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药师对1例药疹的分析与药学监护

万平;熊鹏举;陈集志

关键词:临床药师, 药疹, 循证药学, 药学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疹诊断中的方法与作用.方法:临床药师依据循证药学证据对1例23岁脑外伤术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疹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药师通过对患者既往用药史及过敏史调查,依据药疹发生的一般规律,判断药疹与醒脑静注射液的相关性.结论:临床药师通过掌握药疹的鉴别与处理,弥补非专科医师对药疹诊断知识欠缺的不足,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可以有效地为患者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中国药师杂志相关文献
  • 专项整治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合理性对比分析

    目的:评价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对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全院2011年1~6月(专项整治前)与2013年1~6月(专项整治后)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各300例,对比分析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预防使用变化情况.结果:专项整治后,Ⅰ类切口预防使用率由57.0%降至26.7%,品种选择合理率由30.1%提高至93.8%、用药时机合理率从42.3%提高至97.5%、疗程合理率由26.5%提高至95.0%、综合评判合理病案率由58.4%提高到87.6%.结论:积极落实专项整治活动的各项要求,能有效地解决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不合理现象.医疗机构应当主动加强抗菌药管理、制定和落实配套制度,深入开展临床药师工作、应用信息化手段等措施,才能够使专项整治活动逐步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作者:朱艳荣;姜琳;楚建杰;卫国;赵先;郭超;杨志福;陈晓莉;文爱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姜黄素对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SCL-1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姜黄素对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系SCL-1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皮肤鳞癌细胞系SCL-1为研究对象,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处理后,CCK-8法观察姜黄素对SCL-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AnnxinV-FITC/PI法检测细胞早期凋亡,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Caspase-3、Caspase-9 mRNA的表达,酶标比色法检测Caspase-3 及-9的活性.结果:浓度大于10 μmol·L-1姜黄素能显著抑制SCL-1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并上调细胞内Caspase-3及-9 mRNA的表达及活性.结论:姜黄素能抑制SCL-1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上调Caspase-3及-9的表达及活性是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郑欣;邓凤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肿节风提取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对国内近年来肿节风在提取工艺、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综述,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更合理的提取工艺,更有效地控制其制剂质量的方法,为进一步开发和研究肿节风制剂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吴其当;黎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拆分氧氟沙星对映体及其分析

    目的:采用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为手性选择剂,建立测定氧氟沙星中对映体含量的毛细管电泳方法.方法:采用未涂层石英毛细管(50cm×50 μmn,41 cm),在30 mmol·L-1的NaH2PO4缓冲溶液中加入(CM-β-CD)手性选择剂,调节不同的pH,分离电压为30 kV,得到优化的分离条件,在优化的分离条件下,对氧氟沙星对映体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并采用该方法对3批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在pH 4.0,30 mmol·L-1的NaH2PO4缓冲溶液,1.0% CM-β-CD,分离电压为30 kV条件下,左氧氟沙星和右氧氟沙星线性范围为0.025 ~0.200 mg·ml1(r=0.999 3和0.999 2),左氧氟沙星和右氧氟沙星的回收率分别为97.6%和97.8%,RSD分别为2.0和2.7%(n=9).结论:羧甲基-β-环糊精对氧氟沙星有很高的对映体选择性,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在不需要左、右氧氟沙星单纯对照品情况下,用于左氧氟沙星和右氧氟沙星的鉴别和含量测定.该方法重复性好,简便、快捷.

    作者:滕怀凤;佟晓波;李尚颖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白斑乳膏中4种组分的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白斑乳膏中氟尿嘧啶、氢化可的松、黄芩苷、维生素E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Aichrom Bond-AQ C18色谱柱(250 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醋酸(含6mmol·L-1庚烷磺酸钠)](70∶30),检测波长为267 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室温.结果:氟尿嘧啶、氢化可的松、黄芩苷、维生素E分别在1.61~14.49,8.032 ~40.16,21.92 ~284.48,48.13 ~433.17 m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91%(RSD=0.96%)、99.79%(RSD=0.70%)、100.10%(RSD =0.44%)、99.50%(RSD =0.74%).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白斑乳膏4组分的含量测定.

    作者:高新富;边瑞民;张循格;王滨;刘明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新一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比阿培南

    比阿培南是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对革兰阴性、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等均具有抗菌作用,并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药动学特性优良;用于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的临床有效率为89.5% ~ 100%;本品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比阿培南的临床应用疗效确切且安全.

    作者:杜晓明;姜继国;穆晓攀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HPLC法测定奥拉西坦原料及其注射剂中奥拉西坦的含量和有关物质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奥拉西坦原料及其注射剂中有关物质和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XDB C18(250 mm×4.6 mm,5μm),有关物质测定采用0.01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磷酸调节pH至2.5)为流动相A,流动相A-乙腈(50∶ 50)为流动相B的梯度洗脱法,含量测定采用流动相A的等度洗脱法,检测波长为214 nm,流速为0.5ml·min-1,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 μl.结果:主峰和相邻杂质峰能完全分离,杂质A浓度在0.734 0 ~9.787 1 μg·ml-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0.999 0,平均回收率为95.6%(RSD =1.5%,n=9);奥拉西坦在60.71 ~121.41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 =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0.0%(RSD =0.6%,n=9).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能检出更多的杂质,准确度高,能有效质控奥拉西坦原料及注射剂中的有关物质和含量.

    作者:袁利杰;刘辉;李婷婷;朱晓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作业成本法测算住院药房调剂服务成本

    目的:通过测算医院药剂科住院药房为患者提供调剂服务的总成本和项目成本,为决策部门测算合理的药事服务收费水平,探讨对医疗服务的合理补偿机制提供数据准备和理论依据.方法:以作业成本法测算医院调剂服务项目成本.结果:住院药房处方调剂、单剂量口服摆药和非口服摆药调剂服务的单位成本分别为7.20元,0.88元和0.52元.结论:用作业成本法测算住院药房调剂服务成本,为药事服务费提供一种测算方法和思路,体现药学技术人员专业服务的劳动技术价值.

    作者:蓝寅彦;陆国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临床药师对1例药疹的分析与药学监护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疹诊断中的方法与作用.方法:临床药师依据循证药学证据对1例23岁脑外伤术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疹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药师通过对患者既往用药史及过敏史调查,依据药疹发生的一般规律,判断药疹与醒脑静注射液的相关性.结论:临床药师通过掌握药疹的鉴别与处理,弥补非专科医师对药疹诊断知识欠缺的不足,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可以有效地为患者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作者:万平;熊鹏举;陈集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致超敏反应1例

    患者,女,18岁,体质量50 kg.因“发热、腹胀1月余”于2013年6月8日入院.已确诊噬血细胞综合征,行糖皮质激素治疗1月余,此次住院准备化疗.体检:T 36.5℃,P78次/min,R 18次/min,BP 110/70mmHg;神志清楚,全身皮肤黏膜未见明显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部稍充血,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Murphy征阴性,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平脐,肠鸣音5次/min.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有输血史.入院后行常规化疗前检查,血常规:WBC 3.41×109· L-1,N 0.707;Hb 118 g·L-1,Plt181 g· L-1.铁蛋白:656.5 ng ·ml-1.心肌酶谱:谷氨酸转氨酶233 U·L-1,乳酸脱氢酶426 IU·L-1.腹膜后淋巴结彩超未见肿大淋巴结.

    作者:雷龙;汪炜;周灿;金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沙丁胺醇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0.5%硫酸沙丁胺醇溶液0.5ml加0.9%氯化钠溶液2ml雾化吸入,疗程7d.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咳嗽、哮鸣音、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等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余升;易晓莲;昌晓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度癌痛回顾性分析

    目的:比较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奥施康定)与盐酸吗啡缓释片(美菲康)治疗中度癌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0月中度癌痛患者53例,分为2组,A组27例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B组26例使用盐酸吗啡缓释片,回顾性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给药后1h的疼痛控制率,A组(96.3%)略优于B组(9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4例患者在24h内发生NRS≥4分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至疼痛有效控制的时间为(4.63±2.63)d,B组为(4.69±4.12)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药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经对症治疗后均得到有效缓解.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度癌痛均有较好疗效,不良反应轻微,尚未观察到两药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程凯;蔡红;魏阳;周行;蒋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喹硫平联合米氮平治疗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比较喹硫平合并米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92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5例给予喹硫平+米氮平,对照组47例给予利培酮+米氮平.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治疗过程中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观察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2,4,8周PANSS总分及因子分均有显著下降(P均<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情感迟钝、情感退缩两个因子分值开始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的情感交流障碍、被动/淡漠两个因子分值也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这两个因子分值是治疗4周后才明显降低(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抽象思维困难、交谈缺乏自发性这些因子分值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的临床疗效、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喹硫平联合米氮平与利培酮联合米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作者:刘广华;汪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细胞毒性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体外细胞毒性的差别,为遴选优质药品、保障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不同来源国产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原液以及稀释液,与L929细胞接触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用MTT法量化细胞毒性,计算相对增值率和IC50值,进行细胞毒性评价.并将国产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与进口制剂进行比较.结果:8个厂家生产的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原液及进口产品的细胞毒性分级均为4级.不同企业生产的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的IC50值差异较大.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C和F的IC50值较小,说明这两个企业产品的细胞毒性较其他样品大.进口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的IC50值为99.9 mg·L-1,较其他样品高,说明其细胞毒性较其他样品低.进口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中仅添加亚硫酸氢钠一种辅料,国产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中添加的辅料主要为依地酸二钠、亚硫酸氢钠、盐酸半胱氨酸等.按各辅料在国产盐酸多巴酚丁酸注射液中的浓度测其细胞毒性,依地酸二钠、盐酸半胱氨酸和亚硫酸氢钠的细胞毒性分级均为3级.将依地酸二钠的浓度稀释为0.03 mg·ml-时,其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无细胞毒性.将盐酸半胱氨酸稀释到0.11 mg·ml-1时,其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基本无细胞毒性.结论:不同厂家生产的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由于生产条件不同、处方不同等原因,这些产品的细胞毒性存在较大的差别.与进口制剂比较,国产制剂中添加的辅料浓度较大,可适当降低其浓度,以减少药物制剂的细胞毒性,从而提高药品的安全性.

    作者:王蓉蓉;李瑞莲;潘震宇;李子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九味镇心颗粒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期抑郁症对照观察

    目的:探讨九味镇心颗粒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用九味镇心颗粒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疗程均为8周.采用临床总体印象-疾病严重程度量表(CGI-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及副反应评定量表(TESS)评定治疗前后两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CGI-S、HAMD、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0.01),且在治疗1周末,观察组较对照组起效快(P<0.05).两组治疗后CGI-S、HAMD、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末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的60.0% (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九味镇心颗粒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期抑郁症,比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疗效更好,起效更快,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郑学宝;吴丹峰;罗忠;李金亮;王洪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阿司匹林、维生素B2联合制霉菌素治疗足癣60例观察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维生素B2联合制霉菌素外敷治疗足癣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足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各60例,观察组外敷阿司匹林、维生素B2及制霉菌素混合物,对照1组外敷制霉菌素,对照2组外敷制霉菌素和阿司匹林混合物,早晚各1次,总疗程4周.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1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P<0.05).结论:阿司匹林、维生素B2和制霉菌素联合应用治疗足癣治愈率高、效果显著.

    作者:武改;付海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复方酚苄明片中酚苄明溶出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复方酚苄明片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溶出度第一法,溶出介质为0.1 mol·L-1盐酸溶液900ml,采用Hypersil BD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乙腈-0.7%磷酸水溶液(含0.5%三乙胺)(45∶ 5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67 nm.结果:酚苄明在5~60 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9),平均回收率99.8%(RSD =0.9%,n=9).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复方酚苄明片中酚苄明溶出度的测定.

    作者:胡兵;文王亮;单晓芸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大孔树脂D113吸附分离苹果原花青素的研究

    目的:优选大孔树脂吸附分离苹果原花青素的工艺条件.方法:选用3种不同极性大孔吸附树脂D113、DM130和ADS-17对苹果提取液中原花青素的吸附性能进行研究,以pH、样品流速、乙醇浓度、乙醇流速为考察因素,以吸附率和解吸率为评价标准.结果:D113树脂分离效果较好,吸附率达到68.1%,吸附量为5.91 mg·g-1树脂.佳工艺是pH为7的原花青素粗提液以0.8 ml·main-的流速上柱吸附,再用体积分数40%的乙醇、以0.8 ml·main-1的流速进行解吸.结论:D113大孔极性树脂适用于吸附分离苹果原花青素.

    作者:李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德福韦酯对肝癌TACE术后疗效及免疫功能影响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原发性肝癌(PLC)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疗效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PL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行TACE术,同时口服阿德福韦酯片10 mg,q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270 mg,po,tid,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肝纤维化指标、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和药品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缓解率为6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CD8+降低,CD3+、CD4+及CD4+/CD8+升高(P<0.05),且对照组改变幅度大于观察组(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德福韦酯可明显减轻TACE所致PLC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和纤维化,提高疗效.

    作者:陈汉广;王良盟;刘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全胃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考察

    目的:考察全胃肠外营养液(TPN)组方的稳定性,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并希望能引起各环节(生产、复配使用、贮存)对药品稳定性的重视.方法:选择临床常用科室的10份TPN液处方,包括外科、内科系统,在本院静脉用药配置中心的净化环境下,按TPN液标准操作规程配制后,在常温下,采用外观观察法、pH检测法、不溶性微粒检查法考察TPN液在0,4,8,12,16,20,24,30 h各时间点外观、pH、微粒的变化,并进行无菌考察.结果:10份TPN液在各时间点,外观未见明显变化,10组TPN液的pH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组TPN液的p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N配伍后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微粒直径≥10 μm和≥25 μm的微粒数都有所增加,不同组TPN液的微粒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制后无菌考察均合格.结论:建议TPN液在净化环境下配置,其pH在5~6范围内稳定性好,TPN配制后不溶性微粒会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多,需引起临床注意并及早输注,以保证临床应用安全、合理、有效.

    作者:汤晟凌;梁晓美;谢雅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国药师杂志

中国药师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武汉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