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美托咪定对内毒素血症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于冬梅;张铁铮;周锦;陈克研;曹惠鹃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 内毒素, 急性肾损伤
摘要: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内毒素血症大鼠急性肾损伤的影响.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内毒素组(L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6只.C组持续泵注生理盐水;L组静脉注射脂多糖LPS 5 mg/kg;D组静脉注射LPS 5 mg/kg后,先给予负荷量的右美托咪定7μg/kg,15 min后以5μg/(kg·h)持续泵注.各组均观察6h,取外周血和肾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含量变化;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含量;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C组相比,L组和D组的血清TNF-α、IL-1β、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D组的血清TNF-α、IL-1β、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均显著低于L组(P<0.05);D组的肾组织病理学变化较L组有所减轻.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减轻脓毒血症引起的肾组织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阿霉素诱导小鼠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病模型的研究

    目的 观察阿霉素诱导小鼠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发生的过程,为未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给BALB/c小鼠尾静脉一次性注射阿霉素,按10 mg/kg给予,动态观察阿霉素注射后1、2、4、6周尿蛋白、血生化及光镜、电镜下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从第1周开始尿蛋白增加,第2周达高峰,4、6周与2周相比稍有下降;血清白蛋白(ALB)于第1周开始下降(P<0.01),2周达低值,4、6周较2周稍升高.光镜下,第1周肾小球无明显变化,肾小管可见蛋白管型;第2周部分肾小球可见节段性硬化,肾小管蛋白管型增多,较易见到;第4、6周可见50%以上肾小球中出现节段性硬化,肾小管扩张明显,可见大量蛋白管型及局部间质纤维化.电镜下,第1周偶可见足突融合,第2周足突融合更广泛,第4、6周出现足突融合变形,体积变大,胞质中微丝增多,并出现囊泡及包涵体,毛细血管袢闭塞,充血,大量红细胞填塞,内皮细胞孔消失,基底膜正常.结论 单次BALB/c小鼠鼠尾静脉注射10 mg/kg阿霉素,可成功诱导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模型.

    作者:刘娜;王艳秋;杜丰;边晓慧;孙广萍;张蓓茹;周光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单纯罗哌卡因用于第一产程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产妇第一产程潜伏期单纯使用罗哌卡因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以评价该给药方案和给药时机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90例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初产孕妇,ASA Ⅰ~Ⅱ级,排除自然分娩及硬膜外麻醉禁忌证,随机分为3组.潜伏期A组(LA组)及潜伏期B组(LB组)均在产妇进入产程、宫口开大<3 cm时开始镇痛,活跃期组(A组)在宫口≥3 cm时开始镇痛.三组均给予负荷剂量0.125%罗哌卡因8 mL+ PCEA自控镇痛.其中PCEA设定如下,LA组:整个第一产程药物为0.125%罗哌卡因,背景剂量8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LB组:除PCEA药物为0.1%罗哌卡因外,其余设置与LA组完全相同.A组设置与LA组完全相同.观察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及运动神经阻滞分级,记录产妇产后不良反应,对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结果 三组镇痛后VAS评分均降低,三组镇痛后5、15、25 min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组、LB组在镇痛即刻及潜伏期(宫口开大3 cm即刻)时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宫口开全时LA组及A组VAS评分均低于LB组(P<0.05),同时此时间点LA组及A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运动神经阻滞分级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组下肢麻木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程、缩宫素使用、器械助产及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组产妇镇痛满意度略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第一产程潜伏期单独使用0.125%罗哌卡因进行分娩镇痛不影响产程进展,效果满意.

    作者:邱鹏;刘坤;董有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ASE浓度

    目的 建立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亮菌甲素琥珀酸单酯(ASE)的方法.方法 ZorbaxSB-C18色谱柱(30 mm ×2.1 mm,3.5 μm),流动相:甲醇-20 mM乙酸铵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0.4 mL/min.以补骨脂甲素为内标,在负离子模式下,采用选择离子监测(SIM)方式,监测离子对分别为m/z333→233和m/z 323→221.结果 ASE LC-MS/MS法的低检测浓度为0.5 ng/mL,在0.01 ~ 10.0μg/mL(r =0.9914)内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下ASE日内精密度RSD分别为2.18% ~5.62%,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4.72% ~6.23%.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3.2%~109.2%.结论 本试验建立的方法准确、快速、简便,适用于ASE体内血药浓度和生物等效性的测定.

    作者:朱军;陈琴华;熊琳;余飞;李梦颖;李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硼替佐米对大鼠肾移植AMR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硼替佐米对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输血致敏法构建大鼠肾移植AMR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静脉注射硼替佐米,研究其对移植肾功能和病理损害的保护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供体特异性抗体(DSA)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肾C4d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CD68表达以反映巨噬细胞的浸润.结果 硼替佐米可以明显改善肾移植AMR大鼠移植肾功能(P<0.05),减轻移植肾病理损害.硼替佐米显著降低大鼠肾移植AMR模型血清中IgM、IgG2b和IgG2c等DSA亚型的水平(P<0.05),同时抑制移植肾组织中C4d的表达和巨噬细胞浸润.结论 硼替佐米对肾移植AMR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受体DSA产生及减少移植肾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有关.

    作者:黄耿文;丁翔;雷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小儿上消化道内镜术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目的 探讨门诊对小儿行上消化道内镜术时,复合少量芬太尼、丙泊酚静脉诱导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 观察47例ASA Ⅰ级拟行无痛胃镜检查的门诊患儿,首先均静推芬太尼1μg/kg,5min后再按1 mg/(kg· min)的速度静脉泵注丙泊酚.丙泊酚的起始诱导剂量为2 mg/kg,根据麻醉诱导是否能满足检查需要,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减少或增加0.5 mg/kg丙泊酚,确定下一位患儿的诱导剂量.如出现眼睑反射未消失,下颌紧闭,牙垫,胃镜导管不能置入或置入时患儿有明显体动,出现呛咳及喉痉挛阳性反应,下例患儿丙泊酚诱导剂量增加0.5 mg/kg,若能满足检查需要未出现阳性反应,则下例患儿丙泊酚诱导剂量减少0.5 mg/kg.结果 Probit 分析表明,小儿在胃镜检查时复合1 μg/kg芬太尼,丙泊酚诱导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为4.2 mg/kg(95% CI:3.9 ~4.7 mg/kg),95%的有效剂量(ED95)为5.7 mg/kg(95%CI:5.2 ~ 6.3 mg/kg).结论 复合1μg/kg芬太尼时,能使50%的儿童满足无痛胃镜检查的丙泊酚静脉诱导剂量为4.2 mg/kg,使95%的儿童满足无痛胃镜检查的诱导剂量为5.7 mg/kg.

    作者:汪莉;何旋;柳璐;向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小剂量芬太尼用于PICU气管插管患儿镇痛的有效剂量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90% PICU气管插管患儿(ED90)有效止痛的芬太尼推注剂量.方法 应用行为疼痛量表(Behavioural Pain Scale,BPS)从移动到侧卧位期间进行疼痛评估.纳入BPS评分达到3或4分、入住PICU 48 h内Ramsay评分为3~5分的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患儿.在72 h连续侧卧位研究期间,采用BPS量表评价推注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每次翻身侧卧位直到BPS评分为3~4分,芬太尼剂量从0开始按比例升高.收集患儿的Ramsay评分、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结果 共纳入25例患儿,进行超过6个月的研究.ED90芬太尼的推注剂量是0.15 μg/kg,之后40%的患儿BPS量表评分增加.结论 治疗5d内,90%的患儿镇静有效剂量为0.15 μg/kg,无不良反应.经常定期给予PICU患儿急性疼痛评估、预防性推注0.15 μg/kg芬太尼可以镇痛,并且可指导医生如何应用低有效剂量的镇痛药和麻醉药,达到充分镇静止痛的目的,但是应根据不同患儿的病情调整相应剂量.

    作者:翁志媛;张又祥;肖雪;罗梅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喹硫平两种剂量快速加量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两种剂量喹硫平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入院治疗的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按数字表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首次使用喹硫平200 mg/d,以后每天增加200 mg,4d内剂量达到600 mg/d.观察组喹硫平首剂100 mg/d,以后每天增加100 mg/d,7d内使用剂量达到600 mg/d.4周后,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4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2%和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 喹硫平100 mg/d快速加量治疗急性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白芍总苷对NAFLD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白芍总苷对NAFLD模型大鼠肝脏保护的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40只.高脂饲料喂养建模后,模型组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非诺贝特组、白芍总苷高剂量组、白芍总苷低剂量组各10只.连续灌胃给药4周后,测定大鼠血清中ALT、AST、GST、SOD和GSH-PX酶的活性及MDA含量;测定血清中IL-1、TNF-α和TGF-β的水平;各组取肝脏做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学病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AFLD模型对照组大鼠ALT、AST、GST活性和IL-1、TNF-α、TGF-β含量显著升高,经非诺贝特和白芍总苷干预后,模型组大鼠的ALT、AST、GST活性和IL-1、TNF-α、TGF-β含量均降低回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ALFD模型大鼠SOD、GSH-PX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干预治疗后,模型组大鼠SOD、GSH-PX活性大大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白芍总苷对高脂引起的NAFLD模型大鼠有肝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异常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作者:金国贤;张文;孙伟娟;程程;刘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卡马西平致重症药疹一例并文献复习

    0 引言卡马西平临床主要用于癫(间)、周围神经痛等的治疗.近年来,随着卡马西平适应证的增加,如用于控制酒精戒断、改善耳鸣、失眠、头痛及抗利尿等.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亦升高,常见的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头晕、头痛、共济失调、嗜睡、疲劳、复视)、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及皮肤过敏反应等[1].其中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药疹,且其发生率逐渐增高[2-3].但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比较少见[1,4-9],伴变态反应性口炎及肝功能损害的更是少见.以下结合我院1例服用卡马西平并右旋布洛芬胶囊后出现重症药疹的特殊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探讨该患者出现药疹的可能机制,以便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李波;姜黎;尚天琼;杨漾;蔡亚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右美托咪定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脾脏及胸腺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及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对内毒素诱导感染性休克大鼠细胞免疫的作用.方法 选取12周龄雄性Walse大鼠18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S组)、内毒素组(E组)和右美托咪定治疗组(D组),每组6只.S组静脉推注1.0 mL/kg 0.9%生理盐水后,持续泵入同浓度的生理盐水,E组、D组均采用静脉注射内毒素(LPS)建立感染性休克大鼠模型,D组在注射内毒素后持续微泵右美托咪定.持续监测心率(HR)、呼吸、有创动脉血压(ABP)及平均动脉压(MAP),用药后0.5、1、2、3、4、6h检测血清中IL-4(白介素-4)、IL-10、IFN-γ(γ干扰素)和IL-2的浓度,6h后处死大鼠,检测大鼠脾脏及胸腺caspase-3、caspase-8、caspase-9活性,测定淋巴细胞凋亡情况及Th1/Th2.结果 ①与S组相比,E组、D组大鼠血清的抗炎因子IL-4、IL-10和促炎因子IFN-γ、IL-2均显著提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E组的IL-4、IL-10水平降低,IFN-γ、IL-2水平升高;D组IL-4、IL-10水平升高,IFN-γ、IL-2水平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E组相比,D组大鼠脾脏及胸腺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及淋巴细胞凋亡的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D组大鼠脾脏及胸腺Th1/Th2比率均显著高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对感染性休克大鼠具有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有利于改善预后.

    作者:姬斌;秦培顺;南洋;黄葱葱;李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肾功能衰竭患者泮托拉唑钠超说明书用药分析

    目的 探讨泮托拉唑钠在肾功能衰竭患者中超说明书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通过对1例肾功能衰竭患者使用泮托拉唑钠过程的具体分析,评价泮托拉唑钠在该类患者中超剂量使用的科学性.结果 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泮托拉唑钠在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的超剂量使用.结论 应建立泮托拉唑钠在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合理用药指南,加强用药干预,以改善其不合理使用现状.

    作者:杜慧;徐丽婷;孙爱军;任俊;刘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加兰他敏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加兰他敏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方法 将68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给予加兰他敏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照组35例,给予加兰他敏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的评分.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HDS、MoCA评分为23.01±2.92、23.42±2.69,较治疗前明显升高,ADL评分为23.82±9.0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HDS、MoCA、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加兰他敏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比单一用加兰他敏治疗效果好,且安全性高.

    作者:洪沪津;何丽洁;叶鑫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右美托咪定对内毒素血症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内毒素血症大鼠急性肾损伤的影响.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内毒素组(L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6只.C组持续泵注生理盐水;L组静脉注射脂多糖LPS 5 mg/kg;D组静脉注射LPS 5 mg/kg后,先给予负荷量的右美托咪定7μg/kg,15 min后以5μg/(kg·h)持续泵注.各组均观察6h,取外周血和肾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含量变化;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含量;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C组相比,L组和D组的血清TNF-α、IL-1β、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D组的血清TNF-α、IL-1β、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均显著低于L组(P<0.05);D组的肾组织病理学变化较L组有所减轻.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减轻脓毒血症引起的肾组织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于冬梅;张铁铮;周锦;陈克研;曹惠鹃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乳腺增生丸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 对乳腺增生丸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同时鉴别乳腺增生丸中鸡血藤、当归、蒲公英3味药材.采用HPLC法三波长同时测定乳腺增生丸中绿原酸、咖啡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和丹酚酸B的含量.色谱柱C18(4.6 mm ×250 mm,5μm);以乙腈-水(含0.1%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为320 nm,芍药苷、芍药内酯苷为230 nm,丹酚酸B为280 nm;柱温35℃;进样量20 μL.结果 薄层色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绿原酸、咖啡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丹酚酸B分别在10.0 ~70.0、20 ~140、55 ~385、42 ~294、10.0 ~ 75.0、250 ~1 75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RSD分别为100.5%、5.9%,100.2%、3.8%,101.2%、1.4%,99.9%、5.1%,100.6%、1.9%,99.8%、3.7%.结论 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能有效控制乳腺增生丸的药品质量,为完善和提高乳腺增生丸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

    作者:徐英宏;张娴;齐军;杨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一例肾功能损害患者使用地高辛的药学监护

    目的 探讨肾功能损害患者使用地高辛时的药学监护内容.方法 对1例使用地高辛的肾功能损害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根据肾功能进行剂量调整,监测电解质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提出药学监护中需要关注的相关药学信息要点.结果 建立个体化用药监护计划及处理措施,解决了药物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药物治疗中潜在的风险.结论 通过实施个体化的药学监护可降低地高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朱勤;陆小儿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异烟肼、吡嗪酰胺浓度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异烟肼(INH)和吡嗪酰胺(PZA)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检测条件:色谱柱为岛津C18色谱柱(CLC-ODS 6 mm×150 mm),流动相为0.05 mmol/L磷酸二氢钾(pH=5.6)∶乙腈=96∶4,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68 nm.结果 线性范围:INH为0.3 ~ 19.2 mg/L(r =0.999 5),PZA为0.3~ 19.2 mg/L(r =0.999 6),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两种药物的日内、日间RSD及回收率、稳定性均符合要求.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无干扰,满足人体血药浓度监测的需要.

    作者:陆磊;王洁;丁红梓;周秋云;钱智磊;张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药用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凝胶剂作为一种新型制剂,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制剂领域研究的热点.通过查阅近年相关文献,本文就凝胶剂的特点与分类、处方组成与优化、质量评价、毒性及刺激性评价、临床应用等进行全面介绍,旨在为今后更好地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该新型制剂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马维娜;谷福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利福平降低硝苯地平降压效果的案例分析

    目的 探讨利福平与硝苯地平的药物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及相关文献,对1例伴高血压的肺结核病例的用药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利福平可引起硝苯地平血药浓度降低,可能与利福平对CYP3 A4的诱导作用有关.结论 临床医师应该加强对利福平药物相互作用的观察和研究,以促进抗结核药物的合理应用.

    作者:陈旭丽;王金明;杨赛成;王石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六例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 观察我院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 对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各科室使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致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发生ADR主要累及皮肤、神经及消化系统.结论 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应引起重视,做到辩证和个体化给药,尽量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作者:朱昆;马海明;尹鹏;刘玉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甲巯咪唑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

    目的 探讨并分析甲巯咪唑严重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类型及处理对策,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甲巯咪唑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有关甲巯咪唑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对其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及处理对策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甲巯咪唑的严重不良反应以血液系统损害及肝损害为多见,另外可见皮肤损害、骨骼肌肉损害及内分泌异常等.结论 临床医药人员应重视甲巯咪唑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加强临床用药监测,防止和减少ADR的发生率,保证用药安全.

    作者:王晓虹;马建丽;罗艳;黄欣欣;刘京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

实用药物与临床杂志

主管:辽宁省卫生厅

主办:辽宁省药学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