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维丽;王邦茂;吴琳
为探寻原发性青光眼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对89例127眼原发性青光眼行改良小梁切除术.结果:16例16眼术后发生浅前房, 发生率为12.6%;其中浅Ⅰ度9例,浅Ⅱ度4例,浅Ⅲ度3例;引流过畅8例8眼,结膜漏3 例3眼 ,脉络膜脱离3例3眼,恶性青光眼2例2眼.16例浅前房经保守及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结果表明:多数浅前房经保守治疗可治愈;Ⅲ度浅前房保守治疗不恢复应及时手术;部分原因所致浅前房可以预防.
作者:陈跃华;郑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根据32例经病理证实的上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患者的CT资料,分析CT展示上颌骨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形态学和强化特点,证实了良性此类病变具有病变边界清楚、有硬化边、无邻近软组织肿块等共同特征,并以此区别恶性病变;各上颌骨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亦各具特征.
作者:陈韵彬;林海澜;段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原发性肠系膜恶性肿瘤为一种临床上少见的疾病,我院近10年内共收治10例,误诊3例, 现将其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许汉雄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胰腺癌预后差,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在西方国家,胰腺癌居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的第四位 ,在女性居第五位.由于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大多数患者确诊后已失去手术时机,平均生存期仅6个月.近年来研究发现,胰腺癌的发生与多个基因的改变有关,是多次基因打击的结果,包括k-ras、p-53、p-16、DPC4等的改变.现就与胰腺癌有关的基因的检测近况作一概述.
作者:方维丽;王邦茂;吴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脾脓肿在临床上实属少见,我院1995~1998年共收治3例,均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例中男2例,女1例;年龄28~52岁;病程1个月~1 年.
作者:陈小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比较不同的术后镇痛药物配方和不同手术种类对病人术后肠蠕动恢复情况的影响,选择270例ASAⅠ-Ⅱ级病人,其中,妇产科、骨科及普通外科各90例,各科手术病人根据不同的镇痛方案随机分成3组:组Ⅰ,0.125%布比卡因+0.005%吗啡+0.005%氟哌利多 ;组Ⅱ,0.125%布比卡因+0.0005%芬太尼+0.005%氟哌利多;组Ⅲ,对照组.上述各组按比例配制,总容量为100 ml.自控镇痛(PCA)指标设置:负荷量5.0 ml,背景剂量2.0 ml/h,PC A剂量2.0 ml,锁定时间10 min,持续镇痛36 h.于镇痛治疗4、8、12、24、36 h进行观察, 同时记录各时点疼痛程度(VAS评分法)、镇静状态(Ramsay评分法)、肱动脉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O2)测定值,并记录肠蠕动恢复时间.结果显示 :组Ⅰ与组Ⅱ均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VAS评分显著低于组Ⅲ(P<0.01),但组Ⅰ与组Ⅱ无明显差异(P>0.05);各科病人肠蠕动恢复时间为普通外科>妇产科>骨科(P <0.05);组Ⅰ与组Ⅲ相比,肠蠕动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组Ⅱ较组Ⅰ、Ⅲ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镇痛期间各组MAP、HR、RR与麻醉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SpO 2都保持在95%以上.结果表明:吗啡、芬太尼分别与低浓度布比卡因复合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能获得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肠蠕动的恢复与手术种类关系密切;吗啡与布比卡因联用不影响肠蠕动的恢复,芬太尼与布比卡因联用可缩短肠蠕动的恢复时间.
作者:罗涛;李丹枫;余奇劲;夏中元;刘先义;黄海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氟乙酰胺属高浓度、高毒性农药,具有内吸和触杀作用,人口服半数致死量为2~10 mg/kg .1986年2月~1998年12月,我院共收治中、重度氟乙酰胺中毒42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
作者:刘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硫酸镁应用于临床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在脑外伤方面应用不多,近几年来它作为一种脑保护剂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为研究其对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早期治疗效果,我们于1999年1月~ 2000年12月选取了28例原发性脑干损伤病例进行硫酸镁治疗的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
作者:赖连枪;张浚;尹夕龙;杨玉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探讨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显像对颈部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对对照组17例,甲状腺癌术后组23例,甲状腺腺瘤组21例,甲状腺癌未手术组3例,不明原发灶的颈部恶性肿瘤组2例,行99mTc-MIBI显像,共检测肿块64个,53个与病理对照.结果显示:观察法诊断良、恶性肿块的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78.8%,正确指数0.70;甲状腺癌术后组12个良性肿块无假阳性,仅3个小于0.5 cm 淋巴转移灶未检出,甲状腺瘤7个肿块假阳性.RI值法灵敏度58.1%,特异度54.5%,正确指数0.1 3.研究表明:观察法优于RI值法:99mTc-MIBI显像对颈部肿瘤具有一定的定性诊断价值,尤其是对明确的甲状腺癌术后病例,甲状腺内复发肿块或颈部肿大的淋巴结99m TcO4-显像未显示,而99mTc-MIBI显像阳性者应高度警惕恶性病变.
作者:汪长银;文兵;张湘园;余爱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调节痉挛是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睫状肌肌张力增高,使远点、近点均移近,造成假性近视,以致远视眼度数变浅,正视眼变为近视,近视度数加深[1].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有睫状肌麻痹剂,配戴合适的眼镜等,但这些治疗手段不尽人意,存在疗效不稳定、易复发、疗程长等缺点.本研究通过运用睫状肌麻痹剂、增视仪、增视仪加睫状肌麻痹剂三种方法,治疗调节痉挛治愈率的周期分析,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调节痉挛的治疗方法,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道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胆系疾病是一多发、常见病,易反射性引起心血管症状及心电图(ECG)改变,临床称胆-心综合征.该征常与原发性心血管疾病混淆,延误治疗.为了解胆系疾病对心功能的影响及治疗原发病灶对心功能恢复的作用,将资料较完整的60例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与结果
作者:张女亘;孙光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研究胃腺癌患者Hp感染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M1(GSTM1 )空白基因型的关联,探讨Hp感染和GSTM1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可能机制,采用多重PCR法检测56例胃腺癌患者的GSTM1基因型,并用组织学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血清Hp抗体检测Hp感染.结果显示胃腺癌患者中Hp感染阳性率为66.07%,GSTM1空白基因型在Hp+胃腺癌患者中的频率为67.57%,在Hp-胃腺癌患者中的频率为31.58%,差异有显著性(P<0. 02 5).结果表明GSTM1空白基因型在Hp感染的胃腺癌患者中更常见,提示GTSM1缺乏可能提高了机体对Hp启动的胃癌发生过程的易感性.
作者:叶梅;刘君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e organ failue.M OF)是创伤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复杂、病情危重,特别是在颅脑损伤中,其病死率极高.我院 1994~1998年收治的1 23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并发MOF 26例,其临床特征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李军;邓清;李朝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探讨氯沙坦治疗1个月后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应用生化及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3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氯沙坦前后的肾功能指标,并进行自身对照.结果显示,治疗前后血浆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尿白蛋白、血IgG 蛋白、血及尿β2-微球蛋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为一安全、有效的降压药.
作者:钟亚;叶梅;王宇琴;许喜泳;哈黛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存在于血管壁中膜,它是决定血管活性、血管构型及维持血管张力的重要因素.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不同,VSMC可分为收缩型和合成型两种表型.收缩型VSMC呈分化状态,不能增殖;合成型VSMC呈去分化状态,对外界各种有丝分裂原起反应而活跃增生.但在胚胎时期或病理因素下,VSMC可由收缩型转化为合成型, 即发生表型转化.VSMC向合成型转化是VSMC增生的先决条件.合成型细胞从中膜向内膜迁移并大量增殖是冠脉成形术后发生再狭窄的前提,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恶化的基础.现已公认, 在生理条件下,血管细胞中的一氧化氮(NO)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其内含有丰富的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在病理状态下,炎症细胞也能诱导产生另一种NOS (inducible NOS,iNOS)并生成大量NO.内源性NO调节着VSMC的活性,对维持正常血管的结构完整性及正常的血流动力学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发现,无论是在生理还是病理状态下,NO 及NOS在对VSMC增殖周期影响的机制中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就国内外学者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王志勇;邹祖玉;刘维新;陈德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但由于没有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误诊率极高.我们对术后经病理诊断证实为子宫腺肌病患者27例进行回顾性误诊分析,以提高诊断率,有利于该病的临床诊治.1 临床资料与方法
作者:史凯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el arthritis,NGU)和宫颈炎,是常见的性传播性疾病(STD) .为探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我们用罗红霉素治疗NGU、宫颈炎86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作者:何亚萍;徐长珍;石如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探索一种适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方法,采用内镜与X线相结合的插管低浓度钡剂灌肠检查方法对已行肠系钡餐检查的74例小肠不同病因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显示 74例中:7例憩室,8例息肉,5例肿瘤,1例克罗恩病,总检出率为28.4%, 高于肠系钡餐检查(6.8%),P<0.01.结果表明,内镜引导下插管低浓度钡剂小肠灌肠是诊断小肠疾病的一种较为全面、方便、安全、有效方法,而且无需贵重设备,病人易于接受, 适宜在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吴杰;吕江林;李红燕;彭开文;郭秋惠;胡伟;肖信书;王宗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近距离放射治疗开始于1905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从初使用镭作为放射源进行治疗到今天,这一手段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近距离治疗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短暂性置入(放射源经施源管置入肿瘤部位,疗后拔出)与永久性植入( 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部位,在体内自然衰减).在技术方面重要的进展包括后装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治疗计划系统的应用.80年代以高剂量率微型源后装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近距离治疗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置源的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其主要步骤是先将施源管置入所需部位,拍摄定位片,计算机辅助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剂量优化,并将放射源的驻留位置及时间进行编程,使步进马达将微型放射源驱动到设计好的驻留位置,进行照射,因此更加安全、准确、可靠、简便,适用范围也更加广泛.现代高剂量率后装近距离治疗主要应用于恶性肿瘤的腔内治疗(如鼻咽癌) 、管内治疗(如食管癌、支气管肺癌)、组织间插植治疗(如前列腺癌、舌癌)、术中置管术后治疗、敷贴治疗(如皮肤癌)共5种形式,即所谓4I、1M.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方面,由于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辅助性手段的广泛使用,可以利用CT、MRI等影像技术进行三维重建,计算机模拟出粒子种植的空间分布,指导粒子植入的过程,令几何布源合理、可靠;通过粒源间距和活度的调整,令靶区内剂量分布均匀,因此近年来逐渐兴起,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等肿瘤的治疗.
作者:吴君心;徐国镇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