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裕效;朱虹
[目的]探讨AFP、VEGF及STAT3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3个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FP、VEGF及STAT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AFP、VEGF、STAT3阳性率分别为16.0%、74.0%、34.7%,癌组织中AFP的表达分别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大小、Borrmann分型、分化程度无显著相天性(P>0.05),与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相关.VEGF的表达分别与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STAT3的表达分别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相关.VEGF阳性率在AFP阳性胃癌组织中显著高于普通型胃癌.胃癌组织中VEGF与STAT3表达呈正相关.[结论]AFP阳性胃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更高、浸润性更强、预后更差的特殊胃癌.VEGF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AFP阳性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原因之一.STAT3与VEGF之间的相关性支持VEGF基因直接由STAT3蛋白涮节的论点.
作者:宋玉环;宁爱兵;汪运山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尿吡啶酚(uPyd)、尿脱氧吡啶酚(uDpd)、尿氨基末端肽(uNTx)在肿瘤骨转移患者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晚期肿瘤骨转移患者46例,分别按肿瘤内科治疗原则选用化疗、双膦酸盐治疗、姑息治疗.治疗开始前测定基线uPyd、uDpd、uNTx水平,以后于第1、3个月及以后每3个月检测.记录骨相关不良事件(SRE).[结果]在1年随访期间,骨转移患者uPyd、uDpd、uNTx水平在含双膦酸盐治疗后1个月有明显下降(P<0.01).SRE发生时uNTx测定水平与SRE发生前近一次uNTx测定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Lg(uNTx/Cr)从2.24±0.12升至2.3l±0.13.[结论]uPvd、uDpd、uNTx水平能及时反映抗骨转移治疗特别是双膦酸盐治疗的效果:uNTx水平在SRE发生时有升高趋势,能提示骨病变的进展.
作者:周彤;董春雷;胡岳棣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肾盂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肾盂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肾盂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26例行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术,4例行肾及足够长度输尿管切除术.随访30例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6年,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的1年、3年和5年生存率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27例移行细胞癌Ⅰ~Ⅱ级与Ⅲ级患者的1年、3年和5年生存率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肾盂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预后与病理类型、分期和分级密切相关.
作者:高剑;罗冬喜;宫敬;杨勇;陈磊;曾斌;魏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的CT表现与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关系.[方法]对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BTCC,采用LD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Ki-67、VEGF和MVD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术前CT征象的关系.[结果]Ki-67LI与VEGF、Ki-67LI与MVD、VEGF与MVD呈显著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8、0.603、0.705,P均<0.001).Ki-67LI、VEGF和MVD表达与肿瘤呈分叶状、肿瘤多发、膀胱壁增厚、浆膜受侵、邻近器官受累等CT征象均有关(P<0.05).[结论]BTCC的CT征象与Ki-67LI、VEGF和MVD表达密切相关,当肿瘤有分叶征、肿瘤多发、相邻膀胱壁增厚、浆膜层受侵、邻近器官受累等CT征象时,提示肿瘤可能有较高的恶性程度、浸润能力及较差的预后.
作者:彭泽华;白林;蒲红;董丹丹;王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并作相关文献复习.[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以腹痛和腹部包块就诊.瘤体直径分别为10.0cm和5.5cm.组织形态学:单形性肿瘤细胞构成实性及假乳头结构,常伴有出血、泡沫细胞和胆固醇裂隙.其中1例肿瘤无完整包膜,局灶浸润周围胰腺组织.免疫表型:α-ACT、Vim、NSE、SYN、PR 2例呈阳性,S-100、AE1/AE3、EMA 2例呈阴性,LYS、CgA、ER 1例呈阳性,另1例呈阴性.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分别随访3年和2.5年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研究,手术切除是治疗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有效手段.
作者:李兆丽;尹勇;鲁常青;谈炎;陈同钰;秦锡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间叶性肿瘤,表现低度恶性或交界性肿瘤特点,近年WHO提出此命名,已逐渐得到广泛认同[1].肺IMT是由肌纤维母细胞和多种炎性细胞成分组成的肺内瘤样团块,较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现报道成人肺IMT伴淋巴结转移病例1例如下.通讯作者:马忠余
作者:马忠余;周星明;陈鹏程;吴伟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比较甲地孕酮联合昂丹司琼与单用昂丹司琼治疗化疗中呕吐的疗效和病人生活质量.[方法]80例肿瘤病人被随机分成联合甲地孕酮组(40例)和单用昂丹司琼组(40例),联合甲地孕酬组:白化疗当日早晨每口口服甲地孕酮160mg,连续10d,昂丹司琼8mg化疗前半小时静脉推注,21d为1个周期.单用昂丹司琼组仅用昂丹司琼.[结果]联合甲地孕酮组和单用昂丹司琼组急性呕吐发生率分别是35.0%和60.0%,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Ⅲ度以上发生率分别是2.5%和7.5%,无显著性差异(P>0.05).迟发性呕吐发生率分别是27.5%和57.5%(P<0.01),其中Ⅲ度以上呕吐发生率分别是0和10.0%,均有显著性差异.联合甲地孕酮组食欲、KPS和体重明显改善.[结论]在肿瘤化疗中,甲地孕酮联合昂丹司琼比单用昂丹司琼止吐疗效较好,尤其对迟发性呕吐效果更加明显,同时明显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曲维庆;张恩宁;付爱芹;刘磊;王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PET显像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影像学方法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18氟-脱氧葡萄糖是目前常用的正电子显像剂,但它在肾细胞癌诊断中存在一定缺陷.目前,一些新示踪剂:18氟-氟胸腺嘧啶、11碳-乙酸盐、18氟-硝基咪唑等已逐渐投入临床使用.
作者:胡裕效;朱虹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患者放射治疗前后外周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变化.[方法]42例NPC患者作为放疗组予以放射治疗,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放疗前后NPC患者外周血清VEGF和bFGF的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放疗前NPC患者血清VEGF和bFGF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疗后3个月NPC患者血清VEGF和bFGF明显下降,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放疗后1年复发者血清VEGF和bFGF水平持续异常(P<0.01),未复发者血清VEGF和bFGF水平恢复正常(P>0.05).放疗前后患者血清VEGF和bFGF的浓度变化呈正相关(P=0.0011,r=0.7981).[结论]NPC患者血清中VEGF和bFGF高表达,测定NPC患者血清中VEGF和bFGF的变化对临床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姜军合;范学政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不能切除的胰体尾癌的适应证.[方法]对手术不能切除的15例胰体尾癌行术中射频热疗.自2005年起对8例(A组)患者严格按照自身总结的适应证进行操作,对比2005年之前射频热疗7例(B组),观察生化指标、并发症、疼痛及生存情况.[结果]部分病例病理活检为凝固坏死改变,术后CT为高密度改变,B超为高回声改变.所有病例均无出血、感染、胰瘘并发症发生.2005年后行射频热疗8例患者,较之前的7例患者术后血清及腹腔引流液淀粉酶、CA19-9下降显著,腹痛分级好转明显.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8个月,2例死亡,13例带瘤生存.[结论]按照适应证射频消融治疗晚期胰体尾癌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
作者:包善华;王健;周铁;谢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研究ATM基因对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ataxia-telangiectasia,AT)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系AT5BIVA(AT细胞)高辐射敏感性的纠正情况,以评价ATM基因的辐射防护功能.[方法]利用电穿孔技术,将含有ATM基因cDNA的真核表达载体PEBS7-YZ5转染到AT细胞,用潮霉素筛选以获得稳定表达细胞株,RT-PCR检测ATM cDNA的转录以进一步验证;用常规染色体畸变分析法,在PEBS7-YZ5-AT细胞、PEBS7-AT细胞和未转染AT细胞经60Coγ射线0、1、2、3、4Gy照射后,观察比较三者间染色体畸变率(CAF)的差异.[结果]PEBS7-YZ5成功转进AT细胞,RT-PCR检测到ATM cDNA片段,在0、1、2、3、4Gv剂量下,PEBS7-YZ5-AT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明显低于AT细胞,其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而PEBS7-AT细胞和AT细胞间无明显差别(P>0.05),三种细胞染色体畸变率随受照剂量增加而升高.[结论]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患者AT细胞高辐射敏感性被ATM基因纠正,ATM基因具有辐射防护功能,有望成为辐射防护剂.
作者:罗加林;曹建平;邓清华;朱远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92福州分期与UICC分期的合理性,提出鼻咽癌TNM分期修订新的设想.[方法]72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均接受MRI检查,基本检查序列包括T1WI轴位,T2WI抑脂轴位及T1WI或T2WI冠状位,其中2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92福州分期:Ⅱ期7例,Ⅲ期23例,Ⅳa期42例;T分期:T1 1例,T2 9例,T3 21例,T4 41例;N分期:N0 3例,N1 48例,N2 18例,N3 3例.UICC分期:Ⅱ期2例,Ⅲ期28例,Ⅳa期39例,Ⅳb期3例;T分期:T1 1例,T2 7例,T2b 2例,T3 21例,T4 41例;N分期:N0 3例,N1 8例,N2 58例,N3 3例.92福州分期Ⅲ~Ⅳ期病例占所有病例的90.3%:UICC分期Ⅲ~Ⅳ期病例占所有病例的97.2%.两种分期在临床分期和T分期中有较好的对应,无显著性差异,而在N分期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由于MRI对软组织极高的分辨能力,以致现有的分期方法使临床病例过于集中Ⅲ~Ⅳ期,鼻咽癌TNM分期需要修订以适应学科发展.
作者:胡望远;陈晓钟;王方正;姜锋;李斌;胡福军;冯星来;包婺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调强放射治疗(IMRT)治疗鼻咽癌近期疗效和急性反应.[方法]5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进行全程IMRT治疗(IMRT组),同时50例行常规放疗(CRT组).所有的T3-4,N2-3病例均接受(顺铂或奈达铂每天30mg/m2)同步化疗,分别于d1~3,d22~24,d43~45进行.肿瘤疗效参照WHO标准,急性期反应评价参照RTOG标准.[结果]所有病例均完成放疗,近期疗效IMRT组CR率为98.0%,高于CRT组的8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0).IMRT组口干反应较CRT组轻(P=0.000),两组骨髓抑制无显著性差异(P=0.308).[结论]IMRT可以一定程度提高鼻咽癌的局部区域控制率且降低副反应率.
作者:李斌;陈晓钟;王方正;姜锋;胡福军;冯星来;包婺安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鼻咽癌放射治疗模拟定位过程中,面罩制作对耳前野与颈切线野之间衔接的影响.[方法]将准备进行鼻咽痛放疗计划设计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A组病人用平常模拟定位设计的办法并摄取定位片;B组病人待面膜制作完成后起身休息片刻,再进行照射野的设计工作并摄取定位片.两组病人在照射野设计完成后,再以颈切线野的设计条件重新摄取一张体位验证片,将同一病人颈切线野的定位片与验证片进行比较.[结果]A组共有病例34例,发生体位偏差>±2mm的有13例,占38.2%;B组共有病例30例,发生偏差>±2mm的仅有4例,占1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病人的耳前野与颈切线野有较好的衔接.[结论]热塑面膜是一种很好的体位固定工具,但不能忽略它具有的收缩性能,在模拟定位时尽量将面膜的制作与照射野的设计分步进行,以减少不必要的误差产生.
作者:吴裕起;马绍连;陈国章;苏建新;林承光;黄峻;刘立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扫描(DWI-MRI)和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7年8月至2008年2月14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全部采用调强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前1周内和放射治疗50Gv时行DWI-MRI和PET/CT检查,观察标准摄取大值(SUVmax)值和表观弥散系数平均值(ADCmean).[结果]与调强放射治疗前比较,治疗中(50Gy)的SUVmax值明显下降,而ADCmean,值明显上升.放射治疗前的SUVmax值和ADCmean值呈显著性负相关.在DWI序列上勾画的肿瘤靶区在普通序列如T2WI上会发生明显漂移.[结论]在初治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DWI-MRI与PET/CT有相似的临床价值,但DWI-MRI不能够通过融合直接参与靶区勾画.
作者:何侠;朱向帜;黄德健;李裕;吴建伟;沈文荣;魏宝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4年8月,85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应用紫杉醇、DDP、5-Fu新辅助化疗2个疗程,采用DDP单药同步放化疗,放疗先采用面颈联合野加下颈部切线野,然后鼻咽原发灶改用面前野加耳前野,颈部改用电子线野加量,所有患者都接受根治剂量放疗,观察治疗疗效和耐受性.[结果]放疗结束后3个月鼻咽部CR 84.7%,PR 15.3%;颈部淋巴结CR 91.2%,PR 8.8%.1、3、5年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7%和90.6%、77.4%和70.6%、55.1%和50.2%.早期毒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和口腔黏膜炎;晚期主要是口干和颈部肌肉纤维化,患者均可耐受.[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疗效好,毒副反应少,患者可耐受,适合中晚期鼻咽癌的治疗.
作者:徐正阳;陶庆松;郭建新;沈燕萍;周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直肠癌细胞脱落的情况和直肠冲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64例直肠癌前切除患者术中应用生理盐水经肛门反复多次冲洗直肠,冲洗总量为1500ml.按照次序将冲洗液分装3瓶,对冲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查,并分析细胞学结果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64例患者中52例第一瓶冲洗液中有癌细胞,占81.3%;14例第二瓶仍有癌细胞,占21.9%;第三瓶没有找到癌细胞.冲洗液中脱落癌细胞检出与肿瘤大小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中肠腔内脱落癌细胞阳性率较高,应常规行直肠冲洗,冲洗液的总量应大于1000ml.
作者:毕建军;周志祥;李中林;赵宏;白晓枫;周健国;赵东兵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mRNA和二氢嘧啶脱氢酶(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DPD)mRNA在癌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RT-PCR检测36例胃肠道癌及外周血中TSmRNA和DPD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32例对照组外周血中表达水平.[结果]在癌组织中TSmRNA检出52.8%(19/36),DPDmRNA检出44.4%(12/36),高于外周血的检出率30.5%(11/36)和25.0%(9/3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TSmRNA、DPDmRNA和外周血的表达结果相关良好,r值分别为0.627和0.645,在外周血中肿瘤组的表达高于对照组(19<0.01).[结论]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的TSmRNA和DPDmRNA高度相关,用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TSmRNA和DPDmRNA,操作简单,可反复检测,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仲崇俊;陶国华;曹兴建;陈贤冲;姜肖刚;谢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VEGF及MMP-2的表达与胃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69例胃癌患者血清VEGF、MMP-2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低分化胃癌患者血清VEGF阳性率(64.0%)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者(36.8%,19<0.05);且VEGF、MMP-2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均密切相关(P<0.05).胃癌患者血清VEGF的阳性表达与MMP-2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s=0.322,P<0.01).[结论]VEGF和MMP-2在胃癌的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血清VEGF、MMP-2的表达水平可作为了解胃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作者:任伟;禹立霞;钱晓萍;邹征云;刘宝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合理准确的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07年6月51处(47例)触诊阴性需要活检病灶的处理.[结果]51处(47例)全部准确活检,其中手术完整活检13处(11例),麦默通旋切活检38处(36例).病理检查报告恶性7例.[结论]影像支持下的触诊阴性乳腺病灶活检可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
作者:陆澄;殷虹;沈慧;陈飞;马晶晶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