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欣;何健生
和法是中医的主要治法之一,临床运用范围很广,现就其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介绍如下,望同道斧正.
作者:刘建和;程丑夫;吴亦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润燥互用,即以辛香苦燥药与阴柔滋润之品合用,适用于湿滞不化而阴津已伤之证.症见口苦而黏,燥渴欲饮,苔厚腻黏着或如积粉堆砌,舌质干燥少津.此时若单用辛燥则津益伤,专以滋阴则湿愈滞,唯有润燥互用,可令湿化津复.常选生地、熟地、天冬、麦冬、芦根、玉竹与苍术、厚朴、陈皮、半夏等相佐应用,可收显效.盖湿乃浊邪,其性黏滞,若阴亏之体感染湿邪,或温郁化热伤津,遂成湿滞津亏之证.用养阴生津药后,津润液充则胶痼之邪浮游,再佐以化湿之品,俾邪去津复.惯用金水六君煎加细辛、白芥子等治疗,收效甚好.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化痰除饮,熟地、当归滋养阴血,一燥一润,标本兼治.
作者:潘君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老年糖尿病是临床常见、多发、难治之疾,目前尚无针对性较强的有效药物,文章立足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认识,从老年糖尿病的中医病理生理特点、临床特点出发,提出扶正祛邪,补虚为老年糖尿病的防治基本原则,处方用药时应遵循滋阴补肾、协调阴阳、益气健脾、双补气血、活血化瘀、通畅脉络、扶正宜缓、攻不伤正等原则.并就中西医综合治疗优化方案的应用原则进行了论述,进而说明老年糖尿病辨证论治要照顾到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既要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又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加强多学科合作,共同做出诊断和治疗决策,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何泽;南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山花轻身散对单纯性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及机理.方法:给刚断乳的Wistar大鼠喂以高脂饲料,造成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给予山花轻身散治疗后,计算各试验组大鼠的体重、体长及Lee's指数,观察血清瘦素(Lep)水平、血糖(Glu)、血清胰岛素(Ins)水平变化.结论:山花轻身散能降低肥胖大鼠Lee's指数,血清Lep、Ins、GIu水平,对单纯性肥胖大鼠有明显的减肥消脂的治疗作用.
作者:汪淼;林晓峰;宋琳莉;计仁军;代晓光;谢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建立一种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灵芝及其制剂中腺苷的含量.方法:Shim-pack VP-ODS(150mm × 4.6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05mol/L磷酸二氢钾(15:85),检测波长为:UV-λ260nm,流速:1.0mL/min,柱温:为常温,外标法定量.结果:腺苷在4.16~33.28μg/mL,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9.67%(n=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灵芝及其制荆的质量控制.
作者:楼丽君;周静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返流性食管炎是因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致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炎症病变.用经方化裁对其进行分期治疗,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整体辩证施治特色,在疗效的稳定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作者:胡慈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自拟平喘止嗽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疗效.方法:选择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平喘止嗽汤治疗组70例,并与博利康尼组35例作对照.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的82.9%,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的外周血嗜酸性细胞(EC)计数显著改善,自身前后比较,均P<0.05.观察组各项免疫指标较治疗后均有所恢复.结论:提示自拟平喘止嗽汤具有抗炎改善免疫功能作用,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濮欣;何健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脉冲毫米波经穴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疗效.方法:将功赎罪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纽,治疗组50例用脉冲毫米波治疗仪治疗,对照组50例用摩罗丹治疗,均为3个月为1疗程.结果:两组有效率以及主要症状: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有明显副作用.结论:脉冲毫米波经穴治疗胃癌前期病变能改善临床症状对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有发送和逆转作用.
作者:林越汉;张芸;李文豪;龙燮;林如汉;林兴江;陈华;林润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西红花是一种名贵中草药.本文在多篇文献研究和综述的基础上,对其药用历史、分布、分类、化学成分、药理和临床及解决资源短缺途径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展望.
作者:杨英;赵焕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素庵医要》是南宋高宗时名医陈沂(素庵)的医论和医案著述,明嘉靖时,其后裔谏(直之)时编辑刊行,流传极少.明末,十九世裔文昭复为其补充解说,其中有不少精辟论述,如治胎前伤寒诸证的经验方六合汤,处方法度严谨,用药精练,现就其特点浅析于下.
作者:许柏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中风早期失语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相关机理.方法:将58例中风早期失语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28例),治疗组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Schuell氏刺激法语言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Schuell氏刺激法语言训练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30日为1疗程.并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经颅多普勒(TCD)、事件相关电位(P300)进行检测评定.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程后5项言语功能得分提高率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明显改善、中度改善者的言语功能得分提高率与针刺前后(即刻)脑血流变化呈高度正相关.治疗组(随机选择10例)病人疗程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变化比较,其中潜伏期在疗程后明显缩短(P<0.01);波幅虽有一定改善,但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中风早期失语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针刺能够明显改善左侧大脑的血流速度,可作为临床评价和预测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失语症的疗效指标之一;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的缩短可能是治疗机理之一.
作者:刘立安;郭瑞友;逄世敏;李秀珍;戴淑青;李晓昱;苏莉;孙炜;张国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温通法是以温阳加上通散之品达温散、温消、温通目的治疗方法,治疗阳虚合并水饮、湿浊、瘀血等阴寒之邪内滞之证.文章通过典型病例阐述徐老的温通法在气闭、黑疸、水肿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胡秋未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范炳华主任医师是浙江省级名中医,擅长运动损伤和颈椎病诊断及手法治疗.他认为提高疗效的关键是使手法作用力深透病所.一方面是手法功力的累积,另一方面要讲究作用力的点、大小及方向的具体运用.文中介绍范师诊治运动损伤的经验及医案4则.
作者:胡军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旨在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诊断标准进行探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判别分析方法,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72例)及非脾气虚证(51例)共123例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新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诊断标准包括4项主症和7项次症.主症:①食后脘胀;②舌胖大有齿痕;③舌质淡;④脉细或细弱.次症:苔薄白、胃脘疼痛、肢体倦怠、口淡、面色萎黄、大便溏、脉细弦.诊断标准:主症①为必不可少之症;具备4项主症可诊断;具备前3项主症中的2项主症加任何次症3项可诊断;具备3项主症加任何2项次症可诊断.结论:新建立的标准更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的诊断,更贴近于临床.
作者:周福生;赵立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综述了各种类型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及原理,并评述了各种模型的特点与应用范围.认为不同造模方法复制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各有特点.科学研究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病因和机制、人与动物的种属差异、自然恢复率、死亡率等多种因素,选择为合适的动物模型.
作者:李生财;李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药以其天然的特性以及在防治疾病中的特殊功效,已被临床实践所证实,也越来越引起世界医药学者们的倾心关注.
作者:李永堂;周志华;李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自1960年试行出版以来,至1995年已经再版5次,目前各中医药院校其通用的中医学教材,即所谓6版教材,与前几版有了明显的改进,尤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逐渐步入正轨,并有较大飞跃.兹将《中医内科学》1979年(第4版)、1985年(第5版)和1995年(第6版)3个版的教材作一探研、比较与分析.
作者:舒忠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通过综述三七总皂苷(PNS)对神经元蛋白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PNS对神经元蛋白的药理作用提供参考,也为临床上对神经系统方面疾病的治疗、药物的研究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作者:吴登攀;王乃平;钟振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代谢综合征患者瘦素、脂联素、TNF-α与中医辨证分型及兼症的关系.方法:瘦素、脂联素、TNF-α与中医辨证分型、兼症相对应,探讨其内在的规律.结果:MS患者血清IR指数、瘦素、脂联素、TNF-α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各证型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IR指数、瘦素、TNF-α水平其高低顺序依次为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躁热型>肝胃郁热型>健康对照组,脂联素水平则是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躁热型<肝胃郁热型<健康对照组.夹痰、夹瘀两个中医兼证在中医辨证分型中分布有明显差异,且高低顺序依次为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躁热型>肝胃郁热型>健康对照组.夹痰组的瘦素、脂联素与非夹痰组有明显差异(P<0.005),TNF-α无明显差异(P>0.005).夹瘀组的TNF-α、脂联素与非夹瘀组有明显差异(P<0.005),瘦素无明显差异(P>0.005).结论:瘦素、脂联素、TNF-α参与了MS IR的机制,可以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及兼夹征的辨证依据之一.
作者:叶子;钟达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回顾上个世纪以来中医药的兴衰历程,西学东渐和反传统文化思潮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导致了中医药的弱化和异化,尤其是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中医药在西方唯科技主义的侵蚀下,一旦被抽取了文化的内涵,离开了传统文化的孕育和滋养,也就斩断了中医药创新和发展的源动力和根基,面对发展中医药的重任,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是振兴中医药的根基工程.
作者:王明强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