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挺
目的:探讨行内科保守治疗的胃溃疡合并出血患者有效的临床护理对策,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4例行保守治疗的胃溃疡合并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在胃溃疡合并出血患者内科保守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朱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胶囊内镜在基层医院不明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某院收治的33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胶囊内镜检查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将患者的检查结果和病理证实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13例正常,小肠粘膜隆起糜烂5例,小肠多发性点状出血4例,食管下段糜烂或溃疡2例,空肠息肉1例,小肠粘膜多发性溃疡或糜烂(考虑克罗恩病)3例,糜烂性胃炎及急性小肠炎症2例,空肠息肉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例,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同病理诊断结果一致率为86.21%。结论:胶囊内镜在基层医院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全可靠,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蓝艺明;王施君;黄美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以HepG2细胞为实验材料,用油酸诱导建立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油酸培养HepG2细胞,采用MTT法确定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油酸的佳浓度,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形成情况,并检测细胞内TG的含量和培养液的ALT、AST的水平,实时定量PCR检测CPT-1、FAS、IL-6mRNA的表达。结果:用含0.25mM浓度的油酸的培养基培养HepG2细胞24h,光镜下可见HepG2细胞内有脂滴形成,模型组中细胞内TG含量及培养液中AST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较对照组CPT-1mRNA表达增高,FASmRNA表达降低,IL-6mRNA表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油酸建立的体外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人脂肪肝的主要特征,为脂肪肝的研究提供了简便的方法。
作者:林晓宇;朱月永;江家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方解毒救肝汤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将l36例乙肝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治疗组患者给予解毒救肝汤联合拉米夫定进行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均以48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HBeAg转阴率及HBV-DNA转阴率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及血清HBeAg、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中药方解毒救肝汤联合拉米夫定用于慢性乙肝的治疗,疗效显著,且耐药性低,值得临床加深研究和推广应用。
作者:张育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连年攀升,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在恶性肿瘤的诊治过程中,双向转诊制度是帮助肿瘤患者获得佳的诊疗模式、符合现代医学需要、协助解决当今医疗卫生事业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阐述恶性肿瘤患者城乡双向转诊的现状与解决途径。
作者:蔡刚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心理素质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是现代护士素质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更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护士的需求。笔者结合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的体会,对在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培养护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基本的心理素质进行探讨。
作者:凌莉;赵旻 刊期: 2015年第01期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治疗手段通常会采用急诊微创手术,并且很容易引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手术临床观察工作至关重要。阐述了高血压出血病情的概念,并通过选取患者案例分析患者的急诊微创手术的临床情况。
作者:李海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在门诊输液护理室中使用人性化护理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在某院进行门诊输液室护理的患者共计60例,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采取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患者的门诊输液室的护理过程中采用人性化护理,如环境护理、输液护理等。在患者接受护理服务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者的满意程度以及投诉人数。结果:经过护理人员的护理,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86.67%,而投诉率达到了13.33%;采用了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程度为96.67%,投诉率仅仅为3.33%。结论:在门诊输液室护理中采用人性化护理能够极大地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减少患者的投诉率,大大避免了医患纠纷的出现,能够提高医院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度与和谐度,有着较为实用的意义。
作者:吴小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发病季节性,为防治小儿手足口病提供数据。方法:应用集中度法和圆形分步法分析由我院病案室提供住院手足口病病例。结果:患儿年龄1个月~11岁。男性1268例,年龄x±s为2.1384±1.2516;女性729例,年龄x±s为2.0643±1.3395。男女患儿发病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结构比1:0.57。男性多于女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性、女性和总人数入院时间季节性分布M值分别为:0.3865、0.4639、0.4136,有季节性;平均角为所对应的入院时间高峰日分别为:7月2日、6月23日、6月28日。经平均角的Rayleigh’s,Z值分别为:184.57、154.08、333.89;P值均为<0.01,有季节性;男、女性病人入院高峰差别的Watson add William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能合并;高峰期分别为:4月14日~9月20日和4月13日~9月3日。23例有二次感染住院现象。结论:手足口病发生存在明显季节性。在高峰期前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可降低发病率。防控工作重点在托儿所和幼儿园。
作者:麦毅忠;王小群;杨统升;杨德恒;袁素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探讨其在产后大出血患者临床诊疗中的意义。方法:对19例产后大出血患者连续监测产前、产后1h、2h、4h、8h、24h的血浆D-二聚体、PT、APTT、PLT等指标,了解其峰值水平和持续时间,以及峰值下降的变化趋势。以患者产前PT、APTT、PLT、D-二聚体的平均值为对照组,产后大出血后连续监测PT、APTT、PLT、D-二聚体的平均值为观察组,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动态观察组D-二聚体的浓度先升高,自产后1h开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4h达到峰值,随着治疗逐渐下降,但8h、24h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其变化趋势敏感;随后PLT下降及APPT、PT升高,其变化趋势、敏感性相对较差。结论: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产后大出血诊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较好指标。
作者:颜小平;黄波;黄琳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在当前康复医疗领域中,体感交互技术广泛应用于患者的家庭个性化训练和康复评估中。由虚拟仿真与体感技术相结合的康复评估系统中,需要对患者的手势动作进行准确的识别,获取患者手势运动中的速度、距离和角度等信息。并以此为基础,为患者设计不同层次的训练模式,以帮助患者的早日康复和重返社会。本文针对体感交互技术中的手势识别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用DTW(Dynamic Time Warping,动态时间规整)算法来完成手势识别任务。
作者:张志常;郑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讨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颌面部口腔黏膜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2013年20例因口腔肿瘤切除、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黏膜组织缺损、并跟踪随访的患者。结果:所有的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均未出现排异反应,存活率高,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可作为修复口腔黏膜缺损的一种良好材料。
作者:冯燕;刘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手术护理干预对分泌性中耳炎中耳乳突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某院收治的108例行手术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中耳乳突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患者围手术期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54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手术护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听力恢复及心理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心理焦虑情况明显改善,其SAS评分(39.78±6.1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2.57±5.39)分,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0.5kHz、1.0kHz及2.0kHz语频气导听阈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护理干预对分泌性中耳炎中耳乳突患者临床影响效果显著,患者心理状态改善的情况下提高手术治疗依从性,对患者听力改善具积极影响。
作者:姜春勤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索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4例口腔颌面组织缺损患者进行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观察其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64例患者中,成功60例,治疗成功率为93.75%,且手术成功的患者的外形、面部功能和语言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采取游离组织瓣对口腔颌面组织缺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好、安全性较高,适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朱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腺纤维瘤手术整体护理干预对预后的影响效果。方法:对49例乳腺纤维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实施外科手术治疗,于围术期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对所得资料进行总结后得出结论。结果:49例乳腺纤维瘤手术治疗患者中I期愈合率95.92%,总愈合率为1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12%。结论:在常规围术期护理基础上加入整体护理干预措施,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伤口大多I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显著提高患者预后效果,利于其尽快恢复健康。
作者:周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探讨相关预防措施。方法:以某院2013年3月~9月收治的8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以其抑郁状态分为健康组45例与抑郁组35例,并对两组患者的家庭观念、分娩方式、生育观念、新生儿Apgar评分和生育观念等方面进行调查与统计。结果:健康组患者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抑郁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妇做好产前分娩知识教育,疏导产妇不良情绪,保持家庭和睦关系,可以有效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
作者:李海杰;马小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对奥氮平治疗急性期精神病的效果进行观察、探讨和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78例急性期精神病患者,给予奥氮平治疗,之后观察效果和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2周的治疗之后,78例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所有的不良反应在治疗之后全部消失。结论:奥氮平对于治疗急性期精神病的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王星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针对血液净化患者展开护理研究,了解对护理人员实施层级全责一体化的护理质量优化效果。方法:选取某院血液净化中心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共2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层级全责一体化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透析期间不适感以及护理缺陷产生率。结果:对照组10例患者内瘘未一次性完成,观察组仅有4例;透析期间对照组有11例患者出现不适感,观察组仅出现2例;护理缺陷发生率方面,对照组为7.69%,观察组未出现护理缺陷。三项对比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层级全责一体化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责任感,减少护理操作中的失误,提升内瘘成功率,减少透析期间不适感,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江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治疗效果及认知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干预组(50例),为对照组患者在进行透析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为干预组患者在进行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饮食服药护理及心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患者在体重控制、贫血的纠正,对血液透析基本知识的了解,对抗疾病的信心及治疗的依从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疗效,改善其对血透的认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秀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对冠心病(CHD)患者自护能力影响。方法:将88例CH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自护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能有助于提高CHD患者自护能力,促进患者预后。
作者:于建芬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