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边缘型肝胆管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研究

吴春江;卑贵光;姜洪;刘智明;马洁韬

关键词:胆管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研究边缘型肝胆管癌螺旋CT期扫描的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29例边缘型肝胆管癌患者,分别于注药后30s,65s获得肝动脉及门静脉双期图像,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结果:所有肿块均呈边缘不规则的低或略高密度灶,CT值14~41Hu.增强CT表现:肝动脉相及门静脉相可见菲薄、不连续的环形轻度强化,在双时相间变化不明显,且在低密度肿块内部可见轻度不规则的强化区,绝大部分瘤体可不强化或仅轻度强化.结论:边缘型肝胆管癌的特征性CT表现是:瘤体较大,密度较低,边缘不规则.增强扫描于肝动脉相及门静脉相可见菲薄、不连续的环形轻度强化,在双时相间变化不明显,且在低密度肿块内部可见轻度不规则的强化区.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治疗中长期观察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治疗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共治疗83例症状性子宫肌瘤,在治疗后3、6个月及1年、2年、3年和4年随访复查,了解月经增多等症状的改善,按随访期观察肌瘤的缩小.结果:冶疗后月经增多完全或明显改善的病人,3个月复查时占83.1%,6个月92.6%,1年93.9%,2年95.2%,3年和4年100.0%.对疼痛和压迫症状的有效率:3个月88.5%,6个月95.2%,1年100.0%.肌瘤平均缩小率:3个月31.2%,6个月46.1%,1年56.4%,2年61.3%,3年65.7%,4年70.6%.结论: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治疗中长期疗效好,肌瘤呈进行性缩小.

    作者:曹满瑞;黄国鑫;孔健;彭芳;郑雪芬;李圣峰;赵乐勇;窦永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螺旋CT下肢深静脉间接血管成像合理延迟时间的选择

    目的:探讨螺旋CT下肢深静脉间接血管成像合理的延迟时间.材料与方法:51例无心脏及下肢血管病变者,以3ml/s注射速率从周围静脉注入100ml Omnipaque300,在行增强扫描或血管成像后于大转子水平行同层动态扫描,每隔30秒扫描1次,连续扫描10次.测量每一层面股动脉和股静脉的强化CT值,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股静脉的强化峰值为54~83Hu,平均67.7Hu;92%(46/51)股静脉的强化峰值大于60Hu.股静脉强化达峰值时间差异较大,为126~263秒,平均178.6秒.在180秒时间段股静脉平均强化CT值为63.1Hu,88%(45/51)股静脉的强化CT值超过其峰值的90%;在150秒及210秒时间段股静脉平均强化CT值分别为58.3Hu和59.4Hu,92%(47/51)和96%(49/51)股静脉的强化CT值超过其峰值的80%.结论:①150~210秒以峰值180秒为中心1分钟的时间段为ISCTV检查的适当扫描时间;②在扫描范围较长,1分钟的扫描时间无法完成ISCTV扫描时,扫描时间以向后延伸为宜.

    作者:周良平;郭青;徐香玖;黄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原发性胆囊癌的超声显像与病理对照分析

    原发性胆囊癌常与胆石症、胆囊炎并存而使诊断困难.近年来,由于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胆囊癌的术前诊断,本文总结39例胆囊癌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的显像特点、超声分型及手术病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孔学军;刘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探讨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和MRI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经临床手术后病理学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病例的X线平片、CT和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结果:Campanacci X线分型和Jaffe病理分级分别为Ⅰ级10/15例,Ⅱ级28/25例,Ⅲ级14/12.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依据X线表现可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CT和MR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提高鉴别诊断能力,对制订手术方案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明华;范清宇;马保安;周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T表现

    巨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异常改变,多见于胸部,其它部位也少有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的CT资料,经手术病理(4例)或穿刺活检证实(1例)的5例,结合文献,讨论该病的CT特点,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熊丽琴;柳曦;史河水;纪正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超声对腹部闭合性脏器损伤及内出血的诊断价值

    腹部闭合性损伤及内出血为外科创伤急症之一,超声能及时、快捷地做出诊断.我院共收冶67例腹部闭合性损伤及内出血的病例,其中61例经手术证实,6例保守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刘丽娟;张潭;何彩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鼻腔浆细胞瘤并鼻结石1例

    浆细胞瘤是一种少见肿瘤,发生于髓外者极罕见;鼻结石临床亦很少见,我们遇到1例鼻腔浆细胞瘤并鼻结石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莫显斌;黄常明;姚倩东;王虎;杨春;高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彩色超声和声学密度技术评价不同时期深静脉血栓的特点

    目的: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系统和声学密度技术(AD)评价和测定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期深静脉血栓的特点和IBS值(integrated backscatter,IBS),为临床提供客观、定量的诊断指标.方法:根据病程和彩色超声多普勒表现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38条)、亚急性(32条)和慢性期(33条)病例进行IBS值测定并与正常人做对照.结果:急性期血栓IBS值20.33+5.65dB,亚急性期血栓IBS值23.97±8.65dB,慢性期血栓IBS值36.71+9.78dB;急性期血栓与慢性期血栓的IBS值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亚急性期血栓IBS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亚急性期血栓与慢性期血栓的IBS值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AD技术能无创性定量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组织特征.

    作者:唐力;富维强;王晓光;任卫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静脉声学造影检测转移性肝癌彩色血流信号的研究

    目的:探讨转移性肝癌造影增强后的彩色血流特点.方法:46例转移性肝癌(共106个瘤结节)行经静脉声学造影检查,对比观察造影前、后瘤结节内及瘤周彩色血流变化.结果:造影增强后,瘤体彩色血流信号增多,彩色血流信号检出率显著提高,瘤体血流由42.5%提高到83.9%,瘤周血流由54.7%提高到90.6%.增强效果:0级,17个;Ⅰ级,76个;Ⅱ级,13个.瘤体彩色血流信号呈点状、条状、小片状及蛛网状等多种形态.12个瘤体(11.3%)血供较周围肝组织丰富,另94个瘤体(88.7%)血供不如周围肝组织丰富.动态观察,瘤体晚于周围肝组织1~2s显影,但早15~35s消退.结论:经静脉声学造影能提高转移性肝癌彩色血流信号检出率,获得更为丰富血流信息,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吴凤林;李颖嘉;刘红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肌萎缩侧索硬化的MRI异常表现1例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累及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大脑皮层锥体细胞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病.ALS的头颅、脊髓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国外研究较多,国内罕见有皮质脊髓束异常信号的相关报道,现报道1例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确诊为ALS的头颅及脊髓的MRI异常表现.

    作者:张改英;吴卫平;刘志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读片窗及答案

    作者:王晓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STIR技术对肺癌术前TNM分期的评价

    目的:评价磁共振短时反转恢复(STIR)技术对肺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行STIR序列及SE序列成像,将STIR和SE序列术前分期与病理对照.结果:在肺癌T分期、N分期及远处转移方面,STIR序列明显优于SE序列(P<0.05).结论:STIR技术能提高肺癌分期的准确性,特别对肺癌T分期和N分期有其独到之处.

    作者:向之明;胡煜升;周燕发;王承缘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MR诊断Wernicke脑病1例

    Wernicke脑病(Wernicke encephlopathy,WE)是少见的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累及中脑、乳头体和下丘脑周围,它是由维生素B1缺乏引起,多发生于患慢性疾病、嗜酒爱好者及妊娠剧吐患者中,现将我院诊断及治疗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新疆;苏平;臧建华;刘建军;傅明花;杨建民;高媛;王晓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临床研究与应用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主要使用的材料是骨水泥(bone cements),骨水泥的主要成分为粉状丙烯酸类聚合物及其液性单体(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该材料早主要应用于制造整形外科中起稳定和修复作用的植入物或假体,1984年法国的Deramond首先发明了PVP技术,当时主要应用于椎体血管瘤的治疗,后来逐渐发展到对椎体骨髓瘤、转移瘤及骨质疏松引起的压缩骨折的冶疗,该方法主要目的是增强受损椎体的稳固性和强度,减轻病人的疼痛.1994年,PVP开始在美国应,在国内,此技术的开展尚处在初级阶段,本文就该技术的材料、方法、适应症及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作者:黄国鑫;窦永充;马乐群;镇万新;徐坚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软组织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平片,血管造影,CT和MRI)在诊断软组织血管瘤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血管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全部患者进行了X线、CT检查,25例做了血管造影检查,35例做了MRA检查.结果:除组织深部的血管瘤均表现软组织肿胀,密度不均.X线平片出现静脉石,对软组织血管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本组病例中静脉石的出现率只占40%;血管造影可显示供养血管的来源及血管团,并与动-静脉畸形鉴别;且能明确病变的大小和范围.CT和MRI对肿瘤的性质帮助很大,并能精确地确定病变的部位、大小及邻近组织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依据.但是,CT由于是轴位扫描,所以肿瘤范围难以确定.结论:CT和MRI对本病的诊断明显优于普通X线平片.CT扫描肿瘤边界难以确定,增强扫描有风险.MRI检查具有安全、无创的优点,故本病应首选X线相辅助的检查方法,MRI检查必不可少,准备手术的患者可选择血管造影.

    作者:邓奇平;屈辉;董艳秋;彭小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肋骨骨折首次X线平片检查漏诊原因的分析(附51例报告)

    目的:进一步提高肋骨骨折X线平片首诊检出率.方法:对我院近年来428例肋骨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8例肋骨骨折中,首诊X线平片未发现肋骨骨折22例,占5.14%;多发性肋骨骨折的患者,误诊或漏诊发现部分肋骨骨折29例,占6.77%;两者共51例,占11.91%.首次X线平片检查未发现、误诊或漏诊肋骨骨折的病例,大部分为定位、选择检查部位不当;少部分则因为病情重、投照体位及其它X线征象掩盖所致.结论:根据患者的症状,确定检查的部位,摆放适当的体位,选择合适的投照条件,可以将肋骨骨折的漏诊率减少到低限度.

    作者:王志纯;张德昌;马贵;李世红;李士建;艾书跃;舒卒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CT表现(附62例异常脑CT分析)

    目的:探讨脑CT扫描对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因的检查和评价.方法:分析1032例精神障碍患者脑CT表现.结果:62例有异常脑CT表现,阳性率为6.0%,涉及9类12种疾病.脑血管疾病、先天性畸形(透明隔囊肿)、脑肿瘤与囊肿、Alzheimer病性脑萎缩、脑白质病分别列前四位.精神障碍病程≤2年与>2年患病人数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脑CT检查对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病因诊断至关重要,对初发精神障碍患者脑CT扫描应作为排除脑器质性病变的首选方法.

    作者:黄祖平;谭长连;高至胜;张伟;刘旋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高血压性左室肥厚与左室心功能关系的探讨

    本文对8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彩超)检查显示高血压性左室肥厚(LVH)进行分类,并且与其左室心功能异常的结果进行比较,旨在探讨二者的关系.

    作者:孙志丹;刘学英;高昕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肝血管瘤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各法的比较与评价

    成人肝血管瘤常见的是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liver,CHL),病程缓慢,多无症状;伴有行临床症状或并发症(如压迫、破裂出血和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的巨大CHL(直径≥5cm),则需行手术切除或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治疗.有关CHL的TAE治疗,国外文献报道较少[1-2];但是,国内近些年来的报道却渐增多,且采用的栓塞剂/硬化剂种类、方法、不良反应、并发症和疗效等亦有不同[3-17].作者在文献复习的基础上,对目前采用的治疗CHL的各种TAE方法作了比较和初步评价,希望有助于临床应用和选择.

    作者:欧阳墉;欧阳雪晖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超声诊断先天性不完全阴道闭锁1例

    病例女,14岁,因下腹胀痛1个月,以夜间明显,持续5~6个小时后稍减轻,伴腰背部酸胀不适,无向他处放射.近2天来腹痛加剧难忍,前来就诊,无月经来潮史.查体:内外科无阳性体征,一般情况好,心肺正常,血压、脉搏、体温正常.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无阴道开口,肛诊触及宫体增大,质中、压痛,双侧附件触及不满意.临床诊断:不完全阴道闭锁并大量经血潴留.

    作者:杨君梅;黄建秋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