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学新知杂志》2002年各期刊登论文重点

关键词:医学, 新知, 期刊
摘要:
医学新知杂志相关文献
  • 99mTc-MIBI显像对甲状腺癌术后复发、颈淋巴结转移的定性诊断价值

    为探讨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显像对颈部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对对照组17例,甲状腺癌术后组23例,甲状腺腺瘤组21例,甲状腺癌未手术组3例,不明原发灶的颈部恶性肿瘤组2例,行99mTc-MIBI显像,共检测肿块64个,53个与病理对照.结果显示:观察法诊断良、恶性肿块的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78.8%,正确指数0.70;甲状腺癌术后组12个良性肿块无假阳性,仅3个小于0.5 cm 淋巴转移灶未检出,甲状腺瘤7个肿块假阳性.RI值法灵敏度58.1%,特异度54.5%,正确指数0.1 3.研究表明:观察法优于RI值法:99mTc-MIBI显像对颈部肿瘤具有一定的定性诊断价值,尤其是对明确的甲状腺癌术后病例,甲状腺内复发肿块或颈部肿大的淋巴结99m TcO4-显像未显示,而99mTc-MIBI显像阳性者应高度警惕恶性病变.

    作者:汪长银;文兵;张湘园;余爱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66例

    输卵管妊娠(TP)是危及育龄妇女生命安全及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约占全部妊娠的2%[1].随着高分辨率超声仪、腹腔镜及敏感性高的β -HCG测定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部分TP有可能在5~8周及破裂前作出诊断.而有关TP的治疗亦从破裂后抢救患者生命的急症手术演变到破裂前在严密观察下进行的保守治疗[ 2,3].保守治疗可保留患侧输卵管,提高患者的生育能力.我们采用米非司酮治疗TP, 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作者:许俐;刘秀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为探讨氯沙坦治疗1个月后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应用生化及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3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氯沙坦前后的肾功能指标,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显示,治疗前后血浆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尿白蛋白、血IgG 蛋白、血及尿β2-微球蛋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为一安全、有效的降压药.

    作者:钟亚;叶梅;王宇琴;许喜泳;哈黛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自制B超导向仪经皮穿刺治疗肾囊肿52例

    我院1989~2000年采用自行研制的B超穿刺导向器经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后注射无水乙醇治疗囊肿52例,经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叶家新;张瑞舟;朱圣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罗红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86例

    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el arthritis,NGU)和宫颈炎,是常见的性传播性疾病(STD) .为探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我们用罗红霉素治疗NGU、宫颈炎86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作者:何亚萍;徐长珍;石如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现状

    近距离放射治疗开始于1905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从初使用镭作为放射源进行治疗到今天,这一手段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近距离治疗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短暂性置入(放射源经施源管置入肿瘤部位,疗后拔出)与永久性植入( 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部位,在体内自然衰减).在技术方面重要的进展包括后装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治疗计划系统的应用.80年代以高剂量率微型源后装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近距离治疗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置源的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其主要步骤是先将施源管置入所需部位,拍摄定位片,计算机辅助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剂量优化,并将放射源的驻留位置及时间进行编程,使步进马达将微型放射源驱动到设计好的驻留位置,进行照射,因此更加安全、准确、可靠、简便,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现代高剂量率后装近距离治疗主要应用于恶性肿瘤的腔内治疗(如鼻咽癌) 、管内治疗(如食管癌、支气管肺癌)、组织间插植治疗(如前列腺癌、舌癌)、术中置管术后治疗、敷贴治疗(如皮肤癌)共5种形式,即所谓4I、1M.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方面,由于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辅助性手段的广泛使用,可以利用CT、MRI等影像技术进行三维重建,计算机模拟出粒子种植的空间分布,指导粒子植入的过程,令几何布源合理、可靠;通过粒源间距和活度的调整,令靶区内剂量分布均匀,因此近年来逐渐兴起,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等肿瘤的治疗.

    作者:吴君心;徐国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脑损伤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

    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e organ failue.M OF)是创伤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复杂、病情危重,特别是在颅脑损伤中,其病死率极高.我院 1994~1998年收治的1 23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并发MOF 26例,其临床特征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李军;邓清;李朝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医学新知杂志》2002年各期刊登论文重点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肠系膜恶性肿瘤误诊3例

    原发性肠系膜恶性肿瘤为一种临床上少见的疾病,我院近10年内共收治10例,误诊3例, 现将其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许汉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GSTM1基因多态与Hp感染的胃癌关联研究

    为研究胃腺癌患者Hp感染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M1(GSTM1 )空白基因型的关联,探讨Hp感染和GSTM1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可能机制,采用多重PCR法检测56例胃腺癌患者的GSTM1基因型,并用组织学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血清Hp抗体检测Hp感染.结果显示胃腺癌患者中Hp感染阳性率为66.07%,GSTM1空白基因型在Hp+胃腺癌患者中的频率为67.57%,在Hp-胃腺癌患者中的频率为31.58%,差异有显著性(P<0. 02 5).结果表明GSTM1空白基因型在Hp感染的胃腺癌患者中更常见,提示GTSM1缺乏可能提高了机体对Hp启动的胃癌发生过程的易感性.

    作者:叶梅;刘君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60例胆系疾病患者心电图分析

    胆系疾病是一多发、常见病,易反射性引起心血管症状及心电图(ECG)改变,临床称胆-心综合征.该征常与原发性心血管疾病混淆,延误治疗.为了解胆系疾病对心功能的影响及治疗原发病灶对心功能恢复的作用,将资料较完整的60例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与结果

    作者:张女亘;孙光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胰腺癌的基因检测近况

    胰腺癌预后差,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在西方国家,胰腺癌居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的第四位 ,在女性居第五位.由于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大多数患者确诊后已失去手术时机,平均生存期仅6个月.近年来研究发现,胰腺癌的发生与多个基因的改变有关,是多次基因打击的结果,包括k-ras、p-53、p-16、DPC4等的改变.现就与胰腺癌有关的基因的检测近况作一概述.

    作者:方维丽;王邦茂;吴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肺癌治疗的现代争议

    目前肺癌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5年生存率只有10%左右,究其原因,在于治疗手段的不确定性.如目前能取得好治疗效果的外科手术,术后的5年生存率在40%左右,但能手术的肺癌,充其量只占所有肺癌的30%左右.探讨目前肺癌治疗中的争论,寻求有力的证据, 也许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改善目前肺癌治疗的困境.

    作者:吴一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青光眼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探讨

    为探寻原发性青光眼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对89例127眼原发性青光眼行改良小梁切除术.结果:16例16眼术后发生浅前房, 发生率为12.6%;其中浅Ⅰ度9例,浅Ⅱ度4例,浅Ⅲ度3例;引流过畅8例8眼,结膜漏3 例3眼 ,脉络膜脱离3例3眼,恶性青光眼2例2眼.16例浅前房经保守及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结果表明:多数浅前房经保守治疗可治愈;Ⅲ度浅前房保守治疗不恢复应及时手术;部分原因所致浅前房可以预防.

    作者:陈跃华;郑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治疗(附26例报告)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EPII)是由于腹部术后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 ,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发生率占肠梗阻的1% ~2%.我院自1980~2000年,发现EPII 26例,早期由于认识不足,经手术后才能证实. 近几年,在严密的观察下行保守治疗,效果较好.1 临床资料

    作者:李社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的临床应用

    1996年5月~2000年10月,我们采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各种胸部疾病患者18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

    作者:高华;毛志福;汪长学;谢模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基因治疗中载体的研究进展

    自1990年美国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例基因治疗以后,基因治疗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迅速展开, 给我们治疗一些传统疗法难以治愈的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在基因组、基因的表达调控和疾病的发生机理没有彻底阐明之前,基因治疗还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1].在基因治疗中如何把目的基因转入病人体内并稳定表达是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在载体的改造、外源基因的表达调控等诸多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2].现就有关转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作者:许晓楠;张红梅;安利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术后镇痛对肠蠕动影响的临床研究

    为比较不同的术后镇痛药物配方和不同手术种类对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情况的影响,选择270例ASAⅠ-Ⅱ级病人,其中,妇产科、骨科及普通外科各90例,各科手术病人根据不同的镇痛方案随机分成3组:组Ⅰ,0.125%布比卡因+0.005%吗啡+0.005%氟哌利多 ;组Ⅱ,0.125%布比卡因+0.0005%芬太尼+0.005%氟哌利多;组Ⅲ,对照组.上述各组按比例配制,总容量为100 ml.自控镇痛(PCA)指标设置:负荷量5.0 ml,背景剂量2.0 ml/h,PC A剂量2.0 ml,锁定时间10 min,持续镇痛36 h.于镇痛治疗4、8、12、24、36 h进行观察, 同时记录各时点疼痛程度(VAS评分法)、镇静状态(Ramsay评分法)、肱动脉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O2)测定值,并记录肠蠕动恢复时间.结果显示 :组Ⅰ与组Ⅱ均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VAS评分显著低于组Ⅲ(P<0.01),但组Ⅰ与组Ⅱ无明显差异(P>0.05);各科病人肠蠕动恢复时间为普通外科>妇产科>骨科(P <0.05);组Ⅰ与组Ⅲ相比,肠蠕动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组Ⅱ较组Ⅰ、Ⅲ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镇痛期间各组MAP、HR、RR与麻醉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SpO 2都保持在95%以上.结果表明:吗啡、芬太尼分别与低浓度布比卡因复合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能获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肠蠕动的恢复与手术种类关系密切;吗啡与布比卡因联用不影响肠蠕动的恢复,芬太尼与布比卡因联用可缩短肠蠕动的恢复时间.

    作者:罗涛;李丹枫;余奇劲;夏中元;刘先义;黄海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脾脓肿的诊断和治疗3例

    脾脓肿在临床上实属少见,我院1995~1998年共收治3例,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例中男2例,女1例;年龄28~52岁;病程1个月~1 年.

    作者:陈小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前列腺增生患者TURP术后尿动力学指标的改变与症状改善的关系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TURP)是治疗前列腺增生(BPH)的常用方法,一般认为成功的TURP 应是切除足够量的前列腺组织,患者下尿路症状得以改善,但有关尿动力学指标有哪些改变及改变程度则不十分清楚,了解这些改变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适合TURP治疗的BPH病例 ,也可对TURP术后疗效不佳患者进行原因分析.1 临床资料及方法

    作者:沈宏;石明;魏强;王佳;赵鲁平;李虹;杨宇如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医学新知杂志

医学新知杂志

主管: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员会

主办: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