结正反面经验教训等几个阶段,但比之内外各科,仍显得进展缓慢,在实际工作中,深感辨证论治规律掌握不够,治疗效果突破不多,许多重大理论,尚待发掘整理与提高,故无论在深度与广度上俱显不足,为求有助于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之发展,略谈几点粗浅看法.

    作者:刘海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