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降低我院住院药房退药率。方法按照PDCA管理法实施各项活动,应用查检表把握现状,亲和图分析退药率高的原因,采用鱼骨图探讨对策的拟定与实施,应用雷达图评价无形成果。结果住院药房退药率高的主要原因有医生未及时修改医嘱与患者用药依从性差等,针对以上原因,采取了将退药率纳入医院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建议医生查房后及时修改医嘱、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加强护士核对药品、降低药房断药率等措施。取得的有形成果:我院住院药房退药率由9.57%降至0.92%,形成了退药标准化流程和制度;无形成果:PDCA小组成员在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自信心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 PDCA管理模式的应用对降低我院住院药房退药率是可行的。
作者:张红梅;肖丽;朱淑华;郭秋实;孙智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比较EPO-β与EPO-α对肾性贫血的治疗效果及使用剂量。方法将13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所使用EPO不同分为EPO-β组(57例)和EPO-α组(82例),比较两组的血红蛋白、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甲状旁腺激素、EPO使用剂量及EPO指数等。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分布基本一致( P>0.05),两EPO-β、EPO-α组患者的铁蛋白(567 ng/mL vs.461 ng/mL)、转铁蛋白饱和度(28.0% vs.27.5%)、甲状旁腺激素(713 pg/mL vs.546 pg/m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PO-α组比较,EPO-β组的EPO周使用剂量(4894 U vs.10073 U)及EPO指数(15787 U/% vs.32493 U/%)更低(P<0.001)。结论在达到相同的血红蛋白水平的前提下,EPO-β的使用剂量明显小于EPO-α,可能减少大剂量使用EPO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作者:李彩凤;梁萌;许树根;沈淑琼;李娟;胡玉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测定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 THR)时,使50%患者达到满意麻醉效果的0.75%罗哌卡因( Rop)腰麻剂量( ED50)。方法 ASA Ⅰ~Ⅱ级、拟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CSEA)下行THR的老年患者21例,于L3-4间隙行CSEA穿刺操作,采用序贯法,即:给予参加试验的第1位患者0.75% Rop剂量为15 mg,如麻醉效果确切,则下一位患者剂量减低;如麻醉效果不佳,则下一位患者剂量增加。以相邻剂量的90%作为剂量的变化幅度。确切麻醉效果标准为10 min内感觉平面阻滞达到T10、Bromage达3分、手术开始切皮不痛、肌松满意。计算腰麻0.75% Rop的ED50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结果21例患者全部在 CSEA下完成手术。序贯试验结果为ED50=11.84 mg,其95% CI 10.76~13.00 mg。结论 ASA Ⅰ~Ⅱ级、65~75岁老年THR患者腰麻0.75% Rop的ED50为11.84 mg。
作者:时君;陈跃波;袁力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重症监护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入住ICU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咪达唑仑和右美托咪定进行镇静。监测两组患者镇静前后HR、RR、MAP、SpO2、VAS评分、Ramsay评分、达到镇静所需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镇静后,实验组的HR、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后,两组患者VAS评分、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达到镇静所需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呕吐、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重症监护患者有镇静作用,呕吐、谵妄发生率低。
作者:张玉辉;高亚坤;肖连波;周继梧;高海艳;杨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抗眩颗粒对小鼠耳廓细静脉及细动脉血管径的影响。方法取小鼠60只,随机均匀分为5组,分别灌服大、中、小剂量(15.2、7.6、3.8 g/kg)的抗眩颗粒混悬液( K1、K2、K3组)、养血清脑颗粒混悬液(3 g/kg,Y组)及等体积生理盐水(C组),1次/d给药,连续给药10 d。于后一次给药后1 h用水合氯醛将小鼠麻醉后固定于观察台上,将耳廓置于透射台上,用BZ-2000型微循环显微镜和微循环测量分析系统观察给药前小鼠耳廓细静脉、细动脉血管径的变化。尾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后观察小鼠耳廓细静脉、细动脉血管径的变化。结果用肾上腺素后2 min,各组小鼠耳廓细静脉血管径减小( C组、K2、K3组:P<0.01;Y组、K1组:P<0.05),Y组、K1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各抗眩颗粒组小鼠耳廓细动脉血管径显著减小(K1组:P<0.05;其他4组:P<0.01),C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眩颗粒可改善小鼠耳廓细静脉及细动脉血管径收缩。
作者:耿秀丽;赵京生;王希东;郝少君;李文俊;张正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我国质子泵抑制剂( PPI)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处方现状。方法数据来自《医院处方分析合作项目》2010-2013年全国六城市88家医院门诊和住院数据,每家医院每年随机抽取40 d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诊断和用药金额等项目,从中提取PPI与氯吡格雷联合使用的数据,用Foxpro 8.0数据库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中,氯吡格雷联合PPI所占比例:门诊患者为2.1%~3.6%,住院患者为16.1%~31.6%;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联合氯吡格雷的比例,由2010年的第1位和第2位,下降到2013年的第3位或第4位,而泮托拉唑、雷贝拉唑与氯吡格雷联合的比例逐渐上升到第1位或第2位;心内科、老干科、普通内科及神经内科4个科室,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联合氯吡格雷的比例较高。结论临床医生已随着相关治疗指南的更迭调整用药行为,关注到PPI与氯吡格雷药物相互作用会引发的心脏病风险,对重点科室应加强宣传教育,为患者优先选择相互作用影响小的药物,以保证治疗效果及兼顾规避用药风险。
作者:王海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托伐普坦对慢性重度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随访其半年内的死亡率。方法49例慢性重度心衰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托伐普坦分为托伐普坦组(观察组,31例)与常规治疗组(对照组,1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电解质、每日清晨体重及液体出入量,观察心功能的改善情况。心脏彩色多普勒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测定血清肾素( PRA)、血管紧张素Ⅱ( PRA)、醛固酮( ALD)、去甲肾上腺素( NE)、血清氮末端脑钠素原( NT-proBNP)水平及抗利尿激素( ADH)水平。随访患者半年内的死亡相关终点事件。结果治疗后,托伐普坦组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用药24 h内,托伐普坦组患者尿量明显增加,体重迅速降低(P<0.01),血清钠、氯浓度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托伐普坦组的LVEF值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托伐普坦组血清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降低(P<0.05)。随访6个月,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伐普坦可迅速改善心功能,纠正低钠低氯血症,抑制神经内分泌因子,且不增加死亡风险。
作者:段班燕;党书毅;蒋学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在椎间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在我院行椎间孔镜手术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组(D组)和局麻组( L组),每组40例。采用双盲法, D 组手术开始前10 min 静脉推注右美托咪定1μg/kg 和瑞芬太尼0.5μg/kg,随后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 kg·h)+瑞芬太尼0.05μg/( kg·min)。 L组常规手术前给予1%利多卡因局麻。记录给药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10 min 后(T2)、手术结束时(T3)、手术结束后30 min ( T4)的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呼吸频率( RR)的变化,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患者和手术医生的满意度;应用Ramsay评分评价患者的镇静效果,并调查患者和骨科医生的满意度。结果L组T2、T3时, HR、MAP 均明显升高( P <0.05);与 D 组比较, L 组镇静效果及医患满意度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应用于椎间孔镜手术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嵇海龙;陈惠裕;张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优化菌克软膏处方,提高质量稳定性。方法以外观性状、伸展性、离心、耐热及耐寒试验、含量为考察指标,对软膏剂的乳化剂进行筛选,对增稠剂的配比进行优化。结果选择复合乳化剂三乙醇胺+硬脂酸+十二烷基硫酸钠,白凡士林的用量为3%,十八醇用量为6%,液体石醋用量为6%,所制得乳膏质地均匀、细腻,色泽洁白;伸展性好,质量稳定,含量均匀。结论优化后的处方配伍合理,质量稳定,适合工业化生产。
作者:瞿发林;董文燊;邵留英;谈丽娜;宋新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丰富和完善传统药品定位标签的内容。方法在传统药品定位标签电子版中利用信息手段分别添加警示标识,并以问卷形式调查应用警示标志后,药师对设计合理性、降低差错率、加强用药风险防范等指标的满意度。结果药品定位标签和警示标识两者结合比传统药品定位标签起到更好的指示、警示作用。同时避免另外打印、粘贴警示标识等不必要的工作,制作简单,成本低廉。警示标识使用前后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定位标签下面添加警示标识用于实践工作,可降低调剂差错,加强药品用药风险防范,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罗利雄;汪延安;孙文武;陈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90只大鼠中,选择12只为假手术组,另78只经右侧翼腭动脉线栓 willis 环阻塞60 min 后再灌注60 min,反复3次,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术后7 d选择其中36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丹红A组、丹红B组。四组大鼠均采用尾静脉注射给药治疗,并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分别检测各组动物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质及VEGF mRNA、缺氧诱导因子-1a (HIF-1a)、HIF-1a mRNA、受体胎肝激酶1(FLK-1)、FLK-1 mRNA,脑组织TTC染色并测定脑梗死范围。结果治疗14 d后,丹红组VEGF蛋白质及VEGF mRNA、HIF-1a、HIF-1a mRNA、FLK-1、FLK-1 mRNA明显增高;TTC组织学检查显示,部分脑组织神经细胞溶合且排列紊乱,但脑梗死范围明显缩小。与模型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丹红A组、B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炎症反应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VEGF分泌、拮抗Ca2+内流、松弛脑血管平滑肌、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诱导缺血部位血管新生有关。
作者:李龙珠;刘家军;李贤玉;吴胜英;郭俐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克隆性疾病,可导致高钙血症、贫血、肾功能损伤、骨破坏等症状。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 MM占所有癌症的1%,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1]。近年来,随着治疗MM新药的不断问世, MM的治疗有了飞速的进展,各种治疗方案不断更新。2015年3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发布了多发性骨髓瘤的新诊疗指南,对于MM的检测项目、疗效标准、进展和复发MM的治疗均有所更新,特别是对于复发难治性MM的治疗更新成为本版指南的亮点。本文就此版指南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作者:孙颖;王慧涵;杨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推行品管圈活动,降低药物在审核、调配过程中的破损率。方法以自愿参与的方式,按照品管圈实施的十大步骤、七大手法进行活动。结果药物集中调配的破损率由改善前的0.028%降低至0.016%。结论通过在团队实行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参与者的管理能力,降低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物的破损率。
作者:周微;张杰;王锐;纪英博;李月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N2a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对阿尔茨海默病( AD)模型小鼠β淀粉样蛋白( Aβ)浓度及斑块聚集的抑制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AD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方法将多步离心提取的外泌体持续注入表达β淀粉样前体蛋白( APP)的小鼠脑内,一段时间后检测Aβ浓度、Aβ老年斑块的形成以及APP小鼠的突触活性。结果经过持续外泌体注射的APP小鼠,Aβ浓度显著降低(P<0.05),Aβ斑块的形成也显著降低(P<0.05),而突触灵活性显著提高(P<0.05)。结论 N2a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对APP小鼠Aβ的表达有显著抑制作用。
作者:吴焕成;梁海乾;孙洪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对丙戊酸钠( VPA)治疗癫疒间病例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并评价其疗效。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183例次服用丙戊酸钠的癫疒间患儿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1763例次(55.39%)丙戊酸钠血药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50~100μg/mL ),<50μg/mL 者1262例次(39.65%),>100μg/mL者158例次(4.96%)。结论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个体化差异大,其抗癫疒间的疗效、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作者:祝文兵;阳利龙;唐勇擘;田静;张晶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急性期的躯体化症状临床特征以及抗焦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主诉身体不适的2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将23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治疗组122例,对照组1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系统药物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黛力新治疗,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2、4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在1、2、4周时,SCL-90评分、HAMD 和 HAMA 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急性期的躯体化临床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涉及全身各个系统,抗焦虑药物治疗对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诉的缺血性脑卒中后急性期患者疗效肯定。
作者:潘先芳;王庆松;肖莉;彭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对脑出血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及凝血酶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2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64例)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64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及凝血酶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肿体积变化情况。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ADL评分,并统计治疗后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MBP、凝血酶水平、水肿体积、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MBP及凝血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肿体积均明显缩小,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7、15 d水肿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3个月,观察组患者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8%(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可有效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及凝血酶的浓度,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胡冰凌;周勇;刘强;李智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成方制剂中黄柏、关黄柏的混用现象。方法以黄柏、关黄柏、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为对照,与3批妇炎康片样品溶液点于同一块薄层板上,分别在两种不同的展开剂中展开,展开后,晾干,于365 nm紫外光下检视。结果在与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黄柏、关黄柏相应的位置上均呈现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结论采用两种展开系统同时进行展开,试验结果一致,验证了该品种的成方制剂中使用了关黄柏替代黄柏入药或二者同时入药的可能性。
作者:段立爽;单会娇;齐歆;杨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检索近年来国外有关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对有关他汀类药物导致患者疲倦和劳力性疲劳的报道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可导致疲劳这一新型不良反应。建议医护人员给予足够重视并采取恰当的防治措施,进一步研究其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机制,以确保他汀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王喆;李萌;朱小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哈蟆油中腺嘌呤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HPLC测定腺嘌呤含量,以Inertsil ODS-SP Extend C18(250 mm ×4.6 mm,5.0μm)为色谱柱,流动相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60 nm,柱温25℃,进样量10μL。以腺嘌呤为考察指标,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考察甲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哈蟆油腺嘌呤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腺嘌呤对照品进样量在17.73~110.33μg/mL呈良好线形关系,回归方程为Y=0.1045 X+0.1001,R2=0.9996,平均回收率为97.84%,RSD为1.76%(n=6)。佳提取工艺为甲醇浓度73%,提取时间68 min,提取温度61℃,哈蟆油得率为465.30μg/g。结论优选的哈蟆油腺嘌呤提取工艺简便、稳定。
作者:丁佳利;魏星鑫;任小凤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