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春花;田霞
我们从1999年5月至11月应用ELISA法测定4l例异位妊娠和42例正常早孕妇女尿中的β-hCG含量,并进行了检测的第l天、第3天2次观察,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收集 选择本院住院异位妊娠(停经36~56天,平均47天)41例,门诊正常早孕(35~49天,平均47天)42例,分别于就诊第l天和第3天留晨尿送检。4l例异位妊娠者6例伴有阴道流血1~10天,平均4天;14例有腹痛;B超检查:l0例提示腹部混合性包块,3例提示卵巢囊肿蒂扭转,28例提示不排除宫外孕。
作者:黄道连;黄惠伦;向燕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高催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是指血中催乳素(prolactin,PRL)高于正常值,包括显性高催乳素血症(24小时血中PRL持续升高)和潜在性高催乳素血症(夜间睡眠时PRL值超过生理范围或月经周期的某一时间一过性升高)。高催乳素血症常导致闭经、溢乳、生殖功能下降或不孕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1],究其原因可分为生理性、药物性和病理性三大类,是由于下丘脑产生的催乳素的生理性抑制物多巴胺(DA)与刺激物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5-羟色胺(5-HT)、小肠血管活性多肽物(VIP)等失去平衡所致。
作者:邢福祺;刘芸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女性同性性早熟症是指女童8岁前出现女性第二性征(乳房发育、小阴唇增大等)或10岁前月经初潮。有高雌激素血症,阴道涂片(V)成熟指数(MI)升高,从而刺激生长过速,骨龄提前,B超可见到子宫增大,部分病例中卵巢内有多个小无回声区提示多发性滤泡囊肿。其病因大致分为两类。
作者:张以文;马良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原发性闭经是指女性年满18岁而未有月经初潮者,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只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相对于继发性闭经而言,原发性闭经较少见,约占闭经的5%。但原发性闭经绝大多数为病理性。
作者:黄荷凤;徐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分为有排卵性出血和无排卵性出血,以无排卵性出血为多见。近年来本病无突破性进展,但各种治疗均能控制出血。
作者:朱楣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甲状腺功能紊乱 甲状腺能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包括甲状腺素 (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反T3(γT3)。T4含量多于T3,而T3活性较T4高3~5倍,γT3则几无生物活性。甲状腺素前体是一碘酪氨酸(MIT)和二碘酪氨酸(DIT)。血中绝大部分的甲状腺素与血浆蛋白相结合,游离状态很少,它主要与甲状腺结合球蛋白(TGB)结合,结合形式的甲状腺素无生物活性,且不易从肾排出。
作者:顾美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32岁,住院号558005,因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术后27天,阴道少量流血8天,拟宫颈妊娠于2000年1月13日入院。 患者结婚7年未孕,检查为双侧输卵管阻塞于1999年12月在我院行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术(IVF-ET),应用GnRHa-FSH-hCG控制性促排卵。1999年12月14日取卵15只,12月17日移植5只胚胎(因胚胎发育欠佳而移植胚胎较多,现已限制移植胚胎≤3个),培养液20μL;术前检查子宫前位,宫腔深7cm,术中移植管放入6cm,过程顺利,无子宫出血,移植后卧床6小时,术后应用hCG2000IU肌注,3天1次,共3次,支持黄体治疗。1999年12月31日尿hCG(+),2000年1月5日起出现少许阴道流血,2000年1月11日B超检查:子宫颈管内妊娠5周+。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稳定,外阴、阴道正常,宫颈着色、光滑,外口闭,宫颈缩短、膨大,呈倒置漏斗状,质软。子宫中位,大小质地正常。
作者:钟依平;周灿权;庄广伦;梁晓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口服大剂量米非司酮时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2例未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口服大剂量米非司酮(100mg/d,共5天)。第六天手术,用免疫组织化学法(LSAB法)检测用药前后内膜癌组织Fas、FasL表达的变化。用半定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semiquantitative te-lomer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测定用药前后内膜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改变。结果口服大剂量米非司酮后子宫内膜Fas表达明显升高(P<0.01),FasL表达及端粒酶活性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口服大剂量米非司酮可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但对端粒酶活性无明显影响。
作者:兰守敏;温泽清;张晓菁;赵兴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27岁,G1P0,住院号200198,孕16周+2,因右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2小时,急诊于2000年1月2日入院,末次月经:1999年9月8日,预产期:2000年6月15日。患者1年前因卵巢囊肿行左侧附件切除术,1个月前因妊娠伴轻度下腹痛行B超检查,发现右侧附件区有-5.0cm×4.8cm大小囊性占位病变,未予治疗。查体:急性病容。妇科检查:宫底脐下两横指,右附件区可触及手拳大小囊性肿物,活动好,蒂部压痛明显,全腹肌张力稍增高。急查血常规:WBC 12.3×109/L。
作者:罗春花;田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输卵管绝育术后出现腹痛是长期困扰计划生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为此,我们对术后腹痛的353例病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并针对查出的原因进行相应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华峰;侯玉枝;吴英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了生殖健康专家咨询系统(以下简称专家咨询系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报道如下。
作者:闫素文;孟培;孔立科;郑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子宫内膜癌(carcinoma of endometrium)是中老年妇女常见肿瘤之一,近年发病有上升趋势。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深入研究是揭示子宫内膜癌致癌机制,寻找新的基因疗法和制备新的抗癌药物的必由之路。现将近年来有关抑癌基因与子宫内膜间关系的报道作一综述。
作者:其木格;张秋实;王桂香;史肇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围绝经期是指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一年内的一段时期;而绝经过渡期是指包括临床上、内分泌学及生物学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的迹象(40岁左右),也就是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至后一次月经。绝经后期是指后一次月经以后到生命终止这一整个时期。
作者:张虹;周淑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48岁,住院号407016,孕2产1,因妇科普查发现盆腔肿物4年,明显增大伴月经增多2年,于2000年10月5日入院。既往月经规律,月经量中,无痛经史,用避孕套避孕。末次月经2000年9月2日。患者4年前妇科普查发现子宫肌瘤,当时B超提示直径0.5cm。 入院妇科检查:阴道畅,见少许暗红色血性液,阴道后壁上1/2被肿物顶起。未见宫颈,可于耻骨弓后方触及宫颈的边缘。触及子宫及肿物上至脐上1指偏向右侧,肿瘤似孕24周子宫大小,下至阴道上1/2处,肿物质硬,可上下推动,左右活动度差,表面不光滑,无压痛。双附件触诊不满意。临床诊断:子宫肌瘤。本院B超报告:宫体被推向右上腹与脐平,约7.0cm×5.9cm×3.3cm大小。肌层回声均质,宫腔线隐约可见,呈线样居中,宫体下段可见一巨大团块样回声,上界平脐,下界达耻骨上,大厚径12.2cm,团块内由多个大小不等结节组成,各结节间可见包膜,围绕各瘤节间可见呈点状血流信号,为静脉血流。宫颈探查不满意。右卵巢回声正常。左卵巢显示不满意。B超诊断:多发性子宫肌瘤(浆膜下)。
作者:周琦;赵友萍;姜淑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激素受体是一种特殊性细胞蛋白质,它能把内分泌刺激传递到细胞内,激素对靶细胞作用的强弱,虽然主要取决于血中激素的浓度,同时,也取决于激素受体的特异性、亲和力及其含量。而女性生殖器官的某些病理改变及功能障碍又与其组织内所含激素受体的质与量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激素受体变化及其对内分泌的影响,有助于临床医生从新的角度诊治疾病。
作者:王育华;赵晶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保留髂淋巴管预防子宫颈癌根治术后淋巴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6例I a~Ⅱa期子宫颈癌患者在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时,保留髂淋巴管主干,术后用B型超声等手段观察淋巴囊肿的发生情况,并观察对远期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86例中无一例发生盆腔淋巴囊肿,2例在腹股沟区出现直径约2cm大小的淋巴囊肿,发生率为2.3%,5年存活率为93.5%。结论在行子宫颈癌根治术时保留髂淋巴管主干,可有效地防止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且不影响远期存活率。
作者:王武亮;黄冬梅;陶银贵;郑英;谭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性分化与发育异常的分类一直沿用真两性畸形、女性假两性畸形与男性假两性畸形[1]。近年来由于生殖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对每种性分化与发育异常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简单的按真、假两性畸形分类已不足以反映各种类型的性分化与发育异常,需要制订一个更为科学与实用的分类法。我组自80年代以来,对性分化异常试用了一种简便和实用的分类法[2]。在20年间我院收治了临床所见的各种类型性分化与发育异常500余例,并于1996年总结450例并获卫生部科技一等奖,说明这一分类是切实可行的。现介绍如下。
作者:田秦杰;葛秦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早产和胎膜早破经常同时存在,但胎膜早破使早产的处理变得复杂化,且早产并胎膜早破的围生儿病率和病死率相当高。所以恰当处理早产合并胎膜早破( premature la-bor complicated with premature rapture of membrane, PPROM)将是减少围生儿死亡的关键。本文将我院1996~1999年内早产并胎膜早破病例108例诊治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立;李昭荣;韩玉环;雷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文对(作者在中国医大一院进修期间所收治的)112例卵巢实体性肿瘤患者诊治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发生率 1980年至1996年(中国医大一院)共收治卵巢良性实体性肿瘤112例,占同期收治卵巢肿瘤的6.2%(112/1807),占卵巢良性肿瘤的9.1%(112/1231)。1.2 发病年龄本组年龄6~73岁,平均发病年龄51.1岁,发病于绝经期后者51例(占45.5%)。各类型发病年龄中位数分别为:Brenner′s瘤57岁、纤维瘤52岁、甲状腺瘤50岁、卵泡膜细胞瘤49.5岁、卵巢平滑肌瘤47岁。
作者:王玉霞;李成勇;孙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利托君抑制宫缩时孕妇心率的变化与治疗的关系。方法选择先兆早产孕妇110例。将利托君1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从6滴(每分钟)开始,根据疗效调整药物剂量,待宫缩消失后维持40~48小时或更长,以后改口服,病情反复者可重复用药。比较用药前后孕妇心率的变化及与药物剂量的关系,并分析分娩时间、胎儿重量和Apgar评分等指标。结果孕妇基础心率与孕周之间呈较典型的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静滴利托君至宫缩停止时,孕妇心率明显增加(P<0.01),但不同孕周之间的心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利托君用药剂量的增加,孕妇心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高峰不超过140/min。用药后孕妇分娩时间明显延长(P<0.01),其中单纯先兆早产者延长多(P<0.05)。胎儿平均体重(2.42±0.49)kg,平均Apgar评分≥8分。结论在抑制宫缩治疗中利托君介导的孕妇心率增加可作为评价药物疗效的指标之一。
作者:章卫;林鑫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