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英;曹艳华;袁琳
目的 观察山葡健脾颗粒治疗哮喘患儿并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支气管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90例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按年龄常规给予普米克令舒泵吸.喘息者联合万托林泵吸.病毒感染给予抗病毒治疗.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山葡健脾颗粒口服,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患儿治疗后咳嗽、喘息、纳呆改善时间的变化、呼吸道感染次数、哮喘发作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0.0%(45/50),高于对照组67.5%(2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咳嗽、喘息、纳呆改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呼吸道感染次数和哮喘发作次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对支气管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给予山葡健脾颗粒治疗,可有效减少和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从而降低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减轻哮喘严重程度,安全可靠.
作者:王红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不典型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78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联合应用阿奇霉素/红霉素、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单味中药喜炎平等抗病毒药物治疗.结果 78例患儿经联合治疗均有效,大多数热退在1周内,但咳嗽等症状大多数在1~2周消失,且多数患儿出院时肺部片状阴影未完全吸收.结论 不典型肺炎的临床表现具有非特异性,故疑似患儿应早做胸片检查,以免漏诊,确诊后应给予综合治疗.
作者:杨显贵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辨证施护在泄泻患儿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对156例泄泻患儿进行辨证施护,观察其临床疗效,总结护理体会.结果 经补液、推拿等治疗并配合辨证施护,显效132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对泄泻患儿给予辨证施护,可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田立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婴儿肝炎综合征属中医“胎黄”胎疸”范畴.陈教授认为胎黄的病因病机为胎禀湿蕴,多由湿热、寒湿、气滞血瘀造成,病变脏腑在肝胆、脾胃.其辨证论治认为:阳黄近于实热,阴黄偏于虚寒.利湿虽是治疗黄疸的基本大法,但胎黄除与湿热郁蒸有关,尚与气血有关,治疗中强调使用活血化瘀之药.临床分为湿热熏蒸,寒湿内蕴,瘀积发黄三型.治疗首先利胆退黄,尔后清热解毒,降酶,并注意活血通络药的使用,顾护脾胃,防止正气耗伤,收到很好疗效.
作者:侯林毅;甄小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炎琥宁、痰热清及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 12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根据人院次序分为炎琥宁组、痰热清组、清开灵组各40例,在抗感染、止咳化痰、降温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炎琥宁组加用炎琥宁注射液,痰热清组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组加用清开灵注射液,7 d后观察3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 炎琥宁、痰热清、清开灵3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是97.5%(39/40)、95.0%(38/40)、80.0%(32/40),炎琥宁、痰热清两组显著高于清开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炎琥宁、痰热清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琥宁、痰热清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总病程均明显短于清开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琥宁、痰热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炎琥宁、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优于清开灵注射液.
作者:赵素香;张永生;徐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伤寒杂病论》中论及黄疸病条文30余处,病因病机证治详实深入,为后世治黄之法门.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后转归三方面,对其中条文进行剖析,以总结规律,指导临床.
作者:黄伟;王雪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对71例不同类型脑瘫患儿家长(混合型22例,痉挛型26例,不随意运动型23例)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71例脑瘫患儿家长SCL-90评分结果除人际关系因子与偏执因子外,其他项目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类型患儿家长除阳性项目均分、人际关系、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项目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 脑瘫患儿家长普遍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类型脑瘫患儿家长心理健康问题的程度及表现存在差异.
作者:周雪;李晓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中药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婴儿CMV肝炎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黄疸期予清肝利胆汤口服,黄疸消退,转氨酶升高期予益肝降酶汤口服;同时予更昔洛韦静脉滴注,前2周剂量为5 mg/kg.12h 1次;3~8周每周静脉滴注5d,剂量为5mg/kg,每日1次;对照组静脉滴注更昔洛韦(剂量及方法同治疗组)及口服肝泰乐50 mg,每日3次.分别于治疗后2、4、8周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57/60),优于对照组77.5%(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 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加服中药治疗婴儿CMV肝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常规疗法,为治疗本病的理想方案.
作者:胡艳;陈黎;舒静;幺远;闫慧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非营养性吸吮和肠道益生菌治疗足月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喂养不耐受的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护理,洗胃、通便及防治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口服小剂量红霉素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非营养性吸吮和肠道益生菌治疗,疗程10~14 d.观察两组患儿开奶时间、胃残留量、呕吐、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在患儿胃残留量、呕吐、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均有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非营养性吸吮和肠道益生菌治疗足月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可广泛开展.
作者:闫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减少临床漏诊误诊.方法 分析56例IM患儿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发病年龄小于7岁者44例(78.6%);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共50例(89.3%);具有典型临床表现36例(64.3%);其中发热占92.9%.咽峡炎占96.4%.淋巴结肿大占100%,肝脏肿大占42.9%.脾脏肿大占50%;并发症46例(82.1%);以肝脏损害常见,其次是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AL)≥10% 52例(92.9%);玻片凝集法测定嗜异性抗体阳性45例(80.4%);48例做了EB-VCA-IgM检测,阳性37例(77.1%).结论 临床上疑似IM诊断时,应尽量多次检查外周血常规AL,做好嗜异凝集试验和EB-VCA-IgM检测.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临床误诊与漏诊.
作者:吕亚清;夏波;宋文奇;高祥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上肢评估训练系统(E-LINK)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精细运动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脑瘫患儿按类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E-LINK进行训练.两组康复治疗的时间均为3个月,训练前后应用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进行评定.结果 训练3个月后,两组患儿精细运动能力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E-LINK对脑瘫患儿进行训练能有效提高其精细运动水平.
作者:孙瑞雪;汤敬华;刘鹏;孙晓薇;臧明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小儿胆道闭锁(BA)肝门空肠吻合(Kasai)术后中医证候规律,为中医药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编制BA术后中医证候调查表,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全面收集42例患儿中医四诊及相关资料,对常见症状、体征、证侯进行频数分析,用相关系数矩阵显示证侯之间的相关性,运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证候的影响,归纳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结果 (1)发病时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黄、目黄,其中大多为出生后3~7 d发现皮肤黄染.(2)手术日龄小41 d,大者92 d,多于出生后61~90 d行手术治疗.(3)BA术后主要中医证候依次为为肝功能异常、黄疸、便溏、疲倦乏力、腹胀膨隆、纳差等;主要舌象为舌质淡,苔白厚腻,或有灰黑苔;指纹表现多为淡、红、滞、达气关.(4)气血阴阳虚证中以气虚+阳虚者多,且两者可与其他虚证相兼存在,阴虚证、血虚证无单独存在;五脏虚证中脾虚者39例,其中单纯脾虚者26例,脾+肾虚者8例,脾+肺虚者2例,脾+肺+肾虚者4例;脾虚多以单纯气虚或气虚+阳虚表现为主;肾虚多以气虚+阳虚为主;肺虚多以单纯气虚表现为主.实证以气滞者多,均与其他证候相兼出现,其中气滞+血瘀+寒湿者32例,气滞+血瘀+湿热者6例.(5)各证候相关因素分析提示:手术次数及胆管炎为血虚证的影响因素;性别、手术日龄为阳虚证的影响因素;胆管炎为血瘀证的影响因素.结论 BA术后中医辨证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虚证以脾气虚、脾肾阳虚多见,标实证以气滞、寒湿、血瘀为主;各种证候相互相关、相互影响,常相兼出现;其病位主要在脾、肾、肺与肝胆;主要病性要素为湿、气虚、阳虚、气滞、血瘀;常见证型为脾虚湿困、气滞血瘀.建议对于BA术后的中医治疗,当以攻补兼施为治则,健脾益气、温阳化湿、行气祛瘀为主要治法.
作者:许华;赖东兰;刘均澄;胡小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急性感染性喉炎的临床特点,并评价其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126例小儿急性感染性喉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 急性感染性喉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发病率高;发病年龄为婴幼儿,以1岁以下婴儿多见68例(54.0%);患儿有吸气性呼吸困难和喉鸣音;所有病例均使用超声雾化、氢化可的松、抗炎、对症治疗,除1例死亡病例外,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 急性感染性喉炎多发于婴幼儿,发病年龄有偏小的趋势,感染以病毒多见,对超声雾化、氢化可的松治疗效果好.
作者:温春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临床分型脑电图特点及癫痫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9-01/2010-03诊断为脑性瘫痪合并癫痫发作的患儿34例癫痫的发作类型、脑性瘫痪临床分型、首次发作年龄、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以及抗癫痫药物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8例脑性瘫痪患儿中有34例合并癫痫,占8.9%.癫痫发病年龄小于1岁22例(64.7%).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头颅影像异常改变28例(82.3%).癫痫以部分性发作泛化为全身发作12例(35.2%),简单部分性发作6例(17.6%),复杂部分发作4例(11.7%),强直-阵挛性发作4例(11.7%),强直发作1例(2.9%),肌阵挛1例(2.9%),Lennox-Gastaut综合征1例,婴儿痉挛症5例(14.7%).28例(82.3%)的癫痫患儿需2种以上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结论 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发生率较高,其头颅影像和脑电图分别以脑发育不良和弥漫背景活动异常伴痫样波发放为主,脑性瘫痪患儿的癫痫大多为难治性,需要联合用药治疗.
作者:张博;郑宏;冯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甘草锌颗粒对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扩容,补液,口服蒙脱石散和益生菌,换用无乳糖奶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甘草锌颗粒口服,3d为1个疗程.记录两组患儿每日大便次数,体温和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10/30);观察组止泻时间为(71.9±11.2)h.对照组为(101.3±5.8)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无一例发生明显副反应.结论 甘草锌颗粒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效果显著.
作者:王林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金诃安儿宁颗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13例手足口病患儿按就诊顺序分成观察组118例和对照组95例.观察组口服安儿宁颗粒,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颗粒,疗程5 d,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体温恢复时间,皮疹、疱疹消退时间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8%(113/118),优于对照组57.9%0(55/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金诃安儿宁颗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程短、显效快,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于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中药清热宣肺贴片配合经穴脉冲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160例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平喘、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清热宣肺贴片配合经穴脉冲仪双侧肺俞穴治疗,4~7 d为1个疗程.两组分别观察患儿发热消失时间、喘息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5%(95/100)和75%(1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症状消失时间、喘息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仅2例出现局部皮肤发红,但无皮疹发生.结论 清热宣肺贴片配合经穴脉冲仪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病程,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作者:王德虎;台光耀;孙燕;郭鹂;胡东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尤其以小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为常见.更昔洛韦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但可能会出现骨髓抑制以及肝功能损害等副反应.因此应用中成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是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进行了综述,以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实践.
作者:吴红敏;曹美玲;王恋;魏克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肺外并发症,以提高诊治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分析168例MPP患儿中64例有肺外并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64例患儿主要有消化系统、皮肤黏膜、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浆膜腔、泌屎系统等受累.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机体多系统损害,部分患儿可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并发症,少数以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易误诊、漏诊,应引起重视.
作者:范瑞英;曹艳华;袁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小儿川崎病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30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川崎病患儿以男孩多见,典型川崎病23例,不完全型川崎病7例.不完全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发热时间≥10d、C反应蛋白、血沉、血小板、血浆白蛋白异常与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密切相关.(2)30例均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2.0g/(kg·d)治疗,其中3例无效,再次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1.0 g/(kg·d)后有效.(3)23例追踪随访2年,1例冠状动脉瘤已随访3年.随访期心脏彩超检查异常3例,运动负荷心电图异常7例.不完全型川崎病运动负荷心电图异常较典型病例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崎病以典型为主,不完全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高,肛周脱皮可作为早期诊断线索之一.发热时间超过10 d就诊,C反应蛋白增高,血沉增快,血小板异常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是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对川崎病随访很有必要,运动负荷心电图可作为随访期检查的重要方法.
作者:章礼真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