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转移相关性长链非编码RNA

林梦婷;宋皓军;丁小云

关键词:
摘要:胃癌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肿瘤致死原因中胃癌排在第二位,东亚地区有着极高的胃癌发病率,且以中国为甚[1].在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仅次于肺癌[2].由于缺乏早期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胃癌被诊断时常常已处于进展期,即使有幸在早期被诊断明确且成功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仍存在不低的复发率[3].进展期胃癌患者虽然可以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放化疗等治疗手段,但是预后仍然不理想[4].近年来,对于胃癌转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对其分子机制的了解仍然有限.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局部治疗联合TKI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EGFR-TKI治疗后局部进展的效果观察

    目的 分析局部治疗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晚期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TKI治疗后局部进展的效果.方法 选择EGFR-TKI治疗后出现局部进展的NSCLC晚期患者64例,对其在继续TKI治疗的前提下进行局部射频消融治疗,观察其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期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后,64例NSCLC晚期患者中,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26例,稳定11例,进展10例,总有效率为67.2%;NSCLC患者初次接受EGFR-TKI治疗时出现局部进展,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1.23±5.64)个月,在接受局部治疗联合TKI治疗后,PFS为(21.08±6.29)个月.结论 局部治疗联合TKI治疗对NSCLC患者EGFR-IKI治疗后局部进展的治疗效果较好,可延长患者PFS,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加莲;李金瑞;姜金;张烨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不同术式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目的 比较单纯小梁切除手术与小梁切除+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手术与小梁切除+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房角开放率、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房角开放率、术后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相较于单纯小梁切除手术,小梁切除+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三联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改善视力和眼压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李子丰;项欢;金泽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肝损伤的危险性分析

    目的 分析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化疗的218例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肝损伤发生率,分析影响肝损伤发生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18例患者中,化疗肝损伤127例(58.26%),其中Ⅰ度73例(33.49%)、Ⅱ度36例(16.51%)、Ⅲ度18例(8.26%),Ⅰ度肝损伤发生率高.单因素结果显示:酗酒、携带乙型肝炎(乙肝)病毒、Ⅱ~Ⅴ级消化道反应均是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化疗肝损伤的主要因素(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酗酒(OR=4.012)和携带乙肝病毒(OR=3.384)均是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化疗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酗酒和乙肝病毒感染是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化疗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此类人群的肝功能检测,给予保肝药物治疗和抗乙肝病毒治疗,以降低肝损伤发生率.

    作者:廖琴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丙泊酚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骨科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先接受麻醉诱导,对照组采用七氟醚进行吸入麻醉维持麻醉效果,观察组采用丙泊酚静脉注射进行麻醉维持.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及手术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及手术后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手术后,两组MMSE、MoCA分值均较手术前下降(均P<0.05),观察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均较麻醉前升高(均P<0.05),观察组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丙泊酚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敏;刘兆辉;史思仁;赵建勇;潘琴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溴夫定治疗带状疱疹37例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溴夫定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带状疱疹患者77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溴夫定125 mg,1次/d,口服;对照组采用伐昔洛韦300 mg,2次/d,口服;疗程均为7d.观察用药后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评分、止痛时间、止疱时间及结痂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痊愈20例,显效14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91.89%;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8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72.5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痛3例,乏力1例;对照组头晕2例,恶心1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和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无明显变化.结论 溴夫定治疗带状疱疹疗效优于伐昔洛韦,能更显著地缓解症状,减轻疼痛.

    作者:毛凤;吴忠孝;张丽;沈燕娜;杨谋哲;任有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微课健康教育对提高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的效果观察

    健康素养作为衡量个人获取、理解、运用健康信息和服务来维持和促进自身健康的一种能力[1],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糖尿病健康素养是指糖尿病患者获取、处理、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医疗服务的能力,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2].《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明确指出要“关注血糖变化,控制糖尿病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应当加强自我健康管理[3],提升健康素养水平,从而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护理学科的不断更新进步,“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护理模式的广泛应用,患者急需从医护人员身上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然而,传统的健康教育手段作用有限,因此急需找到一种更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微课是由简短的视频及配套资源组成,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本研究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微课健康教育,观察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IL-6、WBC、hs-CRP、PCT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5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62例)和非细菌感染组(88例),另选5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IL-6、WBC、hs-CRP、PCT水平.结果 细菌感染组血清IL-6、WBC、hs-CRP、PCT水平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均P<0.05);非细菌感染组血清PCT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WBC、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细菌感染组血清WBC、hs-CRP、PCT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均P<0.05),两组血清IL-6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WBC、hs-CRP、PCT水平与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呈正相关性(r=0.932、0.897、0.926、0.918,均P<0.05).结论 IL-6、WBC、hs-CRP、PCT检测有利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的早期诊断,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赛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品管圈在缩短护理晨间交接班时间中的应用

    医护人员交接班是保证患者获得连续及时医疗服务的关键步骤,但由于各种原因,如护士业务水平层次不齐、对交班内容不熟悉、责任护士未提前到岗和护士长缺少监管等,会使医护人员交接班效率不高,增加临床的压力和风险[1].品管圈(QCC)活动有利于发挥圈内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已不断融入医院细节管理中[2].本研究拟探讨QCC在缩短护理晨间交接班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红儿;柯美林;马素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体质量及糖脂代谢的影响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AAPS)由于对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损害均具有较好疗效,因而临床使用广泛.奥氮平是AAPS中疗效好,对体质量及糖脂代谢影响较为显著的药物[1].护理干预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体质量增加有改善作用,但鲜有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AAPS时即进行的体质量方面护理干预的研究.本研究探讨护理干预对奥氮平所致首发精神分裂症体质量增加、糖脂代谢紊乱影响,报道如下.

    作者:石银燕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X线平片与CT扫描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 探讨X线平片与CT扫描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X线平片及CT扫描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和单纯型、脱位型及爆裂型检出率.结果 X线平片检查确诊69例,可疑26例,误诊5例,诊断准确率69.00%;CT扫描检查确诊92例,可疑8例,诊断准确率92.00%.两种方法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用于单纯型、脱位型及爆裂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相较于X线平片,CT扫描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和各分型检出率,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沈仁福;严中浩;王瑾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在腰椎骨折术后腰痛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在腰椎骨折术后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手术治疗的腰椎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术后行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康复训练)和对照组(行腰背肌强化康复训练),各34例.术后15周对两组患者腰痛缓解情况及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VAS评分明显降低、SF-36评分显著升高,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能够有效地缓解腰椎骨折术后腰痛症状,改善患者健康状态,有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在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柳晨希;陈栋梁;陈雅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联合茶碱控释片治疗急性老年哮喘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联合茶碱控释片治疗急性老年哮喘的效果.方法 80例急性老年哮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观察组予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联合茶碱控释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8周FEV1值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联合茶碱控释片治疗急性老年哮喘的效果较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胡晓飞;徐丹丹;陆明;沈惊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双重超声造影对老年胃良恶性溃疡的鉴别价值

    目的 探讨双重超声造影(DCUS)对老年胃良恶性溃疡的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胃溃疡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n=36例)和恶性组(n=24例).两组均给予DCUS检查,分析DCUS对老年胃良恶性溃疡的鉴别价值.结果 DCUS显示恶性组溃疡胃壁增厚隆起多呈“火山口”表现、局部血管丰富杂乱,良性组溃疡胃壁呈低回声轻度增厚伴较小范围凹陷、壁层次结构清晰可辨.良性组和恶性组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对比剂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灌注时间、基础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恶性组峰值强度、增强强度均明显高于良性组(均P< 0.05);DCUS鉴别老年胃良恶性溃疡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为94.44%、95.83%、95.00%,与病理结果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胃良恶性溃疡的DCUS表现存在差异,DCUS可提供胃壁及病灶的解剖结构、血流灌注等依据,可作为鉴别老年胃良恶性溃疡的重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光亮;陆安时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肾血管阻力指数联合平均动脉压对重症脑病患者的预后评估

    目的 探讨肾血管阻力指数(RRI)联合床旁平均动脉压(MAP)对重症脑病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56例重症脑病患者于入院后监测RRI,采集生命体征MAP及实验室数据等.结果 急性出血性卒中、急性缺血性卒中、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RR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肾功能分为急性肾损伤组(AKI组)和非急性肾损伤组(非AKI组),两组RRI、生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患者MAP分为<90mmHg组,90~110 mmHg组和>110 mmHg组,MAP90~110mmHg时RRI低.结论 重症脑病合并AKI患者预后差,MAP维持在90~110mmHg,患者的肾血流灌注佳.

    作者:王婳;刘鹏;许兆军;王芳;沙宇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腹膜透析对Ⅱ型心肾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目的 评估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6例,予常规CAPD治疗,具体方案为1.5%或2.5%葡萄糖腹透液2000 ml,4次/d,留腹4h/次,夜间留腹.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体质量、血压、心脏超声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肾功能指标[血肌酐、血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等变化情况.结果 6例患者对CAPD均有较好的耐受性,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均改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心功能NYHA分级下降,体质量减轻,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血NT-proBNP均下降(均P<0.05),肾功能稳定.结论 CAPD可有效改善Ⅱ型心肾综合征患者病情,耐受性较好,可作为治疗Ⅱ型心肾综合征的一种临床选择.

    作者:王来亮;罗群;朱蓓霞;戴智威;周芳芳;柴凌雄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改良乳晕区切口在乳腺纤维腺瘤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观察改良乳晕区切口对乳腺纤维腺瘤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效果、美观性评分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收集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共2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分别采用常规切口和改良乳晕区切口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术后切口愈合效果、术后美观性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甲级愈合率、术后6、12个月美观性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改良乳晕区切口用于乳腺纤维腺瘤患者治疗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程度,改善切口愈合效果,提高手术美观性,并有助于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阮春岚;杨勇明;刘益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微弹簧圈双重定位法在肺部微小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微弹簧圈用于标记肺部微小病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8例肺内微小病变患者,术前在CT引导下进行微弹簧圈定位.结果 28例患者中,纯磨玻璃样变22例,混杂磨玻璃病变5例,空洞样病变1例;病灶平均直径7.3 mm,距脏层胸膜平均为12mm.28例患者微弹簧圈定位成功27例(96.4%).术中出血并发血气胸择期再定位1例,穿刺定位后并发少量咯血2例,少量气胸2例,并发血气胸定位失败1例.定位后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8例,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12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7例,血气胸置胸管保守治疗择期再定位1例.病理结果为浸润性肺腺癌7例,鳞癌1例,微浸润性腺癌10例,原位腺癌3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3例,感染性病变4例.结论 术前应用微弹簧圈定位肺内微小病变具有安全、有效及重复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岑浩锋;毛勇;申文明;吴彪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围绝经期妇女血尿酸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

    目的 探究血尿酸(SUA)改变对围绝经期妇女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影响.方法 选取围绝经期妇女205例,为基线数据,随访3年后数据为随访数据.依据SUA水平分为A组(Z40~4.18mg/dl),B组(4.19~4.72mg/dl),C组(4.73~5.33 mg/dl),D组(5.34~6.99 mg/dl);依据血尿酸变化幅度(△SUA)分为5组(≥2.00 mg/dl),4组(1.00~1.99 mg/dl),3组(0.00~0.99 mg/dl),2组(-1.00~-0.01 mg/dl),1组(<-1.00 mg/dl).对基线和随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基线及随访时,A组eGFR高于B、C、D组(均P<0.05),D组发生eGFR下降风险较A组高(OR=1.716,P=0.001);校正影响因素后,eGFR仍呈增加趋势(OR=1.707,P=0.003).5组随访时eGFR较1、2、3、4组低(P<0.05),△eGFR增幅较其他4组显著(P<0.05),eGFR下降发生率较1、2、3、4组高(P<0.05);△eGFR与△SUA呈正相关(r=0.173,P<0.05),△eGFR随△SUA增加逐渐增加(β=1.524,P<0.01),校正影响因素后,△SUA仍为△eGFR独立危险因素(β=1.562,P<0.01).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SUA升高程度是估算eGFR降低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灵仙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子宫内膜息肉中青年妇女的心电图特点研究

    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息肉中青年妇女的心电图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43例中青年子宫内膜息肉妇女的心电图资料,并与同期143例健康体检女性(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异常63例(44.06%),对照组异常37例(2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7例心电图异常的体检者中窦性心动过速11例,室性期前收缩6例,心房颤动2例,短P-R间期6例,Q-T延长12例;观察组63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窦性心动过速26例,室性期前收缩7例,心房颤动3例,短P-R间期11例,Q-T延长16例.两组但除窦性心动过速外其余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子宫内膜息肉中青年妇女心电图异常率较高,异常类型主要为窦性心动过速、Q-T延长.

    作者:陈晓群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方法 25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发生髋内翻,分为髋内翻组(观察组)和无髋内翻组(对照组).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骨密度、骨折分型、内固定方式、小转子是否复位及术后负重时间,对观察组及对照组上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 256例患者术后34例发生髋内翻(观察组),未发生髋内翻222例(对照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骨密度、骨折分型、小转子是否复位及术后负重时间均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髋内翻的危险因素(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骨密度、骨折分型及负重时间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易发生髋内翻,年龄、BMI、骨折分型及术后负重时间是影响髋内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吴凤琴;陶娟;章大伟;余水芳;张亮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宁波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