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甲基腺嘌呤对急进高原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损伤的自噬影响研究

郑晓凤;张久聪;邓尚新;王彬彬;周慧茹;杨永林;马强;张方信

关键词:3-甲基腺嘌呤, 肠上皮细胞损伤, 自噬, 高原, 缺氧
摘要: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对急进高原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自噬水平及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 A~E组),在低氧氧舱环境下建立急进高原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损伤模型,用3-MA进行处理,肉眼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HE染色分析大鼠肠组织的损伤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的表达情况,RT-PCR方法检测LC-3、Beclin-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3-MA作用于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后,肠组织的病理性损伤明显加重,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及其相关mRNA表达也显著降低,细胞自噬水平下降。结论3-MA可能通过降低细胞自噬水平加重急进高原缺氧肠上皮细胞损伤,细胞自噬可能是急进高原缺氧肠上皮细胞损伤过程中的重要保护因素之一。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氨甲苯酸联合乌司他丁对小儿VSD修补术的临床效果

    目的:比较氨甲苯酸单独使用与联合乌司他丁对小儿先心病室间隔缺损( VSD)修补术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小儿心血管外科就诊并诊断为VSD的6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抑肽酶组(T组)、氨甲苯酸组(P组)和氨甲苯酸联合乌司他丁组(PU组),每组20例。三组患儿体外循环前给予不同药物预充液处理,记录所有患儿手术前后常规血液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记录并比较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和术后6 h引流量。结果三组患儿术前、术后及组内术前、术后的PLT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儿术前PT、APTT和FIB组间及组内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U组PT显著低于T组和P组(P<0.05),APTT显著低于P组(P<0.05)。三组术后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U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T组和P组(P<0.05);三组术后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引流量PU组显著低于T组和P组(P<0.05)。结论在预充液中加入氨甲苯酸联合乌司他丁能更有效地对VSD修补术血液起到保护作用,可成为抑肽酶替代药物。

    作者:刘延芹;石磊;李浩;赵砚丽;郭根蕊;杨永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17β-雌二醇调控大鼠成肌细胞L6 GNR4细胞迁移能力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17β-雌二醇对大鼠成肌细胞 L6GNR4细胞迁移能力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L6GNR4细胞培养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增殖培养基中,培养基中添加10 nM雌激素17β雌二醇和/或50 nM雌激素竞争性拮抗剂Tamoxifen。应用细胞划痕试验在药物处理后0、12、24 h观察17β雌二醇对成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在药物处理24 h后,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雌激素受体α和β的表达。同时还检测了成肌细胞迁移相关关键基因(Pax3、Fhl1以及Fhl1相互作用蛋白Actg1、Myh10)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7β-雌二醇在划痕24 h时可以明显抑制L6GNR4的细胞迁移。17β-雌二醇能够明显抑制ERβ的表达,而雌激素竞争性拮抗剂 Tamoxifen 能够部分逆转17β-雌二醇对 ERβ的抑制作用。17β-雌二醇能够明显抑制成肌细胞迁移相关的关键因子Pax3、Fhl1以及Fhl1相互作用蛋白Myh10的表达,而雌激素竞争性拮抗剂Tamoxifen能够逆转或部分逆转17β-雌二醇对Pax3、Fhl1和Myh10的转录抑制作用。相同浓度的雌激素对L6GNR4细胞中Actg1的表达改变不明显。结论雌激素17β-雌二醇通过ERβ转录抑制Pax3、Fhl1以及Fhl1的相互作用蛋白Myh10的表达,发挥其抑制大鼠成肌细胞迁移的作用。

    作者:吴迪;彭召红;辛俊池;王莉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一氧化氮对急性胰腺炎影响的研究进展

    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临床常见急腹症。 AP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多种因素参与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明确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NO)在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就NO对AP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于春林;张国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长梗秦艽酮对吉西他滨耐药肺癌H1975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天然化合物长梗秦艽酮对吉西他滨耐药肺腺癌细胞H1975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长梗秦艽酮对H1975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AnnexinV/PI流式细胞仪双染法检测长梗秦艽酮诱导H1975细胞凋亡;通过荧光电子显微镜观察长梗秦艽酮诱导凋亡的细胞核形态变化;通过Western blot研究长梗秦艽酮发挥抑癌作用的靶蛋白及机制。结果长梗秦艽酮显著抑制肺癌细胞H1975的增殖,且呈现明显时间剂量依赖性;长梗秦艽酮可以诱导细胞凋亡;长梗秦艽酮处理使细胞出现染色质边集、核碎裂等典型的细胞凋亡改变;长梗秦艽酮处理使 Bcl-2表达降低, Bax 表达升高。结论长梗秦艽酮可以抑制H1975细胞增殖,通过对Bcl-2和Bax的调节诱导细胞凋亡,是一种潜在的天然抗肿瘤药物。

    作者:张毅;徐小嫚;张萌;何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肝纤维化模型中小鼠肝脏的病理变化及软肝冲剂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肝纤维化模型中小鼠肝脏的病理改变以及软肝冲剂对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SPF级C57B/L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护肝片对照组、软肝冲剂低剂量组和软肝冲剂高剂量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给予100%花生油1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模型组给予含20% CCl4的花生油1 mL/kg 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护肝片对照组给予含20% CCl4的花生油1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并从第3周起给予护肝片0.1 mg/( kg·d)灌胃至第10周;软肝冲剂低剂量组给予含20% CCl4的花生油1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0周,并从第3周起给予软肝冲剂1 g/( kg·d)灌胃至第10周;软肝冲剂高剂量组给药剂量为5 g/( kg·d),造模及给药方法与低剂量组相同。在第10周通过摘除眼球取血,检测小鼠血清中的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三型前胶原(PCⅢ)、四型胶原(Ⅳ-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检测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计算肝脏指数;观察小鼠肝脏的HE染色和MASSON染色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小鼠血清中HA、LN、PCⅢ、Ⅳ-C、ALT和AST水平显著升高( P<0.05),肝脏组织中SOD显著降低( P<0.05),MDA显著升高(P<0.05),肝脏指数增加(P<0.05),病理切片显示肝细胞坏死并出现脂肪空泡、纤维组织增生和炎细胞浸润,MASSON染色显示肝组织内出现明显脂肪空泡和纤维组织增生;软肝冲剂组与模型组比较,小鼠血清中HA、LN、PCⅢ、Ⅳ-C、ALT和AST的水平显著降低( P<0.05),肝脏组织中SOD显著升高( P<0.05),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脏指数降低(P<0.05),病理检查显示肝脏组织中无炎性浸润、脂肪空泡和纤维组织沉积,MASSON染色显示肝组织内出现明显脂肪空泡和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CCl4腹腔注射可以形成小鼠肝硬化模型,病理改变以脂肪空泡出现和纤维化为主;软肝冲剂可以改善肝脏功能,减轻CCl4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程度。

    作者:刘有;张晓欢;白剑;张丽萍;王学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相关指标变化对重症肺炎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 CRP)、降钙素原( PCT)在指导重症肺炎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1-12月将我院重症医学科( ICU)收治的68例重症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试验组以PCT≥0.5 ng/mL或CRP>10 mg/L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指征;对照组患者常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差异。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的APACHEⅡ评分、WBC、PaO2、SaO2、PA、体温、CRP、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APACHEⅡ评分、WBC、体温、CRP、PCT均显著降低,PaO2、SaO2、PA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21.4±3.5)、(25.5±2.9) d,抗菌药物应用时间为(14.7±4.6)、(19.8±6.3) d,住院费用为(33826±3025)、(42043±4416)元,抗菌药物费用(7263±896)、(9704±912)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CRP、PCT在指导重症肺炎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中可以达到与常规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相当的效果,同时可以避免抗菌药物的过度应用,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负担。

    作者:林桂仪;汪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新指南建议的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与疗效及肾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对新指南建议的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与临床疗效及肾功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感染的患者78例,检测万古霉素的血药谷浓度,定期监测肾功能,对疗效进行评价,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78例患者中,有56例(71.79%)血药谷浓度为10~20 mg/L,临床总有效率为83.93%,3种谷浓度组(A组:5~10 mg/L,B组:10~15 mg/L,C组:15~20 mg/L)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中出现肾功能损伤的例数分别为0、2例(5.41%)、3例(15.79%),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敏感菌引起的重症感染的临床疗效较好,其血药谷浓度>15 mg/L并不能提高临床疗效,反而会引起肾功能损害,因此在使用中应密切监测血药浓度。

    作者:安洪亮;程敏;时友忠;欧宁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帕利哌酮缓释片联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难治性强迫障碍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作为增效剂治疗难治性强迫障碍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将59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9例,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3~6 mg)联合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对照组30例,单用SSRIs。疗程为8周。在治疗前与治疗后4、8周末,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 Y-BOCS)和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8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9.66%和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Y-BOCS评分为12.86±5.36,较治疗前(27.28±4.72)显著改善,且明显低于对照组(21.47±5.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微,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帕利哌酮缓释片联合SSRIs治疗难治性强迫症较单用SSRIs有效,且安全性相当。

    作者:战玉华;韩继阳;邵云;夏静;刘果;王旭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红景天提取液对大鼠心肌缺血预处理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红景天提取液对大鼠心肌缺血预处理后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红景天组,两组均经尾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红景天组尾静脉注射红景天提取液2 mL/( kg·d),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于缺血前及缺血预处理1周后,尾静脉取血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断头取心,以ELISA法测定大鼠缺血心肌组织受体胎肝激酶1(FLK-1)蛋白及 FLK-1a mRNA,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蛋白及 HIF-1a mRNA,缺血心肌组织中丙二醛( MDA)。结果与模型组及缺血预处理前比较,红景天组在缺血预处理1周后 FLK-1蛋白及 FLK-1 mRNA、HIF-1a蛋白及HIF-1a mRNA表达明显增强,CAT、SOD 活性提高,MDA 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景天提取液可提高预处理后FLK-1蛋白、HIF-1a蛋白、FLK-1 mRNA、HIF-1a mRNA表达及自由基清除酶活性,减轻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炎症反应,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对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家军;李龙珠;李贤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3-甲基腺嘌呤对急进高原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损伤的自噬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对急进高原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自噬水平及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 A~E组),在低氧氧舱环境下建立急进高原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损伤模型,用3-MA进行处理,肉眼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HE染色分析大鼠肠组织的损伤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的表达情况,RT-PCR方法检测LC-3、Beclin-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3-MA作用于缺氧大鼠肠上皮细胞后,肠组织的病理性损伤明显加重,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及其相关mRNA表达也显著降低,细胞自噬水平下降。结论3-MA可能通过降低细胞自噬水平加重急进高原缺氧肠上皮细胞损伤,细胞自噬可能是急进高原缺氧肠上皮细胞损伤过程中的重要保护因素之一。

    作者:郑晓凤;张久聪;邓尚新;王彬彬;周慧茹;杨永林;马强;张方信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强化胰岛素在大面积烧伤休克复苏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强化胰岛素对大面积烧伤休克患者复苏过程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老年大面积烧伤休克患者84例,男63例,女21例,烧伤总面积为30%~91%(48%±10.2%) TBSA,Ⅲ度面积为15%~45%(26%±10%) TBSA。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烧伤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短效胰岛素,治疗组给予强化胰岛素,疗程均为7d。记录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白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水平,检测血清尿素氮(BUN)水平、血肌酐(Cr)水平的变化情况及预后。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PG、2hPG、HbA1c、BMI、FINS、HOMA-IR、TNF-α、IL-6水平均下降(P<0.05),SFRP5水平升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3 d,两组Cr水平、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胰岛素不仅可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脂代谢,还通过影响IL-6、TNF-α、SFRP5等脂肪因子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应激状态下的高分解代谢,降低病死率。

    作者:刘志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预吸氧对椎管内麻醉下剖宫产新生儿脐血血气的影响

    目的:观察剖宫产椎管内麻醉中不同给氧方式对新生儿预防宫内乏氧的效果。方法选择实施择期剖宫产手术产妇90例,ASA Ⅰ或Ⅱ级,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随机分为鼻导管吸氧组( A组)、面罩吸氧组(B组)及不吸氧组(C组),每组30例。于胎儿娩出后抽取脐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测脐血乳酸值(Lac)、PaO2、PaCO2和pH值。结果与 C 组比较, A 组和 B 组的乳酸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aO2、PaCO2和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与B组比较,乳酸、PaO2、PaCO2和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导管吸氧和面罩吸氧两种方式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新生儿脐血中乳酸含量,从而有效预防胎儿宫内缺氧的发生。

    作者:邢雅君;李洋;董有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四氢黄连碱体内抗炎作用的研究

    目的:通过多种炎症模型观察四氢黄连碱的体内抗炎作用。方法采用由多种炎性介质参与的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以及小鼠内毒素休克模型,从整体上评价四氢黄连碱的体内抗炎作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四氢黄连碱高剂量组(21 mg/kg )、低剂量组(7 mg/kg)以及阳性药地塞米松组(5 m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30 min后,足跖皮下注射角叉菜胶,并分别在致炎前及致炎后1、2、3、4、5h测量大鼠足趾厚;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四氢黄连碱高剂量组(30 mg/kg)、低剂量组(10 mg/kg)以及阳性药地塞米松组(5 m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连续给药7 d,末次给药30 min后于小鼠右耳涂抹二甲苯,左耳为对照,l h后处死,取相同部位的耳片并称重;小鼠内毒素休克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组、四氢黄连碱高剂量组(30 mg/kg)以及低剂量组(10 mg/kg),阴性组和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给药后30 min,阴性组和四氢黄连碱组腹腔注射 LPS(20 mg/kg),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隔12 h记录1次小鼠的存亡情况,连续观察72 h。结果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模型中,四氢黄连碱可显著抑制大鼠足肿胀,高剂量组(21 mg/kg)对足肿胀的大抑制率达到77.82%,低剂量组(7 mg/kg)对足肿胀的大抑制率为62.39%,和阳性药地塞米松组(5 mg/kg,大抑制率80.54%)的作用相当;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中,四氢黄连碱可显著抑制小鼠的耳肿胀,其中高剂量组(30 mg/kg)对耳肿胀的抑制率达到74.03%,低剂量组(10 mg/kg)对耳肿胀的抑制率为53.93%,和阳性药地塞米松组(5 mg/kg,抑制率64.71%)的作用相当;四氢黄连碱可显著性提高内毒素休克小鼠的存活率,其中高剂量组(30 mg/kg)内毒素休克小鼠72 h内的存活率为70%,低剂量组(10 mg/kg)为40%,四氢黄连碱组的存活率与阴性组(3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氢黄连碱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内毒素休克作用,且抗炎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物质的渗出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有关。

    作者:黄慧敏;柯昌虎;陈琴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某院神经内科门急诊不合理用药处方的帕累托图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神经内科门诊用药情况,分析不合理用药的因素,为神经内科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不合理用药类型、药物类别进行帕累托图分析。不合理用药类型中累计构成比在0%~80%区间定义为主要因素;累计构成比在80%~90%区间定义为次要因素;累计构成比在90%~100%区间定义为一般因素。结果不合理用药类型中用法用量的累计构成比为69.4%。结论我院神经内科门诊用药的不合理用药问题主要集中在用法用量不适宜上。

    作者:高扬;崔琪;邢晓璇;姜德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有症状心肌桥患者药物治疗与心肌松解术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有症状心肌桥患者行药物治疗和心肌松解术两者间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心外科有明显心绞痛症状的住院患者共50例,且冠脉造影确诊为心肌桥,所有患者加拿大心功能分级( CCS)为Ⅱ~Ⅳ级,分为2组,其中一组行心肌桥松解术(治疗组),共26例患者;另一组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离子拮抗剂( CCB)类药物保守治疗(对照组),共24例患者。随访1年后,以心肌梗死、死亡、靶血管重构及CCS心绞痛评分>2分为观察终点事件。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包括性别、年龄、CCS分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变血管直径、压缩比例及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1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松解术对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预后明显好于药物保守治疗。

    作者:周朝元;付庆林;牛珊珊;张杰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神经外科住院患者感染的病原菌资料,并对其药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450例。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多,为331例,占73.56%,占前3位的分别是肺炎克雷伯杆菌79例,占17.56%;鲍曼不动杆菌75例,占16.67%;大肠埃希菌71例,占15.78%;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共108例,占24.0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多为46例,占10.22%;共分离出真菌11例,占2.44%。病原菌阳性标本中痰液多271例,占60.22%,其次是尿液87例,占19.33%;不同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敏感率不同。结论神经外科住院患者的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居前3位的分别是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及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球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临床上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达到良好的治疗及预防术后感染的目的。

    作者:褚月娇;刘丹;万小旭;王佳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地塞米松在周围神经阻滞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局部麻醉方法。地塞米松与局部麻醉药配伍可以延长局麻药的阻滞时间以及增强术后镇痛的作用,因此,地塞米松作为局麻药辅药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得到普及。然而,目前地塞米松在周围神经阻滞中作用的相关机制及毒副作用尚存在较大争议。现就地塞米松在周围神经阻滞中应用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高美慧;崔晓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海南类鼻疽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报告

    目的:了解海南类鼻疽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耐药性、治愈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45例类鼻疽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特征以及耐药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类鼻疽病在海南以散发为主,三亚及周边城镇发病率明显较高。好发于多雨的秋冬季节,接触疫水或土壤、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贫血、年龄>46岁等为易感因素。感染以败血症多见,肺部易受累,多伴有多种基础性疾病或危险因素。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达17.8%,对美罗培南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敏感。结论类鼻疽病在海南地区的流行趋势增加不容忽视,了解该病诊疗情况,尽早进行细菌培养尤其是血培养,选择敏感抗菌药物且足剂量、足疗程、个体化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赵梅;陈妮;陈如寿;林翀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阿魏酸钠联合坎地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分析阿魏酸钠联合坎地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联合治疗对糖尿病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8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坎地沙坦治疗,观察组予以阿魏酸钠联合坎地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 ACR)水平以及其他肾脏功能相关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ACR、血肌酐水平( Cr)、血清胱抑素C水平(CysC)、肾小球滤过率(eGFR)以及24 h尿蛋白(24 h UP)的变化率(ΔACR、ΔCr、ΔCysC、ΔeGFR、Δ24 h UP)。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CR、Cr、24 h UP显著降低(P<0.05),eGFR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ΔACR、ΔCr、ΔeGFR以及Δ24 h U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魏酸钠联合坎地沙坦显著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坎地沙坦。

    作者:王海军;李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更换电子邮箱通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省药学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