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案例分析法在内科护理临床中的应用

刘伟;宋文霞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 内科护理, 临床
摘要:案例分析法在临床中应用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是一种很值得推广的教育方法。但是此法也有许多不足,需要广大教育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完善。
数理医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20例患者护理及体会

    目的:总结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要点,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护理帮助指导。方法:回顾分析20例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资料。结果:20例患者疗效满意,未发生感染、尿瘘、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结论:膀胱全切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措施,手术疗效与术前术后护理紧密相联,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是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王秀兰;牟宗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铋量法测柳酸毒扁豆碱滴眼液的含量

    目的:寻求一种相对简易的柳酸毒扁豆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查阅国内文献,查到一种未公开发表,可用而又相对简易的铋量法。结果:经实验,铋量法是一种相对简易而又可行的方法。结论:铋量法是一种可用于药房制剂和制药企业中间体控制质量的方法。

    作者:孙志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老年人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和探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2月期间于广州市番禺区化龙医院内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和自愿原则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8例,给予口服硝酸酯类等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54例,在此基础上给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静脉滴注,整个疗程为15d,观察并记录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变化情况。所得数据采用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治疗组的总体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善情况、超声心动图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老年人冠心病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韦俊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鼠尾胶原对过氧化氢所致体外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鼠尾胶原对过氧化氢导致的离体心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原代培养的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随机接种到铺有鼠尾胶原的培养皿和普通培养皿中,均用0uM、100uM、200uM和300uM H2O2诱导。24h后,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乳鼠心肌细胞的形态,应用MTT比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 Western-Blot检测凋亡蛋白Bax、Bcl-2的表达。结果:铺有鼠尾胶原的培养皿和普通培养皿中,随着H2O2浓度的增高,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凋亡状态明显加重,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而在相同浓度H2O2诱导的鼠尾胶原组与普通组中,铺有鼠尾胶原培养皿培养的细胞凋亡状态较普通培养皿培养的细胞明显减弱,且细胞存活率及Bcl-2/Bax比值增高,细胞凋亡率减低。结论:鼠尾胶原对过氧化氢所致的心肌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包馨慧;李晓梅;杨毅宁;马依彤;陈邦党;陶静;陈小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HPLC测定盐酸溴己新片含量的不确定度评估

    目的:建立HPLC测定盐酸溴己新片含量的不确定度评估的方法。方法:通过建立HPLC含量测定的数学模型,找出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并对各个分量进行评估。由此计算合成不确定度,终给出测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和置信水平。结果:盐酸溴己新含量的扩展不确定度为1.9%(k=2),含量测定结果为97.8%±1.9%(k=2)。结论:建立的不确定度评估方法可用于HPLC测定盐酸溴己新片含量的不确定度,使结果更加可靠。

    作者:方兵;张祖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浅静脉留置针置管方法的改良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置管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600例患者分为两组,即实验组300例采用改良后的置管方法,对照组300例采用传统的置管方法,比较两种静脉留置针哪种更适宜临床。结果:改良后置管方法成功率98%,高于传统置管方法86%。结论:采用改良的置管方法能为患者减轻痛苦,保护静脉,同时也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优于传统的置管方法。

    作者:孙文秀;熊秀萍;孔飞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奥氮平治疗急性期精神病效果研究

    目的:对奥氮平治疗急性期精神病的效果进行观察、探讨和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78例急性期精神病患者,给予奥氮平治疗,之后观察效果和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2周的治疗之后,78例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所有的不良反应在治疗之后全部消失。结论:奥氮平对于治疗急性期精神病的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王星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健康教育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危险意识性健康教育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将11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58例)和对照组(n=58例),两组均给予相对统一的常规治疗、护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组进行危险意识性健康教育,对照组进行指示性健康教育,观察干预前后两组生活方式的转变情况。结果:研究组干预后生活方式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变( P<0.01)。结论:危险意识性健康教育使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充分认识到生活方式对健康的重要性,建立并保持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控制了危险因素,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覃尚红;俸献珠;韦金华;黄一鲜;刘文伟;马晓萍;明丽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血清铁蛋白、叶酸与维生素B12联合检测对贫血诊断价值

    目的::观察血清铁蛋白(SF)、叶酸(FA)和维生素B12(VitB12)联合检测对贫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70例贫血患者及50例体检正常者的SF、FA和VitB12血清水平。结果:贫血患者的SF、FA和VitB1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偏低(P<0.05),采用SF、FA和VitB12联合检测方式,可明显提高贫血患者检出率。缺铁性贫血(40例)、巨幼细胞性贫血(28例)和正常细胞性贫血(42例)患者SF、FA和VitB12联合检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的检出率(P<0.05)。结论:SF、FA和VitB12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三种贫血的诊断效率,为临床的诊疗提供依据。

    作者:蔡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孕期合理营养及体重控制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目的:研究孕期体重控制教育、合理营养对新生儿体重、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阴道试产单胎头位初产妇609位,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围产期保健检查及孕期指导;实验组进行孕期体重控制及合理营养。记录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和新生儿体重。结果:实验组孕13周至分娩前的体重指数增加≥6发生率、难产率及巨大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结论:孕期合理营养、体重控制教育能有效控制巨大儿和难产的发生率,从而改善产妇的分娩结局。

    作者:赵希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高等数学“探究式教学”浅谈-以二重积分换元法为例

    以高等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二重积分换元法,包括极坐标换元法为例,阐述“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同时为这一重要高等数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作者:王红勇;廖茂新;杨德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在诊断肾脏疾病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肾脏疾病诊断中应用超声引导经皮肾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10年2月~2013年7月50例行超声引导经皮肾镜活检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取材长度及次数与检测成功率的关系,并研究病理结果与不良症状发生率。结果:50例患者取材长度位于5~18mm中,穿刺次数1~3次,且成功率均保持100%,LgA肾病、肾小球病变、局灶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以及狼疮肾炎发生例数分别为13例、10例、12例、7例、8例,经活检全部检出。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同时并发症较少,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肖琳;赵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矫正超高度近视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3年8月验配RGPCL的超高度近视患者312人(556眼)。在裂隙灯下进行荧光素染色配戴评估后确定处方,定期复查随访6~12个月。结果:556眼均一次配适成功,平均佳矫正视力RGPCL好于框架眼镜(P<0.05)。随访未发现明显眼部并发症。结论:对于超高度近视,RGPCL的视觉效果明显优于框架眼镜,并有较高的安全性,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作者:谢小华;常枫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对42例儿童缺铁性贫血的观察

    目的:探讨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及干预措施。方法:对辖区内管理的0~3岁儿童6~8月、18月、30月龄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测,对致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354名各月龄儿童血常规检测中发现有42例儿童缺铁性贫血,其中中重度缺铁性贫血2例。儿童贫血与家庭收入,监护人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科学喂养均有关系,与生产方式及性别关系不大。结论:针对缺铁性贫血的原因进行干预,效果明显。

    作者:曾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不同正畸黏结剂的黏结效果及对牙釉质的影响对比

    目的:探讨不同正畸黏结剂的黏结效果及对牙釉质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接受正畸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树脂性黏结剂,观察组采用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黏结剂,比较两组黏结剂的黏结强度、牙面残留情况、釉质脱矿情况。结果:两组的黏结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残留黏结剂情况方面观察组0分及1分所占总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6、12个月观察组牙釉质脱矿程度为0级,占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光固化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黏结剂具有较好的黏结情况,对牙釉质具有更小的不良影响,综合优势明显。

    作者:毛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诊断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外科学关于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诊断与治疗的局限性。方法:选取某院2009~2014年间收治的病人35例,将治疗方法分为两种,归纳总结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在临床实践中的诊治方法。结果:35例病人合并肘关节骨折9例,常规单纯脱位19例,无外伤史幼儿30例,通过复位方法的差异,说明小儿不同年龄段及解剖结构变异导致复位方法产生差异。结论:小儿骨科解剖结构不是成人解剖结构的简单成比例缩小,需要根据具体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对症治疗方法。

    作者:张学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病例分析联合置问法教学模式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病例分析联合置问法教学模式,将该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病例分析法及置问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病例分析联合置问法能够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将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培养了学生索取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学生对标本、模型的兴趣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技巧;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记忆显著增强,整体上提高了学习效率,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教学模式。

    作者:贾建新;闫旭升;李梁;崔成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应用与体会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将某院2012年2月~2013年8月妇产科24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20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人性化护理。观察对比两组分娩方式与过程,自制问卷对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满意度及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两组的分娩方式比较剖宫产与自然分娩,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的痛疼分级及产程时间,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及心理情况的比较,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在分娩方式、患者的满意度及患者的心理状况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值得推广与应用的护理服务模式。

    作者:张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为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40例,为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结果:对照组患者饮食控制、嗜食荤、甜食、吸烟史、运动意识以及空腹和餐后血糖控制情况均要优于观察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应该控制饮食、多食素食、增强运动保健意识、控制好血糖水平,避免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作者:王翔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中药熏蒸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女性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的160例临床探讨

    目的:研究观察采用中药熏蒸结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的方法治疗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8月符合研究标准的16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治疗。经治疗一疗程后,对研究对象进行盆底肌肉肌力分级评定,评价两组患者产后康复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前后2组患者盆底肌肉肌力变化: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盆底肌肉肌力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疗效评价: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与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治疗女性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振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数理医药学杂志

数理医药学杂志

主管: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武汉大学,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医药数学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