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气管主支气管狭窄的支架治疗

董生;刘太远;肖湘生

关键词:气道狭窄, 支架, 放射学, 介入性
摘要:目的应用支架解除气道狭窄,保持呼吸道通畅. 资料与方法 13例气道狭窄患者,包括肿瘤性狭窄11例,结核性2例,用内镜或在内镜的帮助下,经透视定位将支架放置在狭窄部位. 结果 13例共放置17枚支架,全部释放成功,立即解除了呼吸困难的症状.气管2处3枚支架;左主支气管5处5枚支架;右主支气管及中间支气管6处9枚支架.支气管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个月,食管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个月;2例支气管内膜结核随访36个月良好.1例支架移位和1例Gianturco-Z形支架发生胸主动脉破裂严重并发症. 结论金属支架对于解除呼吸道狭窄十分有效.
临床放射学杂志相关文献
  • MobiTrak技术与DCE MRA相结合对动脉硬化性闭塞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obiTrak基础上的DCE MRA对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的诊断方法与技巧,以及该技术对ASO的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选择20例临床怀疑ASO患者用该技术进行扫描. 结果全部病例的血管显示良好.病变的整体形态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得以观察. 结论 MobiTrak与DCE MRA相结合是诊断ASO准确、快速、无创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祝新;朱斌;张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肝脏局灶性小病灶MRI定量指标与病灶性质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T1、T2值及T2指数(T2 index)在区分肝脏局灶性小占位性质方面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随机选择经确诊的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海绵状血管瘤和肝囊肿患者共92例(148个病灶),行前瞻性MRI(0.5T)研究,计算病变的T1、T2值及T2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恶性病变的T1值显著低于良性病变(t=4.024,P< 0.001),但由于数值重叠较多,对诊断无实际应用价值;良性病变的T2值显著高于恶性病变(t=10.929, P<0.001),第一个双回波 (TR 2 500ms,TE 30、90ms)以84ms为界区分良、恶性病变,诊断正确率为92%.第二个双回波(TR 2 500ms,TE 60、120ms)以80ms为界,诊断正确率为93%;良性病变的T2指数均显著高于恶性肿瘤(t= 13.697,P<0.001),TE 30、90ms时,以1.89为界,诊断正确率为92%,TE 60、120ms时,以2.01为界,诊断正确率亦为92%. 结论 T2值和T2指数在区分肝脏良、恶性占位性病变方面有肯定的价值.

    作者:陈静静;王滨;李丽新;孙西河;周茂义;常光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胃窦浆膜面纤维脂肪瘤一例

    患者女,32岁.发现右上腹肿物2个月伴右上腹痛1周入院.体检:心肺(-).右上腹部可触及一肿块,质软,活动,轻压痛.B超:右上腹实性病变:肠外生性肿物.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见胃窦大弯侧弧形受压改变,蠕动缓慢.CT检查:胃窦部后方见一类圆形混杂低密度肿块,密度不均,边界尚清,前缘附着于胃窦大弯侧,大小约5.3cm× 7.8cm,CT值-37.38~21HU,增强扫描病灶不规则强化,CT值为-5.5~81.7HU(图1、2).CT诊断:胃窦来源含脂性肿瘤.

    作者:卢文乾;赖清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胃恶性间充质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49岁.间断呕血、黑便,伴食欲不振10月余,偶有剑突下疼痛,无返酸、嗳气、呕吐、腹泻等.体检: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明显包块.

    作者:黄锐;刘宁;王孝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关节软骨的磁共振成像进展

    关节软骨是维持活动关节正常功能所必须的,然而许多炎症性、非炎症性关节病变如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以及外伤均可导致关节软骨的退变或破坏.尽管关节软骨本身的修复能力有限,但随着药物学和外科手术的不断进步,延缓软骨的退变,促进损伤软骨的修复已成为可能[1].这就要求准确、无创伤性地评价关节软骨.以往,骨关节炎的影像学分析主要依赖平片,然而,平片的假阳性率高达20%~40%[2].平片显示局限性软骨丢失以及双侧关节不对称的软骨丢失的可靠性差.此外,骨关节炎关节软骨进行性改变在平片上的显示亦很微小且缓慢[3],故需要长期的观察才能进行比较.关节镜检查虽然比较直观,并能进行活检及某些治疗,但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且不能显示关节软骨的深层结构.MRI检查具有无创伤性,且能清楚显示关节软骨的形态和信号改变,并能够在临床症状出现以前即能显示软骨的改变.早期的MRI序列对软组织和骨关节炎的成像已显示其优于传统平片、闪烁成像和CT[4],但它在识别炎性滑膜组织、关节积液和关节软骨方面仍有限度.随着更多成像序列的开发,新近的MRI技术已克服了前述的不足.随着MRI高分辨成像能力的提高,其在关节软骨中的应用正日益扩大.MRI对关节软骨病理性变化进行影像学评价,将有助于弥补以往影像学诊断的不足,从而提高了它在关节软骨病变的诊断、治疗和随访中的作用.

    作者:王伟昱;陈克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肠系膜神经鞘膜瘤一例

    患者男,34岁,上腹部包块伴压迫感2年余入院,无发热、腹痛、腹泻、呕吐等伴随症状.体检:上腹部饱满,可触及10cm×10cm包块,质韧,境界清楚,推移活动度好.血常规:WBC 6.2×109/L,RBC 5.3×1012/L,HGB 144g/L,中性粒细胞0.668.

    作者:柳曦;史河水;韩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气管主支气管狭窄的支架治疗

    目的应用支架解除气道狭窄,保持呼吸道通畅. 资料与方法 13例气道狭窄患者,包括肿瘤性狭窄11例,结核性2例,用内镜或在内镜的帮助下,经透视定位将支架放置在狭窄部位. 结果 13例共放置17枚支架,全部释放成功,立即解除了呼吸困难的症状.气管2处3枚支架;左主支气管5处5枚支架;右主支气管及中间支气管6处9枚支架.支气管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个月,食管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个月;2例支气管内膜结核随访36个月良好.1例支架移位和1例Gianturco-Z形支架发生胸主动脉破裂严重并发症. 结论金属支架对于解除呼吸道狭窄十分有效.

    作者:董生;刘太远;肖湘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膝关节韧带损伤的MRI诊断

    目的评价MRI对膝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66例共70个膝关节.采用膝关节专用正交线圈,SE序列,T1WI、T2WI,行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 结果 70个膝关节累及73侧侧副韧带、26例十字交叉韧带.根据韧带损伤程度和MRI表现分为轻、中、重3度. 结论 MR能准确诊断膝关节韧带损伤,并能发现诸多并发症,是膝关节韧带损伤佳的检查手段之一.

    作者:李淑华;吕兴隆;黄淑琴;王杰;高学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纵隔类癌侵犯心包一例

    患者男,55岁.因胸闷1年余,加重6天入院.活动后即感胸闷、气急,伴发热1月余(高达38.9℃),稍有咳嗽,干咳,无咯血.既往有哮喘病史40年.查体:发育良好,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胸廓无畸形,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口罗音;腹部未发现异常.

    作者:袁丹军;李兰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小肠间质肿瘤钡餐造影与CT扫描对照分析

    目的评价钡餐造影和CT扫描诊断小肠间质肿瘤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肿瘤的影像学资料. 结果良性间质肿瘤4例,恶性间质肿瘤7例,以空肠多见(6/11).钡餐造影主要表现为黏膜变平,环状皱襞消失或破坏,肠腔偏侧性狭窄,出现钡斑或窦道样改变,腔内充盈缺损.CT检查均确诊为小肠肿瘤,主要征象为腔外不规则肿块,肿块内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 结论小肠间质肿瘤并非罕见,对临床疑为此症者应首选胃肠钡剂造影,CT是明确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技术,并可为手术治疗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

    作者:周建春;沈海林;付引弟;赵宏;康苏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评价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脊柱骨巨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全部病例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 结果发生于颈椎8例,胸椎1例,腰骶椎7例.除7例侵犯相邻2个椎体,余均累及1个椎体.除单纯溶骨性破坏和椎体压缩性改变各1例外,CT主要表现为椎体偏心性、膨胀性破坏.10例MRI检查中除2例巨大软组织肿块的病灶中可见无强化的囊性信号外,8例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强化. 结论影像学对骨巨细胞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常恒;王俭;肖湘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气管支架植入器的改进及临床应用

    气管支架植入术是治疗良恶性气管狭窄的直接有效的方法,该项技术在国外应用较普遍.由于:(1)气管插管、支架释放过程中可引起气管痉挛,严重者可导致患者窒息死亡;(2)目前国内尚无安全性高的气管支架专用释放器械,现有释放器械仍类似于食管支架释放器械,未考虑到气道作为主要生命通道的特点.因此该项技术有较大风险,在国内的开展受到一定限制.笔者根据保持气道通畅的原则,参考韩国学者Song等[1]的气管支架释放器,对国产气管支架释放器械进行改进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谢宗贵;张绪平;易玉海;李凡东;金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环孢霉素A肺毒性影像表现一例

    患者男,58岁.因慢性肾炎、终末期尿毒症于2001年7月13日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应用环孢霉素A(CsA)、霉酚酸酯、强的松三联免疫抑制剂,术后恢复良好.患者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001年11月因咳嗽、咳黏液痰、偶有痰中带血及体温升高达39℃入院.查体:右下肺呼吸音增粗,未闻及干湿性口罗音,血常规示WBC15.35×109/L,中性粒细胞0.812,淋巴细胞0.127.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右侧肺门影增浓,右下肺见类团块状密度增高影,密度不均,边缘稍模糊(图1).给予抗感染,并减少CsA及强的松用量,1周后症状有所缓解,摄胸片复查,右下肺病灶未见明显吸收好转.痰细菌及霉菌培养均阴性.巨细胞病毒PCR、EB病毒DNA检测均阴性.CT示右下肺一大小为2.9cm× 4.7cm的类团块状高密度影,边缘欠光滑,呈轻度分叶状,CT值26~44HU,增强扫描病灶呈轻度强化,CT值37~62HU(图2),遂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示血管壁广泛增厚及玻璃样变,伴有少量血栓形成,肺间质黏液变性明显,肺泡壁增厚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图3),提示CsA毒性肺组织改变.停用CsA,改用普乐可复(FK506)后,病情好转,肝肾功能、血糖、血尿常规均正常,1个月后摄胸片复查,见原右下肺类团块状高密度影明显吸收,残余斑片状高密度影.

    作者:肖慧;严伟;郑春雨;李铭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动态增强MRI对前列腺癌的分期作用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前列腺癌分期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对37例前列腺癌患者行动态增强MRI检查,增强后图像与常规SE T1W、FSE T2W图像比较,主要评价包膜外侵犯包括精囊受累情况. 结果 37例中包膜外侵犯28例,其中18例动态增强较T1WI、T2WI提供了更多的病灶情况,动态增强确定而常规序列图像不能肯定3例;精囊侵犯23例中动态增强观察更为明确13例,常规序列难以肯定,动态增强确定2例.根据增强图像有3例更改了病灶分期. 结论动态增强有助于综合判断部分前列腺癌的分期.

    作者:张兴伟;陈财忠;沈继章;周康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喉颗粒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57岁.因声嘶2年入院.专科检查:纤维喉镜示右声带、室带前中份明显肿胀,遮盖左声带前中份.黏膜表面光滑,双侧声带活动可,双侧声带及声门下未见新生物.MRI检查: 轴位示右侧室带及声带结节状增厚,病变前端近前联合,后至杓状软骨(图1、2);冠状位呈结节状向喉腔内突出,约1.0cm×2.0cm大小(图3),病变在T1WI及T2WI上均表现为比左侧甲杓肌信号稍高信号影.MRI诊断为右侧喉部良性占位性病变.手术所见: 右声带外形基本正常,右侧喉室、室带肿胀.新生物位于右侧声带、喉室外侧面和右侧甲状软骨板之间,大小约1.0cm×0.5cm×2.0cm.病理诊断:喉颗粒细胞瘤(低度恶性).

    作者:王丽梅;王学建;魏渝清;沈桂权;吴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胃癌并胃-结肠瘘一例

    患者女,70岁.发现左腹部包块10天余,伴发热、腹胀、腹泻来院就诊.查体:左腹部可扪及约10cm×7cm×3cm大小包块,质硬,无压痛,余未见明显异常.B超提示左腹部包块,结肠肿瘤待排.临床拟诊:左结肠癌.

    作者:刘淑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双肾多发巨大少脂肪错构瘤一例

    患者男,28岁.1个月前出现上腹部隐痛,并见肉眼血尿.查体发现腹部巨大肿块,颜面部大面积褐色皮脂腺瘤.患者自幼多病,身体虚弱,智力差,无癫痫史.

    作者:赵兴圣;杨春波;周茂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淋巴瘤合并下腔静脉重复畸形一例

    患者男,26岁.因颈部多发包块10个月入院.胸部CT扫描未发现异常.腹部CT扫描:肾静脉以下层面见主动脉位置居中,其左侧见圆形结构,向上与左肾静脉汇合,在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跨越并与右侧肾静脉汇合上行,其上方层面呈规则的卵圆形;右肾静脉下方也见一较小类圆形结构,且二者相互延续.上述结构强化程度稍低于主动脉.小类圆形结构的右后方及腹主动脉间各见一小结节影,其强化程度高于横纹肌,低于肠系膜上静脉.肝、脾、肾实质及腹膜腔未见异常.颈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型,T淋巴母细胞型;高侵袭性.图1 肾静脉上方层面下腔静脉位置正常图2 左肾静脉汇入左下腔静脉,于腹主动脉前方跨越,与右肾静脉汇合.

    作者:鄢希;吴少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的MRI诊断

    目的分析继发于中脑及桥脑被盖束病变的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7例继发于脑干病变的HOD者的MRI表现,其中原发病变为血管畸形4例,高血压病脑干出血2例,颅脑外伤1例. 结果脑干病变后早1个月出现下橄榄核信号异常,8个月显示清晰.MRI表现为T2WI高信号,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均位于原发病变的同侧下橄榄核. 结论桥脑及中脑被盖束病变可以引起同侧下橄榄核发生肥大性变性,MRI可以清晰显示HOD病变,可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避免误诊.

    作者:王新疆;刘建军;臧建华;苏平;傅明花;杨建明;高媛;李翊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脊髓原发淋巴瘤一例

    患者女,26岁.双下肢疼痛5个月,运动障碍及大、小便功能障碍2个月余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T10以下浅深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减低,腹壁反射未引出,双膝、跟腱反射消失.实验室检查无异常.MRI表现:T10~L5见脊髓肿胀不匀,T1WI呈低信号,其内可见囊状更低信号区,T2WI呈不规则高信号,蛛网膜下腔变窄(图1、2).考虑椎管内占位病变.

    作者:田锦林;王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黄石市医学科技情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