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学长;贾少微;郑溪园;褚晓凡;周次雄
3岁以下婴幼儿肺炎96例,男60例,女36例;年龄1~6个月14例,~1岁28例,~2岁25例,~3岁19例;支气管肺炎70例,喘憋性肺炎26例,均无合并症,病程平均(2.36±0.71)d。将患儿分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轻重及病程均无差异。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鞍山产晶体管超声雾化器,药物超声雾化吸入给药。
作者:朱萍;刘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资料和方法 酒渣鼻患者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26~63岁,平均40岁;病程1~30年,平均7年;Ⅰ期(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期)12例,Ⅱ期(丘疹期)7例,Ⅲ期(肥大期)4例。患者均经内服或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1例经CO2激光凝固划痕法治疗未愈。
作者:吕蓉;潘福琼;赖龙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资料和方法 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110例,男62例,女48例;年龄15~65岁,平均35岁;病程1~25年;全部病例均应用抗组胺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但疗效不明显。诊断标准:病史中有阵发性喷嚏,流清涕伴鼻塞、鼻痒等,无明显季节性,多与温度变化、情绪激动和特殊气味刺激有关,变应性原皮肤激发试验阴性,IgE测定阴性。病情按表1评分标准分为重度(8分以上),中度(7分)和轻度(6分)。
作者:王海彬;黄毅平;陈军丽;郭羽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资料和方法 瘀胆型肝炎60例均为我院1993年8月至1998年7月住院患者,男42例,平均42.6岁;女18例,平均46.2岁;急性24例,慢性36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5月北京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分为常规治疗组,高压氧治疗组。两组均无治疗禁忌证,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可比性。常规治疗主要是茵栀黄、能量合剂、维生素类药物等,不使用丹参、血管活性药物,疗程6周左右。
作者:谭友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病程可持续数月,极少数患者可反复发作迁延数年。临床多采用泼尼松类药物治疗,有些患者在减量和停药时易复发。为此,我们对临床确诊的60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采用超短波并泼尼松类药物综合治疗,以观察对该病的治疗作用,探讨超短波治疗过程中的甲状腺激素变化,为选择超短波治疗时机、缩短病程、促进痊愈和防止复发提供了依据。
作者:冯志徐;戴学之;吕艳华;张奇亮;王凤玲;刘世娟;李凤歧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资料和方法 尖锐湿疣120例均为门诊患儿,治疗分为两组各60例。高频电针组(电针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1~12岁,平均7.5岁;病程1个月10例,2个月28例,3个月12例,4个月6例,5个月1例,6个月30例;单纯肛周40例,单纯外阴4例,单纯尿道口7例,肛周合并外阴9例;大于绿豆21例,豌豆大30例,大于蚕豆9例。冷冻组男18例,女42例;年龄2~14岁,平均8岁;病程1个月11例,2个月32例,3个月9例,4个月4例,5个月1例,6个月3例;单纯肛周29例,单纯外阴10例,单纯尿道口2例,肛周合并外阴19例;绿豆大38例,豌豆大17例,大于蚕豆5例。24例患儿父母或亲属曾有尖锐湿疣病史;均否认有性虐待史。
作者:冯珍;林婷婷;郭思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冠心病患者50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男38例,女12例,年龄48~82岁,平均(66.2±7.6)岁;病程1~22年,平均(6.6±1.2)年;急性心肌梗死(AMI)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17例;心功能Ⅰ级9例,Ⅱ级20例,Ⅲ级17例,Ⅳ级4例。试验前1周停用影响ET(硝苯吡啶、开搏通)和PGI2(消炎痛、硫酸镁)的药物。
作者:林玲;蹇在金;贺卒英;田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头皮血肿患者104例,男68例,女36例;年龄≤1岁12例,~40岁67例,>40岁25例;病程<1个月98例,>1个月6例,血肿已有不同程度的机化表现;车祸撞伤82例,拳击伤3例,摔伤7例,婴儿产伤血肿8例,颅脑术后积血积液4例;前额部48例,右顶部21例,左顶部27例,枕部8例;头皮血肿面积2.5 cm×3.0 cm~8.0 cm×10.4 cm。分为2组。
作者:陈端香;李满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红细胞免疫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肿瘤患者红细胞均低下[1]。研究发现,在低功率毫米波环境中,人的血液、免疫系统系统功能发生改变。本实验旨在探讨毫米波对肿瘤患者离体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与SOD、LPO的相关性。
作者:李雪平;钱兴皋;陈景藻;杨红;郭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宫颈息肉患者88例,年龄28~52岁,均为已婚妇女;宫颈息肉单发56例,多发32例;息肉大小为0.6 cm×0.8 cm~5 cm×3 cm,呈舌状。切除标本均送病理检查,证实为宫颈息肉。排除淋菌、滴虫、霉菌感染,月经干净3~7 d治疗。
作者:齐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7岁。于4个月前因感冒在当地就诊时发现心脏有杂音,安静状态时无自觉症状,活动后感心悸、乏力,并曾发现口唇发绀现象。母孕2个月时有感冒病史。检查:双颊面红,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稍隆起,心尖搏动位于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侧0.5 cm,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心界向左扩大,心率100次,律齐,心音有力,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Ⅳ/Ⅵ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心脏彩超示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重度狭窄伴轻度关闭不全;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右心室肥大,肺型P波,临床诊断为先天性肺动脉狭窄。
作者:李飞;郝明;陈长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激光穴位照射组(简称激光组)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17~72岁,平均(43.0±12.8)岁。均有上尿路结石典型症状和体征,经B超检查及泌尿外科确诊的门诊患者。其中,肾结石22例,输尿管结石65例(上段14例,中段9例,下段42例),多部位(肾+输尿管)结石13例;单枚结石71例,2枚结石13例,≥3枚结石16例;结石直径≤0.5 cm25例,0.6~1.0 cm 58例,≥1.1 cm17例;病程1 d~16年,平均(16.7±43.4)个月。采用上海产HNZSQ-2型氦氖激光器,耦合光纤输出功率18 mW,光斑直径0.2 cm,功率密度573 mW/cm2,直接照射患侧京门和双侧三阴交穴各10 min。
作者:卞学平;张志宏;王利君;邹俊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氦氖激光治疗肿瘤生物效应的机制目前尚无公认的理论。一氧化氮(NO)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生物体内适量浓度的NO可以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NO与血管形成密切相关,其促血管形成作用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有关。为进一步揭示氦氖激光抗肿瘤的直接与间接机制,我们通过实验研究氦氖激光腹腔内照射H22肝癌小鼠对NO与VEGF的影响。
作者:李刚;王获程;李庆平;王淑英;刘先玲;黄玮;曾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随着微波和超声加温技术的发展,高温治癌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项常规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治癌机制纷繁复杂[1]。既往针对其治癌机制的研究普遍认为,高温产生的热作用杀伤细胞的靶器官是细胞膜,通过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内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细胞不可逆性损害而死亡[2,3]。
作者:许川山;余茜;吴士明;唐建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女,32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乏力1年,加重1个月就诊。检查:体温36℃,脉搏58次,呼吸18次,血压13.8/8.0 kPa,白细胞2.8×109/L,中等白细胞比率(W-MCR)0.040,大型白细胞比率(W-LCR)0.379,中等白细胞计数(W-MCC)0.2×109/L,大型白细胞计数(W-LCC)1.1×109/L。
作者:姜山;钟云玫;陈淑云;陈玉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面肌抽搐患者50例,其中左面部抽搐22例,右面部抽搐28例。年龄25~65岁,平均45岁。病程1周~10年,平均5年左右,因面神经炎引发抽搐7例,眼疲劳后引发抽搐5例,无任何诱因38例,抽搐频率为每分钟数次至数十次不等,严重抽搐时患侧眼睛紧闭、口角歪斜。将50例患者分为穴位注射及高频电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症状及体征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作者:黄莉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烧伤是平时和战时常见的创伤之一,临床上常用氦氖激光和微波治疗其久治不愈的创面,但对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实验旨在观察氦氖激光、微波对创面愈合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作者:钟青青;杨修益;戴凯明;徐贵龙;徐建松;赵卫红;罗红;薛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含量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的基础治疗相同,A组加用ILIB治疗10次。两组分别在病后3 d内、14 d 测定血清NSE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另选21名年龄、性别相匹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病后3 d内,A、B两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A、B组间血清NSE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病后14 d,A、B两组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P<0.001);但A组变化比B组更明显(P<0.05)。结论ILIB治疗能改善急性脑梗死后神经组织的修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郑华;邢永前;王义刚;赵斌;黄迪南;陈小江;梁学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钬激光治疗癌性及瘢痕性食管狭窄的治疗效果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钬激光治疗食管狭窄计99例,照射230次。结果 20例镜身可通过的食管贲门癌患者平均治疗1.8次(1~4次),有效17例,无效3例;16例镜身不能通过的病例平均治疗3.7次(2~6次),有效8例(3例结合扩张),8例无效。术后瘢痕性狭窄中,狭窄段<1.0 cm 32例,平均治疗1.1次(1~2次),均有效;狭窄段1.0~2.0 cm 16例,平均治疗1.8次(1~3次),均有效;狭窄段>2.0 cm的12例,平均治疗2.6次(2~4次),6例有效(3例结合扩张),6例无效。化学烧伤后狭窄3例,平均治疗3次(2~4次),均有效(1例结合扩张)。所有治疗均无并发症。结论钬激光治疗食管狭窄安全有效。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有首次治疗时管腔阻塞程度及浸润长度;瘢痕狭窄的长度;能量-脉冲设置及照射方式的选择。
作者:卢忠生;毛永平;刘庆森;范开春;黄英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SPECT)脑灌注显像研究低能量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脑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35例脑梗死患者中17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ILIB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SPECT检查,自身对照。用脑血流功能变化率(BFCR%)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另外18例观察ILIB即时效应。结果 18例脑梗死患者ILIB治疗30 min SPECT显示脑缺血病灶区域局部和全脑rCBF均有改善,17例脑梗死患者ILIB疗程结束后与治疗前比较全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活动都有明显改善,以病侧rCBF和脑细胞功能改善更为显著。治疗后病灶的rCBF和脑功能活动比治疗前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8.724 9,P<0.000 1);病灶镜像健侧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t=1.304 3,P>0.05),病灶的BFCR%明显高于镜像健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6.912 7,P<0.000 1)。结论 ILIB能改善脑梗死患者局部病灶脑血流量和激活脑细胞功能,为该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了新的依据。
作者:肖学长;贾少微;郑溪园;褚晓凡;周次雄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