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纤维化模型中小鼠肝脏的病理变化及软肝冲剂的治疗作用

刘有;张晓欢;白剑;张丽萍;王学良

关键词:软肝冲剂, 肝纤维化, SOD, MDA
摘要:目的:观察肝纤维化模型中小鼠肝脏的病理改变以及软肝冲剂对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SPF级C57B/L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护肝片对照组、软肝冲剂低剂量组和软肝冲剂高剂量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给予100%花生油1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模型组给予含20% CCl4的花生油1 mL/kg 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护肝片对照组给予含20% CCl4的花生油1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并从第3周起给予护肝片0.1 mg/( kg·d)灌胃至第10周;软肝冲剂低剂量组给予含20% CCl4的花生油1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并从第3周起给予软肝冲剂1 g/( kg·d)灌胃至第10周;软肝冲剂高剂量组给药剂量为5 g/( kg·d),造模及给药方法与低剂量组相同。在第10周通过摘除眼球取血,检测小鼠血清中的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三型前胶原(PCⅢ)、四型胶原(Ⅳ-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检测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计算肝脏指数;观察小鼠肝脏的HE染色和MASSON染色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小鼠血清中HA、LN、PCⅢ、Ⅳ-C、ALT和AST水平显著升高( P<0.05),肝脏组织中SOD显著降低( P<0.05),MDA显著升高(P<0.05),肝脏指数增加(P<0.05),病理切片显示肝细胞坏死并出现脂肪空泡、纤维组织增生和炎细胞浸润,MASSON染色显示肝组织内出现明显脂肪空泡和纤维组织增生;软肝冲剂组与模型组比较,小鼠血清中HA、LN、PCⅢ、Ⅳ-C、ALT和AST的水平显著降低( P<0.05),肝脏组织中SOD显著升高( 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脏指数降低(P<0.05),病理检查显示肝脏组织中无炎性浸润、脂肪空泡和纤维组织沉积,MASSON染色显示肝组织内出现明显脂肪空泡和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CCl4腹腔注射可以形成小鼠肝硬化模型,病理改变以脂肪空泡出现和纤维化为主;软肝冲剂可以改善肝脏功能,减轻CCl4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程度。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海南类鼻疽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报告

    目的:了解海南类鼻疽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耐药性、治愈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45例类鼻疽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特征以及耐药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类鼻疽病在海南以散发为主,三亚及周边城镇发病率明显较高。好发于多雨的秋冬季节,接触疫水或土壤、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贫血、年龄>46岁等为易感因素。感染以败血症多见,肺部易受累,多伴有多种基础性疾病或危险因素。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达17.8%,对美罗培南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敏感。结论类鼻疽病在海南地区的流行趋势增加不容忽视,了解该病诊疗情况,尽早进行细菌培养尤其是血培养,选择敏感抗菌药物且足剂量、足疗程、个体化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赵梅;陈妮;陈如寿;林翀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分析及对血浆L-PGDS及内脂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及对血浆脂质运载蛋白型前列腺素D合成酶( L-PGDS)、内脂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观察组患者加服通心络胶囊3粒/次,3次/d,连续治疗12个月。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CRP,放射免疫法测定TNF-α,ELISA法检测内脂素、L-PGDS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斑块Crouse积分、CRP、TNF-α、内脂素、L-PGDS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TC、TG、LD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HDL水平升高(P<0.05),观察组血压、TC、TG、LD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HD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MT、斑块Crouse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IMT、斑块Crouse积分低于对照组(t=2.673、3.544,P<0.05);治疗后两组内脂素均显著降低(P<0.05),L-PGDS 水平升高(P <0.05),治疗后观察组内脂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 =4.685,P <0.05),L-PGD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 =2.286,P <0.05);治疗后 CRP、Hcy、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治疗后观察组CRP、Hcy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983、2.633、2.144,P<0.05)。结论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可能与下调内脂素及上调L-PGDS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朱丹;朱丽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3-甲基腺嘌呤对急进高原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损伤的自噬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对急进高原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自噬水平及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 A~E组),在低氧氧舱环境下建立急进高原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损伤模型,用3-MA进行处理,肉眼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HE染色分析大鼠肠组织的损伤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的表达情况,RT-PCR方法检测LC-3、Beclin-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3-MA作用于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后,肠组织的病理性损伤明显加重,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及其相关mRNA表达也显著降低,细胞自噬水平下降。结论3-MA可能通过降低细胞自噬水平加重急进高原缺氧肠上皮细胞损伤,细胞自噬可能是急进高原缺氧肠上皮细胞损伤过程中的重要保护因素之一。

    作者:郑晓凤;张久聪;邓尚新;王彬彬;周慧茹;杨永林;马强;张方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低分子肝素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的价值研究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价值,以期为COPD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低流量吸氧、解痉平喘、祛痰止咳、抗感染,必要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机械通气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观察患者的凝血指标和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凝血指标、动脉血气指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TT、APTT、FIB、D-二聚体、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血浆FIB(r=-0.311,P<0.05)、D-二聚体(r=-0.325,P<0.01)与 PaO2呈负相关;血浆 FIB(r =0.550,P <0.01)、D-二聚体(r =0.577,P <0.01)与PaCO2呈正相关;PT、APTT、TT与PaO2、PaCO2无明显相关性( P>0.05)。结论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 COPD急性加重期,能明显降低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提高PaO2,值得推广。

    作者:王陵;吕韶敏;李俊贤;刘晓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更换电子邮箱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预吸氧对椎管内麻醉下剖宫产新生儿脐血血气的影响

    目的:观察剖宫产椎管内麻醉中不同给氧方式对新生儿预防宫内乏氧的效果。方法选择实施择期剖宫产手术产妇90例,ASA Ⅰ或Ⅱ级,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随机分为鼻导管吸氧组( A组)、面罩吸氧组(B组)及不吸氧组(C组),每组30例。于胎儿娩出后抽取脐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测脐血乳酸值(Lac)、PaO2、PaCO2和pH值。结果与 C 组比较, A 组和 B 组的乳酸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aO2、PaCO2和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与B组比较,乳酸、PaO2、PaCO2和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导管吸氧和面罩吸氧两种方式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新生儿脐血中乳酸含量,从而有效预防胎儿宫内缺氧的发生。

    作者:邢雅君;李洋;董有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糖皮质激素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虽然目前对其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手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发病率和病死率仍较高。糖皮质激素因其强大的抗炎作用早已应用于 ARDS,但由于临床给药时机、给药剂量及疗程不同,糖皮质激素对ARDS的治疗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就糖皮质激素在ARDS患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靖雯;陈复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帕利哌酮缓释片联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难治性强迫障碍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作为增效剂治疗难治性强迫障碍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将59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9例,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3~6 mg)联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对照组30例,单用SSRIs。疗程为8周。在治疗前与治疗后4、8周末,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 Y-BOCS)和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8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9.66%和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Y-BOCS评分为12.86±5.36,较治疗前(27.28±4.72)显著改善,且明显低于对照组(21.47±5.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微,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帕利哌酮缓释片联合SSRIs治疗难治性强迫症较单用SSRIs有效,且安全性相当。

    作者:战玉华;韩继阳;邵云;夏静;刘果;王旭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几种常用的雾化吸入抗菌药物治疗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评价

    本文归纳了几种常用的雾化吸入抗菌药物用于治疗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记录和研究报告,包括雾化吸入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疗效,致病菌的耐药性和毒理作用,通过比较几种常用的抗菌药物以常规给药方式和雾化吸入给药方式的临床疗效,发现雾化吸入抗菌药物对于肺部感染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雾化吸入给药方式会产生较高的致病菌耐药性和提高药物的不良反应。雾化治疗肺部感染中有较好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作者:田婷婷;周丹青;宋洪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脊髓背角神经元上调Nav1.8通道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痛觉过敏的机制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钠通道抑制剂619C89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大鼠的痛阈、脊髓背角神经元中Nav1.8通道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 S组)、痛觉过敏组( H组,缺血再灌注前3 d鞘内注射30μL 生理盐水)、钠通道抑制剂组( I 组,缺血再灌注前3 d 鞘内注射619C895μg/30μL)。 S组仅暴露主动脉弓而不结扎,其他各组开胸后无创动脉夹夹闭主动脉弓14 min后再开放,建立SCIRI引起的痛觉过敏模型。各组手术前均于L5-6鞘内置管并连续注射3 d。术后1、3、5、7、14 d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热痛阈及机械性痛阈;取第4~6节腰段脊髓,采用免疫双荧光法观察背角神经元状态及其Nav1.8的表达, Real time-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Nav1.8表达。结果与S组相比,术后各观察点(尤以第7天为著) H组大鼠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降低,损伤后7 d脊髓组织中Nav1.8 mRNA的表达增加(P<0.05);I组大鼠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值明显提高( P<0.05),脊髓组织中Nav1.8 mRNA的表达降低( P<0.05)。免疫双荧光染色显示,损伤后7 d,H组大鼠脊髓背角Nav1.8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且主要表达在NeuN表达阳性的神经元的胞浆中;且与S组相比,H组中NeuN/Nav1.8双阳性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而I组双阳性的细胞数量减少( P<0.05)。结论脊髓背角神经元通过上调Nav1.8通道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痛觉过敏的形成。

    作者:李晓倩;张再莉;马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四氢黄连碱体内抗炎作用的研究

    目的:通过多种炎症模型观察四氢黄连碱的体内抗炎作用。方法采用由多种炎性介质参与的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以及小鼠内毒素休克模型,从整体上评价四氢黄连碱的体内抗炎作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四氢黄连碱高剂量组(21 mg/kg )、低剂量组(7 mg/kg)以及阳性药地塞米松组(5 m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30 min后,足跖皮下注射角叉菜胶,并分别在致炎前及致炎后1、2、3、4、5h测量大鼠足趾厚;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四氢黄连碱高剂量组(30 mg/kg)、低剂量组(10 mg/kg)以及阳性药地塞米松组(5 m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30 min后于小鼠右耳涂抹二甲苯,左耳为对照,l h后处死,取相同部位的耳片并称重;小鼠内毒素休克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组、四氢黄连碱高剂量组(30 mg/kg)以及低剂量组(10 mg/kg),阴性组和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给药后30 min,阴性组和四氢黄连碱组腹腔注射 LPS(20 m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隔12 h记录1次小鼠的存亡情况,连续观察72 h。结果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中,四氢黄连碱可显著抑制大鼠足肿胀,高剂量组(21 mg/kg)对足肿胀的大抑制率达到77.82%,低剂量组(7 mg/kg)对足肿胀的大抑制率为62.39%,和阳性药地塞米松组(5 mg/kg,大抑制率80.54%)的作用相当;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中,四氢黄连碱可显著抑制小鼠的耳肿胀,其中高剂量组(30 mg/kg)对耳肿胀的抑制率达到74.03%,低剂量组(10 mg/kg)对耳肿胀的抑制率为53.93%,和阳性药地塞米松组(5 mg/kg,抑制率64.71%)的作用相当;四氢黄连碱可显著性提高内毒素休克小鼠的存活率,其中高剂量组(30 mg/kg)内毒素休克小鼠72 h内的存活率为70%,低剂量组(10 mg/kg)为40%,四氢黄连碱组的存活率与阴性组(3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氢黄连碱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内毒素休克作用,且抗炎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物质的渗出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有关。

    作者:黄慧敏;柯昌虎;陈琴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某院神经内科门急诊不合理用药处方的帕累托图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神经内科门诊用药情况,分析不合理用药的因素,为神经内科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不合理用药类型、药物类别进行帕累托图分析。不合理用药类型中累计构成比在0%~80%区间定义为主要因素;累计构成比在80%~90%区间定义为次要因素;累计构成比在90%~100%区间定义为一般因素。结果不合理用药类型中用法用量的累计构成比为69.4%。结论我院神经内科门诊用药的不合理用药问题主要集中在用法用量不适宜上。

    作者:高扬;崔琪;邢晓璇;姜德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苦参碱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苦参碱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58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9例,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治疗,观察组给予苦参碱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胃镜情况、主要症状积分及Hp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32%,对照组为80.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溃疡、胆汁反流、出血斑、糜烂的发生率分别为5.68%、7.86%、10.92%和7.86%,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充血水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胃脘胀痛、反酸烧心、食欲减退症状得分分别为(1.02±0.78)分、(0.50±0.67)分和(0.54±0.62)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呃逆喛气症状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转阴率为47.66%,对照组为16.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对临床有实用价值。

    作者:申兰国;曹志群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17β-雌二醇调控大鼠成肌细胞L6 GNR4细胞迁移能力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17β-雌二醇对大鼠成肌细胞 L6GNR4细胞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L6GNR4细胞培养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增殖培养基中,培养基中添加10 nM雌激素17β雌二醇和/或50 nM雌激素竞争性拮抗剂Tamoxifen。应用细胞划痕试验在药物处理后0、12、24 h观察17β雌二醇对成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在药物处理24 h后,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雌激素受体α和β的表达。同时还检测了成肌细胞迁移相关关键基因(Pax3、Fhl1以及Fhl1相互作用蛋白Actg1、Myh10)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7β-雌二醇在划痕24 h时可以明显抑制L6GNR4的细胞迁移。17β-雌二醇能够明显抑制ERβ的表达,而雌激素竞争性拮抗剂 Tamoxifen 能够部分逆转17β-雌二醇对 ERβ的抑制作用。17β-雌二醇能够明显抑制成肌细胞迁移相关的关键因子Pax3、Fhl1以及Fhl1相互作用蛋白Myh10的表达,而雌激素竞争性拮抗剂Tamoxifen能够逆转或部分逆转17β-雌二醇对Pax3、Fhl1和Myh10的转录抑制作用。相同浓度的雌激素对L6GNR4细胞中Actg1的表达改变不明显。结论雌激素17β-雌二醇通过ERβ转录抑制Pax3、Fhl1以及Fhl1的相互作用蛋白Myh10的表达,发挥其抑制大鼠成肌细胞迁移的作用。

    作者:吴迪;彭召红;辛俊池;王莉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益生菌联合情志疗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情志疗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IBS-D)患者的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IBS-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应用益生菌联合情志疗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使用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及汉化版IBS-生存质量量表( ChIBS-QOL)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经过1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 vs.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较大(P<0.05);观察组HAMA、HAMD及ChIBS-QOL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有助于调整IBS-D患者的肠道菌群,提高IBS-D患者的疗效,情志疗法有助于改善IBS-D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益生菌联合情志疗法可提高IBS-D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康宁宁;潘迪;谭悦;付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术前应用右美托咪定对妇科患者全麻诱导期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右美托咪定对妇科患者全麻诱导期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根据右美托咪定剂量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0.3μg/kg组( B组)、0.5μg/kg组( C组)和静脉泵入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 A组),每组30例。记录患者入室5 min后的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和HRV的频域分析指标:高频( HF)、低频( LF)及低频/高频( LF/HF),记录时间点为( T0)。三组患者分别随机给予0.3、0.5μg/kg右美托咪定和等量生理盐水,给药结束5 min 后,记录上述指标,时间点为 T1。三组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0.2μg/kg、丙泊酚2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进行麻醉诱导,3 min后气管插管。分别记录插管前及插管后即刻的观察指标,记录时间点分别为T2、T3。结果与T0时比较时,A组和B组的LF值在T2、T3时明显升高(P<0.05);B组和C组HF值在T2、T3时明显升高(P<0.05);A组LF/HF值在T3时明显增高(P<0.05),C组LF/HF值在T3时明显降低( P <0.05)。与 A 组、B 组比较, C 组 LF 值和 LF/HF 值在 T3时明显降低( P <0.05)。结论0.5μg/kg的右美托咪定进行术前干预,能够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改善交感/迷走神经的平衡状态,稳定心血管功能

    作者:张士杰;王晓明;孙悦;张茜菲;董有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肝纤维化模型中小鼠肝脏的病理变化及软肝冲剂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肝纤维化模型中小鼠肝脏的病理改变以及软肝冲剂对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SPF级C57B/L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护肝片对照组、软肝冲剂低剂量组和软肝冲剂高剂量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给予100%花生油1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模型组给予含20% CCl4的花生油1 mL/kg 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护肝片对照组给予含20% CCl4的花生油1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并从第3周起给予护肝片0.1 mg/( kg·d)灌胃至第10周;软肝冲剂低剂量组给予含20% CCl4的花生油1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并从第3周起给予软肝冲剂1 g/( kg·d)灌胃至第10周;软肝冲剂高剂量组给药剂量为5 g/( kg·d),造模及给药方法与低剂量组相同。在第10周通过摘除眼球取血,检测小鼠血清中的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三型前胶原(PCⅢ)、四型胶原(Ⅳ-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检测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计算肝脏指数;观察小鼠肝脏的HE染色和MASSON染色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小鼠血清中HA、LN、PCⅢ、Ⅳ-C、ALT和AST水平显著升高( P<0.05),肝脏组织中SOD显著降低( P<0.05),MDA显著升高(P<0.05),肝脏指数增加(P<0.05),病理切片显示肝细胞坏死并出现脂肪空泡、纤维组织增生和炎细胞浸润,MASSON染色显示肝组织内出现明显脂肪空泡和纤维组织增生;软肝冲剂组与模型组比较,小鼠血清中HA、LN、PCⅢ、Ⅳ-C、ALT和AST的水平显著降低( P<0.05),肝脏组织中SOD显著升高( 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脏指数降低(P<0.05),病理检查显示肝脏组织中无炎性浸润、脂肪空泡和纤维组织沉积,MASSON染色显示肝组织内出现明显脂肪空泡和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CCl4腹腔注射可以形成小鼠肝硬化模型,病理改变以脂肪空泡出现和纤维化为主;软肝冲剂可以改善肝脏功能,减轻CCl4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程度。

    作者:刘有;张晓欢;白剑;张丽萍;王学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红景天提取液对大鼠心肌缺血预处理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红景天提取液对大鼠心肌缺血预处理后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红景天组,两组均经尾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红景天组尾静脉注射红景天提取液2 mL/( kg·d),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于缺血前及缺血预处理1周后,尾静脉取血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断头取心,以ELISA法测定大鼠缺血心肌组织受体胎肝激酶1(FLK-1)蛋白及 FLK-1a mRNA,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蛋白及 HIF-1a mRNA,缺血心肌组织中丙二醛( MDA)。结果与模型组及缺血预处理前比较,红景天组在缺血预处理1周后 FLK-1蛋白及 FLK-1 mRNA、HIF-1a蛋白及HIF-1a mRNA表达明显增强,CAT、SOD 活性提高,MDA 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景天提取液可提高预处理后FLK-1蛋白、HIF-1a蛋白、FLK-1 mRNA、HIF-1a mRNA表达及自由基清除酶活性,减轻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炎症反应,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对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家军;李龙珠;李贤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阿魏酸钠联合坎地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分析阿魏酸钠联合坎地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联合治疗对糖尿病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8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坎地沙坦治疗,观察组予以阿魏酸钠联合坎地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 ACR)水平以及其他肾脏功能相关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ACR、血肌酐水平( Cr)、血清胱抑素C水平(CysC)、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及24 h尿蛋白(24 h UP)的变化率(ΔACR、ΔCr、ΔCysC、ΔeGFR、Δ24 h UP)。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CR、Cr、24 h UP显著降低(P<0.05),eGFR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ΔACR、ΔCr、ΔeGFR以及Δ24 h U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魏酸钠联合坎地沙坦显著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坎地沙坦。

    作者:王海军;李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枸橼酸钠与肝素钠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封存Cuff导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照研究

    目的:对比枸橼酸钠与肝素钠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封存Cuff导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纳入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4%枸橼酸钠及5%肝素钠封管,记录并统计封管后的不良反应,封管前后的凝血指标、血Ca2+,导管功能不良、导管相关性感染( CRIs)及导管内血栓等情况。结果两组在封管后无明显不良反应;至研究终点时枸橼酸钠组出现皮下出血2例(5.56%),肝素钠组为8例(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封管前PT、APTT、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管后,肝素钠组PT、APTT均显著延长,PLT显著降低,与枸橼酸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封管前后血清Ca2+均无显著变化(P>0.05)。枸橼酸钠组导管内抽吸出血栓例次数明显多于肝素钠组(P<0.05),两组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及导管交换或去除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钠封存Cuff导管可达到与肝素钠类似的抗凝效果,并可明显降低出血倾向,还可一定程度降低CRIs的发生。

    作者:王明波;王自良;谭永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省药学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