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汤敬华;刘鹏;孙晓薇;臧明明
目的 总结不典型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78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联合应用阿奇霉素/红霉素、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单味中药喜炎平等抗病毒药物治疗.结果 78例患儿经联合治疗均有效,大多数热退在1周内,但咳嗽等症状大多数在1~2周消失,且多数患儿出院时肺部片状阴影未完全吸收.结论 不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具有非特异性,故疑似患儿应早做胸片检查,以免漏诊,确诊后应给予综合治疗.
作者:杨显贵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呕吐为儿童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其病因多为外感邪气或食滞中焦,治疗以降逆和胃止呕为总则,实证重在祛邪,虚证重在扶正,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辨证基础上施以疏解表邪、消食导滞、温化痰饮、清热化湿、温中健脾、养阴益胃、疏肝和胃等方法.总结林季文教授多年经验,自拟平胃止呕汤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作者:翁泽林;陈浪;林季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并与传统方法对照,观察其各自疗效.方法 将无黄疸型58例和黄疸型52例患儿按病历号单、双数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中无黄疸型25例作为观察1组,黄疸型27例作为观察2组;对照组中无黄疸型33例作为对照1组,黄疸型25例作为对照2组.对照组均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1组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加用茵栀黄制剂治疗;观察组巩固期均给予口服或直肠灌注茵陈利胆汤辨证施治.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查肝功和巨细胞病毒核酸( HCMV DNA)载量,出院后随访4个月,观察药物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 治疗2周,观察1组和对照1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氮酶(AST)和HCMV DNA载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HCM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和对照2组治疗前后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MV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2组治疗前后瘀胆指标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和对照组2组治疗后HCM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个月两组HCM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具有良好的疗效,且不易复发.
作者:汤淑斌;王霄伦;刘敏宁;焦爱萍;林格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伤寒杂病论》中论及黄疸病条文30余处,病因病机证治详实深入,为后世治黄之法门.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后转归三方面,对其中条文进行剖析,以总结规律,指导临床.
作者:黄伟;王雪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对71例不同类型脑瘫患儿家长(混合型22例,痉挛型26例,不随意运动型23例)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71例脑瘫患儿家长SCL-90评分结果除人际关系因子与偏执因子外,其他项目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类型患儿家长除阳性项目均分、人际关系、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项目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 脑瘫患儿家长普遍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类型脑瘫患儿家长心理健康问题的程度及表现存在差异.
作者:周雪;李晓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X线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早期应用甲强龙的疗效.方法 分析沈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88例X线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均给予静脉滴注红霉素治疗,根据是否早期应用甲强龙(每次1~2 mg/kg,每日2次,疗程3~7 d)分为激素组和非激素组,对比两组的退热时间、X线肺部实变影及胸腔积液吸收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激素组退热时间(4.3±1.9)d、X线肺部实变影及胸腔积液吸收时间(11.2±2.6)d和住院时间(12.2±2.8)d均明显短于非激素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X线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早期使用小剂量甲强龙可以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改善疾病预后.
作者:王凯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沈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总结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形成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版本(家长用)、自拟家庭情况调查问卷对1286名儿童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根据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沈阳市小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7.3%(223/1 286),男、女童检出率分别为21.3%、12.5%,男女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行为问题受多种因素等影响,本市儿童中母孕期危险因素、围产期因素、生长发育因素均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 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儿童出生前后、家庭和社会环境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作者:廖新;李智永;文江舸;宋亮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行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小儿秋冬季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10例小儿秋冬季腹泻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均按秋冬季腹泻常规治疗(抗病毒、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疗程3~7 d,观察两组疗效和水样便以及全身症状的持续时间.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为37.50%,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分别为14.82%、75.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行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小儿秋冬季腹泻操作简单,能缩短病程,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作者:郝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非营养性吸吮和肠道益生菌治疗足月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喂养不耐受的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护理,洗胃、通便及防治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口服小剂量红霉素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非营养性吸吮和肠道益生菌治疗,疗程10~14 d.观察两组患儿开奶时间、胃残留量、呕吐、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在患儿胃残留量、呕吐、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均有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非营养性吸吮和肠道益生菌治疗足月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可广泛开展.
作者:闫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外周动静脉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方法.方法 通过对10名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精心护理,总结外周动静脉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经验.结果 一次换血成功8例,两次换血成功2例;换血治疗均成功,无一例死亡.结论 只要认真做好护理工作,配合医生的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丁立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临床分型脑电图特点及癫痫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9-01/2010-03诊断为脑性瘫痪合并癫痫发作的患儿34例癫痫的发作类型、脑性瘫痪临床分型、首次发作年龄、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以及抗癫痫药物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8例脑性瘫痪患儿中有34例合并癫痫,占8.9%.癫痫发病年龄小于1岁22例(64.7%).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头颅影像异常改变28例(82.3%).癫痫以部分性发作泛化为全身发作12例(35.2%),简单部分性发作6例(17.6%),复杂部分发作4例(11.7%),强直-阵挛性发作4例(11.7%),强直发作1例(2.9%),肌阵挛1例(2.9%),Lennox-Gastaut综合征1例,婴儿痉挛症5例(14.7%).28例(82.3%)的癫痫患儿需2种以上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结论 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发生率较高,其头颅影像和脑电图分别以脑发育不良和弥漫背景活动异常伴痫样波发放为主,脑性瘫痪患儿的癫痫大多为难治性,需要联合用药治疗.
作者:张博;郑宏;冯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06例小儿大叶性肺炎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X线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大叶性肺炎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特点.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68例;病原学上感染率高是肺炎支原体68例(64.2%),其次分别为:肺炎链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血液链球菌、粪肠球菌、嗜血流感杆菌.X线全部可见到节段或大叶分布的大片状密度增高影.106例治疗2~4周达到临床治愈,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7~14 d.结论 自2006年以来大叶性肺炎明显增多.对于发热和(或)咳嗽1周以上者,不论有无肺部体征应常规做X线胸片检查及痰培养.应进行病原学监测,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贾占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性(CMV)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51例患儿按入院时间次序分为对照组19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5 mg/kg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4 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每次5mL,每日3次,连用14 d.两组均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黄疸、肝脾增大等临床表现;血巨细胞病毒抗体1gM、尿巨细胞病毒DNA拷贝数、肝功: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的改变.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TBIL与DBIL、ALT与AST较对照组下降显著;尿CMV-DNA转阴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CMV-IgM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菌栀黄口服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CMV肝炎在退黄、降酶、保肝、病毒转阴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曹美玲;刘颖;吴红敏;王雪峰;穆亚萍;魏克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耳穴贴压加行为疗法治疗儿童功能性遗尿症的疗效.方法 将80例功能性遗尿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耳穴贴压加行为治疗)和对照组(单纯行为治疗).耳穴贴压法取内分泌、缘中、额、肝、脾、肾、膀胱、神门、兴奋点.每日按压耳穴3~4次,睡前按压10~15 min.每5日更换1次,两耳交替贴压,6次为1个疗程.系统观察2个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为51.35%(19/37),高于对照组28.95%(1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穴贴压加行为疗法治疗儿童功能性遗尿症简便有效,易于坚持.
作者:翁庚民;张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尤其以小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为常见.更昔洛韦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但可能会出现骨髓抑制以及肝功能损害等副反应.因此应用中成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是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进行了综述,以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实践.
作者:吴红敏;曹美玲;王恋;魏克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清热解表法中药方剂对过敏性紫癜(风热伤络型)肾损害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确诊为过敏性紫癜(风热伤络型)的患儿10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3例.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采用清热解表法,口服银翘止血汤加减1个月,对照组予肝素100~120 IU/(k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00mL中静脉滴注,连用7~14 d,观察两组血尿和/或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肾损害发生率分别为13.21%(7/53)和18.87%(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银翘止血汤与肝素治疗作用相似,可预防儿童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发生.
作者:孙慧娟;王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山葡健脾颗粒治疗哮喘患儿并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支气管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90例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按年龄常规给予普米克令舒泵吸.喘息者联合万托林泵吸.病毒感染给予抗病毒治疗.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山葡健脾颗粒口服,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患儿治疗后咳嗽、喘息、纳呆改善时间的变化、呼吸道感染次数、哮喘发作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0%(45/50),高于对照组67.5%(2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咳嗽、喘息、纳呆改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呼吸道感染次数和哮喘发作次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对支气管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给予山葡健脾颗粒治疗,可有效减少和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从而降低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减轻哮喘严重程度,安全可靠.
作者:王红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肺外并发症,以提高诊治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分析168例MPP患儿中64例有肺外并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64例患儿主要有消化系统、皮肤黏膜、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浆膜腔、泌屎系统等受累.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机体多系统损害,部分患儿可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并发症,少数以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易误诊、漏诊,应引起重视.
作者:范瑞英;曹艳华;袁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小儿川崎病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30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川崎病患儿以男孩多见,典型川崎病23例,不完全型川崎病7例.不完全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发热时间≥10d、C反应蛋白、血沉、血小板、血浆白蛋白异常与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密切相关.(2)30例均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2.0g/(kg·d)治疗,其中3例无效,再次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1.0 g/(kg·d)后有效.(3)23例追踪随访2年,1例冠状动脉瘤已随访3年.随访期心脏彩超检查异常3例,运动负荷心电图异常7例.不完全型川崎病运动负荷心电图异常较典型病例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崎病以典型为主,不完全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肛周脱皮可作为早期诊断线索之一.发热时间超过10 d就诊,C反应蛋白增高,血沉增快,血小板异常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是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对川崎病随访很有必要,运动负荷心电图可作为随访期检查的重要方法.
作者:章礼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性早熟是儿童生长发育异常的一种内分泌疾病,由于儿童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启动所致.此病的西医治疗多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拟似剂,能有效抑制性腺轴及性腺发育,延缓骨龄成熟;中医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而肾常不足,若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或由情志因素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疏泄失调,导致天癸萌发过早,即发为此病.治疗多采用滋阴降火等法,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激素水平,延缓第二性征过早发育,且安全性高.
作者:杨丽珍;侯冠楠;高丽娟;陈宏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