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2例胆道闭锁肝门空肠吻合术后中医证候调查分析

许华;赖东兰;刘均澄;胡小英

关键词:黄疸, 胆道闭锁, 中医征候, 儿童
摘要:目的 总结小儿胆道闭锁(BA)肝门空肠吻合(Kasai)术后中医证候规律,为中医药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编制BA术后中医证候调查表,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全面收集42例患儿中医四诊及相关资料,对常见症状、体征、证侯进行频数分析,用相关系数矩阵显示证侯之间的相关性,运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证候的影响,归纳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结果 (1)发病时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黄、目黄,其中大多为出生后3~7 d发现皮肤黄染.(2)手术日龄小41 d,大者92 d,多于出生后61~90 d行手术治疗.(3)BA术后主要中医证候依次为为肝功能异常、黄疸、便溏、疲倦乏力、腹胀膨隆、纳差等;主要舌象为舌质淡,苔白厚腻,或有灰黑苔;指纹表现多为淡、红、滞、达气关.(4)气血阴阳虚证中以气虚+阳虚者多,且两者可与其他虚证相兼存在,阴虚证、血虚证无单独存在;五脏虚证中脾虚者39例,其中单纯脾虚者26例,脾+肾虚者8例,脾+肺虚者2例,脾+肺+肾虚者4例;脾虚多以单纯气虚或气虚+阳虚表现为主;肾虚多以气虚+阳虚为主;肺虚多以单纯气虚表现为主.实证以气滞者多,均与其他证候相兼出现,其中气滞+血瘀+寒湿者32例,气滞+血瘀+湿热者6例.(5)各证候相关因素分析提示:手术次数及胆管炎为血虚证的影响因素;性别、手术日龄为阳虚证的影响因素;胆管炎为血瘀证的影响因素.结论 BA术后中医辨证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虚证以脾气虚、脾肾阳虚多见,标实证以气滞、寒湿、血瘀为主;各种证候相互相关、相互影响,常相兼出现;其病位主要在脾、肾、肺与肝胆;主要病性要素为湿、气虚、阳虚、气滞、血瘀;常见证型为脾虚湿困、气滞血瘀.建议对于BA术后的中医治疗,当以攻补兼施为治则,健脾益气、温阳化湿、行气祛瘀为主要治法.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林季文教授和胃降逆止呕法治疗小儿呕吐经验

    呕吐为儿童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其病因多为外感邪气或食滞中焦,治疗以降逆和胃止呕为总则,实证重在祛邪,虚证重在扶正,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辨证基础上施以疏解表邪、消食导滞、温化痰饮、清热化湿、温中健脾、养阴益胃、疏肝和胃等方法.总结林季文教授多年经验,自拟平胃止呕汤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作者:翁泽林;陈浪;林季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综合治疗儿童近视性弱视34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屈光不正近视性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34例(68眼)近视性弱视儿童采用戴镜、遮盖、弱视治疗仪等联合体育锻炼等治疗方法.对近视性弱视儿童视力进行矫正.每半年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后验光检查结果.结果 轻度近视性弱视(17眼).总有效率100%,中度近视性弱视(45眼)为93.5%,重度近视性弱视(6眼)为66.7%.本组34例(68眼)总有效率为92.7%,定期复查到目前无一例反弹.结论 采用选择传统戴镜、遮盖、弱视治疗仪等方法联合体育锻炼治疗儿童近视性弱视疗效显著.

    作者:温克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儿童单纯性肥胖研究现状

    国内外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病率在快速增长,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儿童肥胖已成为保健的首要问题.近年来中国儿童少年肥胖检出率明显增高,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儿童少年的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并增高成人慢性病的患病风险.本文就近年来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情况做一综述,指出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因素,防治重点,望引起关注.

    作者:夏楠;杨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6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总结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减少临床漏诊误诊.方法 分析56例IM患儿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发病年龄小于7岁者44例(78.6%);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共50例(89.3%);具有典型临床表现36例(64.3%);其中发热占92.9%.咽峡炎占96.4%.淋巴结肿大占100%,肝脏肿大占42.9%.脾脏肿大占50%;并发症46例(82.1%);以肝脏损害常见,其次是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AL)≥10% 52例(92.9%);玻片凝集法测定嗜异性抗体阳性45例(80.4%);48例做了EB-VCA-IgM检测,阳性37例(77.1%).结论 临床上疑似IM诊断时,应尽量多次检查外周血常规AL,做好嗜异凝集试验和EB-VCA-IgM检测.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临床误诊与漏诊.

    作者:吕亚清;夏波;宋文奇;高祥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IMFeD工具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

    目的 研究IMFeD工具在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临床指导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IMFeD工具对苏州两所幼儿园中幼儿存在的饮食行为问题进行家长问卷调查,分析其结果,并予相关指导.结果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多为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以及父母过度关心有关.结论 IMFeD工具使用方便,对儿童饮食行为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小儿久病从补脾升清论治

    从小儿脾常不足、病久脾气更易耗伤的生理病理特点,探讨小儿久病脾气更易大伤乃至清气下陷,其治宜以补脾升清为大法的理论.小儿平素即脾常不足,易患脾病,久病则虚者更虚,虚极气陷,提出“小儿久病从补脾升清论治”,并用升陷降痰汤治疗久嗽痰多的有效病案为例进行佐证.

    作者:杨维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脑性瘫痪患儿家长71例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对71例不同类型脑瘫患儿家长(混合型22例,痉挛型26例,不随意运动型23例)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71例脑瘫患儿家长SCL-90评分结果除人际关系因子与偏执因子外,其他项目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类型患儿家长除阳性项目均分、人际关系、偏执及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项目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结论 脑瘫患儿家长普遍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类型脑瘫患儿家长心理健康问题的程度及表现存在差异.

    作者:周雪;李晓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甘草锌颗粒治疗小儿秋季腹泻3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甘草锌颗粒对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扩容,补液,口服蒙脱石散和益生菌,换用无乳糖奶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甘草锌颗粒口服,3d为1个疗程.记录两组患儿每日大便次数,体温和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10/30);观察组止泻时间为(71.9±11.2)h.对照组为(101.3±5.8)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无一例发生明显副反应.结论 甘草锌颗粒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效果显著.

    作者:王林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常克教授诊法咳嗽辨治“新十闻”

    常克教授善用闻诊论治小儿咳嗽,临床实践中创新闻诊内容提出“新十闻”诊法.从咳声近、咳空鸣、咳破声、咳痰响、破痰音、咳嘶哑、咳吼鸣、连串咳、偶单咳、咳声吠10种典型咳声,病机,治则,方药方面人手,论述十闻诊法在小儿咳嗽中的具体应用.

    作者:王欠;常克;韩志敏;陈佳;郭军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药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6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婴儿CMV肝炎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黄疸期予清肝利胆汤口服,黄疸消退,转氨酶升高期予益肝降酶汤口服;同时予更昔洛韦静脉滴注,前2周剂量为5 mg/kg.12h 1次;3~8周每周静脉滴注5d,剂量为5mg/kg,每日1次;对照组静脉滴注更昔洛韦(剂量及方法同治疗组)及口服肝泰乐50 mg,每日3次.分别于治疗后2、4、8周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57/60),优于对照组77.5%(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 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加服中药治疗婴儿CMV肝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常规疗法,为治疗本病的理想方案.

    作者:胡艳;陈黎;舒静;幺远;闫慧敏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敷胸散外用治疗小儿肺炎60例皮肤护理

    目的 观察敷胸散外用治疗小儿肺炎皮肤反应,总结皮肤护理要点.方法 60例肺炎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敷胸散外敷于肺部罗音明显处,每日1次.观察贴敷部位皮肤反应.结果 皮肤潮红无痒感6例,皮肤潮红伴瘙痒2例,轻度皮疹1例;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敷胸散外敷治疗小儿肺炎安全、操作简便,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但治疗时应注意皮肤护理.

    作者:李晓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中国是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尤其以小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为常见.更昔洛韦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但可能会出现骨髓抑制以及肝功能损害等副反应.因此应用中成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是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进行了综述,以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实践.

    作者:吴红敏;曹美玲;王恋;魏克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外周动静脉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外周动静脉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方法.方法 通过对10名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精心护理,总结外周动静脉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经验.结果 一次换血成功8例,两次换血成功2例;换血治疗均成功,无一例死亡.结论 只要认真做好护理工作,配合医生的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丁立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上肢评估训练系统对脑性瘫痪患儿精细运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上肢评估训练系统(E-LINK)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精细运动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脑瘫患儿按类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E-LINK进行训练.两组康复治疗的时间均为3个月,训练前后应用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进行评定.结果 训练3个月后,两组患儿精细运动能力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E-LINK对脑瘫患儿进行训练能有效提高其精细运动水平.

    作者:孙瑞雪;汤敬华;刘鹏;孙晓薇;臧明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早期早产儿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早期早产儿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分析.方法 36例出生胎龄<35周、体质量<2 500 g的早产儿根据发育商程度分为3组,正常组21例,轻度异常组10例,迟缓组5例.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 <1 500 g)19例,出生低体重儿(1 500~2 500 g)17例.分别抽取脐血、出生7、14 d桡动脉血2mL,用ELISA法进行检测EPO.结果 (1)早产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血红蛋白、出生时红细胞计数与脐血EPO水平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2)体质量<1 500 g与1 500~2 500 g早产儿EPO脐血、出生7、14 d水平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迟缓组、轻度异常组、正常组脐血EPO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7d迟缓组EPO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轻度异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14 d迟缓组EPO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轻度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早产儿脐血EPO水平可能是独立于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血红蛋白、出生时红细胞计数的细胞因子.早产儿出生7、14 d持续的血浆EPO水平升高,可能与早产儿神经发育迟缓有关.

    作者:黄惠娟;郑铠军;杨秀芳;陈敬国;张汉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X线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早期应用甲强龙73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X线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早期应用甲强龙的疗效.方法 分析沈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88例X线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均给予静脉滴注红霉素治疗,根据是否早期应用甲强龙(每次1~2 mg/kg,每日2次,疗程3~7 d)分为激素组和非激素组,对比两组的退热时间、X线肺部实变影及胸腔积液吸收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激素组退热时间(4.3±1.9)d、X线肺部实变影及胸腔积液吸收时间(11.2±2.6)d和住院时间(12.2±2.8)d均明显短于非激素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X线呈大叶性肺炎改变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早期使用小剂量甲强龙可以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改善疾病预后.

    作者:王凯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新生儿败血症64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总结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将64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分为早产组与足月组各32例,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对其发病时间、感染途径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的发病时间无明显区别,发病高峰期均在出生7 d后;两组患儿的感染途径有明显区别,足月儿的感染途径主要是皮肤和脐部感染,早产儿的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实验室检查早产组有30例(93.75%)患儿表现为CRP增高,足月组29例(90.63%)表现为CRP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18例(56.25%)新生儿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增高,足月组9例新生儿(28.12%)中性粒细胞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时观察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并通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尽早确诊,加强护理可以有效阻止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进展.

    作者:丁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64例肺外并发症分析

    目的 总结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肺外并发症,以提高诊治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分析168例MPP患儿中64例有肺外并发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64例患儿主要有消化系统、皮肤黏膜、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浆膜腔、泌屎系统等受累.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机体多系统损害,部分患儿可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并发症,少数以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易误诊、漏诊,应引起重视.

    作者:范瑞英;曹艳华;袁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重组人干扰素α1b足三里封闭治疗小儿秋冬季腹泻56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行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小儿秋冬季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10例小儿秋冬季腹泻住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均按秋冬季腹泻常规治疗(抗病毒、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疗程3~7 d,观察两组疗效和水样便以及全身症状的持续时间.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为37.50%,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分别为14.82%、75.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行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小儿秋冬季腹泻操作简单,能缩短病程,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基层单位推广应用.

    作者:郝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52例疗效观察

    目的 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并与传统方法对照,观察其各自疗效.方法 将无黄疸型58例和黄疸型52例患儿按病历号单、双数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中无黄疸型25例作为观察1组,黄疸型27例作为观察2组;对照组中无黄疸型33例作为对照1组,黄疸型25例作为对照2组.对照组均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1组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加用茵栀黄制剂治疗;观察组巩固期均给予口服或直肠灌注茵陈利胆汤辨证施治.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查肝功和巨细胞病毒核酸( HCMV DNA)载量,出院后随访4个月,观察药物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 治疗2周,观察1组和对照1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氮酶(AST)和HCMV DNA载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HCM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和对照2组治疗前后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MV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2组治疗前后瘀胆指标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和对照组2组治疗后HCM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4个月两组HCM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具有良好的疗效,且不易复发.

    作者:汤淑斌;王霄伦;刘敏宁;焦爱萍;林格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辽宁省基础医学研究所,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