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洪;王人彦;肖志坚;王勇;张玉良;张灿耀;蓝国华;喻秋萍;翁祝承
目的 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改善.方法 根据随机数法将120例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静息心电图与脑梗死面积改善情况等指标,评价两组疗效,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清心肌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改善,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较治疗前低(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疗效满意,血脂及心肌酶水平得到明显的改善,且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陈国藩;周燕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弹性稳定咬(牙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有完整诊治过程记录的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28例,采用弹性稳定咬(牙合)板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28例经弹性稳定咬(牙合)板治疗1个月后,10例显效,张口度恢复至40 mm,无偏斜,关节肌肉疼痛及弹响消失;14例有效,张口度恢复至35 mm,关节肌肉疼痛及弹响缓解;4例无效,关节肌肉疼痛及弹响无改善.总有效率达到85.71%,其中张口度改善快2d,慢近1个月.经3~6个月随访,24例均未见复发.结论 弹性稳定咬(牙合)板是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一种有效方法,对病程短者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芮建功;方晓;周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血浆活性、基因突变在过敏性紫癜(HSP)和紫癜性肾炎(HSPN)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101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分为紫癜性肾炎组(HSPN组)和非紫癜性肾炎组(N-HSPN组),8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酶水解底物法检测患儿血浆PAF-AH活性;聚合酶链反应(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检测患儿血浆型PAF-AH基因第9号外显子-994位点的基因型,并用直接计数法计算基因突变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根据PAF-AH基因位点突变与否,将HSP患儿分为突变组和未突变组.结果 HSP患儿血浆PAF-AH活性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儿童(P<0.05),HSPN组患儿血浆PAF-AH活性明显低于N-HSPN组(P<0.05);过敏性紫癜组与健康对照组PAF-AH基因-994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4.95%、1.25%,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48%、0.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SPN组与N-HSPN组患儿基因突变率分别为12.50%、0,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因突变组患儿镜下血尿、蛋白尿的发生率高于未突变的患儿(均P< 0.05),基因突变组患儿mAlb、TRF异常率高于未突变患儿(均P<0.05),而α1-MG、IgG的异常率两组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HSP患儿血浆PAF-AH活性降低可能参与了HSP、HSPN的发病过程;其第9外显子-994位点的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发生.
作者:张琦;童文娟;孙建新;康国贵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羧甲基壳聚糖功能性冲洗液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在切口缝合前以0.9%氯化钠注射液反复冲洗,观察组采用羧甲基壳聚糖功能性冲洗液进行冲洗.观察及比较两组伤口愈合情况,术后水肿程度及疼痛程度,手术前后的血清炎性指标.结果 观察组伤口一期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1、3及5d重度水肿率及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3及5d观察组降钙素原、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及C反应蛋白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骨科手术应用羧甲基壳聚糖功能性冲洗液可有效减轻炎性反应、水肿及疼痛,并促进愈合.
作者:陈金洪;王人彦;肖志坚;王勇;张玉良;张灿耀;蓝国华;喻秋萍;翁祝承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小指展肌肌皮瓣修复大鱼际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采用小指展肌肌皮瓣修复大鱼际处皮肤肌肉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皮瓣一期成活,切口甲级愈合.所有12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平均1.5年.肌力稳定,大鱼际外观饱满,1例轻度萎缩,1例供区皮肤感觉下降,1例受区皮肤感觉不良.结论 临床应用小指展肌肌皮瓣重建拇指对掌术式操作简单,功能疗效满意,不需重建滑车,大鱼际肌处外形饱满,为理想的肌皮瓣转移术式.
作者:倪旻;徐毅;陈志跃;蒋森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肛门疼痛的时间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分析60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的患者肛门疼痛时间分布的特点.结果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多在1~2 h开始出现肛门疼痛,疼痛的高峰期在术后3h左右,随后至术后12~15 h左右肛门疼痛分数呈递减趋势,16~24 h肛门疼痛分数呈递减趋势.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的患者在术后1~2 d是疼痛峰值较高,随后疼痛逐渐呈递减的趋势;而在术后6~8 d的疼痛分数高于前期,之后患者肛门疼痛的分数逐渐下降.结论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患者的肛门疼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根据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伤口愈合.
作者:张全辉;邓永文;姚玉乔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浙江省宁海县精神专科医院门诊精神疾患的就诊情况与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2-2014年在浙江省宁海县精神专科医院门诊就诊的精神疾患的就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14年宁海县精神专科医院门诊就诊总计32908人次,确诊精神疾患2 756例,其中男1 213例,女1 543例,男女比为1:1.27,确诊病例中新发病例1 441例,3年累计发病率2.23‰;发病以40~59岁、20~39岁两个年龄段为主,且就诊人次数每年春季明显增多;各类确诊的精神疾患中精神分裂症(47.42%)、睡眠障碍症(17.63%)、抑郁症(12.70%)位列前三位.结论 2012-2014年宁海县精神专科医院门诊的精神疾患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精神疾患的发病与人群性别、年龄、时间等多因素有关.
作者:万强军;周旭;余军;黄美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92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试验组(94例)和对照组(98例).试验组予丁苯酞针25 mg+氯化钠针100 ml,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对照组予氯化钠针100ml,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疗程为14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丁苯酞注射液对有大中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胡巧霞;查芹;陈季志;高大鹏;王美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1 我国消化道癌的发病现状我国是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国家,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位列前5位的肿瘤.我国2015年胃癌新发病例约67.9万,死亡约49.8万,虽然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的40%,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食管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居恶性肿瘤第8位,在我国则居第4位,2015年新病例约47.8万,死亡约37.5万.结直肠癌在西方国家是常见的癌症,也是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丁小云;蒋海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下睑缘劈开联合前层固定矫正下睑缘内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下睑缘内翻患者,采用下睑缘劈开联合前层重新固定术治疗,观察术后睑缘内翻的矫正情况、有无并发症及外观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所有病例睑缘内翻得到良好的矫正,睫毛未触及角膜,患者刺激症状明显改善,大多数患者对外观满意,随访期间无明显并发症,劈开的睑缘处见轻度的充血,随时间的延长,睑缘逐渐上皮化.有1例患者出现皮下缝线线结暴露,局部出现红肿,给予拆除后红肿逐渐消退,无明显严重复发病例.结论 采用下睑缘劈开联合前层固定术矫正下睑缘内翻,术后矫正效果佳,手术方法简单,值得在临床应用.
作者:潘雪峰;宋峰伟;孙元强;翁铭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ECABG)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ECABG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5例,占13.9%,康复出院31例.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室收缩功能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ECABG是挽救生命、缓解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只要适应证选择得当,对冠脉严重狭窄和介入治疗失败的患者行ECABG是安全、有效的,正确的围术期处理是提高ECABG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徐国栋;邵国丰;史信宝;孙乐波;周青云;郑大为;石活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术前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在局部晚期食管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70例,行术前IGRT患者35例(R+S组),放疗结束4周行手术治疗;行单纯手术治疗患者35例(S组).术后统计两组手术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结果 R+S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88.6%)、1年生存率(91.4%)均高于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R+S组和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1%和1 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IGRT有利于提高局部晚期食管癌手术切除率和短期生存率,但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显著影响.
作者:庞林荣;陈俊;黄佳;李晖;徐彩虹;陆静尔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3种药物治疗方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奈哌齐组、美金刚组和联合治疗组,依次给予多奈哌齐、美金刚、多奈哌齐+美金刚治疗,疗程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8、12周末使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价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3组治疗前后MMSE、ADL、CDR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联合治疗组较其他两组MMSE评分更高(P<0.05),ADL、CDR评分更低(P<0.05);多奈哌齐组与美金刚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药物治疗方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功能改善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使用多奈哌齐联合美金刚的方案较单用多奈哌齐或美金刚,疗效更好,起效更快.
作者:邱聪龙;郑成应;周东升;王合宾;邵丽;陈中鸣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手指脱套离断的再植方法及疗效.方法 手指脱套性离断共19例(21指),均一期行再植术,术后密切随访观察,随访6~18个月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本组19例(21指),成活19指,失败2指,成活率90.4%.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的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估,优10指,良6指,可3指,差2指,优良率76.19%.结论 手指脱套离断如有完整的血管条件,应当尽量再植,术后大多能成活,功能恢复较好.
作者:吕建敏;吴建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耳穴压籽配合放松训练治疗痔瘘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痔瘘术后尿潴留患者10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1例,进行腹部热敷+音乐放松治疗;治疗组5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耳穴压籽.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46%,对照组总有效率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穴压籽治疗痔瘘术后尿潴留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毛丹旦;周建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对使用宫内节育器妇女的阴道微生态状况进行评价,为保障宫内节育器妇女的生殖道健康提供策略依据.方法 选取368例在本院放置宫内节育器且术后3个月来院复诊的妇女为研究组,以同期418例采取其他避孕方式的体检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入组后取两组妇女的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和病原体检测.结果 研究组中微生态失调的发生率37.2%(137例),阴道优势菌以革兰阳性大杆菌为主,占72.6%(267例),革兰阳性球菌3.8%(14例),革兰阴性短杆菌23.6%(87例).宫内节育器组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病率高于其他避孕方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宫内节育器组微生态失衡和优势菌改变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避孕方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使用宫内节育器组的阴道菌群异常发生率和BV、VVC的患病率高于其他避孕方式组.宫内节育器组的微生态状况发生改变,下生殖道感染增多,应重视宫内节育器妇女的下生殖道健康检查和保护.
作者:金雪静;王力杰;蔡平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评估肠外营养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可用性及疗效.方法 对108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行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测量患者肠外营养支持前(术前5d)、术前1d、术后7d患者体质量指数(BMI)、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的变化,并观察肠外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行肠外营养支持患者术前1d、术后7d较未实行营养支持前比较,BMI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P、ALB、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RF术前1d较营养支持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外营养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作者:郑飞;于慧敏;高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奥扎格雷钠对进展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酶原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62例进展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清晨口服阿司匹林75~100mg/次,1次/d;晚餐时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40~60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 mg,静脉滴注,2次/d.14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血浆血浆纤维蛋白、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hs-CRP)及C3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3.87%)高于对照组(64.52%,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血清hs-CRP及C3水平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对缺血性小卒中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可防止患者出现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傅铖;黄双双;张顺开 刊期: 2016年第07期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机器压伤、切割伤等导致手部皮肤的软组织缺损成为手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此类损伤常合并肌腱损伤、指骨骨折或外露,处理也比较棘手[1],需行皮瓣予以修复,并通过精心治疗和术后护理,以大限度地恢复手部功能.本研究拟总结掌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术后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江雪君;程海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类似于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子宫肿瘤(UTROSC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特点.方法 回顾性观察和分析3例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UTROSCT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免疫组化表达谱.结果 2例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1例因体检偶然发现.肿瘤大直径分别为3 cm、5 cm以及6.3 cm.1例肿瘤表现为突向宫腔的息肉样肿物行肿瘤切除术,另2例肿物位于肌壁间行次全子宫切除+双侧卵巢及输卵管切除术.组织学上3例肿瘤均表现为索状、梁状以及缎带状、肾小球样的性索样成分伴有低级别梭形细胞肉瘤成分,性索样成分所占比例分别为25%,60%以及75%,2例肿瘤内可见泡沫样组织细胞聚集.免疫组化染色,性索样成分:3例均弥漫表达钙网蛋白和孕激素受体;2例弥漫表达角蛋白AE1/AE3,1例局灶表达;3例局灶表达抑制素.低级别梭形细胞肉瘤成分:3例弥漫表达CD10,2例局灶表达SMA.3例肿瘤分别随访18、37、47个月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的证据.结论 UTROSCT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子宫肿瘤,预后较好.组织学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容易造成鉴别诊断混淆,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具有多表型特点,具有向上皮、性索间质以及子宫内膜间质分化的特征.
作者:朱从伦;沈慧;史雪琴;方立武;贺海珍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