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文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发病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儿童增多等致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增多.本文通过对20例2型糖尿病患儿进行18个月的强化管理和护理干预,使其接受综合性规范化的防治,并经过教育、饮食和运动治疗的手段,使患儿真正做到饮食平衡、有效运动、合理用药,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之目的.
作者:梁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原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 closure glaucoma,AACG)系房角关闭,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压急骤升高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是眼科急症之一.如治疗不及时,致盲率极高,严重者数天内失明,处理不当疗效亦受影响[1].根据青光眼流行病学资料,2000年全世界有6.68千万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其中520万患者已盲[2].随着科学的发展,对AACG的急症处理和手术方式不断改进,在护理方面内容不断扩展,要求相应提高,现将AACG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蔡立君;黄文敏;张海容;吴素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石膏外固定是骨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如四肢骨折、关节脱位、先天性足下垂及髋关节脱位的治疗都需要石膏外固定,石膏绷带用温水浸泡后使用,石膏粉常沉淀于浸泡容器的壁上及底部,不易被清洗,浸泡液倒入下水道易引起下水道堵塞的问题,给工作带来不便,为此我们自制了一种石膏绷带浸泡巾,2002年7月~2004年12月用于120例手术中,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靳明萍;王祥兰;李岩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临床实习是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学习阶段.如何在紧张繁重的急症工作中创新带教方法,培养护生的抢救配合能力,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作者:谭振花;孟凡芬;朱翠岚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随着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并发症的发生会直接影响到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和医疗安全,常常给应用过程带来不良影响,其中尤以静脉炎的发生为常见[1].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并发症,成为护理人员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我科在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同时注重了封管前的处理,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有效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业玲;王亚慧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均可由于皮质醇和生长激素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在夜间至凌晨(3:00~8:00)出现高血糖,正常人则在正常范围,而糖尿病患者超过了生理标准,形成夜间高血糖而产生毒性作用.夜间高血糖的危害在于白天三餐后血糖难以控制,而一旦黎明时血糖满意,则白天餐后的血糖易于控制.因此,首先要控制黎明现象才能改善白天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的敏感性.1999~2003年,我院对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治疗不理想者进行了夜间血糖的检验,其中33例存在夜间凌晨时出现高血糖,即黎明现象.通过血糖监控护理及相关中效胰岛素的治疗,达到临床空腹血糖满意的程度,为控制感染、围手术期的要求及常规治疗打下了基础,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曲丽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深静脉置管输液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不仅可避免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保护静脉,同时也为抢救病人、及时给药、肠外营养等开放了一条静脉通道[1].管道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而管道护理往往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当留置管与输液管连接处的留置管接头有裂缝,出现漏液该怎么处理等,为此,现将我院普外科2000~2004年27例深静脉留置管接头有裂缝的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王双云;梁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浅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急危重病人和静脉穿刺困难的病人中应用广泛,留置针的应用既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浅静脉留置针保护膜的合理应用可减少使用留置针的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本人将2种保护膜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荃声;郭敏;冯素萍;兰敏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的原因,总结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患者于化疗当日行PICC置管,并给予观察与护理.结果 416例患者中14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3.4%;经溶栓、抗凝治疗后,13例2~10 d症状逐渐缓解,1例溶栓治疗中发生栓子脱落引起脑栓塞.结论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是不容忽视的并发症;应给予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应在抗凝和溶栓过程中密切观察出血倾向及栓子脱落导致其他部位栓塞的征象.
作者:刁永书;李虹;许辉琼;汪秀云;易琼;袁灵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因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1],并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保护穿刺的静脉,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2],现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受增加输液管内负压的启发[3],对150例静脉留置的方法进行传统方式与新方式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建英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胰岛素泵作为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一种先进手段,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得到使用[1,2].它不仅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治疗,也适合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不稳定期、改善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围手术期等住院短期治疗[3,4].本中心自1999年5月起陆续引进7种品牌共18台胰岛素泵供临床应用,通过实施有序的组织管理措施,确保应用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依从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丽雪;刘俊卿;吴彩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是临床上近几年开展的新技术.因硬膜外麻醉导管短,患者翻身、活动受限,而且导管很容易滑出,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为解决上述问题,2004年4月,我科使用一次性输液器进行改良用于腰大池持续引流,效果较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慧;丘春玲;丘嫣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其置管操作简单、穿刺痛苦小、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保护外周血管优势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1],但因导管留置在肘部因活动等原因造成导管自穿刺点外脱的现象,脱出长度为几厘米甚至十几厘米,不能长期使管端处于中心静脉的佳位置,从而影响导管的预期使用,因此,我们采用胶布与导管和皮肤加固的方法固定导管,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提高了导管的使用时间,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晔光;王秀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临床工作中有许多操作需要打结.通常方法是:打开无菌包时,解开系带,卷放在包布下[1];脱隔离衣解开袖带,将带子绕圈子打结,既费时,又不美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将打结方法加以改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姚敏红;吕振雷;汪艳;吴惠红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小儿重症肝炎在小儿疾病中病死率较高,其观察与护理尚无报道,现将我院1995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36例小儿重症肝炎的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何方坤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一期纠治的护理配合. 方法全组均经胸骨正中切口,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深低温微流量(DHLF)方法,同时纠治主动脉缩窄和并发的心内畸形.结果体外循环转流时间46~243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4~169 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20~62 min;术后15例上下肢无压力阶差,下肢血压低于上肢2例,下肢血压高于上肢2例;手术死亡1例,死亡率5.26%.结论正中切口一期纠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和并发心内畸形,可同时纠治发育不良的主动脉弓,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术后心肺功能恢复.术中建立上下肢测压,维持循环稳定;精确监测鼻咽温、肛温,使用温控垫同步复温等深低温护理是促使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双梅;谢庆;韩盖宇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大面积烧伤病人,机体呈超高代谢状态,大量热能消耗和显著负氮平衡,因此,静脉营养支持是治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大面积烧伤后,皮肤广泛受到破坏、创面感染,导致置管困难或导管感染等.自1999年以来,我们采用经腋静脉穿刺置管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敏;陈锦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采集血标本对检验结果及导管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接受PICC的病人,随机分为采血组和非采血组各30例.比较2组病人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采血组分别经外周静脉和PICC采血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和凝血指标,比较2种采血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采血成功率.结果 PICC与经外周静脉采血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采血组和非采血组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经外周静脉采血成功率为90%(P<0.05).结论 PICC采血对检验结果和导管正常使用无明显影响,具有无痛苦、成功率高、可反复采集等优点,可作为临床采集血样的途径之一.
作者:郑春辉;周希环;宿振国;王凤;董建丽;栾顺莲 刊期: 2005年第12期
Pilon骨折是胫骨远端多伴有明显骨质缺损及远端松质骨压缩的爆裂性骨折,踝关节软骨面也常呈粉碎性,常合并有腓骨下段骨折及严重的皮肤、软组织损伤,约占胫骨骨折的7%~10%[1].Pilon骨折的治疗目前仍是一大难题,术前术后护理在治疗中同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我院2001年6月~2003年11月共收住147例Pilon骨折患者,其中有32例采用延期手术.术前经充分准备,术后细心护理,收到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张红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可防可治的,让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坚持正确的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2002年4月~2003年12月,我院制订了一套院内外一体化健康教育方案,并对9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跟踪调查,力求探索糖尿病院内外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式.
作者:王云;董新军;郭天友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