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母婴ABO血型不合母体高效价IgG的低温分离与纯化

余忠清;胡丽华;刘峰

关键词:母婴血型不合, 饱和硫酸铵沉淀, 特异性IgG, 蛋白电泳
摘要:目的分离和纯化母婴血型不合母体的特异性高效价的IgG抗体.方法采用半饱和硫酸铵低温沉淀法分离IgG抗体,Sephedex A50层析柱纯化,然后用B型红细胞(RBC)吸收放散IgG,用聚乙二醇(PEG)沉淀,真空泵脱水回收IgG.结果200 ml血浆经半饱和硫酸铵低温沉淀后得IgG粗制品2.26 g,Sephedex A50层析柱纯化后得纯制品1.84 g,经B型RBC吸收放散后得特异性IgG 0.55 g,回收率达29.89%(0.55/1.84).结论采用半饱和硫酸铵低温沉淀法分离高效价IgG抗体,可以获得高纯度的IgG.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剥夺致PC12细胞死亡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清剥夺致PC12细胞死亡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在含5%和2%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PC12细胞死亡和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随着血清浓度的下降,PC12细胞死亡或凋亡增加,同时,S期的细胞所占百分比降低,G2期细胞所占的比例增加,在含2%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培养的细胞更加明显.结论①PC12细胞经血清剥夺培养后产生的损伤可能引发了细胞周期阻滞,当损伤未得以及时修复时,导致细胞凋亡.②在细胞周期和细胞死亡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作者:潘邓记;张旻;杨明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VLDL-R中配体结合重复序列的结合特性及结构分析

    目的研究VLDL-R中8个配体结合重复序列(ligand-binding repeats,LBR)在配体结合中的作用并探讨结合位点的结构.方法采用基因缺失诱变方法,构建不同LBR缺失的VLDL-R重组体.将其分别导入无LDL-R功能性表达的ldl-A7细胞.配体结合实验观察转染细胞与荧光标记的VLDL、β-VLDL的结合能力,并采用同源建模的方法预测受体N-端328个氨基酸的配体结合域的空间结构.结果配体结合实验显示LBR1和LBR2对受体结合VLDL、β-VLDL为重要;LBR3对结合VLDL也有重要作用,但对结合β-VLDL无明显影响.模型显示受体N-端328个氨基酸的配体结合域呈现弧形口袋样结构,前3个LBR结构紧凑,呈棒状,负电荷相对集中,与功能特性吻合,LBR5与LBR6之间的连接区赋予口袋结构一定的伸缩性,适应配体大小的变化.结论受体N-端的前3个LBR含有与配体结合的位点.该区域特定的空间结构与理化特性是结合功能的重要基础.

    作者:刘志国;屈伸;宗义强;邓耀祖;冯宗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不同乳腺癌细胞株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的Western blot检测

    目的建立人类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Western blot检测方法,并对不同乳腺癌细胞株ER、PR表达情况进行测定.方法取不同乳腺癌细胞株对数生长期细胞提取总蛋白,分别用ERα单克隆抗体1D5和PR单克隆抗体PgR636以Western blot方法对ER、PR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与同期固定细胞的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T-47d、MCF-7、ZR-75-1细胞ERα的Western blot检测可得到清晰且分子量正确的条带,T-47d、ZR-75-1细胞可见清晰且分子量正确的PR条带,同期固定细胞ER、PR阳性表达的FCM检测结果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一致.结论Western blot检测ER、PR的方法是可行的.

    作者:陶德定;高纯;江敏;吴剑宏;冯永东;龚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反义核苷酸抑制人高迁移率族蛋白1表达对胰腺癌细胞的影响

    目的构建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基因的反义真核表达载体,寻找胰腺癌基因治疗新途径.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HMGB1基因反义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ntisense-HMGB1,转染胰腺癌细胞株PANC-1,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转染48 h后胰腺癌细胞HMGB1基因表达和体外增殖活性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pcDNA3.1/antisense-HMGB1反义真核表达载体.所获反义表达载体pcDNA3.1/antisense-HMGB1转染可使PANC-1细胞HMGB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反义pcDNA3.1/antisense-HMGB1的导入能有效抑制PANC-1增殖活性(P<0.01).结论应用反义RNA技术阻断HMGB1基因的表达,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为基因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黄庆先;孙念峰;王国斌;王春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膀胱癌中p53突变及Bcl-2、PCNA表达与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目的探讨膀胱癌中p53突变和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细胞增殖、凋亡和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SABC免疫组化检测62例膀胱癌标本Bcl-2、p53和PCNA的表达.计算肿瘤细胞中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即增殖指数(PI).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计算肿瘤细胞中凋亡细胞的百分比即凋亡指数(AI).结果62例膀胱癌中,50例(80.6%)发生p53突变,其中G3级的突变率为91.3%,较G1级(72.7%)和G2级(78.5%)更多见,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2期p53突变率(95.7%)较Ta-1期(71.8%)高(P<0.01).14例(22.5%)发现有Bcl-2表达,Bcl-2表达阳性率在G3级中明显高于G1和G2级(P<0.05),但与分期无相关性(P>0.05).Bcl-2表达与p53突变无关.PI为17.3%~41.8%(平均为22.4%),AI为1.9%~3.5%(平均为2.9%),PI与肿瘤分级、分期相关,AI与肿瘤的分级明显相关.结论p53突变与浸润性行为呈正相关.在膀胱癌中p53和PCNA过表达可提示预后.随着肿瘤的进展,肿瘤细胞过度增殖可能伴有频繁的凋亡,但增殖指数的增加明显强于凋亡指数的增加.

    作者:朱朝辉;邢诗安;程平;曾甫清;鲁功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重组绿色荧光蛋白-肿瘤坏死因子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应用

    目的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其受体(TNFR)的科学研究提供实验工具.方法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了人TNF-α(rhTNF-α)及绿色荧光蛋白(GFP)与人TNF-α的融合蛋白(GFP-TNF)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rhTNF及pET28a/GFP-TNF,分别转化大肠杆菌BL21;用IPTG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超声裂菌,包涵体中的rhTNF-α和GFP-TNF用镍金属螯合层析柱进行纯化;用MTT法检测rhTNF-α和GFP-TNF的生物活性.结果重组表达的rhTNF-α及GFP-TNF均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效应,GFP-TNF还具有GFP的绿色荧光特性.结论rhT-NF-α和GFP-TNF具有生物活性,可用于TNF-α和TNFR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义敏;尹丙姣;李卓娅;姜小丹;徐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职业人群亚健康现状及防治对策

    目的探讨教师、铝作业和养路作业3组职业人群的亚健康状态及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表格对1 421名志愿者作答卷调查.用Excel建立数据库,SA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亚健康状态总发生率为66.22%;亚健康状态发生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不同职业人群50~岁年龄组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教师、铝作业职业人群随工龄延长,亚健康状态发生率明显增高.电解工、一线养路工和毕业班教师的亚健康状态发生率分别为81.03%、92.10%、79.12%,分别明显高于所属职业人群中的其他组,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3组职业人群亚健康状态发生率均较高,主要影响因素有:社会的激烈竞争,工作、生活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处理欠妥,缺乏体育锻炼和自我保健意识差等,故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采取相应防治对策.

    作者:陈国元;邓菁;程建安;李华文;杨涛;郭立海;鲁翠荣;王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原发不孕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授精方式的探讨

    目的分析原发不孕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IVF-ET)患者的受精及妊娠率,为今后同类患者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将140例原发不孕患者分为输卵管性不孕组101例,原因不明不孕组39例,行IVF-ET,比较两组间受精率、受精失败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原因不明不孕组受精率明显低于输卵管性不孕组(P<0.01),而受精失败率明显高于后者(P<0.01),二者临床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对原发不孕输卵管性不孕患者IVF-ET可作为首选.受精率低是影响原因不明不孕的重要因素,施行常规体外受精和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各一半的授精方式,是此类患者的首选.

    作者:魏玉兰;胡娟;朱桂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抑癌基因p16对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抑制

    目的观察不同途径给予抑癌基因p16对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分别将转染和未转染p16基因的肺腺癌细胞系H460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p16治疗B组和模型组),再将模型组裸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脂质体对照组及p16基因治疗A组.瘤内分别注射生理盐水、脂质体以及脂质体-p16混合物,定期测量瘤体体积,连续观察6周,免疫组化检测荷瘤组织p16蛋白的表达.结果p16基因治疗A、B组其瘤体生长速度明显减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p16基因治疗B组生长受抑作用更为显著.免疫组化结果提示两治疗组p16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两对照组.结论脂质体介导的p16基因转染可抑制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但与瘤体内直接转染比较,先转染再致瘤的抑制作用更强.

    作者:张晓菊;金阳;陶晓南;白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母婴ABO血型不合母体高效价IgG的低温分离与纯化

    目的分离和纯化母婴血型不合母体的特异性高效价的IgG抗体.方法采用半饱和硫酸铵低温沉淀法分离IgG抗体,Sephedex A50层析柱纯化,然后用B型红细胞(RBC)吸收放散IgG,用聚乙二醇(PEG)沉淀,真空泵脱水回收IgG.结果200 ml血浆经半饱和硫酸铵低温沉淀后得IgG粗制品2.26 g,Sephedex A50层析柱纯化后得纯制品1.84 g,经B型RBC吸收放散后得特异性IgG 0.55 g,回收率达29.89%(0.55/1.84).结论采用半饱和硫酸铵低温沉淀法分离高效价IgG抗体,可以获得高纯度的IgG.

    作者:余忠清;胡丽华;刘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研究甲氨蝶呤(MTX)对类风湿关节炎(RA)滑膜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揭示MTX治疗RA的机制.方法应用克隆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RA患者滑膜细胞的增殖水平和细胞周期.结果加入不同浓度MTX(0.2~2μmol/L)的实验组,RA患者滑膜细胞克隆形成率均显著低于未加MTX的空白对照组(P<0.0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加入不同浓度MTX后第5、8天,细胞停留在G1期的比例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而S、G2期的细胞比例则明显减少(P<0.05);MTX能明显抑制滑膜细胞的增殖水平,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MTX治疗RA,主要作用于RA患者滑膜细胞的增殖及增殖相关的病理过程.

    作者:刘巧红;王慧;滕云;沈凌汛;吴清敏;陈燕;杨真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肝癌组织中PTEN蛋白及hTERT表达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PTEN)蛋白的表达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6例肝细胞癌(HCC)及癌旁肝组织中PTEN蛋白和hTERT的表达.结果①HCC中PTEN蛋白的阳性率(38.2%)和阳性强度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96.1%)(P<0.01),且阳性信号强度与HCC分化程度相关(P<0.01),即HCC分化愈差,PTEN蛋白表达愈弱.②HCC中hTERT的阳性率(89.5%)和表达强度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7.9%)(P<0.01),且阳性信号强度与HCC分化程度有关(P<0.01).③相关性分析表明,HCC及癌旁肝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强度和hTERT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提示在HCC发生中,可能由于PTEN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不能有效地抑制由致癌因子异常激活的hTERT,从而使肝细胞异常增殖和发生恶性转化.

    作者:刘恩宇;王德楚;易继林;李兴睿;周旭;杨志芳;陈晚平;蒋进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Cyclin D)不同亚型的表达,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抽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骨髓标本,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按Trizol-氯仿-异丙醇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用RT-PCR方法检测Cyclin D不同亚型(D1、D2、D3)的表达.结果Cyclin D1在两组标本中都没有表达,而Cyclin D2、Cyclin D3有表达,且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表达率及表达水平都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再障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yclin D的表达显著降低可能是再障造血抑制、骨髓衰竭的原因之一.

    作者:白鸽;孙汉英;刘文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食管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介入治疗(附9例报告)

    目的探讨食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0例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狭窄的病例,收集并总结了其中9例食管再狭窄的介入治疗.结果9例介入治疗中,3例再次支架置入,1例校正支架位置,3例球囊扩张,2例清除支架腔内食物,均保持食管再通.结论对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后再出现狭窄,仍可再次行食管球囊扩张治疗和食管支架再置入术,其效果良好.

    作者:陈绍红;徐安辉;张青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水杨酸钠对新生小鼠下丘核区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在体外培养新生小鼠下丘核区NSCs的基础上,研究水杨酸钠对N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收集新生昆明小鼠下丘核区脑组织,体外经EGF和bFGF刺激下培养;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染色鉴定神经干细胞及其子代细胞的分化方向和水杨酸钠给药后分化为神经元的细胞的GABA和Glu蛋白表达.结果培养的部分细胞在特定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可分裂、增殖,同时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并在撤除生长因子后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分化.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中的GABA和Glu蛋白表达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在无水杨酸钠组两类递质阳性着色细胞数没有明显差异;水杨酸钠给药后Glu阳性着色细胞数较GABA阳性着色细胞数明显增加,吸光度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①小鼠下丘核区存在着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②水杨酸钠具有促进NSCs分化为Glu阳性神经元的作用.

    作者:尹时华;龚树生;鄢开胜;李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武汉市和周边地区临床分离肠球菌的耐药性比较

    目的了解不同地区肠球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武汉市8所医院及周边地区6所医院临床分离的不重复的肠球菌,菌种鉴定用微生物检测常规方法或API、ATB系统,药敏试验用K-B法,资料用WHONET-5软件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武汉市临床分离的肠球菌中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分别占70.1%、20.8%,周边地区为80.8%、13.9%;武汉市标本来源构成前5位的为尿液37.8%、分泌物15.0%、引流液8.2%、痰液7.3%、伤口分泌物6.8%,周边地区为尿液32.8%、生殖道分泌物19.8%、分泌物19.4%、痰液11.8%、伤口分泌物4.6%;武汉市和周边地区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1%、7.2%、22.6%、41.4%和1.8%、6.9%、23.2%、40.3%;武汉市和周边地区屎肠球菌对以上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3%、18.2%、76.3%、73.0%和1.9%、21.3%、64.6%、62.0%.结论武汉市临床分离的肠球菌耐药率比周边地区高,各地区应动态监测并及时公示肠球菌感染和耐药性资料,以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王洪波;王洪源;张碧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肾上腺素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炎症介质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肾上腺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环加氧酶-2(COX-2)等表达的影响.方法以10 ng/ml的LPS刺激体外培养的RAW264.7细胞作为炎症模型,加入不同浓度的肾上腺素(1×10-6,5×10-6,1×10-5,5×10-5 mol/L)孵育24 h后,收集培养上清并提取细胞总蛋白,酶联免疫法测定上清中TNF-α浓度,Griess法检测上清NO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总蛋白中COX-2的表达量.结果10 ng/ml的LPS明显诱导TNF-α、NO、COX-2的产生,这一效应可被肾上腺素抑制;而单独加入肾上腺素时,对上述3种炎症介质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肾上腺素下调LPS诱导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可能对炎症的发生发展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作者:张力;叶笃筠;吴萍;万敬员;张代娟;吴涛;周小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大柴胡颗粒的抗菌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大柴胡颗粒的体外抑菌和体内抗菌效果.方法测定大柴胡颗粒在体外的低抑菌浓度(MIC)和低杀菌浓度(MBC).又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感染小鼠,口服大柴胡颗粒以判断其体内抗菌效果,并计算其半数有效量(ED50).结果大柴胡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10种常见致病菌有较强的体外抑菌作用.口服一定剂量大柴胡颗粒的感染小鼠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其对小鼠的ED50为9.60 g/(kg·d),95%置信区间为6.57~14.02 g/(kg·d).结论大柴胡颗粒的体内、外抗菌作用均明显,此实验结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药效学依据.

    作者:蔡昌学;常燕子;姚海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小儿纵隔、颈纵隔型淋巴管瘤19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纵隔、颈纵隔型淋巴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19例纵隔及颈纵隔型淋巴管瘤的临床资料,其中颈纵隔型14例,瘤体均深入锁骨或胸骨到达纵隔内,纵隔型5例,瘤体位于前上或后纵隔内.所有病例均由病理证实.结果14例颈纵隔型中,2例系先行颈部病灶切除,术后发现纵隔病灶而再次经胸手术;1例先经胸行囊肿切除,术后再次行颈部囊肿切除;10例经颈胸联合切口手术;1例放弃手术.5例纵隔型均侧胸入路手术.完整切除3例,其他病例行囊肿揭顶引流,部分切除,残留囊壁石炭酸烧灼.术中发现左肺发育不良1例,术中损伤无名静脉1例,术后复发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颈纵隔部位的肿瘤一经诊断应立即手术,切口的选择应遵循充分暴露、避免损伤的原则;术中不宜强求完整切除,残留囊腔敞向胸膜腔可减少术后复发.

    作者:毛永忠;汤绍涛;王勇;刘春萍;李时望;郭筱兰;阮庆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建立小鼠膀胱肿瘤原位模型的一种新方法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实用的小鼠膀胱肿瘤动物模型.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质粒导入膀胱癌细胞株BTT-T739,筛选出高表达GFP的细胞克隆并配置成细胞悬液.将一定浓度肿瘤细胞悬液经雌性同系小鼠尿道注入膀胱壁粘膜层.荧光显微镜观察肿瘤浸润生长及微转移,常规病理切片观察.与同时建立的经腹膀胱壁内注射肿瘤模型进行对比.结果经尿道种植膀胱肿瘤细胞(4×105个)1周后可见膀胱粘膜层肿瘤细胞生长,而经腹膀胱壁内注射产生的肿瘤多在膀胱浆膜层及肌层.随时间延长膀胱内肿瘤逐渐增大,并出现血尿及远处转移的表现.结论经尿道膀胱壁注射肿瘤细胞建立膀胱癌模型的方法简单、实用、迅速.用该方法建立的模型更符合人类膀胱肿瘤的病理过程,有望成为研究膀胱肿瘤更为有效的工具.

    作者:周洁;曾甫清;郭晓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