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内障术后广泛角膜后弹力层脱离一例

吴丽波;蒋爱民

关键词:白内障, 术后, 角膜后弹力层脱离, 现报告如下, 大面积, 临床
摘要:白内障术后并发大面积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在临床上少见,我院遇到一例,现报告如下.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硬脑膜动静脉瘘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俞×× 女 77岁 因右眼睑反复红肿伴间歇性头痛5个月加重2天入院.入院时Vod0.2 Vos0.25.右眼睑皮肤肿胀发红,眼球轴性突出、外展受限,球结膜螺旋状紫红色血管纡曲扩张,角膜透明,瞳孔扩大,直径4.5mm,直接对光反应迟钝,眼底视盘界清色正常,静脉无怒张,无出血.未闻及眼部血管杂音.

    作者:杜新华;吴强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匹鲁卡品诱导下人工晶状体光学面在眼内移动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2%匹鲁卡品诱导不同设计的单焦点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光学面的移动,探讨伪凋节(pseudoaccommodation)产生的机制.方法 收集43例IOL眼患者,应用移近法测量其调节幅度,使用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nterior Chambe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COCT)测量患眼佳远视力矫正下和2%匹鲁卡品诱导状态下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 移近法测量的SA60AT、MA6CBM和Akreos三种IOL平均调节幅度分别为1.98±0.64D,2.07±58D,2.16±0.5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OCT测量的佳远视力矫正和2%匹鲁卡品诱导两种状态下SA60AT、MA60BM和Akreos三种IOL平均前移幅度分别为(0.35±0.25)mm(t=6.25 p=0.00),(-0.02±0.04)mm(t=-1.65 p=0.12),(0.28±0.10)mm(t=8.37 p=0.00).三种IOL调节幅度与药物诱导下的IOL移动幅度不相关(r=0.087,0.337,0.428 p=0.722,0.342,0.218).结论 药物诱导下板状襻(Akreos)和一片式(SA60AT)设计的IOL光学面可以发生前移,三片式(MA60BM)设计的IOL光学面没有前移.

    作者:李永华;林振德;曾阳发;陈秀琦;蔡小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应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的初步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应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方法 应用VISX Star S4准分子激光设备和IntraLase飞秒激光仪,对屈光不正患者109例209眼施行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术前检查包括佳矫正视力(BCVA)、验光、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术后第1天、1w、1m和3m检查裸眼视力和验光.对其中20眼在术中测量角膜床厚度,计算角膜瓣厚度.对20眼在术前和术后1w、1m、3m和6m进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19眼在术前和术后1w进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结果 术后3m的平均等效球镜为-0.35±0.66D(-2.75D~+1.25D),196眼(93.8%)的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1.0,178眼(85.2%)的裸眼视力等于或超过术前BCVA.术中并发症包括结膜下出血、切口出血、前房气泡、角膜基质内微小气泡和掀瓣困难.手术前后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未见明显差异.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可观察角膜基质细胞和神经纤维愈合.结论 应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是矫正屈光不正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其可预测性好,但也具有一些不同于微型角膜刀的独特并发症.

    作者:李海燕;孙同;余克明;谭勇;杨斌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眼前段分析系统对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术后人工晶体位置的观察

    目的 运用眼前段分析系统获得Scheimpflug图像,对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手术后人工晶体的位置进行客观定量观察和分析.方法 对14例24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根据术中观察的晶状体半脱位情况,采用不同方式完成手术和人工晶体固定.术后12月通过Scheimpflug图像,测量人工晶体偏中心距离、倾斜度数和前房深度.结果 人工晶体偏中心距离:折叠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组(A组):(0.27±0.21)mm,折叠人工晶体双襻固定,光学区置于囊袋内组(B1组):(0.70±0.33)mm;折叠人工晶体双襻固定,光学区置于囊袋外组(B2组):(0.49±0.20)mm;硬性人工晶体双襻固定组(C组):(0.54±0.16).人工晶体倾斜度数:A组:(1.10±0.69)度;B1组:(3.30±2.71)度;B2组:(2.14±1.03)度;C组:(3.39±0.77)度.前房深度: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眼为(4.38±0.25)mm,人工晶体睫状沟固定眼为(0.40±0.86)mm.结论 Scheimpfiug图像可客观、定量地运用于分析人工晶体位置,评估各种人工晶体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并有助于指导术后人工晶体并发症的处理.

    作者:吴文捷;郑丹莹;郑颖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一种新型全结膜囊羊膜遮盖术——眼表生物膜固定装置在化学性眼表损伤早期干预中的初步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眼表生物膜固定装置固定羊膜在治疗早期眼表化学性烧伤中的可行性,并初步观察其在促进眼表稳定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2例(27眼)Ⅱ-Ⅳ级眼表化学性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10例(13眼)采取眼表生物膜固定装置将羊膜固定于眼表面,根据病情需要定期更换羊膜,对照组为12例(14眼)行常规羊膜遮盖术眼表化学伤患者.从手术时间、羊膜下积液发生率、结膜肉芽组织形成发生率、睑球粘连的发生率及眼表组织上皮化时间进行观察比较,观察患眼眼表组织稳定性及出现各种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6.5±5.2)min,术后未出现羊膜下积液(0/13),未出现结膜表面肉芽组织形成(0/13),睑球粘连的发生率为23.1%(2/13),眼表组织上皮化时间为(27.2±15.6)d;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49.7±15.8)min,术后羊膜下积液发生率为21.4%(3/14),结膜表面肉芽组织形成发生率21.4%(3/14),睑球粘连的发生率为57.1%(8/14),眼表组织上皮化时间为(42.5±18.5)d,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有2例(3眼)出现睑内翻倒睫,1例(2眼)因角膜进行性融解穿孔而接受角膜移植手术,对照组有5例(5眼)出现睑内翻倒睫,有2例(3眼)因角膜进行性融解穿孔接受角膜移植手术.结论 与常规羊膜遮盖术比较,采取眼表生物膜固定装置固定羊膜,具有操作简便、无损伤,治疗死角小,可以根据情况及时更换羊膜等优点,可达到尽快恢复眼表血液供应、角结膜上皮化,形成较稳定眼表面的目的.

    作者:梁轩伟;王智崇;陈家祺;黄挺;刘祖国;李乃洋;刘敬波;马萍;王凌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扫描电镜下乙醇对兔角膜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LASEK术中乙醇对兔角膜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指导LASEK术中选择适宜的乙醇浸润时间.方法 1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2只:正常对照组、20s组、30s组、40s组、50s组,20% 乙醇浸润时间为20s、30s、40s、50s.角膜标本行锥蓝染色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0%乙醇浸润兔角膜上皮细胞20s,细胞活性无明显降低;浸润时间一旦超过30s,细胞活性明显降低.结论 LASEK术中20%乙醇的适浸润时间为20s左右,不要超过30s.

    作者:马义宾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先天性视乳头小凹合并黄斑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二例

    例1 男 38岁 因左眼视物模糊、视物变形1y,于2006年6月到我院就诊.全身体检未见异常.视力:右眼1.0,左眼0.2,不能矫正.双眼前节正常,玻璃体清.托品卡胺散瞳检查,右眼视乳头色正,界清,血管走行正常,黄斑部中心光反射存在.左眼视乳头颞侧有一直径约1/4PD大小青灰色小凹,黄斑区水肿,浆液性浅脱离.

    作者:刘永梅;张淑娥;杨立新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超声乳化手术前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观察

    目的 了解超声乳化手术前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情况.方法 对80例91眼白内障并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眼底情况进行观察.发现其中25例25眼分别于术后1W至6m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两期以上或由非增殖期进入增殖期.结果 超声乳化手术可加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术前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可有效阻止病变进展.

    作者:陈红娟;陈建英;李军;李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Orbscan Ⅱ角膜参数与内皮细胞丢失率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OrbscanⅡ测得角膜后表面高度及角膜中央厚度改变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的相关性.方法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6人53眼,常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记录术前、术后1d、1w、1m、3m的角膜后表面高度、角膜中央厚度及角膜内皮镜计数,采用SAS8.2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指标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简单直线相关计算术后3m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术后第1d角膜后表面高度增加率的相关性,术后3m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术后第1d角膜中央厚度增加率的相关性,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①36人43眼完成该研究,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为2336±378 cells/mm2.②OrbscanⅡ显示术后第1d角膜后表面高度增加≤10%3眼,10.1%-20%4眼,>20%36眼;角膜中央厚度增加≤5%13眼,5.1%-10%23眼,>10%7眼.③角膜内皮镜计数显示:术后第1d 2324±382 cells/mm2,1w2163±364 cells/mm2,1m 2070±330 cells/mm2,3m 2038±332 cells/mm2,术后1w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为7.4%,1月为11.4%,3月为12.7%.④简单直线相关分析:术后第1d角膜后表面高度增加与术后3m角膜内皮细胞选择率有相关性(R2=0.14 p<0.01),术后第1d角膜中央厚度的增加与术后3m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有相关性(R2=0.66,P<0.001).结论 术后第1d角膜后表面高度增加、角膜中央厚度增加与术后3m内皮细胞丢失率有相关关系,提示术后第1d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增加及角膜中央厚度的增加可以预测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

    作者:吴峥峥;瞿佳;樊映川;钟守国;黎静;陈斌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自制钩针在治疗晶状体后脱位手术中应用

    目的 探讨自制钩针在治疗晶状体后脱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收治9例(9眼)晶状体后脱位病例,在用自制钩针穿刺固定下进行晶状体切除术,或超声乳化摘除.结果 全部病例均顺利摘除晶状体,8例植入人工晶状体.随访1~3个月,佳矫正视力0.5~1.0者6例,0.4以下3例.术后眼压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在治疗后脱位晶状体手术中用自制钩针有利于切割头进行晶状体切除术或碎核后超声乳化摘除术,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赵华平;梁勇;黄明汉;万小波;李凯军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高龄老年人眼压特征及其与青光眼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人眼压特征及其对青光眼诊断的影响.方法 对1999年3月01日~2004年12月31日间在我院南楼常规查体的14780人进行眼科常规查体,内容有:视力,屈光间质,眼底状态,眼压,怀疑青光眼者则进行视野检查.将上述结果登记记录并予以分析.结果 在参与检查的14780例患者中,眼压值随着年龄增加逐渐降低,青光眼的患病率却逐渐增加,其中以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增加为显著.结论 高龄老年人正常眼压值较其它年龄组降低,对其正确认识有助于早期筛选出青光眼患者.

    作者:王兆艳;李星星;张卯年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圆锥角膜的共焦显微镜表现临床分级

    目的 观察临床上不同阶段圆锥角膜的共焦显微镜图像,推测圆锥角膜的病理发展过程,并进行圆锥角膜的共焦显微镜分级.方法 采用共焦显微镜(Confoscan2.0),观察24例24眼不同发展阶段(lawless分期)圆锥角膜患者的角膜共焦显微镜图像,进行分析并提出焦显微镜下的临床分分期.结果 共焦显微镜下圆锥角膜首先出现了排列规则的裂隙状暗纹,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病变逐渐由角膜后弹力层向前发展,逐渐累及角膜的后基质和前基质,同时角膜基质细胞核拉长、排列出现紊乱,前后基质细胞失去了原有特征.急性圆锥角膜的患者角膜基质细胞出现水肿,角膜瘢痕在共焦显微镜下呈强反光的无细胞样结构.讨论 共焦显微镜下圆锥角膜的病理发展过程,是从角膜后弹力层开始,由后向前发展,逐渐累及角膜的后基质、前期基质,后角膜破裂引起急性圆锥角膜,角膜出现水肿,愈合后遗留瘢痕.据此提出圆锥角膜共焦显微镜分期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角膜裂隙样暗纹累及角膜后弹力层;第二阶段、角膜裂隙样暗纹累及角膜后后基质;第三阶段、角膜裂隙样暗纹累及角膜前基质;第四阶段、出现角膜基质水肿或者瘢痕.

    作者:黎明;姚晓明;林跃生;陈龙山;刘祖国;陈家祺;肖启国;邓宏伟;郭萍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透明角膜及巩膜梯形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硬性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在表麻下一种新的透明角膜及巩膜梯形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植入硬性人工晶体的手术技巧,评价其疗效.方法 对510例病人,在表麻下,先做3.0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然后使用3.0mm穿刺刀,在透明角膜切口的两端,向巩膜方向扩大切口.其扩大的外切口是以视轴为中心的放射状切口,与透明角膜的外切口相连接形成一个无底边的等腰梯形.梯形的顶边长为3.0mm,两腰各长2.0mm,底边的距离为3.5-4.0 mm.扩大的内切口仍在透明角膜内,与原有的内切口连接呈弧形(与角膜同弧).隧道内部的形状是一个非平面(三个平面)立体的,酷似一个展翅的蝴蝶形状.植入5.5mm PMMA硬质人工晶体.动态观察术前及术后1d、1w、1m、3m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和角膜地形图变化.结果 510例手术均在表麻下完成,病人无明显疼痛,均配合良好.切口闭合良好,前房深度正常.术后第1d裸眼视力≥0.5者483例,占94.7%;术后1周裸眼视力≥0.5者477例,占93.5%;术后1m裸眼视力≥0.5者486例,占95.3%;术后3m裸眼视力≥0.5者484例,占94.9%.将术前散光度分别与术后各时期的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检验P值均>0.05).术前及术后1d、1w、1m、3m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index.SRI)分别为:0.63±0.32,0.73±0.44,0.71±0.42,0.68±0.37,0.64±0.39;角膜表面不规则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 SAI)分别为:0.57±0.39,0.69±0.48,0.66±0.50,0.62±0.47,0.60±0.45;术后1w各项值逐渐下降,在1m-3m渐趋平稳;术后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表面麻醉下,采用透明角膜及巩膜梯形隧道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硬质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在选择切口的位置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不增加角膜散光,切口闭合良好;术后视力恢复快且稳定;手术成本低;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规模化手术.

    作者:杨春燕;于树春;刘茂雄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高阶像差观察

    目的 探讨Canon Staar KS-3Ai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及Canon Staar KS-3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两组之间人眼波前像差的差异.方法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71例(80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植入Canon Staar KS-3Ai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及Canon Staar KS-3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做波前像差检查.测量人工晶状体眼的球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阶像差及总体高阶像差,对检查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瞳孔直径在5.0mm状态下Canon Staar KS-3Ai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组的球差、第四、第五、第六阶像差及总体高阶像差均明显低于Canon Staar KS-3球面人工晶状体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眼视觉质量明显优于球面人工晶状体眼.

    作者:张辉;田蕊;秦秀虹;窦莹;仲炜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单纯睫状体光凝术与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目的 比较单纯睫状体光凝术与睫状体光凝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24例24眼,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光凝组12例12眼和联合小梁切除术组12例12眼.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压、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并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纯光凝组术后2m、3m、6m及末次随访眼压与术前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小梁切除术组术后各时期与术前眼压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期眼压均低于术前.两组患者术后1d,7d、术后1m、6m及末次随访眼压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眼压联合小梁切除术组低于单纯光凝组.视功能损害、术后并发症,眼球萎缩率、再手术率、疼痛率及加用降眼压药物眼数等联合小梁切除术组低于单纯光凝组.结论 睫状体光凝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疗效肯定,优于单纯睫状体光凝术,安全有效,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春梅;岳向东;谢久冰;解鹏亮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白内障术后广泛角膜后弹力层脱离一例

    白内障术后并发大面积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在临床上少见,我院遇到一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丽波;蒋爱民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对《白内障摘除术中假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一文的见解

    作者在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遇到2例与<白内障摘除术中假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1]一文中相类似的病例.例1 女 65岁 因左眼视力渐进性下降3年,加重半年,于2004年3月16日以左眼老年性白内障入院.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4,不能矫正,左眼眼前指数.右眼结膜、角膜、前房、虹膜、瞳孔检查均未见异常,晶状体混浊(+~++),眼底检查:视盘正常,动脉稍细,无动、静脉交叉征,黄斑中心凹反光存.

    作者:胡超雄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眼睑基底细胞癌眼眶扩散一例

    患者 男 50岁上海人因左眼睁眼困难伴视力下降3年余,左眼痛2周入院.患者于2003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上睑下垂,逐渐加重,至12月左眼上睑完全下垂,伴左眼眼球逐渐内陷,且视力下降,无眼痛,未行诊治.2006年9月出现左眼剧痛,左侧头痛,自服芬必得可缓解.

    作者:陈思宇;黄潇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囊袋收缩综合征的YAG激光治疗

    目的 探讨白内障连续环行撕囊术后囊袋收缩综合征YAG激光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46例(46只眼)白内障连续环行撕囊术后发生囊袋收缩综合征的患者进行YAG激光治疗,观察激光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结果 YAG激光治疗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YAG激光治疗囊袋收缩综合征可以改善症状、提高视力.

    作者:周明;邵彦;马榕 刊期: 2007年第08期

  • 先天性青光眼266例445眼临床病例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分析266例445眼先天性青光眼患者资料,探讨临床特点,为防治儿童致盲眼病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生研究1996年3月至2006年3月入住我院的先天性青光眼患者资料.结果 原发婴幼儿型128例198眼(48.12%),青少年型86例160眼(32.33%),合并其它异常52例87眼(19.55%).年龄小6d,大26岁,平均(5.00±5.88)岁.就诊年龄<1岁113例(42.48%),但生后1m内就诊者仅占3.76%.男179例(67.29%),女87例(32.71%)男:女为2.06∶1.城市患者107例(40.23%),农村159例(59.77%).有明确家族史仅6例(2.26%).主诉畏光、流泪、眼睑痉挛169例(63.53%),眼球增大78例(29.32%).初诊高眼压61.75mmHg,低3.96mmHg,平均(26.17±10.18)mmHg.角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大,角膜横径≥12 mm 274眼(62.99%).角膜不同程度灰白混浊119眼(26.74%),水肿136眼(30.56%),后弹力层破裂Haab纹58眼(13.03%).多数入院已有视功能损害,可测视力者视力<0.1占63.64%;有视神经损害(C/D比≥0.6)者80.10%.354眼(79.55%)行手术治疗.结论 先天性青光眼多数出生即存在、并以发现患儿畏光流泪、角膜增大就诊,是儿童致盲主要原因之一.及时诊断治疗是保存残余视力和视功能的关键,但就诊年龄偏大、视功能已严重受损占了多数,值得公共卫生和防盲工作的关注.进一步研究将分析该组病例10年的追踪资料.

    作者:胡慧玲;张秀兰;杜绍林;李昂;滕蕾蕾;祝芸芸;彭寿雄;葛坚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