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乳化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陶润平;郑景华;梁文旺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葡萄膜炎, 并发性白内障
摘要: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患者接受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观察其视力变化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90.5%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佳矫正视力≥0.3者17眼,约占81%;其中佳矫正视力≥0.5者12眼,占57.14%.两眼术后视力无提高,其中一眼为陈旧性黄斑病变,另一眼为视神经萎缩;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一种好方法.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青光眼

    抗青光眼手术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眼内压以达到缓解症状和消除疼痛.其方法大致为两类,一类是增加房水排出量的手术,如周边虹膜切除术,各种滤过性手术,外路小梁切开术等;另一类是减少睫状体分泌房水量的手术,如睫状体冷冻术,睫状体高强度聚焦超声术等.

    作者:胡博杰;季建;孙慧敏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超声乳化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患者接受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观察其视力变化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90.5%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佳矫正视力≥0.3者17眼,约占81%;其中佳矫正视力≥0.5者12眼,占57.14%.两眼术后视力无提高,其中一眼为陈旧性黄斑病变,另一眼为视神经萎缩;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一种好方法.

    作者:陶润平;郑景华;梁文旺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泪小管炎伴结石形成4例

    细菌性泪小管炎临床较易诊断.伴有结石形成的泪小管炎,常常因形成局部肿块、结膜溃疡、瘘道而造成诊断上的困难.我院曾遇到4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马丽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巨大结膜色素痣切除异体结膜角膜缘上皮移植1例

    患者男 15岁生后4个月右眼球结膜出现小米粒大灰色肿物,逐渐变黑,生长缓慢,14岁才达黄豆大小.入院前3个月黑色物突然生长加速,无视力下降及其它不适.

    作者:陈梅珠;曲丽娟;陈国苍;余鹰翔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后巩膜炎误诊1例

    巩膜炎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变态性反应有关,因常与胶原性疾病并存,亦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近来,我门诊部遇到1例单眼后巩膜炎患者,曾在多家医院误诊为上颌窦炎、视神经乳头炎、眼眶内肿物等.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志亭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的治疗

    目的:探讨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7只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病情转归.结果:9例17只眼,眼轴14.36~19.33mm;均合并有高度远视,屈光度+7.00~+16.00D.所有的患眼均有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其中9只进展期的患眼经过激光虹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使青光眼得到控制;有1只眼在就诊时已是绝对期,予以睫状体光凝以改善疼痛症状;另外7只晚期患眼均接受了滤过手术,其中3只在随诊期内出现了严重眼后节并发症导致失明.结论:真性小眼球继发青光眼的治疗很复杂,在早期进行激光虹膜手术是治疗真性小眼球合并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择密闭性的眼内手术和预防性的涡静脉减压术、前巩膜切开术、巩膜切除术可以减少滤过手术灾难性的眼后节并发症.

    作者:余敏斌;黄圣松;叶天才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急性视网膜坏死3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提高ARN视力预后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31例38只眼ARN患者的视力、眼部表现和治疗方针.结果:治疗后22只眼(57.9%)视力提高;单纯药物治疗后3只眼(60%)发生视网膜裂孔或脱离,明显高于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后(15.38%);玻璃体手术术后15只眼视网膜平复,2只眼未愈.结论:预防性激光光凝可减少ARN患者视网膜裂孔和脱离的发生率,预防性玻璃体切除术可稳定视网膜结构、保持并增进视力.

    作者:明月;庞利民;吴雅臻;张晓光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滤过泡相关性眼部感染

    感染是眼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损害眼球结构和视功能的直接原因.眼部感染中,眼内炎的危害大,预后差.

    作者:卿国平;段宣初;蒋幼芹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目的:观察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超微改变,探讨细胞凋亡在老年性白内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4例,行囊外或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取中央部晶状体前囊膜,分别行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超微改变有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扁平细胞多无正常细胞结构,低柱状及柱状细胞,细胞结构大体正常,但细胞间隙增大,胞浆内可见空泡变性,部分细胞溶解坏死,部分细胞皱缩,呈早期细胞调亡改变.结论:晶状体上皮细胞坏死与凋亡均与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有关.

    作者:庞辰久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羊膜移植治疗眼睑皮肤缺损

    我院于2001年7月收治1例男患,因外伤致右眼上睑约2×2cm范围的皮肤缺失.我们采用新鲜羊膜移植覆盖创面,促使自身皮肤上皮组织生长,终覆盖创面,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丽;王世光;高野;杨玉华;赵艳茹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圆锥角膜的角膜地形图研究

    目的:探讨圆锥角膜病人角膜地形图的特点,为早期诊断圆锥角膜提供客观依据.对角膜屈光术前病人进行严格筛选,提高手术的预测性.方法:7例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病人,26例(38只眼)进展期圆锥角膜的患者,30例(60只眼)正常眼作为对照组,用EyeSyssystem 2000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仪检查.检查内容:(1)地形图形态;(2)角膜中央屈光力;(3)角膜中心下方3mm处屈光力与角膜中心上方3mm处屈光力的差值(Ⅰ-S);(4)同一个体双眼角膜中心屈光力差值.结果:亚临床期圆锥角膜角膜下方尤其是颞下方的角膜镜影像呈梨形改变,变陡峭的圆锥区域均较局限.进展期圆锥角膜局部区域变陡峭,形成一局限性圆锥,为乳头状、卵圆形和球形.角膜中央屈光度、同一个体双眼角膜屈光度差值、距角膜中央3.0mmⅠ-S值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角膜地形图仪是诊断单侧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敏感方法,可以指导设计角膜接触镜,对圆锥角膜的圆锥底进行定位,指导手术植孔位置及大小.

    作者:赵桂秋;刘美光;生晖;李艳;马玉娜;王传富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尼莫地平对开角型青光眼视乳头筛板血流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观察尼莫地平(nimodipine)对开角型青光眼视乳头筛板血流的作用.方法:选择31例60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年龄30~77岁,平均52岁,其中女性12例23眼,男性19例37眼.A组口服尼莫地平20mg/次,每日三次,17例(34眼),连续服用,平均随访4.3月.B组口服尼莫地平40mg/次,每日三次,总共为14例(26眼)平均随访5.3月.用药前后应用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图仪测量视乳头筛板的血流参数.结果:口服20mg尼莫地平组,血供改善,血流量从9.29±5.69提高到13.99±7.46;血液流速从159.41±90.15提高到225.70±87.81:红细胞移动速率从0.58±0.33提高到0.92±0.57.口服40mg尼莫地平组,血流量从6.70±3.23提高到8.57±3.93;血液流速从113.25±56.36提高到168.97±74.57;红细胞移动速率从0.42±0.20提高到0.61±0.26.经过SA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A、B二组服药后血流参数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论:尼莫地平能有效地改善开角型青光眼视神经乳头筛梅区的血流.

    作者:肖明;孙兴怀;沈颖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转移性眼内容炎3例

    转移性眼内容炎起病急、发展快,早期易漏诊而致视力丧失.本文就我院所遇由于肝、胆道系统感染并发转移性眼内容炎3例,报告如下.

    作者:曹复得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ICGA引导激光治疗渗出型AMD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ICGA引导激光治疗AMD的疗效.方法:本组27例(30只眼)AMD患者.根据FFA、ICGA的结果,对不同的AMD患者采取不同的方法:①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及渗漏者,采取拱环外直接光凝;②合并有视网膜水肿者用格栅状光凝;③可见明显滋养血管者,则直接封闭该血管.在光凝后2月复查FFA、ICGA,如仍有CNV,渗漏者再次光凝.结果:本组27例,随访3~10个月:①显效4例,视力提高0.4~0.8,CNV消失;②有效10例,视力提高0.15~0.3,CNV基本消失或有明显减轻;③无变化有10例,视力在0.01~0.1,CNV变化不明显;④退步有2例,视力由0.1下降到指数/眼前,CNV增加,伴有视网膜水肿.结论:①ICGA能发现FFA中不能显示的滋养血管,直接光凝滋养血管,就可治疗黄斑下的新生血管膜,既可使疾病得到治疗,又能较好地保存原有视力.②在出血或渗出遮盖的情况下FFA不能发现CNV,而ICGA检查,则能早期发现这种隐匿性CNV,及时光凝就可防止CNV的漫延,保护中心视力.本组资料显示,病程短者其效果明显好于病程长者.因此,对AMD患者,应早期用ICGA检查,发现CNV后及早采用光凝,病变不致扩大而影响中心视力.

    作者:杜立芳;喻长泰;巩丽青;余运娴;朱研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那素达滴眼液治疗非感染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评价那素达滴眼液(Naphcon-A)治疗非感染性结膜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多中心应用那素达滴眼液治疗140例266眼非感染性结膜炎病人,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0分钟、30分钟、1小时、1天、3天、7天、14天评估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共11项指标),并观察药物的副作用.结果:经那素达滴眼液治疗后,眼痒、流泪、烧灼感、异物感、睑痉挛、畏光、结膜充血、分泌物及总分于用药后10分钟积分即明显下降(P<0.0000),睑结膜乳头与滤泡(P<0.0000)、角膜荧光素染色(P<0.0000)、角膜缘胶样增生(P<0.002)于用药后3天积分下降.除结膜充血于用药后三天较用药后1小时积分有轻微反弹外(P<0.05),其余各项指标积分均逐渐下降.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有效率逐渐上升(P<0.05).用药两周有效率为96.99%,其中显效77.44%,有效19.5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7%.用药前后视力、瞳孔、眼压、脉率和血压变化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 结论:那素达滴眼液能迅速、有效地缓解非感染性结膜炎(特别是变应性结膜炎)的症状和体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变应性结膜炎的药物.

    作者:刘祖国;孙秉基;孙兴怀;晏晓明;谢汉平;肖启国;黄挺;张梅;陈家祺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Stargardt's病的临床观察(附69例报道)

    目的:探讨Stargardt's病的临床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138眼Stargardt's病的临床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资料,分析其视力损害程度、年龄分布状态及病灶表现形态.结果:视力0.02~0.1者115眼(83.33%),0.2~0.5者23眼(16.66%);近视力高Jr=2、低Jr=0.其中10岁前起病者33例、11~20岁起病者26例、21~30岁起病4例、31~40岁起病6例.病灶形态:①单纯黄斑病灶型24例48眼;②黄斑病灶联合眼底黄色斑点型29例54眼;③黄斑病灶与后极部色素脱失相融合型16例32眼.第三型病灶形态与前两型病灶在起病年龄与病程长短方面差别无明显意义(P>0.05).三种病灶形态的病变程度差别亦无意义(P>0.05).结论:①Stargardt's病对视力的影响较大,但暂未见到视力全部丧失的病人;②Stargardt's病主要出现于青少年时期,亦可在成年人后期发病;③黄斑病灶与后极部色素脱失融合为一体的特殊病灶可能是Stargardt's病的另一种特殊的FFA变异形态.

    作者:唐朝珍;姜德咏;聂爱光;曹丹;蒋群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节段状视网膜动脉周围炎临床分析

    节段状视网膜动脉周围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视网膜血管病,现将我们在1984年2月~2001年10月遇到的10例,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董桂玲;刘凤兰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2例分析

    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是引起婴幼儿白瞳症的原因之一,临床上比较少见,现将我科2001年6月至2001年10月收治的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病例两例,分析如下.

    作者:李爽乐;李正时;古世芳;侯叔康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脑垂体瘤误诊2例

    脑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位于蝶鞍区.由于视交叉在蝶鞍之上,肿瘤往往会侵犯视路,使患者首先出现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而就诊眼科.但因肿瘤侵犯位置不同及检查的忽视,使之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的病例仍有发生.现将所遇2例报告如下.

    作者:傅佾 刊期: 2002年第09期

  • A型肉毒杆菌在治疗斜视中的应用

    A型肉毒杆菌是一种具有肌肉麻痹作用的神经毒素.1980年Scott首先在人的眼外肌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作为斜视手术的一中替代疗法取得成功后,许多学者进行了该疗法治疗各种类型斜视的探索,显示这种疗法对某些类型的斜视是有效的[1~4].

    作者:房学军;孙一凡 刊期: 2002年第09期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