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惠贞;林淑瑜;潘丹婷;杨昌云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2014年8期刊登的题目为“306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华法林抗凝护理”一文作者王秋静,页码:1067-1069,其作者单位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胸外科”更改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建立一种用水溶助长剂从酸藤果中提取摁贝素的方法。方法酸藤果经干燥,粉碎,加入异丙苯磺酸钠( NaCS)水溶液,搅拌,滤过。滤液加酸水稀释到小助溶浓度( MHC)以下,静置60 min使摁贝素沉淀,悬液离心分离富含摁贝素提取物。结果佳提取条件如下,提取温度:25~30℃,药材粉粒度:100目,水溶助长剂浓度:2.0 mol/L,搅拌提取时间:60 min。本法提取率>90%,摁贝素纯度>85%。结论采用本方法从酸藤果制备富含摁贝素提取物,方法简单,提取率高,NaCS可重复使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作者:曾宪彪;韦宝伟;韦桂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普伐他汀( Pravastatin,PV)是一种β-羟-β甲戊二酸单酰Co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目前作为调血脂药物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作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PV具有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保护肾脏、防治先兆子痫、免疫调节、防治复发性流产、防止或减少辐射引起的皮肤损伤等多种非调血脂作用(多效性作用)。本文就近年来PV多效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刘海霞;李全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Postoperation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指患者在手术及麻醉后出现的认知功能下降,在老年人群的发病率较高。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但普遍认为,年龄、手术以及麻醉是POC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证实,许多麻醉药物都能够提高POCD的发病率。 POCD还没有诊断的“金标准”,现在主要依靠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诊断,其中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和一系列神经心理试验是应用广泛的测试方法。
作者:程莉莉;范琳;董有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对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的不合理用药进行探讨,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ADR报表,统计出因不合理用药致药物不良反应的49份报表并对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9份涉及不合理用药的ADR报表中,不合理表现包括选药不当、过度用药、配伍不当、用药途径不当、溶媒量不当、滴速过快、剂量过大或不足,其中的6例典型案例患者用药均缺乏合理性。结论用药不合理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
作者:张春铜;刘杰;陈秀英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进行为期1年的PDCA循环科学质量管理,考察某院外科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某院2013年1-12月Ⅰ类切口手术病例611份,并与2012年数据进行对比,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考察PDCA循环管理的合理性。结果2013年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合理性明显改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46.55%下降至19.48%(P<0.05);人均抗菌药费用、抗菌药物占总药品费用、抗菌药物消耗量明显下降( P<0.05);药物选择及术前、术中、术后用药时间的不合理用药频次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P<0.05);在卫计委要求的7种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的Ⅰ类切口手术均控制在5%以下(冠脉造影术要求不用抗菌药物预防);基本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得到改善。结论通过PDCA循环管理,该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好转,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物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边原;肖洪涛;杨勇;吴越;李刚;龙恩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制备抗癫疒间肽纳米粒,并研究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选用聚乙二醇-聚乳酸-聚乙醇酸嵌段共聚物为载体,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抗癫疒间肽纳米粒,以包封率、载药量等指标优化制备工艺,并研究纳米粒体外释药性能。结果抗癫疒间肽纳米粒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100.2±2.45)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4.46±1.34)%和(4.73±0.32)%,体外释药呈现缓释和突释两个阶段,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建立的制备工艺简便可行,得到的抗癫疒间肽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粒径小,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
作者:王石健;王彬辉;章文红;张晓芬;吴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尼古丁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白介素( IL)-8表达的影响,及氟伐他汀对尼古丁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的干预作用,以及这一过程中核转录因子( NF)-κB的调节机制。方法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传代培养,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无血清DMEM培养基代替干预因素;尼古丁组: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100 nmol/L尼古丁孵育内皮细胞24 h;氟伐他汀组:在培养基中10-5 mol/L氟伐他汀孵育内皮细胞1 h后,100 nmol/L尼古丁孵育内皮细胞24 h;NF-κB抑制剂组:100μmol/L PDTC和100 nmol/L 尼古丁孵育内皮细胞24 h,收集细胞标本及培养液。 ELISA 法检测内皮细胞培养液中 IL-8的蛋白表达水平,TransAM(tm)NF-κBp50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NF-κB的活性。结果尼古丁组NF-κB活性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 P<0.05);氟伐他汀组NF-κB活性较尼古丁组显著下降( P<0.05)。 NF-κB抑制剂组较尼古丁组IL-8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氟伐他汀组较尼古丁组IL-8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尼古丁可通过激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NF-κB的活性,从而诱导IL-8的表达;氟伐他汀可拮抗尼古丁诱发的NF-κB的活化,抑制尼古丁诱导的IL-8的表达,还可拮抗尼古丁引起的内皮功能紊乱,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作者:胡翠竹;蔡冬梅;胡健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MEA与FLAG方案治疗难治性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 rrAML)的疗效及安全性,为rrAML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68例rrAML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4例,MEA组按照米托蒽醌+依托泊苷+阿糖胞苷方案化疗;FLAG组按照氟达拉滨+阿糖胞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化疗。1个疗程后评价两组化疗效果,并观察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组完全缓解( CR)者采用 MS-PCR、Methylight-PCR 检测ID4基因甲基化水平。结果 FLAG组总缓解率高于MEA组(P<0.05);FLAG组侵袭性真菌病、粒细胞缺乏发生率高于MEA组(P<0.05),粒细胞缺乏及发热持续时间长于MEA组(P<0.05);FLAG组CR患者ID4基因甲基化水平低于MEA组(P<0.05)。结论 FLAG方案治疗rrAML效果优于MEA方案,其机制可能与FLAG能提高地西他滨的去甲基化水平有关,但FLAG方案感染及骨髓抑制较严重,临床应进一步优化。
作者:章亮;周晖;陈小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单用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头孢噻肟与甲硝唑联合治疗腹腔内感染的成本—效果比。方法建立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头孢噻肟与甲硝唑联合治疗腹腔内感染的决策树模型,对三种治疗方案的成本与效果进行分析,对成本假设进行一维度敏感性分析。结果决策树成本—效果分析美罗培南治疗腹腔内感染的成本—效果比为8942.37元,增量成本—效果比为-387066.92元;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成本—效果比为4227.77元,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09511.09元;头孢噻肟与甲硝唑联合的成本—效果比为2929.74元,增量成本—效果比为0元。成本在敏感度分析的范围内如何变化,均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结论三种治疗方案治疗腹腔内感染,在不考虑病原菌敏感性的情况下,头孢噻肟与甲硝唑联合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大于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为优势方案,具有更大的经济学效益。
作者:朱玲;童荣生;龙恩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药师是专业的健康服务者,应着手开展对公众的药学服务而不仅仅是调配药品。由于药师的作用越来越偏重于药学服务,对药师参与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负责药物治疗效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作为门诊咨询药师,阐述药师在参与患者教育个体化中的实践与管理。无论是对癌痛、哮喘还是癫疒间患者,教育和管理的模式是相同的,让患者认识自身疾病以及用药的重要性,向患者发放用药教育材料,对患者疾病控制状况进行评估,开展个体化用药指导。药师通过参与患者教育个体化的实践与管理,探索为患者提供优质药学服务新模式,不仅对患者的药物治疗结果负责,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另外,药师还可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成就感。
作者:王海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硒酵母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C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T2DM患者,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60例,予以常规降糖等正规治疗措施)和治疗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硒酵母片治疗,至少应用3个月)。治疗1年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空腹C肽水平、餐后2hC肽、餐后2hC肽较空腹C肽倍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PPG)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别评估硒酵母疗程与空腹C肽水平、餐后2hC肽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空腹C肽水平、餐后2hC肽、HbA1c、FPG与PPG显著改善(P<0.05),而两组餐后2hC肽较空腹C肽倍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硒酵母疗程与空腹C肽水平(r=0.613, P=0.021)、餐后2hC肽(r=0.574, P=0.038)均存在正相关。结论硒酵母可提高T2DM患者空腹及餐后2hC肽水平,改善血糖控制程度。
作者:张高芝;黄晓燕;林宏献;吴玉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诊科药嘱相关问题及对策。方法对2013年下半年用药医嘱中的隐患进行分析,发现造成药嘱隐患的原因,寻找消除药嘱隐患的对策。结果隐患药嘱与医生对药物作用、用法、剂量不熟悉,药局人员缺乏责任心有着直接的关系。结论加强护理工作中的核对环节,对轮转医生加强培训,加强药局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对临床医护人员加强相关培训,可以减少药嘱相关隐患,从而减少用药错误。
作者:姜艳;李素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戈舍瑞林联合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前及围绝经期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选择我科2008-2012年采用戈舍瑞林联合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前及围绝经期激素受体阳性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20例。戈舍瑞林3.6 mg皮下注射,4周1次;依西美坦25 mg,1次/d口服。研究终点为:临床缓解( CB)、客观缓解率( ORR)、无进展生存期( PFS)、总生存( OS)和毒性反应。结果1例患者达到CR,5例患者达到PR,9例患者达到SD,其中6例SD≥6个月,5例患者达到PD。中位PFS为12.3个月(3~62个月),中位OS为40个月(3~72个月)。 ORR为30%,CB为60%。戈舍瑞林联合依西美坦及作为一线解救治疗的PFS高于作为二线解救治疗(P=0.012)。无内脏转移患者的PFS高于内脏转移的患者(P=0.025),未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戈舍瑞林联合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前及围绝经期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确切,耐受性良好,可以作为绝经前及围绝经期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理想选择。
作者:刘洋;田欣;吴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甲巯咪唑与丙基硫氧嘧啶对甲亢继发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影响,为临床甲亢继发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来我科住院治疗的46例甲亢继发骨质疏松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甲巯咪唑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丙基硫氧嘧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钙( Ca)、血镁( Mg)、血磷( P)、血碱性磷酸酶( ALP)、24 h尿钙( UCa)变化;于治疗前后测量患者腰椎、股骨颈骨密度( BMD),分析甲巯咪唑与丙基硫氧嘧啶对甲亢继发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影响;并比较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 h UC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a、P、AL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巯咪唑和丙基硫氧嘧啶均可以改善甲亢继发骨质疏松患者的骨代谢状态,但甲巯咪唑升高患者骨密度的作用更明显,且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作者:项旻;曾伟伟;叶成夫;黄贤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的有效成分2-羟基-3-甲基蒽醌诱导人白血病细胞HL-60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以HL-60细胞作为体外细胞模型,当作用时间分别为0、24、48及72 h 时,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技术、Annexin V 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HL-60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Smac、cIAP1/2、XI-AP等蛋白的表达。结果作用24 h 时,即可引起HL-60细胞发生凋亡,HL-60细胞凋亡百分率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 XIAP 和cIAP1/2表达逐渐下降,而Smac表达逐渐增加。结论白花蛇舌草的有效成分2-羟基-3-甲基蒽醌能够诱导HL-60细胞凋亡,XIAP信号通路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阚亮;李铁军;何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硫化氢对老龄急性脑梗死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青岛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提供)68只,月龄18~20个月,体重500~7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4组(n=17):对照组( C组)、模型组( M组)、NaHS组( N组)和生理盐水组( S组)。 N组于制作模型前25 min给予大鼠腹腔注射H2 S外源性供体NaHS(14μmol/kg);S组于制作模型前25 min给予大鼠腹腔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不行任何处理。采用线栓法致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致急性脑梗死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M组、N组和S组急性脑梗死后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T2、T3、T4各点血清S-100β及NSE浓度明显升高( P<0.05);与M组比较,N组急性脑梗死后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多,T2、T3、T4各点血清S-100β及NSE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N组比较,S组急性脑梗死后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T2、T3、T4各点血清S-100β及NSE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第1天比较,M组、N组和S组各组第2~5天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与T1比较,M组、N组和S组T2、T3、T4各点血清S-100β及NSE浓度升高(P<0.05)。结论硫化氢可减轻急性脑梗死后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S-100β和NSE浓度有关。
作者:刘志成;章以杰;宋晓丽;夏连春;常国江;刘涛;林俊;田苗苗;王彬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药学服务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比较我院药学服务对呼吸内科2013年1-10月诊断COPD患者54例(对照组)和55例(干预组)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显著提高(P<0.05),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P<0.05),患者满意度较高(P<0.05),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分值较低,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COPD患者进行规范化的药学服务,可改善COPD患者的健康状况。
作者:马海明;凡炼炼;朱昆;周慧琴;顾福莉;刘玉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咪唑斯汀联合生理性海水喷雾治疗间歇性变应性鼻炎( AR)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间歇性变应性鼻炎患者2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2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西替利嗪口服,10 mg/d;治疗组患者则给予咪唑斯汀联合生理性海水喷雾治疗,其中咪唑斯汀口服,10 mg/d,生理性海水8喷/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治疗前后AR症状、体征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医学结局研究简表36项健康调查评分(SF-3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指标等。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14.17%、72.50%,治疗组分别为80.83%、99.17%,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AR症状和体征积分分别为(4.35±0.85)分、(1.32±0.47)分,治疗组分别为(1.86±0.33)分、(0.64±0.21)分;两组患者治疗后AR症状和体征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和SF-36评分分别为(8.60±2.96)分、(659.74±130.48)分,治疗组分别为(5.31±2.77)分、(751.87±143.60)分,两组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炎性因子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唑斯汀联合生理性海水喷雾治疗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作者:王琼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在AECOPD抗感染治疗中监测PCT的价值。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研究组为PCT指导组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共纳入6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以血清PCT含量0.25μg/L作为启用或停用抗菌药物的截断点可显著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而且与常规治疗比较,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以血清PCT含量0.25μg/L作为AECOPD患者启用或停用抗菌药物的截断点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延鸿;朱怀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