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京;徐礼鲜;叶平安
目的:初步了解、评价不同髋关节疾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THR)的近期疗效,对 THR术前适应证的选择提供指导. 方法:通过对 145例首次 THR患者随访取得 59例( 60髋)完整随访资料,随访 34~ 69个月,平均 47个月.其中诊断为新鲜股骨颈骨折 16例( 27.12%);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15例( 25.42%);股骨颈陈旧性骨折 8例( 13.56%);骨性关节炎 7例( 11.86%);双侧髋关节病变 9例( 15.25%);股骨颈肿瘤 3例( 5.08%),类风湿性髋关节炎 1例( 1.69%).依据诊断将患者分为 4组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新鲜股骨颈骨折组由术前 21.6分恢复到术后 82.5分(平均 63.5岁);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组由 45.7分恢复到 86.3分( 56.9岁);股骨颈陈旧性骨折组由 37.7分恢复到 91.6分( 58.9岁);骨性关节炎组由 35.0分恢复到 81.6分( 59.5岁).术后 1例( 1.7%)出现重度疼痛、活动严重受限; 2例( 3.4%)中度疼痛,活动受限; 2例( 3.4%)术后 6周内曾经发生脱位,手法复位后未再并发. 1例( 1.7%)术后 3年股骨骨折,骨折前功能评定优良;其他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治疗多种髋关节疾病均具有良好疗效,在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组置换术后 Harris评分较高,但与其他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及术后功能锻炼是髋关节置换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郭林;杨柳 刊期: 2003年第26期
目的:建立肺癌动物模型,探讨肺癌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 方法 :将传代培养的 Lewis肺癌细胞接种于 C57BL/6小鼠腋部皮下,制备肺癌模型.观测佳接种剂量,成瘤率,发瘤平均潜伏期,平均存活时间,平均瘤重,肿瘤体积动态变化,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CDE)检测瘤内血流丰富程度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结果 :佳接种剂量为 1× 106个细胞,成瘤率 80%,发瘤平均潜伏期为( 6.3± 0.4) d;平均存活时间为( 28.0± 2.5) d;平均瘤重( 9.13± 0.03) g; CDE: 70%为Ⅲ级, 30%为Ⅳ级,频谱 (PS)为 75.30 cm/s,阻力指数( RI)为 0.45. 结论 :Lewis肺癌细胞诱发肺癌模型在实验肺肿瘤研究中可作为首选造模方法.
作者:李春艳;王颖;刘浩;林春艳;李景鹏 刊期: 2003年第26期
目的:研究反转录病毒( hTERT)基因诱导的人永生化成骨细胞系 Clone5的生物学特性 , 包括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和是否恶性变. 方法 :收集 30~ 31代 Clone5和 6~ 7代人成骨细胞( hOB),绘制两种细胞的生长曲线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特征,软琼脂集落实验和裸鼠致瘤实验检测 Clone5是否恶性变. 结果:由生长曲线计算出细胞倍增时间: hOB: 190 h ;Clone5:62 h;曲线显示 Clone5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 Clone5细胞周期中 G1期细胞占 53.46%, S期细胞占 28.24%,凋亡率为 0.76%, hOB G1期细胞占 79.81%, S期细胞占 19.76%,凋亡率为 33.33%.和 hOB相比, Clone5 G1期细胞比例减少, S期比例增加,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降低;软琼脂集落实验未见细胞团形成,裸鼠接种不致瘤. 结论:转导 hTERT基因的 Clone5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凋亡率降低,且未发生恶性变,可用做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和研究正常骨生理、生化的工具细胞.
作者:殷晓雪;陈仲强;党耕町;郭昭庆;马庆军 刊期: 2003年第26期
目的:评价胶原酶溶解术的近、中、远期疗效,分析机制、适应证等与疗效的关系. 方法 :按统一的适应证选择标准、治疗方法,对行胶原酶溶解术、资料完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佳适应证 1 279例进行复诊、书信、电话等方式随访观察,随访时间和例数分别为: 0.5~ 1年(近期) 105例, 2~ 4年(中期) 593例, 6~ 8年(远期) 581例,按统一的疗效标准评价胶原酶溶解术的近、中、远期疗效. 结果 :佳适应证近期、中期、远期优良率分别为 96.1%、 85.4%、 84.8%. 结论 :在诊断明确、佳适应证范围内、规范操作的前提下,胶原酶溶解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洪新;刘燕;王执民;王义清;郭卫平;曹炜;倪代会;李文献;韩瑞炀 刊期: 2003年第26期
37例手部损伤患者清创后应用腹部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修复缺损,创面愈合后即开始手功能康复治疗.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 0.5~ 2年手部外观及功能恢复好.
作者:纪文军;冯玉柱 刊期: 2003年第26期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碱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为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体外培养烧伤后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加入不同含量的复方苦参碱, 24 h后观察细胞形态学,以乳酸脱氢酶(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为指标观察细胞毒性,用四甲基偶氮唑蓝 (MTT)法检测其增殖活性. 结果:不同含量的复方苦参碱均能改变成纤维细胞形态,抑制细胞增殖,含量在 300 mg/L以下无明显的细胞毒作用 ,EC50值约为 20 mg/L. 结论 :复方苦参碱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具有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应用前景.
作者:万鲲;王世岭;高申 刊期: 2003年第26期
病毒侵犯皮肤及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皮损区剧痛,部分老年人易出现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神经阻滞能够非常有效地阻断神经痛的传导,良好的止痛具有保护和改善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时具有扩张病变区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使相应区域皮温升高,有利于局部组织炎症和损伤的消退和愈合.用药物加神经阻滞治疗,可加速疱疹结痂,缩短疗程,收到良好疗效,对一些糖尿病,不能大量使用类固醇激素或止痛药者尤其适用.
作者:翁培清;刘炜烽;江连枝 刊期: 2003年第26期
目的: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异种骨修复材料. 方法:采用 1∶ 1甲醇 /氯仿对猪股骨密质骨进行脱脂,然后用酶处理脱脂猪骨. 结果 :经酶解液中羟脯氨酸检测、酶处理骨中色氨酸检测和酶处理后猪骨力学性能的测定,表明脱脂和酶处理对猪骨胶原破坏轻微,对保持异种(猪)骨基质的天然状态无有害影响. 结论 :异种(猪)骨有望成为优良的骨缺损的修复特别是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材料.
作者:夏烈文;王远亮;何创龙;杨立华 刊期: 2003年第26期
选择性增殖腺病毒 dl1520是一种新型的进入 III期临床研究的肿瘤病毒基因治疗药物,本文综述了 dl1520的发现、结构、实验研究和作用机制、临床试验研究疗效以及研究方向和展望 ,提倡使用此种肿瘤基因药物在肿瘤患者治疗及预后生存期内减少毒副反应,希望可以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上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聂飚 刊期: 2003年第26期
采用电针配合医疗体操治疗颈腰痛患者 220例,结果总有效率 90 %( 198/200).表明电针配合医疗体操是治疗颈腰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征 刊期: 2003年第26期
目的:探讨热诱导颊癌细胞凋亡过程中 Bax基因蛋白及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43℃水浴 40 min加热 BcaCD885细胞, 0, 3, 6, 12, 24, 48 h后收获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 DNA蛋白质分析技术、 RT-PCR技术检测诱导颊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凋亡率、 Bax蛋白及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43℃水浴 40 min后,凋亡率、 Bax蛋白及 mRNA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性 (P< 0.05). 结论:高温作为一种外来刺激信号通过上调 bax基因的表达,诱导 BcaCD885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何永文;边莉;梁薪华 刊期: 2003年第26期
目的:研究肌损伤浸液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其增殖的影响以及成肌诱导作用. 方法:分离、扩增小鼠骨髓 MSCs,以切割伤及液氮冻伤法建立肌损伤并提取伤后 8~ 72 h的伤浸液,以 Bradford比色法检测其蛋白含量并选取含量高的时相组,以四唑盐( MTT)法检测该组伤浸液对 MSCs增殖的影响,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其作用后生肌调控因子中生肌素( myogenin)的表达. 结果 :肌损伤后 12 h时的伤浸液蛋白含量高;作用于 MSCs后可明显增强 MSCs的增殖能力,但并不能诱导 MSCs表达 myogenin. 结论 :肌损伤浸液可促进 MSCs的增殖但对 MSCs无成肌诱导分化作用.
作者:王劲;罗成基;冉新泽;徐辉;粟永萍;程天民 刊期: 2003年第26期
目的:通过脊柱生物力学实验客观评价拉丁方设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通过一项具体生物力学实验,比较拉丁方设计与其他实验设计的优缺点. 结果:由于实验设计合理,仅需 3具标本,完成实验,而其他试验涉及至少需 12具标本.并且保证了实验条件的稳定性. 结论:在脊柱生物力学试验中,拉丁方设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作者:谭映军;潘显明;权毅;李延;黄钢;马泽辉 刊期: 2003年第26期
为了预防断指再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断指再植的成功率,对 114例断指再植术后患者按早、中、晚期实施系统的健康指导,经 0.5~ 1年的跟踪随访,成活率为 94.8 %.
作者:程国玲;李克芳;张付芝 刊期: 2003年第26期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对位与神经再生效果密切相关,虽然很多研究工作致力于对接技术的不断改进,包括形态学、酶组织化学及电刺激等方法,但未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因此,神经对位困难仍是阻碍神经再生效果的重要因素.很多实验表明,神经再生具有远端趋化性特点,由此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小间隙缝合,是改善神经对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绍安;刘宁富;肖晓桃 刊期: 2003年第26期
膝关节强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开展,可使患者大限度地恢复膝关节功能.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进行护理指导,可使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方法及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发生.
作者:黄小丽 刊期: 2003年第26期
目的:构建人 Bcl-2基因的转基因表达载体用于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以便深入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基因机制. 方法: 利用 RT-PCR技术,用包含 bcl-2 cDNA的引物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血液扩增得到一约为 708bp的 DNA片段,克隆后测序和同源性分析. 结果: 经 RT-PCR扩增获得的产物大小与预计的目的片段大小一致,目的基因测序与国外报道的参考序列相比,序列同源性为 99%. 结论:以 pEGFP-C1载体作为真核表达载体,形成以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的融合基因,可以用于转基因的研究.
作者:薛荣亮;吕建瑞;蔡英敏;李伟;吴刚;雷晓鸣 刊期: 2003年第26期
关节脱位和各种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容易发生脱位的关节有肩关节、肘关节,其次是髋关节.关节脱位的及时复位、固定有利于损伤关节囊的修复,损伤软组织也需要手术修复或 /和固定来获得恢复,而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则是恢复软组织和关节功能的关键.脊柱、四肢骨折不但损伤严重,而且恢复费时,处置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影响终身.康复的早期介入可以减少功能受限的发生,伤后及时积极的治疗可能避免永久性功能受限的发生,对于存在永久功能受限的患者,还可以应用康复手段,通过代偿、补偿、矫正、适应等方式改善这类患者的功能、活动和参与能力,成为社会平等的一员.骨关节损伤治疗的终目标是损伤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但骨科临床治疗往往只能为功能恢复创造条件,要实现功能的大恢复,常常需要应用康复医学的方法来解决.
作者:熊恩富;蓝群;杨霖;熊淑芳 刊期: 2003年第26期
目的:通过培养人毛囊外根鞘细胞群,观察其增殖活性及细胞角蛋白 K19的表达. 方法 :利用人头皮拔出的毛发,以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毛囊外根鞘细胞,用四氮噻唑蓝( MTT)法比较其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能力,用免疫组化检测培养外根鞘细胞中细胞角蛋白 K19的表达. 结果 :外根鞘细胞具有较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更强的增殖能力,而且在培养的外根鞘细胞中有大量细胞角蛋白 K19阳性的细胞. 结论 :由于外根鞘细胞具有较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更强的增殖能力,同时含有大量 K19阳性细胞,可以作为皮肤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
作者:麦跃;史春梦;屈纪富;粟永萍;徐辉;程天民 刊期: 2003年第26期
骨缺损的治疗是骨科临床上的难题之一,骨组织工程近年的迅速发展为人们解决大段骨缺损的治疗难题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在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细胞与支架材料的相互作用一直都是研究的重要领域,其核心是种子细胞在细胞外基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细胞在支架上迁移、分化和增殖等生物活动等,都以细胞与支架间的黏附为基础,黏附的差异必将会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等一系列反应.细胞与支架材料的黏附形成涉及复杂的信号转导及相关分子表达的调节,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调节.
作者:陈光兴;杨柳 刊期: 2003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