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有效专利中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复方用药规律探索

程江雪;肖诗鹰;刘铜华

关键词:有效专利, 中药复方, 呼吸系统, 频数分析, 用药规律
摘要:目的 探索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复方有效专利的用药规律,为新药研制提供参考,为其专利保护提供战略依据.方法 以维持时间为5年的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复方专利为研究对象,通过频数分析法对其核心药物的组成、分类、功效、归经及药对配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复方有效专利中高频中药包括金银花、甘草、黄芩等22味,按照功效分类多属于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补虚药等,主要归肺、心经,高频药对配伍多来自于古(经)方.结论 上述用药规律探索体现了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中药复方的组方特点,为新的中药复方研发及专利保护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有效专利中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复方用药规律探索

    目的 探索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复方有效专利的用药规律,为新药研制提供参考,为其专利保护提供战略依据.方法 以维持时间为5年的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复方专利为研究对象,通过频数分析法对其核心药物的组成、分类、功效、归经及药对配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复方有效专利中高频中药包括金银花、甘草、黄芩等22味,按照功效分类多属于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补虚药等,主要归肺、心经,高频药对配伍多来自于古(经)方.结论 上述用药规律探索体现了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中药复方的组方特点,为新的中药复方研发及专利保护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程江雪;肖诗鹰;刘铜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刺头复叶耳蕨总提取物与总黄酮体外抗肿瘤活性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刺头复叶耳蕨总提取物与总黄酮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刺头复叶耳蕨总提取物与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分别作用于人肝癌HepG2细胞、人肺癌A549细胞和人成骨肉瘤Saos2细胞,400 nmol·L-1槲皮素作阳性对照,0.1% DMSO的完全培养基为阴性对照,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3d各组细胞形态及密度的变化;CCK-8法检测药物的抑制率及半数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人肝癌HepG2细胞和肺癌A549细胞加入不同终浓度复叶耳蕨总提取物与总黄酮,1d后发现细胞生长出现明显抑制,细胞收缩变圆、裂解,且呈浓度依赖,而人骨肉瘤Saos2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CCK-8法检测显示复叶耳蕨总提物、总黄酮对人肝癌HepG2细胞和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呈时间及浓度依赖关系,复叶耳蕨总提物和复叶耳蕨总黄酮对HepG2作用的IC50分别为76.62,36.75 μg·mL-1,对A549作用的IC50分别是170.13,117.60 μg·mL1-1.一定浓度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可引起HepG2细胞凋亡.结论 刺头复叶耳蕨总黄酮体外抗肿瘤活性优于总提取物.

    作者:李辉敏;姜登钊;殷嫦嫦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不同给药周期对硝酸酯类药物耐药性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冠脉血管的扩张程度来研究不同的给药周期对耐药性产生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冠心病并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分为4组:间断给药组、短程持续给药组、长程持续给药组、空白对照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时冠脉内注射硝酸异山梨酯1 mg,测量给药前及给药2 min后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近瑞及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branch of coronary artery,LCX)近端管径,计算平均扩张程度,进而评价患者硝酸酯药物的耐药程度.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组LAD和LCX及平均扩张度不完全相同,长程持续用药组扩张度明显低于间断给药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或0.01),短程持续用药组扩张度与其他3组均无明显差异,空白对照组与间断用药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硝酸酯类药物长期使用(>72 h)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短时程持续使用也可出现不显著的耐药性,间断使用(每天8~10h空白期)可避免耐药的发生.

    作者:韩杨;贾大林;夏霏;吕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利拉萘酯喷雾剂的经皮渗透研究

    目的 研究利拉萘酯喷雾剂的经皮渗透性.方法 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小型猪皮肤为渗透屏障,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利拉萘酯含量.结果 利拉萘酯喷雾剂和乳膏剂的稳态透皮速率分别为(0.017±0.006),(0.014±0.003)μg·cm-2·h-1;利拉萘酯喷雾剂和乳膏剂的24 h累积渗透量分别为(0.60±0.23),(0.44±0.15)μg· cm-2;利拉萘酯喷雾剂和乳膏剂在皮肤中的药物残留量分别为(8.2±1.3),(7.7±1.6)μg·g-1.结论 利拉萘酯喷雾剂的稳态透皮速率、24 h累积渗透量、在皮肤中的药物残留量均稍大于利拉萘酯乳膏剂,但2种剂型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何敏;单瑞平;傅旭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miR-363对顺铂耐药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 研究miR-363对顺铂耐药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集以顺铂为主要化疗药物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血清,用定量PCR法检测化疗前和化疗后血清标本miR-363的表达水平.构建顺铂抵抗MCF-7细胞系(MCF-7-R),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顺铂对MCF-7及MCF-7-R细胞活力的影响.在MCF-7-R细胞中转染miR-363,MTT法检测miR-363是否能提高顺铂对MCF-7-R的杀伤活性.利用生物信息学、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方法验证miR-363是否调节MCF-7-R细胞中Mcl-1的表达.构建Mcl-1真核表达载体,MTT法检测Mcl-1表达载体转染对miR-363联合顺铂治疗MCF-7-R疗效的影响.结果 中晚期乳腺癌患者顺铂治疗后血清miR-363水平相较化疗前显著下降.MTT结果表明相同浓度顺铂对MCF-7-R的杀伤活性显著低于MCF-7细胞,且miR-363转染能显著提高顺铂对MCF-7-R的杀伤活性.生物信息学、定量PCR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miR-363转染可显著降低MCF-7-R细胞中Mcl-1的表达.miR-363联合顺铂在Mcl-1表达载体转染后对MCF-7-R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低于未转染Mcl-1表达载体的miR-363联合顺铂组.结论 MiR-363能增强耐顺铂乳腺癌细胞对顺铂杀伤作用的敏感性.

    作者:吕晓皑;王蓓;陈建彬;叶荆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双氯芬酸l-薄荷酯的合成与结构鉴定

    目的 合成双氯芬酸钠凝胶剂中的杂质——双氯芬酸l-薄荷酯(化合物3),作为凝胶剂有关物质控制的对照品.方法 双氯芬酸钠(化合物1)经稀盐酸酸化得双氯芬酸(化合物2);将化合物2以EDCI为脱水剂,DMAP为催化剂,与l-薄荷醇发生酯化反应制得化合物3.结果与结论 目标化合物3的结构经IR、1H-NMR和HR-MS(ESI)谱确证,纯度为99.60%.

    作者:蔡冉;王浦海;张根元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黄芪甲苷和齐墩果酸对体外神经干细胞增殖和Jagged1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黄芪甲苷和齐墩果酸对体外神经干细胞增殖和相关基因Jagged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机械吹打法从胎鼠脑内获得神经干细胞,随机分组,分别给予不同浓度(10-6,5×10-7,10-7,5×10-8,10-8,5×10-9,10-9 mol·L-1)的黄芪甲苷、齐墩果酸进行干预,72 h后用WS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PCR检测Jagged1表达水平.结果 黄芪甲苷对体外神经干细胞增殖影响不显著,高剂量尚存在细胞毒性.齐墩果酸能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且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与对照组和黄芪甲苷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细胞未分化状态下Jagged1基因存在一定的表达,增殖率越高Jagged1表达水平越高;与同浓度黄芪甲苷组比较,齐墩果酸显著上调Jagged1表达(P<0.05).结论 不同浓度的黄芪甲苷和齐墩果酸对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增殖和Jagged1表达的影响不同;齐墩果酸作用优于黄芪甲苷.

    作者:刘柏炎;俞悦;易健;陈雪梅;蔡光先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蟾酥缓释微丸制备及体外释放机制研究

    目的 对蟾酥缓释微丸形态及体外释放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蟾酥缓释微丸,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研究药物与粉末的配伍相容性;采用扫描电镜法观察制剂表面微观状态;通过模型方程拟合探讨蟾酥缓释微丸的释药机制.结果 辅料对蟾酥提取物的存在形式无明显影响;随着溶出时间的增加,蟾酥缓释微丸饱和度下降,包衣膜多重损坏;药物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 制备的蟾酥缓释微丸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

    作者:蒋杉杉;李永盛;涂颖秋;黄绳武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延胡索乙素胃漂浮微球的体外漂浮及释药特征评价

    目的 制备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THP)胃漂浮微球,考察THP胃漂浮微球在不同条件下的体外漂浮性能与释药特征.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THP胃漂浮微球,模拟胃肠道环境,通过直接观察法考察THP胃漂浮微球在0.1 mol·L-1盐酸溶液、pH 3.0 PBS、pH 4.5醋酸缓冲液、pH 6.8 PBS释放介质,50,100,150 r·min-1转速条件下的漂浮性能;采用转篮法考察THP胃漂浮微球在上述释放条件下的体外释放特征;以罗通定片为参比制剂,比较两者在模拟胃酸环境的体外释放特征;采用常见的动力学模型拟合延胡索乙素胃漂浮微球的释药曲线.结果 THP胃漂浮微球在不同介质中均能立即起漂,持漂12 h,漂浮率为100%;在4种释放介质中12 h累积释放度分别为(90.55±4.65)%,(81.48±5.92)%,(66.24±3.00)%,(51.93±2.35)%;在3种转速下,12h累积释放度分别为(84.26±3.22)%,(90.55±4.65)%,(94.70±2.15)%.在模拟胃酸环境(0.1 mol·L-1盐酸溶液)下,罗通定片0.5 h累积释放度为(78.31±11.01)%,2h基本释放完全,而THP胃漂浮微球12h内释药速度平稳而缓慢,无突释现象,且释药完全.结论 该研究制备的THP胃漂浮微球体外漂浮性能较好,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其体外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

    作者:王群星;熊雪丰;何三民;石森林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伏立康唑对格列奈类药物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作用的影响

    目的 研究伏立康唑对格列奈药物降低正常和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效应的影响.方法 ①正常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和伏立康唑组,伏立康唑组大鼠连续灌胃7d,第8天禁食8h后于0,1,3,6,9,12,18,24 h眼眶取血,测定血糖.②正常大鼠随机分为4组,瑞格列奈组、瑞格列奈+伏立康唑组、那格列奈组和那格列奈+伏立康唑组.合并用药组伏立康唑连续灌胃7d,第8天禁食8h,4组大鼠用对应的格列奈药物灌胃,给药后于0,l,3,6,9,12,18,24 h眼眶取血,测定血糖.③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分组及给药方式同第2部分实验.结果 治疗剂量的伏立康唑增强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在正常和糖尿病大鼠的降糖效应.结论 格列奈降糖药物与伏立康唑合并使用时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作者:吕骏;钱珏;孙坚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克白颗粒抗白癜风的体内外药效研究

    目的 研究克白颗粒抗白癜风的体内外药效,并对克白颗粒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 采用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检测克白颗粒含药血清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增殖能力的影响;选取50只健康豚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克白颗粒高、中、低剂量(9,04,4.52,2.26 g·kg-1·d-1)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化学脱色法连续涂抹7% H2O2 50 d,制备实验性白癜风豚鼠模型,肉眼观察各给药组对实验性白癜风豚鼠模型的疗效,检测豚鼠血液中酪氨酸酶(TRY)、胆碱酯酶(CHE)、单胺氧化酶(MAO)、丙二醛(MDA)的含量;长期毒性实验对克白颗粒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血清药理学实验表明克白颗粒含药血清能够显著促进B16f10细胞的体外增殖.造模后,模型组豚鼠血清MDA、MAO含量显著升高(P<0.05),CHE、TRY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克白颗粒高剂量显著降低血清中MDA含量(P<0.01),高、中剂量显著降低MAO的含量(P<0.05)、显著升高CHE的含量(P<0.05),但对TRY含量无显著影响.长期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克白颗粒对SD大鼠脏器重量无显著影响.结论 克白颗粒显示出良好的抗白癜风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液中CHE、MAO、MDA含量、促进黑色素细胞增殖有关.

    作者:王薇;康斯丹;王跃鑫;黄巧玲;胡毅翔;余陈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浙江七叶一枝花种质资源的化学评价

    目的 测定浙江不同采集地野外七叶一枝花中主要活性成分甾体皂苷的含量,为筛选优质种质资源和适宜栽培地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柱温:25℃,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测定12个不同采集地七叶一枝花中重楼皂苷Ⅰ、Ⅱ、Ⅵ、Ⅶ的含量.结果 来自不同采集地的七叶一枝花种源间的重楼皂苷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有一半种源的皂苷含量达不到药典规定的标准,优质种源来自永嘉上桥头村,4种重楼皂苷之和为2.928%,明显高于其他种源.结论 浙南山区较适合七叶一枝花的人工种植.

    作者:周爱存;闫道良;黄妍;徐忆琳;段承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UPLC-MS/MS测定血浆中伊伐布雷定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含量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伊伐布雷定及其活性代谢产物(N-去甲伊伐布雷定)的含量.方法 选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50 mm×2.1 mm,1.7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1;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伊伐布雷定:[M+H]+,m/z 469.3→ 177.2,N-去甲伊伐布雷定:[M+H]+,m/z 455.2→262.2,卡马西平:[M+H]+,m/z 237.1→194.2.结果 伊伐布雷定线性范围为0.2~100 ng·mL-1(r=0.998 1),N-去甲伊伐布雷定线性范围为0.05~25 ng·mL-1(r=0.993 1);两者日间、日内精密度均<15%,方法回收率>90%,稳定性较好.结论 该方法快速、灵敏、重复性好,适用于血浆中伊伐布雷定及其代谢产物含量测定.

    作者:黄成坷;周伶俐;孙未;王哲;陈瑞杰;蒋硕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芦丁对脂多糖诱导急性肺损伤小鼠的抗氧化应激作用

    目的 探讨芦丁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氧化应激失衡的作用.方法 将5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5组(n=10),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芦丁低、中、高剂量(25,50,100 mol·kg-1)组.LPS注射6h后测小鼠血气,取肺组织进行病理观察,测肺组织的湿干比、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肺组织病理改变和肺组织的湿干比,二氧化碳分压[p(CO2)],呼吸频率(RR)和MDA含量明显增加,而氧分压[p(O2)]和pH值、CAT、GPx和SOD活性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芦丁组的肺组织病理改变和肺组织湿干比,p(CO2)、呼吸率和MDA含量呈浓度依赖性减少,而p(O2)和pH值、CAT、GPx和SOD活性呈浓度依赖性增高.结论 芦丁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氧化应激而减轻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

    作者:阮佼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眼用制剂生产质量管理风险分析及控制

    随着中国药典2010年版将眼用制剂列入无菌制剂,眼用制剂的生产质量管理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目前眼用制剂生产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眼用制剂生产与质量控制的关键风险点,并提出了一些风险控制策略,为企业提供参考.

    作者:任文霞;翁晓明;刘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增溶型非诺贝特片剂的制备及体内外研究

    目的 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HK)增溶型非诺贝特(fenofibrate,FNB)片剂并进行体内外研究.方法 用吸附法以HK为FNB的载体制成固体分散体(FNB-HK).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X射线衍射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分析非诺贝特在FNB-HK中的存在状态.通过考察体外溶出度,优化处方并制片.将自制片和市售片分别对家兔单剂量口服给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家兔血浆药物浓度.结果 FNB-HK表征表明HK能够抑制非诺贝特的结晶.经过处方优化,乳糖做填充剂,8%羧甲基淀粉钠为崩解剂时,片剂能够达到理想的溶出速率.自制片与市售片相比,体内达峰时间提前,达峰浓度增大,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49.95%.结论 本研究研制的片剂能显著改善FNB的溶出速率,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作者:费伟东;吴超;邱阳;郭威;张思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达比加群酯降解杂质的合成

    目的 为了更好的控制甲磺酸达比加群酯的质量,合成达比加群酯的5个降解杂质.方法 以N-[[2-[[(4-氰基苯基)氨基]甲基]-1甲基-1H-5-苯并咪唑]羰基]-N-2-吡啶基-β-氨基丙酸乙酯为原料,经过成脒反应、酰胺反应、水解反应制备了杂质A~E.结果 所得产物经1H-NMR,LC-MS和13C-NMR初步确证了结构,收率≥65%.结论 该合成路线反应条件温和,产品纯度高.

    作者:李振中;武峥;宋波;刘沫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一清胶囊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作用

    目的 研究一清胶囊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气管内注入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PR/8/34(H1N1)病毒液建立病毒感染小鼠模型,以肺指数、肺指数抑制率、小鼠累积死亡率为指标,评价一清胶囊体内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作用.结果 7.3 g·kg-1一清胶囊(原生药)可降低病毒感染小鼠的肺脏指数(P<0.05)和小鼠感染病毒后7~9 d内的死亡率(P<0.01).结论 一清胶囊具有明显的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作用.

    作者:徐雄良;岳韵;刘小均;杨刚;刘浪;柯潇;郑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HPLC测定吡罗昔康注射液含量及有关物质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吡罗昔康注射液含量及有关物质.方法 色谱柱为Inertsil ODS-SP(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5%冰乙酸溶液(60∶40);流速为0.8mL·min-1;检测波长为338 nm;柱温为30℃.结果 吡罗昔康在0.016~158.7 μ.g·mL-1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8(n=6).高、中、低3个浓度总的平均回收率为99.13%,仪器精密度RSD为0.19%.结论 本方法方便、简单、准确,适于吡罗昔康注射液含量及有关物质的测定.

    作者:刘洪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水杨醛缩氨基脲含硅有机锡化合物的合成和抑菌活性测试

    目的 合成新型的含硅有机锡化合物,并进行抑菌活性测试.方法 利用4种水杨醛缩氨基脲配体与(Me3SiCH2)2SnCl2通过常温下的自组装反应合成了4种新型含硅有机锡化合物,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所得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纸片扩散法测试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 在化合物1~4中,水杨醛缩氨基脲配体均呈现三齿配体形式与锡原子螯合配位,中心锡原子呈五配位的三角双锥结构.抑菌实验发现3种新合成的水杨醛缩氨基脲含硅有机锡化合物对G+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G+蜡样芽孢杆菌和真菌蜡蚧轮枝孢菌显示抑菌作用.化合物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为20 mm,低抑菌浓度为25.17 mol·L-1.此类化合物对G-菌包括大肠杆菌、伤寒杆菌、产气肠杆菌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水杨醛缩氨基脲含硅有机锡化合物对G+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真菌蜡蚧轮枝孢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对G-菌无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树玲;王其宝;邢昆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