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响之
例1 男,32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痰中带血丝,未行治疗,自行缓解.半年前再次出现痰中带血,量不多,无黄脓痰,无畏寒、发热及胸痛.近2个月来晨起时痰中带血块,饱食后平卧自觉呼吸困难入院.体检无特殊.
作者:孙红霞;初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20岁.右耻骨旁肿物8个月,无疼痛、红肿,近来肿块逐渐增大而就诊.体检:右腹股沟见一肿物,约6 cm×3 cm大小,周围界限清楚.局部无红、肿、热、痛,行走时有轻度牵拉痛.颌下、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父母及姐弟身体均健康.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血钙、磷、钾均正常,碱性磷酸酶2个金氏单.
作者:刘习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儿前列腺囊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方法. 资料与方法对16例经手术证实或经膀胱镜、尿道镜等检查证实的前列腺囊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中13例经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检查确诊,2例经B超检查确诊,1例在尿道成形术中发现. 结果 13例VCUG在后尿道后方中线处均显示对比剂充盈的类圆形囊腔,大小不等,囊壁较光滑. 结论 VCUG检查是诊断小儿前列腺囊的首选方法.
作者:赵东辉;席明珠;曹焕;孙国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肋骨肿瘤的CT表现,探讨肋骨转移瘤的特点. 资料与方法对46例肋骨肿瘤进行薄层CT扫描,分析原发性与转移性肋骨肿瘤的CT表现及其特点. 结果原发性肋骨肿瘤20例,其中恶性12例,良性8例;肋骨转移性肿瘤26例,其中单发转移21例,多发转移5例.转移类型:溶骨型19例,成骨型5例,混合型2例. 结论肋骨肿瘤以转移瘤多见,单发、溶骨型转移灶为常见表现;原发性肋骨肿瘤以肉瘤多见,CT表现与肿瘤组织类型有关.
作者:范国华;钱铭辉;龚建平;沈钧康;陆之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男,39岁.发现右下腹部包块,伴增大及有触痛感2个月入院.患者一般情况可.体检:腹平坦,中下腹可触及多个大小包块,轻触痛,质韧,轮廓清,活动度可.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姚承;张坤泉;王耀程;白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 男,14岁.3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右肩部疼痛,未诊治,疼痛渐加重.体检:右肩轻度肿胀,压痛,以肩峰为重,未触及明显肿物,右肩关节活动可,桡动脉搏动良好,双侧肱二、三头肌反射对称引出,右手霍夫曼征(+).
作者:刘杰;张泽坤;高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进一步认识CT在其诊断中的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和CT资料.结果9例患儿均可见眼球后部实质肿块;8例伴有钙化,其中团片状钙化6例,斑点状钙化2例;眼球突出5例,视神经增粗2例,颅内侵犯1例.结论CT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分期、手术及判断预后提供了客观依据.
作者:刘宁;梁波;韩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与仿真内镜在结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应用Lightspeed 16 CT对26例纤维结肠镜活检证实的结肠癌(19例)和结肠息肉(7例)进行容积扫描,在AW4.2工作站进行三维成像和仿真内镜观察,并与纤维结肠镜结果相比较. 结果 25例三维成像效果良好,仿真内镜与纤维结肠镜显示基本一致,1例因肠道准备不彻底,成像效果欠佳,但不影响诊断;CT仿真结肠镜(CTVC)结合2D多平面重建(MPR)和透明显示(RaySum)图像,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病变的准确定位、定性. 结论 16层螺旋CT仿真内镜结合三维成像能达到与纤维结肠镜同样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加上MPR、RaySum图像技术可以提供比纤维结肠镜更丰富的信息.
作者:杜秀琴;温平贵;王峰;郭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实用、诱发率高,较接近人体恶性胸膜间皮瘤(MPM),可供多种实验研究所用的动物模型. 材料与方法 Wistar大鼠100只作为实验组,右侧胸膜腔闭式染尘法注入石棉纤维混悬液40 mg;对照组20只注入等量灭菌生理盐水.每天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每月称体重1次,死亡或垂死动物尸体解剖、病理观察.整个实验周期为2年. 结果实验组共诱发MPM 68只,诱发率为71.58%.第1只MPM大鼠死亡于第285 d,MPM鼠死亡高峰期为350~550 d,高峰期死亡率为80.3%.MPM大鼠平均存活(469±21) d.肿瘤病理形态显示出多样性. 结论该模型与临床有较好的对应性,弥补了临床上很难获得新鲜、不同肿瘤时期肿瘤组织标本的缺陷,是研究MPM较有价值的实验动物模型.
作者:韩丹;巫北海;杨鸿生;宋光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22万人死于该病.介入治疗是目前公认的不可切除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它在抑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存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年来肝癌的介入治疗在手段上已有了不少的发展,现对目前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和研究的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吴汉平;冯敢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与细菌性肺炎发病不同时期的CT表现及演变规律. 资料与方法对比分析31例SARS患者和34例细菌性肺炎患者的胸部CT资料. 结果 SARS组早期多发小片磨玻璃影(4/7例)多于肺炎组(P<0.05);进展期多发大片磨玻璃影(22/25例)、合并间质改变(17/25例)多于肺炎组(P值均<0.01);吸收期间质改变(10/11例)、合并磨玻璃影(6/11例),多于肺炎组(P值均<0.05).进展期两组病变部位分布明显不同(P值均<0.01).SARS组比细菌性肺炎组病变进展变化快,明显吸收时间长(P<0.01). 结论 SARS与细菌性肺炎发病不同时期的CT表现及演变规律显著不同.
作者:苏冠琴;于铁链;张云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62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患者进行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并分析其MRI信号特征. 结果 MRI平扫、动态增强和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微腺瘤检出率分别为46.8%(29/62)、88.7%(55/62)和64.5%(40/62).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其中以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高.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首选强化方法.
作者:王秀河;黄耀熊;黄力;刘斯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 女,65岁.口渴、多饮、多尿、消瘦16年,加重2周,昏迷1天入院.体检:体温39℃,脉搏102次/min,Bp 70/50 mmHg,全腹压痛、反跳痛,双肾区叩击痛.
作者:赵志梅;裴建国;李华子;朱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美国近年诊断的乳腺癌中,有12%~15%是乳腺导管原位癌,90%是由乳腺钼靶X线片发现的[1],钙化和肿块是乳腺癌的基本征象,显示钙化是乳腺摄片的大优势,也是早期乳腺癌在乳腺片上常见甚至是唯一的征象.其他检查方法(超声、CT、MR等)均不能较好地显示乳腺癌的钙化,钙化灶是乳腺片上乳腺癌早期识别和诊断的重点,对钙化灶的检测和分析也是乳腺疾患研究的热点.
作者:殷汉民;陈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使用洗片机冲洗牙片时,因牙片面积太小易掉入洗片机内卡机而无法冲洗.笔者使用旧胶片拖带冲洗牙片,其方法简单且冲洗效果好,解决了洗片机不能冲洗牙片的困难.
作者:王响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 女,68岁.腹部包块伴双下肢水肿2个月入院.体检:腹部膨隆,皮肤张力高,可扪及巨大包块.B超:腹腔内巨大囊性占位,内见细弱点状声影.
作者:卢意;周映华;冉隆富;袁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少见原发椎管内肿瘤或瘤样病变的MRI形态特征. 资料与方法搜集1995~2003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少见的原发椎管肿瘤或瘤样病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生在椎管内的多发或形态怪异的神经纤维瘤病,肠源性囊肿,淋巴瘤,血管脂肪瘤,海绵状血管瘤,节神经细胞瘤,淋巴管瘤等少罕见病例,有其特征性影像改变. 结论 MRI是诊断椎管占位病变的佳影像检查手段,对诊断少见原发椎管肿瘤或肿瘤样病变有很大帮助,要确立诊断,仍须结合临床及完整的病理资料分析.
作者:杨晓萍;马强华;陈纲;叶建军;周怀阳;路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估磁共振多技术联合应用检测心肌存活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选择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猪20只,分别于制作模型前、后1~2个月行磁共振多技术联合应用扫描(形态、电影扫描、心肌灌注和心肌活性扫描),判断心肌缺血区和坏死区的大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了解其准确性. 结果 MRI检查发现20只猪中有3只形态扫描见左室侧壁变薄;负荷电影扫描见11(11/20)只猪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有9(9/20)只静息时左室节段不同程度运动减弱(n=7)或丧失(n=2).多巴酚丁胺负荷电影扫描检测到7只猪左室节段功能改善,但有2只猪无明显改善.心肌灌注扫描有13只猪共47.8个节段缺血,心肌活性扫描有8只猪共23.6个节段坏死,病理检查发现共有7只猪23个节段坏死.与MRI延迟强化区所显示的梗死区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5,P>0.05). 结论磁共振多技术联合应用可有效检出缺血、坏死心肌,并准确判断其程度和范围.
作者:朱海云;田建明;王莉;曾浩;黄胜东;徐训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67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间断排液,偶感腰痛、腹胀.妇科检查:宫颈充血,阴道内见黏液米汤样分泌物自宫颈流出,子宫萎缩,触诊不满意.肿瘤标志抗原CA-125(-).腹水细胞学检查未找到癌细胞.
作者:张传宏;王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经导管栓塞术治疗肺动静脉畸形(PAVMs)的安全性和疗效. 资料与方法对10例PAVMs患者进行了经导管栓塞治疗,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12岁(6个月~28岁),均为先天性.临床表现有紫绀和杵状指/趾7例,劳力性呼吸困难6例,胸部血管杂音4例,咯血2例和心功能不全2例.栓塞时用微型钢丝圈2例,普通钢丝圈8例. 结果 PAVMs病灶为多发性7例,单发性3例.10例共做栓塞治疗12次,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结束时复查肺动脉造影显示单发病灶完全消失,多发病灶者主要异常血管不再显影.术后血氧饱和度从平均78%增至96%.2例术前存在心功能不全,术后症状消失;胸部血管杂音消失.术后出现轻微胸痛5例,少量胸腔积液3例;1例术后2个月死于栓塞肺叶肺梗死继发化脓性感染.9例随访18个月~9年,一般情况良好,日常生活正常,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除2例弥漫型动静脉畸形血氧饱和度持续在85%~90%外,其余缺氧症状未再复发. 结论经导管血管内栓塞术是治疗PAVMs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王茂强;王仲朴;刘凤永;王志军;高育(王敖)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