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分析及应对

张宏宇;魏文风;王岳森;崔亮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依赖(成瘾), 心理分析, 应对策略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过度使用导致的网络成瘾和网络心理依赖,并依其成因提出应对策略.方法通过文献搜集了解以往关于本领域的研究,结合课题组关于互联网使用的有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推论.结果大学生群体使用互联网存在着目标缺失、被动应对应激、寻求超验刺激等非理性特征,网络成瘾和网络心理依赖正在成为阻碍一部分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结论高等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生涯目标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学校应通过改善在校大学生的文娱设施场所丰富大学生课外活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加强对存在网络成瘾或网络心理依赖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干预.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师生考试焦虑与应付方式和自我接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中师生考试焦虑与应付方式和自我接纳的关系.方法以考试焦虑量表(TAS)、特质应对问卷(TCSQ)和自我接纳问卷(SAQ)对181名新入学的中师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TAS得分与消极应付方式呈正相关(r=0.5582,P<0.01)、与积极应付方式、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呈负相关(r= 0.2036~-0.3631,P<0.05~0.01);35.36%的中师新生为重度考试焦虑者.结论中师生是问题性考试焦虑突出的群体,其消极应付方式和低自我接纳与低自我评价是形成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

    作者:杨明辉;黄高贵;杨文华;何如宽;阮成昌;王孝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法轮功痴迷者痴迷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法轮功痴迷者痴迷原因.方法对30例法轮功痴迷者用SCL-90及一般自制调查表时行调查.结果 90%以上的法轮功痴迷者认为练功后身体有较大的或很大的变化,SCL-90提示:法轮功痴迷者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敌对因子分均低于国内常模,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法轮功痴迷者练功前后自觉身体变化和心理变化是他们痴迷于法轮功的主要原因.

    作者:曲洪芳;樊洁;欧阳华;张大千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万拉法新治疗首次发作抑郁症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验证万拉法新治疗首次发作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对36例首次发作抑郁症患者,给予万拉法新治疗,共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万拉法新有效率为91.67%,显效率为80.56%.常见的副反应有恶心、口干、兴奋、失眠、头晕、厌食等,其程度较轻.结论万拉法新治疗首次发作抑郁症患者疗效确切,副反应轻微.

    作者:冷月美;顾绘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分析及应对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过度使用导致的网络成瘾和网络心理依赖,并依其成因提出应对策略.方法通过文献搜集了解以往关于本领域的研究,结合课题组关于互联网使用的有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推论.结果大学生群体使用互联网存在着目标缺失、被动应对应激、寻求超验刺激等非理性特征,网络成瘾和网络心理依赖正在成为阻碍一部分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结论高等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生涯目标和价值观的教育,同时学校应通过改善在校大学生的文娱设施场所丰富大学生课外活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加强对存在网络成瘾或网络心理依赖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干预.

    作者:张宏宇;魏文风;王岳森;崔亮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网络成瘾大学生动机与人格特征

    目的分析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特征,研究比较网络成瘾大学生与总体学生的人格、动机特征.方法采用网络成瘾问卷、人格和动机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对在校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进行测试.结果网络成瘾大学生在有恒性、宜人性、公正性和智力开放性上与总体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自律性、情绪性、新环境成长能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网络成瘾学生在动机的几项指标上都低于总体学生.其中,在认知驱动力、自主性和自我效能感上与总体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 网络成瘾者中,男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都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结论要积极开展科学的网络心理教育,加强对网络迷恋者的心理干预.

    作者:张宏如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为高中心理辅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对不同地区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共402人进行问卷调查.将结果与全国常模或他人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症状自评量表的调查结果显示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与常模比较差异非常显著;自我和谐量表的结果显示:自我经验性和谐因子显著低于常模;同以前的结果比较,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受惩罚和丧失因子对高三学生的心理状况影响减小,差异非常显著,而健康适应因子对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增大,差异非常显著.结论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杨业兵;刘芳娥;马骏;王焰磊;杜柳薪;朱超;陈海威;张济;姚季;张兆瑞;刘博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婚姻质量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究夫妻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相关以及夫妻间人格特质的相关性,为婚姻咨询提供帮助.方法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00对夫妻进行测试和调查.结果精神质特质、神经质特质与婚姻质量总分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01),掩饰维度与婚姻质量总分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01),精神质和神经质均与婚姻质量的8个因子存在极显著负相关(P<0.001),丈夫的神经质与妻子精神质特质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1),与妻子的掩饰维度存在显著性负相关(P<0.05).结论婚姻质量与人格关系极为密切.

    作者:杜玉凤;李宇彤;何雪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学生EPQ测评比较分析

    目的了解现今中学生的个性特征.方法应用EPQ个性量表对1069名中学生进行评分,并与全国常模比较,城市与郊区中学生比较,并将中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进行比较.结果现今中学生EPQ因子分与80年代常模比较大多有显著差异,城郊中学生EPQ因子分除L因子分外无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P,N因子分无显著差异,而E,L因子分有显著差异.结论现今的中学生个性整合较为良好,个性更趋于稳定.郊区中学生较城市中学生掩饰能力高,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的个性偏外倾,掩饰能力低.

    作者:费龙才;徐菁;万兴松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万拉法新治疗惊恐障碍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万拉法新治疗惊恐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设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并对两组进行HAMA、CGI、TESS和国内统一4级疗效评定和比较.结果两组间HAMA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末均P>0.05;治疗后1周末和2周末均P<0.001;治疗后4周末与治疗前两组HAMA均降分明显,均P<0.001.两组间SI、GI比较,均为P>0.05;EI比较,P<0.05;TESS比较,P<0.001.两组疗效构成比的比较,P>0.05.结论万拉法新具有快速、有效和药物副反应相对轻微的特点,治疗依从性较好,不失为治疗惊恐障碍的首选药物.

    作者:万志莉;钟志兵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系统性康复疗法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系统性康复疗法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设研究组和对照组,并用BPRS、IPROS和国内统一4级疗效标准,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3月末进行测评.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其精神衰退、意志缺乏和社会功能缺陷的严重程度相近(BPRS、SANS、IPROS 评分两组间比较均P>0.05),研究组在治疗后2个月和3个月时BPRS、SANS、IPRO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均<0.001;且与对照组比较,BPRS和SANS分以及IPROS的总分和各因子分的降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除社交能力因子P<0.05外,其它量表分和因子P均<0.001.治疗3个月后国内统一4级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研究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构成比的比较,χ2=128.5,P<0.001.结论系统性康复疗法对改善慢性精神病人的阴性症状,恢复社会功能,帮助患者重返社会有着积极的治疗作用,在临床上有非常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钟志兵;郑小荣;万志莉;何斌;王志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聋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分析

    目的了解聋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使用SCL-90量表和自编的调查问卷对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158名聋哑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聋哑大学生除人际敏感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值全部显著高于1986年全国常模,阳性项目数和阳性筛查率也显著高于其它各种群体.但同1999年大学生修正常模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只有躯体化、焦虑和精神病性3项因子分略高;阳性项目数显著低于聋校学生.②家庭经济状况和所学专业是影响聋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性别、年级、城乡地区、残疾等级、残疾年限等因素对聋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性影响.结论应重视聋哑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加强聋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提高对聋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

    作者:李强;张然;鲍国东;姜海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广州市心理咨询热线3143例求询者特征及求询问题分析

    目的了解当前广州市需要心理咨询服务人群的特征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方法选取2000年12月至2001年11月广州市电话心理咨询者的资料共3143例进行抽样分析.结果常见的求询问题为恋爱婚姻中的心理问题、情境性心理适应不良、心理障碍、发展性咨询、性问题、健康问题等.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文化程度的求询者求询问题有所不同.结论广州市电话心理咨询求询者的一般特征与其它地区基本相同,不受地域的影响;其服务领域应以非精神疾病为主,是门诊心理咨询的有益补充.

    作者:张小远;严金海;解亚宁;朱武;冯现刚;肖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昆沪两地住院精神病人使用精神药物比较

    目的了解不同地区住院精神病人使用精神药物的情况.方法采用1日法对昆明的261例住院精神病人的一般情况、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并与1997年上海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地精神分裂症仍居诊断首位,单用1种精神药物上海明显高于昆明;联用3种或3种以上药物者昆明明显高于上海(P<0.001);精神药物使用频度前4位两地相比完全相同,两地氯氮平使用频度皆为首位;抗抑郁药物氯丙咪嗪、氟西汀的使用昆明明显少于上海(P<0.001);昆明组治疗方案偏少;两地用药平均剂量均偏小,联用抗胆碱能药者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合并使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值得注意.结论提示两地精神药物的使用总体趋势基本一致,但仍有不同之处,可能与人们对精神疾病及药物的认识和地域的经济有关.

    作者:姚坚;李小龙;蒋陆友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30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应用丁螺环酮治疗30例焦虑症,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并作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SAS、HAMA分值均明显下降,临床疗效评定显示痊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90%,除出现口干5例(16.67%)、头昏及眩晕3例(10%)、嗜睡1例(3.33%)外,未见其它不良反应,且症状轻微,勿须作特殊处理.结论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疗效肯定,且副作用轻微.

    作者:徐静;于相芬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针灸辅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针灸辅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9例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分为氟西汀合并针灸治疗组(A组)与单独服用氟西汀治疗组(B组),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用HAMD、CGI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第4周末HAMD总分和因子分、疾病的严重程度SI及HAMD总分减分率有显著差异(P<0.05).在第6周末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A组的HAMD总分减分率为82%,B组为69%.结论针灸辅助治疗抑郁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翔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电针及电针合并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46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电针及电针合并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46例抑郁症患者分为电针加麦普替林组(简称合并组)和电针组,治疗6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疗效.结果第2周后两组的HAMD、SDS、SAS评分的降低均显著大于治疗前(P<0.01),其中,合并组HAMD的降分率显著大于电针组,但第4、6周降分率无明显差异,用传统疗效评定标准,两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7.3%和7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无显著差异,但合并组的副反应多于电针组.

    作者:徐春丽;王艳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云南贫困医学生心理控制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贫困医学生心理控制感及其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云南198名贫困学生为研究组,相对应的200名非贫困生为对照组,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测评.结果贫困生心理控制感外倾和SCL-90各因子得分与非贫困生差异显著.与内控倾向的学生相比,外控倾向者社会支持度较低,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结论贫困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改善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可能有利于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陈嵘;秦竹;李平;赵宗翼;楚更五;杨玉芹;姚政;杨卫东;陈普;许秀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利培酮治疗儿童期首发精神分裂症70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利培酮治疗儿童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70例年龄<14岁首次发病患儿用利培酮治疗6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临床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和实验室监测评价安全性,于基线时,实验第1、2、4、6周末分别评定各量表.统计方法为描述性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共收集有效病例70例,其中基本痊愈34.3%(24/70),显著进步45.7%(32/70),好转10%(7/70)和无效10%(7/70).BPRS总分、PANSS总分、PANSS各分量表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利培酮对阳性、阴性症状以及一般精神病性症状均有良好疗效.副反应主要为锥体外系反应.结论对儿童期首发精神分裂症,利培酮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作者:曹红军;尤海峰;范凤兰;张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某部队官兵吸烟心理原因调查

    目的研究部队官兵吸烟心理的原因.方法采用Russll吸烟原因问卷.结果军官的手口活动、享乐、成瘾及刺激分明显高于士兵;士兵的印象、镇静分高于军官.结论加强部队心理健康教育,消除烟草对身体的危害.

    作者:方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216例智力低下儿童病因调查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儿童智力低下(MR)发病原因,加强对MR的预防,对降低MR的发病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出生和就诊于我院及协作医院的儿科患者(包括早产儿、窒息儿、低体重儿、精神发育迟滞及各区县送往市上已鉴定的部分残疾儿)共216例进行问卷和测查.结果产前、产时、产后的某些不利因素是儿童发生MR的主要原因,社会文化因素等也可导致儿童MR.结论为减少儿童MR的发生,应充分重视遗传咨询及母孕期卫生指导,避免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的发生,加强婴幼儿保健工作,提高群体文化水平,普及优生优育知识.

    作者:孙晓红;梁玉兰;蹇丹;叶晓秀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健康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