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莺;李玉华;朱铭
目的研究肾癌的螺旋CT诊断,探讨超声的协同作用. 资料与方法对可疑肾癌的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 结果 74例共76个癌灶(2例为双肾肾癌),CT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50个,轻、中度强化25个,无强化1个.B超表现为低、等和高回声. 41例行彩超检查,显示肾癌血供丰富23例,血流稀少14例,无血流信号4例.7例行超声血管造影,肿瘤均明显强化. 结论螺旋CT能在术前对各类多血供肾癌作出正确诊断,但对少数轻度强化的肾癌特别是合并大量出血的肾癌诊断有困难,而超声往往能发挥特殊作用.
作者:郭燕;杨建勇;万广生;黄兆民;杨旭峰;曾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例1 女,19岁.8年前突发晕厥2次,持续数秒,伴胸闷、畏寒、意识丧失.脑电图:两侧见9~11 c/s为主的a节律.MRI示左颞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图1A).行γ刀治疗,采用MRI定位,共设4个靶点,中心剂量55.50 Gy,周边剂量25.00 Gy.术后3年每年复查一次MRI,见畸形血管团完全闭塞及放射性脑水肿、放射性坏死形成(图1B、1C).8年后再次发作性晕厥1次,MRI示左颞多发囊肿形成(图1D).
作者:黄劲柏;郭大静;徐海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 CT,MSCT)在血管成像方面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2],16层螺旋CT进一步提高了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使图像更加清晰.MSCT在静脉血管方面的研究罕见报道,笔者就其静脉血管造影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天然;钱根年;郑春雨;李铭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59岁.因右下胸部不适、发现肿块20d入院.体检:右下胸壁扪及一肿块,约乒乓球大小,质地较硬,轻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热及血管扩张表现.实验室检查:血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血钙、血磷均在正常范围内.B超检查:右下胸壁探及类圆形实性包块,大小约4.9cm×2.9 cm.胸部CR平片:右侧第8肋骨近腋前线处见类圆形、密度均匀性块影,边缘清楚光滑,直径约3.0cm.CT平扫及冠状位重建图像:第8肋骨呈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内CT值35 HU,其前部隐约可见薄层包壳,病变区边界清楚,相邻组织结构呈受压推移改变(图1、2).
作者:刘昌杰;吴锦华;刘庆荣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MRI在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建立术前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73例神经源性膀胱,拟行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建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MRI检查. 结果脊髓栓系综合征57例,骨折并脊髓损伤10例,椎管内占位3例,马尾神经粘连3例. 结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建立术前应进行MRI检查.MRI对于发现脊髓栓系综合征、骨折并脊髓损伤、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以及马尾神经粘连有重要意义.
作者:邓先波;孔祥泉;刘定西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RCC)的螺旋CT(SCT)表现及与病理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搜集行S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RCC 34例,将SCT征象分组与病理征象进行比较. 结果 (1)34例RCC增强后均有显著强化,其中26例肿瘤在皮髓期密度等于或超过肾皮质,8例低于肾皮质高于肾髓质;SCT双期增强扫描对34例RCC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率为100%,分期的准确性为94%.(2)SCT上肿瘤边缘清晰者14例,病理检查12例有完整的假包膜(85.7%);细胞核分级在瘤体直径>3.0 cm组、肿瘤边缘不清晰组、瘤体中心有坏死不强化区组,分别高于瘤体直径≤3.0 cm组、肿瘤边缘清晰组、瘤体内无坏死区组(P均<0.01). 结论 SCT双期增强扫描是RCC可靠的检查方法,能准确反映其病理学基础.
作者:陈学军;高剑波;杨学华;周志刚;郭华;岳松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32岁.右侧骶髂部疼痛2月余,劳累后加重.体检:右侧髂后上嵴外上方压痛、叩痛.CT平扫:右侧髂骨上缘水平髂肌内见一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大小约4 cm×2 cm×4 cm,密度不均,后缘可见不规则斑状钙化,累及骶髂关节及髂骨(图1),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周边呈环状明显强化,CT值达90 HU,内部见分隔样强化,CT值20~60 HU(图2).CT诊断:右侧髂肌肿瘤.
作者:都基权;刘禄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在我院相对于CT、MR来说,普通X线平片检查的工作量在放射科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医生的工作任务较重,患者就诊无序排队、盲目拥堵问题较突出.因此如何改善现状,减轻医生工作负担,解决患者就诊困难的问题较为迫切.
作者:肖立志;张子曙;肖恩华;周顺科;刘军;沈国全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以往,影像医学总是以形态学改变为基础揭示病变的病理特点.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影像医学的应用领域迅速拓展.目前,影像医学与分子病理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热点,但针对肾脏的研究少之又少.
作者:武志峰;刘荣波;周翔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部原发性小血管炎的影像表现.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临床确诊原发性小血管炎肺脏受累病例胸片及CT表现. 结果肺部表现有:(1)肺内多发斑片影;(2)两肺弥漫浸润性阴影,类似肺间质性改变. 结论肺原发性小血管炎影像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提高对该病认识,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作者:许国宇;何宝明;由昆;李开明;常宏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20岁.咽喉部异物感半年,逐渐加重,伴吐词不清,睡眠时感呼吸困难,重度鼾声.体检:一般情况尚可,左侧颈部显示饱满,喉镜下见咽喉部局限性软组织影突起,边缘光滑,质软,表面色泽正常,患者无发热、盗汗等症状.实验室检查:WBC 7.0×109/L,N 0.75,L 0.20,M 0.5.
作者:李丽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检验质子磁共振波谱是否可用于鉴别颅内病变良恶性和肿瘤的恶性程度. 资料与方法共有28例颅内病变患者接受了单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检查.根据手术、病理或临床检查结果,将28枚病灶分为良性病变、低度和高度恶性肿瘤3组.单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的体素位置主要选择病灶的实质部分测定,大小为2~8 cm3.计算各病灶的胆碱(Cho)/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和Cho/肌酸(Cr)的代谢物比值,并与病理分组相对应,以这两个比值为坐标绘制28枚病灶的散点图,记录各组病灶波谱上有无脂质和乳酸波峰. 结果低度恶性肿瘤的Cho/NAA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01),且两组数据无重叠.高度恶性肿瘤的Cho/NAA明显高于低度恶性者(P<0.001),两者重叠很少.低度恶性肿瘤的Cho/Cr高于良性病变(P<0.05),两组数据略重叠.高度恶性肿瘤的Cho/Cr高于低度恶性者,但两者重叠明显,其差别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肿瘤实质部分显示脂质和乳酸波峰,但良性病变未见该改变. 结论单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可用于鉴别颅内病变的良恶性,并在多数情况下鉴别肿瘤恶性程度.
作者:林江;周康荣;陈祖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37岁.无意中发现右下腹一肿物并逐渐增大.体检:右腹部可触及鸡蛋大小之肿物,活动度尚可,边界光滑,质较硬.
作者:孙晓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颅骨膜血窦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儿童颅骨膜血窦的临床资料和CT、MRI表现. 结果颅骨膜血窦的特征性临床症状为随颅内压改变而变化的头皮肿块.病变位于颅顶部4例,额部2例,颞部1例,枕部1例.CT表现为颅板外头皮下软组织肿块,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骨窗及三维成像可显示颅骨的孔状缺损.MRI表现为头皮下肿块,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并清晰显示异常连接静脉. 结论儿童颅骨膜血窦具有典型的CT、MRI表现,结合患者特征性临床表现,对该病能作出明确诊断.
作者:周莺;李玉华;朱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R)中双能量减影技术对气管、主支气管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利用DR设备对12例经纤维支气管镜、CT或临床病理证实的气管、主支气管病变的患者进行双能量减影检查,每例患者均行传统X线平片对照. 结果双能量减影技术对气管、主支气管病变的显示明显优于普通平片. 结论气管、主支气管病变由于受周围骨组织及软组织遮挡,临床普通平片初次检查时极易误漏诊,从而延误病情,DR中双能量减影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骨组织的影响,并通过多种DR后处理技术使病变更清晰显示,这项技术的应用有望提高普通放射学对气管、主支气管病变的显示,有利于临床进一步治疗.
作者:张丽;唐震;陈鑫;林建勤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