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波;吴晓蕾;柴军;赵平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治疗中发挥药学服务的途径和方式,以改善治疗效果.方法 以1例住院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感染患者的诊治过程为例,根据支气管扩张症诊治指南,及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结果 临床药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药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药物治疗水平,促进合理用药.结论 临床药师在临床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和探索,对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感染进行合理处置.
作者:姚毅强;沈学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EICU严重脓毒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血必净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血必净治疗组在常规冶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冶疗后第7天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4/CD8比值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结果 治疗7 d后,两组患者免疫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血必净组CD3+、CD4+、CD4/CD8比值和IgG、IgA、IgM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 血必净能有效恢复严重脓毒症患者免疫稳态,阻止病情恶化,从而改善预后.
作者:王煜;刘伟;赵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用药差错的成因并寻求降低差错的对策.方法 针对药剂科用药差错登记、门诊用药咨询记录和护理部临床护理质量检查记录中的用药差错,按差错来源、出现差错人员的工作年限、差错后果或严重程度进行分类汇总.结果 191例用药差错来源于医师的106例,占55.50%;药师46例,占24.08%;护士31例,占16.23%;患者8例,占4.19%.按差错后果或严重程度分类,尚未出现错误97例,占50.79%;出现错误但未造成伤害88例,占46.07%;出现错误并造成伤害6例,占3.14%;未发生致死性错误.结论 建立良好的用药安全文化、及时分析用药差错的根源,并寻求解决办法、降低用药风险非常必要.
作者:张万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卡孕栓联合催产素或单独使用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300例足月妊娠产妇随机分为3组,A组于胎儿娩出后给予催产素肌注,B组给予卡孕栓舌下含服,C组给予卡孕栓舌下含服联合催产素肌注,记录三组产后2 h、24 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结果 C组产后出血率低于A、B组(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产后2 h、24 h出血量均少于A、B组(P<0.05);C组第三产程时间短于A、B组(P<0.05).结论 卡孕栓联合催产素预防产后出血效果优于单独用药,联合用药可有效缩短第三产程,降低产后出血率,改善母婴预后.
作者:兰杰军;钟秀萍;王芳艳;吴越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κ-阿片肽受体激动剂酒石酸布托啡诺用于分娩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80例产妇,均足月、头位、单胎,19~38岁,ASA Ⅰ~Ⅱ级,一般情况良好,自愿要求实施分娩镇痛.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按布托啡诺用药浓度的不同分为3组.A组:0.06%;B组:0.08%;C组:0.1%)和对照组(D组:不选择分娩镇痛,未经任何镇痛药物干预),每组20例.观察并记录VAS(视觉模拟镇痛)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不良反应,同时抽取母体外周静脉血和新生儿脐带动脉混合血检测布托啡诺血药浓度及β-内啡肽(β-EP)的浓度.结果 布托啡诺组VAS评分在整个产程进展中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组内比较,B、C组VAS评分低于A组(P<0.05);布托啡诺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布托啡诺组产妇镇静表现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A、B组镇静表现低于C组(P<0.05);布托啡诺组新生儿脐带动脉混合血的血药浓度明显低于母体静脉血的血药浓度(P<0.05);布托啡诺组外周静脉血β-EP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酒石酸布托啡诺因其独有的κ受体激动与μ受体拮抗作用,在完善镇痛的同时,避免了很多阿片类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0.08%布托啡诺用于静脉分娩镇痛,镇痛效果好,对母婴安全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研究.
作者:房先杰;彭艳红;陈新艳;牛世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依从性.方法 将20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缬沙坦口服,观察组患者接受缬沙坦氢氯噻嗪口服,疗程为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0% vs.81.0%,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缬沙坦相比,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为理想,且安全性好,患者治疗依从性高.
作者:李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对比观察丙泊酚和咪唑安定对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丙泊酚组100例,采用丙泊酚镇静治疗;咪唑安定组100例,采用咪唑安定镇静治疗.两组患者均先给予镇静诱导,再给予微量泵持续滴注,采用Ramsay分级标准对两组患者镇静效果进行评估,其中Ⅰ级为镇静不够,Ⅱ~Ⅴ级为佳镇静,Ⅵ级为镇静过度;观察患者用药期间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气指标的变化,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达到镇静目标时间、停用镇静剂至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患者镇静总费用及ICU住院时间.结果 丙泊酚组95例(95.00%)达佳镇静程度,咪唑安定组93例(93.00%)达佳镇静程度,两组镇静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有4例(0.04%)发生平均动脉压下降,在停药后15 min左右循环稳定;咪唑安定组未见明显循环、呼吸系统等指标变化.丙泊酚组达到镇静目标时间、停用镇静剂至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分别为(25.3±4.5)s、(23.4±4.5)min、(2.9±0.4)h,咪唑安定组分别为(45.5±6.7)s、(56.4±10.3)min、(6.2±1.2)h,前者均明显短于后者(P<0.05).丙泊酚组镇静费用明显高于咪唑安定组(P<0.05),两组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与咪唑安定均有显著的镇静效果,但丙泊酚起效快,咪唑安定镇静作用持续时间长,且丙泊酚价格相对较贵,临床上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
作者:胡碧蓉;张玲;金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氯胺酮对神经外科手术麻醉后痛觉缓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在我院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的63例脑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观察组在缝皮时给予氯胺酮.记录患者术后麻醉恢复情况如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记录苏醒期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Ramsay镇静程度分级对患者进行镇静程度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苏醒后疼痛水平进行评分.结果 观察组苏醒时间为(54.7±23.1)min,对照组苏醒时间为(55.8±27.3)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15%)与对照组(42.3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后15 min Ramsay分级(3.0±0.7)显著高于对照组(2.3±0.8)(P<0.05);观察组苏醒后15 min、1 h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可以明显缓解神经外科手术麻醉后的痛觉敏感,且不影响患者的拔管、苏醒时间,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卓先;陈瑶;柴平锋;秦龙;赵卫海;戴国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吡柔比星不同方法 膀胱内灌注对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7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灌注前少量饮水,均于术后1周开始行灌注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40 mg吡柔比星+80 mL蒸馏水进行膀胱内灌注治疗,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8周.对照组患者前8次灌注同观察组,在治疗8周以后每1个月行灌注治疗1次,连续治疗10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1年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年内膀胱癌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7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2年术后膀胱癌复发率为14.28%,对照组为11.43%,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6例(17.14%)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15例(42.86%)发生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吡柔比星进行为期8周的膀胱内灌注治疗,控制膀胱癌术后复发效果满意,而且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何非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术(RFA)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8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8例实施RFA治疗,B组50例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GSH,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变化.结果 两组完全损毁率及C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LT、AST及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FA联合GSH治疗肝癌可促进病灶清除,改善肝功能.
作者:胡刚;虞伟星;范晓松;陈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女,42岁,因焦虑抑郁状态于2012年6月25日口服米氮平30 mg,1次/d,1周后症状明显好转.7月26日来我院就诊,原头痛、头晕等躯体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不良反应仅诉轻度手足发胀感,体检无阳性体征,遂继续服用.1周后患者觉胃胀,对饮食无明显影响;双上肢难以形容不适感,对已改善的睡眠有影响;双下肢水肿,从双足起渐发展到腹股沟处,睡眠及卧床休息后减轻,站立及久坐后明显,症状持续.
作者:李坚;赵淑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近年来我院呼吸科药历的汇总分析,了解呼吸科病种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并总结用药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我院近年来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记录的80份药历,统计各年龄段分布的患者数、患病各病种的男女比例及年龄分布、药历中常用的药品种类、常见的不合理用药,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我院呼吸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多,且男性比例偏高;抗菌药物、祛痰平喘药物、中药注射剂以及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科使用频率较高;临床用药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使用情况.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临床药学工作,建立良好的监管机制,促使我院合理用药水平全面提高.
作者:张瑞芬;赵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葡萄糖酸锌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36例小儿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418例,对照组采用热毒宁注射液,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①联合组的大便性状恢复时间、大便次数以及平均治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②联合组的总有效率(90.9%)明显高于对照组(82.3%)(P<0.05);③联合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2%)明显低于对照组(17.7%)(P<0.05).结论 葡萄糖酸锌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效果明显,改善了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了小儿秋季腹泻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周国珍;寿淑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蓝科肤宁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急性阴囊潮湿(ASE)的临床疗效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将67例ASE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进行抗组胺治疗,治疗组34例给予蓝科肤宁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TH1/TH2比值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显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72.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及体征总评分(TSS)为(4.2±1.2)分,低于对照组的(5.8±1.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H1/TH2比值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蓝科肤宁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ASE,可有效缓解瘙痒、疼痛、糜烂症状,使TH1/TH2比值趋于平衡,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作者:雷振春;林京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温阳止泻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以及对其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感染轮状病毒并导致肠炎的2个月~3岁小儿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轮状病毒性肠炎西医治疗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一定剂量的温汤止泻散.对比两组患儿的腹泻时间、止泻疗效,测定心肌酶谱.结果 试验组患儿平均腹泻时间为(55±12)h,对照组为(102±15)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止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心肌酶谱的酶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止泻散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好,并能降低心肌酶谱的酶含量,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小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异氟烷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组),不阻断肝门血供;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肝脏缺血60 min,再灌注120 min;异氟烷预处理组(ISO组),ISO预处理30 min;环胞菌素A(CsA)+ISO组,CsA 50 mg/kg 腹腔内注射,30 min后同ISO组;CsA组,I/R前30 min CsA 50 mg/kg 腹腔内注射.各组大鼠于再灌注2 h后迅速断头处死,摘取肝组织分离线粒体,进行线粒体游离钙、MPTP含量检测.结果 线粒体游离Ca2+浓度I/R组明显高于S组和ISO组(P<0.05);而CsA+ISO组明显高于ISO组(P<0.05);CsA组与I/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R组ΔS值与S组和ISO组相比明显降低,即MPTP开放程度明显增加(P<0.05),I/R组与CsA组和CsA+ISO组ΔS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SO组相比,CsA+ISO组的ΔS值明显降低,即MPTP开放程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异氟烷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抑制MPTP开放,防止了线粒体Ca2+超载有关.
作者:沈洁;刘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多抗甘露聚糖肽胶囊对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共计19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98例与干预组10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炎、抗组胺等常规治疗.干预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抗甘露聚糖肽胶囊.采用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评估患者症状体征,评价其临床疗效;同时检测血清TNF-α与IgE水平.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81.6%,干预组总有效率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风团数目、瘙痒程度、UAS评分均有所下降(P<0.01),血清TNF-α与IgE水平降低(P<0.01),但干预组显现出更好的疗效(P<0.05).结论 多抗甘露聚糖肽胶囊通过降低体内的炎症介质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余晶晶;王玉;吴方毅;孟祖东;汪小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发生的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相关的白细胞减少病例,总结用药剂量、发生时间、不良反应症状及转归.结果 共收集与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相关的白细胞减少11例.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不良反应的中位数时间为用药后14 d,经过停药及对症治疗后所有患者在1周内恢复,中位数时间为3 d.结论 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可以引起白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其机制与免疫介导或骨髓抑制有关,停药并经对症治疗后可恢复.
作者:毛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双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63例急诊行PCI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受试组(83例)和对照组(80例).受试组PCI术前给予双倍负荷替罗非班,对照组PCI术前给予单倍负荷替罗非班,观察两组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术后30 d射血分数(EF),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及出血、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受试组与对照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组在进行PCI手术后即刻达TIMI 3级血流比例和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手术后30 d,受试组心脏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并且在PCI手术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行介入治疗时,使用双倍负荷剂量替罗非班,不仅可以改善术后TIMI血流,降低心血管事件,而且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作者:唐亮;屈晨;张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微创钻颅术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血肿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为降低脑血肿患者的残疾率及死亡率提供参考.方法 将82例脑血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0例,实施微创钻颅血肿清除术治疗;B组42例,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采用斯堪的纳维亚卒中表(SSS)及Barthel指数(BI)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及治疗效果.结果 B组总好转率为88.10%,高于A组的67.50%(P<0.05);B组血肿完全清除率为35.71%,高于A组的15.00%(P<0.05);B组治疗20 d后SSS评分、BI值为(35.62±8.57)分、(62.78±11.36),均高于A组的(26.69±8.84)分、(54.69±10.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钻颅术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血肿,可促进血肿清除,改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李剑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