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凌华;邹爱华;蒋蕴毅;陈克敏
目的评价MRI对软组织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4例软组织血管源性肿瘤的部位、信号强度等MRI表现。结果 13例良性肿瘤中,海绵状血管瘤7例,肌肉内血管瘤2例,混合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血管球瘤、血管瘤病各1例,瘤血管成分在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肿瘤有不等量的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血管外皮细胞瘤1例,T1WI上呈略低信号,T2WI上呈略高信号。结论良性血管瘤MRI检查可以确诊,血管外皮细胞瘤符合恶性肿瘤表现,但无法进行组织学判断。
作者:韩月东;赵海涛;刘燕丽;魏梦琦;常英娟;徐长杰;刘满生;张贵祥;方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右踝部疼痛2年,有踝关节扭伤史。查体:外踝部表面骨性隆起,压痛明显。CT检查:右跟骨前段呈类圆形膨胀性骨质破坏,大小5.5cm×4.0cm×3.5cm,其内正常骨小梁结构消失,可见斑片状、辐射状骨质硬化(图1),内外侧骨皮质向外膨胀,远端内侧及前缘骨质硬化,厚度达1.2cm,前缘骨皮质多处不连,并向内错位(图2),跟骨周关节未见特殊。CT诊断:跟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并病理性骨折。
作者:刘禄明;杨天金;冯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脾结核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9例脾结核患者经胸部摄片、CT、超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4例病理证实,5例抗结核治疗证实。结果 8例肺部有结核灶,9例脾肿大,7例肝肿大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例脾内有多发低密度灶或回声减低区,合并左肾结核小低密度灶、结核性缩窄性心包炎各1例及颈淋巴结结核4例。结论 CT、超声检查对脾结核的诊断有价值而无特异性,需结合临床及其他部位结核或抗结核治疗有效作出诊断。
作者:周荣智;冉崇建;刘国庆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23岁。胸部肿块5年,近2个月来肿块明显增长,大如核桃,轻微疼痛。曾在当地医院按胸壁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1个月,效果不佳。查体:胸骨柄右侧可见4cm×3cm大小的肿块,质中等,表面光滑,触压痛阳性,边界清,活动度差。右侧胸锁关节处可见1.5cm×1.0cm大小的肿块,与锁骨关系密切,质硬。X线表现:胸骨前上方可见一密度增高且不均匀的肿块影,其内有1cm×4cm的钙化灶,病变区骨质结构模糊不清,似有破坏征象(附图)。
作者:潘淑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46岁。腹部隐痛5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3年前体检时,B超发现右肾缺如,左肾上极内有一肿块。查体:左肾区有轻微叩击痛。实验室报告:尿RBC 2~3/H,WBC 0~1个/H。CT检查:右肾缺如。左肾上极内可见一4cm×4cm圆形混杂密度影,边界不太清晰,其内密度不均匀,大部分病灶CT值为20~42HU,内有低密度灶,CT值-76HU,上肾盏受挤压变形。增强扫描后肿块不均匀强化,CT值-70~58HU(图1、2)。
作者:秦卫和;张友林;付飞先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估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CE-MRA)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先心)复杂畸形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28例先心复杂畸形和大血管畸形患者术前同时接受DCE-MRA、平扫和/或电影以及X线心血管造影(CAG)检查。对DCE-MRA原始图像进行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和多轴位重建法(MPR)重建处理。以手术病理发现为基础,将MR图像与CAG进行诊断价值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DCE-MRA所获取的图像对比鲜明,靶血管轮廓清晰,其显示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的能力与CAG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r=0.88。2种检查方法均能良好地显示心脏、大血管病变,DCE-MRA发现病变能力略优于CAG,两者显示病变符合率达93%。结论 DCE-MRA检查安全、无创,与CAG一样能显示复杂的、多部位的病变,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望部分替代常规血管造影而成为一种新的检查方法。
作者:梁波;冯敢生;孔祥泉;韩萍;刘定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以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材料与方法 3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经B超和CT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加做MRI检查。3例经B超及CT检查显示5个病灶。2例3个病灶经病理诊断,其中2个病灶术前误诊为肝癌和肝血管瘤;另1例肝脏含脂肪的肿块伴有肾脏多发病变及结节硬化。结果在影像上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有特征性的表现:(1)瘤内脂肪,在B超上,表现为强回声区;CT上,呈明显低密度;MR T1WI上呈高信号。 (2)肿瘤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中度强化。结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误诊为其他肝病,但实际上,一些影像学表现能反映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组织成分,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作者:孙淑霞;卢光明;沈复兴;许健;陈君坤;李铭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54岁。乳腺癌根治术后1年,右上腹痛2个月入院。CT检查:肝内多个低密度灶。诊断:乳腺癌术后肝转移瘤。于1999年1月采用肝动脉化疗性栓塞后将药盒导管留置肝固有动脉内,药盒植于右大腿皮下,术后一般情况良好。间隔1~2个月经药盒滴注化疗药1次。第2次化疗后出现中上腹疼痛,经对症处理后减轻;第3次化疗后出现上腹疼痛加剧,呕吐,发热,上腹压痛、反跳痛明显。经药盒注射对比剂,见导管前端位于肝固有动脉内,左右肝动脉、肝总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主干2cm处完全阻塞,对比剂经肝固有动脉返流至胃十二指肠动脉直接进入十二指肠内(图1、2)。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变形,降部狭窄。
作者:彭志康;张迎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和评价CT、特别是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对眼眶单纯内侧壁骨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眼眶单纯内侧壁骨折患者的CT资料。男27例,女3例。轴位扫描22例,冠状位和冠状位加轴位扫描各4例,其中25例行HRCT扫描。结果骨折发生在眶内缘1例,筛骨眶板29例。结论 CT特别是HRCT能细致地显示眼眶内侧壁的解剖结构,能精确地显示眼眶单纯内侧壁骨折的直接、间接征象和并发症,是重要和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作者:王杰;罗晓燕;宋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脑胶质瘤绝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全切率低,术后复发率高。术后随访检查对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十分重要。近20年来各种影像学技术飞速发展,使脑胶质瘤的术后影像学研究丰富多彩。围绕着术后自然修复征象、肿瘤术后残留和复发、放射性脑损伤等术后影像诊断的疑难点,现就这些问题概述如下。
作者:唐秉航;王承缘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血栓清除术的过去与现在血栓清除术应追溯到1932年Lahey报道的外科性血栓清除术,他成功地经股动脉切开取出了股动脉内栓子。1960年Greenfield在X线透视下采用股静脉切开经导管成功抽吸出肺动脉栓子,开始了应用X线设备和导管抽吸血栓的先例。1978年Horvath提出对球囊血管成形术后所致的急性血栓采用导管抽吸的方法加以清除,此后,经皮导管血栓清除术得到了不断改进与发展。初,应用与一般造影导管无明显差异的抽吸导管外加外套管对血栓进行抽吸即经皮抽吸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aspriration thrombectomy,PAT),在下肢急性血栓性闭塞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较外科Fogarty导管明显减少了手术创伤程度和对血管壁的损伤。但此技术需要反复推进与抽出导管,抽吸导管的移动容易导致血管内膜撕裂(内膜夹层是其主要并发症)和栓子的脱落(远端栓塞),其次,此种抽吸方法因受到抽吸导管管径的限制难以清除大量的血栓。因此,在大血管栓塞(如主动脉、腔静脉、肺动脉等)中不适合。此后,很多学者应用物理学原理对抽吸导管进行了改进,概括起来主要有机械血栓清除术、超声溶血栓术及流变溶栓术。其中机械血栓清除术又因导管端推进器的设计不同而有很多种类型[1~4],主要有Amplatz血栓消融术(amplatz thrombectomy device,ATD)、旋转血栓切除术(rotational thrombectomy)、Gunther抽吸血栓清除术(gunther aspriation thrombectomy)。这些技术清除血栓的原理主要是应用导管端推进器高速旋转产生强大的涡流来促使血凝块溶解,使之变成微小颗粒(主要为正常形态的红细胞及血凝块残渣)。超声溶血栓术是应用超声探头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的振动波使没有弹性、僵硬的血凝块破裂,而不损伤具有顺应性的正常血管壁。此技术的缺点是导管僵硬、直径太粗以及超声探头不能随意操作,限制了血栓清除术的应用。流变溶栓术(hydrolyser thrombectomy)早是Drassler等[5]于1992年提出,并设计了一种相应的流变溶栓导管,其治疗的基本原理是运用高速高压盐水冲刷血栓,并经同一导管抽吸出被冲刷下来的血栓碎块,使栓塞的血管获得再通。Muller等于1996年对其溶栓导管进行了改进,在单轴导管内额外加入导丝,这样可使导管重复通过栓塞的血管,并将直头导管改成30°弯头导管,以便冲刷附壁血栓。这种导管不受管径限制,避免了其他溶栓术众多的并发症,如血管损伤大出血、远端栓塞等,对大、小血管栓塞都可进行治疗,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朱康顺;单鸿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此系卫生部批准的2001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将于2001年10月在北京举办,授予18学分。主要内容为体部CT和MR影像技术的新方法、诊断的新进展及其临床应用,由李果珍、韦嘉瑚、潘纪戍、周诚教授等高级医师10余人授课。欲参加者请来信或来电报名,具体事宜见正式通知或与我科联系。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单大华路1号北京医院放射科收,邮政编码:100730;联系人:刘甫庚邓晓涛;联系电话:010-65132266转3822;e-mail: Liufugeng@sina.com.cn 。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前庭导水管扩大畸形(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LVA)的轴位高分辨率CT(HRCT)诊断依据及不同CT扫描方式对LVA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12例LVA和80例正常人耳部轴位HRCT图像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正常人前庭导水管均表现为位于岩骨后缘的浅小模糊骨切迹或与后半规管基本平行、边缘模糊的略低密度细短管状影。LVA的CT特点:(1)表现为“岩骨后缘深大三角形明显骨缺损影”者为多见; (2)“骨缺损影”边缘均清晰锐利,内端多与前庭或总脚呈“直接相通”表现; (3)前庭导水管中段大前后径均>1.5mm。结论轴位HRCT应以前述3个CT特点作为LVA的诊断依据,不应将实为内淋巴囊裂的“前庭导水管外口”宽度>1.5mm作为LVA的轴位CT诊断标准。轴位HRCT应作为LVA常规和首选的检查方法。
作者:苏丹柯;谢东;李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L5椎体的爆裂骨折本属少见,而L5和L3椎体同时爆裂则更为少见。我院遇到1例,报告如下。
作者:韩秋明;叶念祖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故障现象扫描检查时,曝光后监视器显示错误信息: ?US0082:interrupt bspii-warning, error fpa-decoding; ?US0088: inter rupt bspii-warning, parity error das; ?US0094:das-data-warning illegal value of stopward error in the stopward transmitted by das;同时图像诊断监视屏出现黑/白干扰线,轻时1~2条,严重时干扰线杂乱无章,以致无法正常观察诊断图像。
作者:崔巍;柏丽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在肺静脉异常连接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EBCT诊断肺静脉异常连接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63岁,平均15.6岁。17例行增强单层容积扫描,4例行增强连续容积扫描。全部病例均行表面阴影显示法三维重建。17例有心血管造影或手术结果,其中9例单纯行造影,4例单纯行手术,4例造影后手术。结果 20例术前资料,EBCT诊断为完全型肺静脉异常连接12例,部分型肺静脉异常连接8例。前者包括心上型3例,心脏型8例和混合型1例。EBCT均清晰显示异常连接肺静脉的数目、分布和位置。1例术后复查病例,EBCT示吻合口狭窄。7例完全型肺静脉异常连接者,EBCT提示合并内脏心房异位综合征。8例有手术对照者,EBCT对肺静脉异常连接的定性、定位诊断全部正确。结论 EBCT及其三维重建可准确显示异常连接肺静脉的位置、数目和术后狭窄,对明确胸腹并发畸形有明显优势,是一种重要的无创性诊断肺静脉异常连接的方法。
作者:杨有优;孟悛非;戴汝平;荆宝莲;何沙;白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内支架置入及局部溶栓治疗原发性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经皮穿刺股静脉插管的方法对15例肺癌合并SVCS患者分别向狭窄的上腔静脉置入1枚直径10~14mm、长60~80mm的镍钛记忆合金支架,其中5例经导管注入尿激酶30~42万IU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15例支架置入一次成功,上腔静脉血流恢复通畅。14例患者SVCS症状很快消除;1例合并血栓者经局部溶栓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随访3个月~5年,6例患者成活3个月~3年,无复发;5例患者术后4个月~2年因肺癌死亡时亦无复发。4例患者术后短期内复发支架内血栓阻塞,经局部溶栓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肺癌合并SVCS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及时局部溶栓治疗是防止近期复发的良好手段。为了延长这类患者的生存期,必须重视肺癌本身的治疗。
作者:谢晓东;廖正银;卢武胜;官泳松;费泽军;文春玉;焦河;胡淑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枢神经系统AIDS患者中,30%~75%可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0%以神经症状为其首发症状。尸检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率达73%~79%。MRI对CNS病变的显示,不但有很高的敏感性,还有相当的特异性,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对病变的检出率和敏感性虽然不及MRI,但其普及率较高,增强CT和增强MRI一样有利于病变的显示,并可反映血脑屏障的破坏,故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AIDS的CNS病变可分为以下四类:(1)HIV感染; (2)机遇性感染; (3)肿瘤; (4)其他病变。
作者:张大海;樊树峰;顾伟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膀胱癌以移行细胞癌多见,腺癌、鳞癌均较少见,腺鳞复合癌罕见。笔者遇见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56岁。因反复出现终末血尿1个月加重2天入院。自发病以来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排尿困难和腰痛等症状。体检: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蛋白(+),RBC 10~14个/Hp,WBC 2~5个/Hp。B超检查:膀胱充盈一般,腔内未见异常。CT平扫示:膀胱顶前壁有一约4cm×3cm×2cm大小、界清的肿块影,向腔内外生长,CT值55HU,其中心有细小钙斑。CT诊断:膀胱肿瘤(附图)。
作者:郭仁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经皮穿脾门静脉插管的可行性、操作技术及其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用微创穿刺器械,对23例需行门静脉插管介入治疗而不适合采用经皮穿肝或手术置管等方法的肝癌患者,在X线导引下采用经皮穿脾的方法行门静脉插管。结果 20例(86.96%)患者经皮穿脾门静脉插管获得成功,3例(13.04%)失败(均因脾静脉穿刺失败)。1例(4.35%)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腹痛伴腹腔内出血,其余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经皮穿脾途径行门静脉插管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门静脉插管方法。
作者:王建华;邵国良;颜志平;程洁敏;王小林;龚高全;刘清欣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