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陈琴华;熊琳;余飞;李梦颖;李鹏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血浆中异烟肼和乙酰异烟肼的浓度.方法 色谱柱为Inertsil ODS-SP(4.6 mm×150 mm,5μm),以甲醇-0.05 mol/L磷酸二氢钾(三乙胺调pH=5.6)为流动相,柱温:40℃,流速:1.0 mL/min,进样体积:20 μL,检测波长:261 nm.结果 三组分在线性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 >0.99),日内、日间精密度RSD< 10%,平均回收率为80% ~ 120%.结论 本方法专属性好,样品处理简单,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作者:张亮;侯文洁;钱智磊;周秋云;丁红梓;王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门诊对小儿行上消化道内镜术时,复合少量芬太尼、丙泊酚静脉诱导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 观察47例ASA Ⅰ级拟行无痛胃镜检查的门诊患儿,首先均静推芬太尼1μg/kg,5min后再按1 mg/(kg· min)的速度静脉泵注丙泊酚.丙泊酚的起始诱导剂量为2 mg/kg,根据麻醉诱导是否能满足检查需要,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减少或增加0.5 mg/kg丙泊酚,确定下一位患儿的诱导剂量.如出现眼睑反射未消失,下颌紧闭,牙垫,胃镜导管不能置入或置入时患儿有明显体动,出现呛咳及喉痉挛阳性反应,下例患儿丙泊酚诱导剂量增加0.5 mg/kg,若能满足检查需要未出现阳性反应,则下例患儿丙泊酚诱导剂量减少0.5 mg/kg.结果 Probit 分析表明,小儿在胃镜检查时复合1 μg/kg芬太尼,丙泊酚诱导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为4.2 mg/kg(95% CI:3.9 ~4.7 mg/kg),95%的有效剂量(ED95)为5.7 mg/kg(95%CI:5.2 ~ 6.3 mg/kg).结论 复合1μg/kg芬太尼时,能使50%的儿童满足无痛胃镜检查的丙泊酚静脉诱导剂量为4.2 mg/kg,使95%的儿童满足无痛胃镜检查的诱导剂量为5.7 mg/kg.
作者:汪莉;何旋;柳璐;向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产妇第一产程潜伏期单纯使用罗哌卡因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以评价该给药方案和给药时机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90例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单胎足月初产孕妇,ASA Ⅰ~Ⅱ级,排除自然分娩及硬膜外麻醉禁忌证,随机分为3组.潜伏期A组(LA组)及潜伏期B组(LB组)均在产妇进入产程、宫口开大<3 cm时开始镇痛,活跃期组(A组)在宫口≥3 cm时开始镇痛.三组均给予负荷剂量0.125%罗哌卡因8 mL+ PCEA自控镇痛.其中PCEA设定如下,LA组:整个第一产程药物为0.125%罗哌卡因,背景剂量8 mL/h,PCA剂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LB组:除PCEA药物为0.1%罗哌卡因外,其余设置与LA组完全相同.A组设置与LA组完全相同.观察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及运动神经阻滞分级,记录产妇产后不良反应,对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结果 三组镇痛后VAS评分均降低,三组镇痛后5、15、25 min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组、LB组在镇痛即刻及潜伏期(宫口开大3 cm即刻)时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宫口开全时LA组及A组VAS评分均低于LB组(P<0.05),同时此时间点LA组及A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运动神经阻滞分级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组下肢麻木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程、缩宫素使用、器械助产及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组产妇镇痛满意度略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第一产程潜伏期单独使用0.125%罗哌卡因进行分娩镇痛不影响产程进展,效果满意.
作者:邱鹏;刘坤;董有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并分析甲巯咪唑严重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类型及处理对策,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甲巯咪唑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有关甲巯咪唑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对其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及处理对策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甲巯咪唑的严重不良反应以血液系统损害及肝损害为多见,另外可见皮肤损害、骨骼肌肉损害及内分泌异常等.结论 临床医药人员应重视甲巯咪唑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及处理对策,加强临床用药监测,防止和减少ADR的发生率,保证用药安全.
作者:王晓虹;马建丽;罗艳;黄欣欣;刘京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利福平与硝苯地平的药物相互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及相关文献,对1例伴高血压的肺结核病例的用药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利福平可引起硝苯地平血药浓度降低,可能与利福平对CYP3 A4的诱导作用有关.结论 临床医师应该加强对利福平药物相互作用的观察和研究,以促进抗结核药物的合理应用.
作者:陈旭丽;王金明;杨赛成;王石健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唑来膦酸注射液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的710例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唑来膦酸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以发热常见,发生率为95.07%,其次是低血钙、低血磷.全部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唑来膦酸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应积极给予退热治疗,并及时给予血钙、磷、钾、镁、铁、肌酐及血常规监测,以确保不良反应的平稳过渡.
作者:赵淑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b1(Ginsenoside Rb1,Rb1)对PDGF-BB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Rat aortic smooth muscle cells,RASMCs)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 免疫荧光法检测RASMCs的α-SM-actin.MTT法检测PDGF-BB(0、2、4、8、16、32 ng/mL组)诱导的RASMCs增殖效应和Rb1 (0、20、40、80 μg/mL组)对其增殖的抑制作用.AnnexinV/PI法检测Rb1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Rb1对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1ot检测细胞PCNA、CDK2、CyclinE、P53和P21的表达.采用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建造颈动脉内膜增生大鼠模型.将大鼠分成4组:正常组、损伤非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和高剂量治疗组.HE染色检测并计算颈动脉的内膜和管腔面积.免疫组化分析4组大鼠颈动脉内膜PCNA、P53和P21的表达.结果 RASMCs的纯度达(95±1.4)%.PDGF-BB诱导RASMCs增殖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Rb1抑制PDGF-BB诱导的RASMCs增殖具有剂量依赖性并能够抑制其PCNA的蛋白表达.Rb1对PDGF-BB诱导增殖的RASMCs的凋亡无明显作用(P>0.05),但是能够减少S期细胞,阻滞细胞于G0/G1期.Rb1能够上调RASMCs的P53和P21的表达,而下调CDK2和CyclinE表达.球囊损伤组大鼠的颈动脉内膜比其他各组厚(P<0.05),管腔较其他组窄(P<0.05).Rb1治疗后大鼠颈动脉内膜变薄,管腔变窄,PCNA的表达显著减少,而P21和P53表达增加.结论 Rb1能够在体外抑制PDGF-BB诱导的RASMCs增殖,体内同样能够抑制VSMCs的增殖.这与Rb1上调VSMCs的P53和P21表达明显相关.
作者:李蓉;钟益刚;钱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高碘诱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IT)动物模型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的变化.方法 选取NOD.H-2h4雌鼠饮0.005%碘化钠水,HE染色观察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并进行甲状腺炎症程度评分;测定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比例的变化;实时定量RT-PCR检测Foxp3 mRNA、IL-17 mRNA、RORγt mRNA表达水平.结果 NOD.H-2h4小鼠高碘饮水后,甲状腺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甲状腺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甲状腺相对重量及血清TgAb水平均较对照组小鼠明显升高(P<0.05).脾细胞中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所占比例和Foxp3mRN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叭);脾细胞中Th17细胞所占比例和IL-17 mRNA表达量、RORγt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NOD.H-2h4小鼠在高碘诱导发生甲状腺炎时,脾脏CD4+ 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Th1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作者:杨榕;范晨玲;毕美;宋西珠;李玉姝;单忠艳;滕卫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泮托拉唑钠在肾功能衰竭患者中超说明书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通过对1例肾功能衰竭患者使用泮托拉唑钠过程的具体分析,评价泮托拉唑钠在该类患者中超剂量使用的科学性.结果 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泮托拉唑钠在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的超剂量使用.结论 应建立泮托拉唑钠在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合理用药指南,加强用药干预,以改善其不合理使用现状.
作者:杜慧;徐丽婷;孙爱军;任俊;刘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以硝苯地平为模型药物,考察自制两亲性聚合物胶束的制剂学性质.方法 通过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法考察了胶束的外观、粒径,采用透析法考察体外释放.结果 胶束溶液为澄清透明液体,粒径20 ~ 60 nm,呈圆整球形,药物的释放与聚合物的组成有关.结论 胶束粒径分布均匀,聚合物的种类一定时,疏水链越长,聚合物胶束药物释放越慢.
作者:杨君;梁慧敏;丁平田;杨跃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肾功能损害患者使用地高辛时的药学监护内容.方法 对1例使用地高辛的肾功能损害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根据肾功能进行剂量调整,监测电解质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提出药学监护中需要关注的相关药学信息要点.结果 建立个体化用药监护计划及处理措施,解决了药物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药物治疗中潜在的风险.结论 通过实施个体化的药学监护可降低地高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朱勤;陆小儿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异烟肼(INH)和吡嗪酰胺(PZA)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检测条件:色谱柱为岛津C18色谱柱(CLC-ODS 6 mm×150 mm),流动相为0.05 mmol/L磷酸二氢钾(pH=5.6)∶乙腈=96∶4,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68 nm.结果 线性范围:INH为0.3 ~ 19.2 mg/L(r =0.999 5),PZA为0.3~ 19.2 mg/L(r =0.999 6),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两种药物的日内、日间RSD及回收率、稳定性均符合要求.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无干扰,满足人体血药浓度监测的需要.
作者:陆磊;王洁;丁红梓;周秋云;钱智磊;张亮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白芍总苷对NAFLD模型大鼠肝脏保护的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40只.高脂饲料喂养建模后,模型组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非诺贝特组、白芍总苷高剂量组、白芍总苷低剂量组各10只.连续灌胃给药4周后,测定大鼠血清中ALT、AST、GST、SOD和GSH-PX酶的活性及MDA含量;测定血清中IL-1、TNF-α和TGF-β的水平;各组取肝脏做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学病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AFLD模型对照组大鼠ALT、AST、GST活性和IL-1、TNF-α、TGF-β含量显著升高,经非诺贝特和白芍总苷干预后,模型组大鼠的ALT、AST、GST活性和IL-1、TNF-α、TGF-β含量均降低回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ALFD模型大鼠SOD、GSH-PX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干预治疗后,模型组大鼠SOD、GSH-PX活性大大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 白芍总苷对高脂引起的NAFLD模型大鼠有肝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异常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作者:金国贤;张文;孙伟娟;程程;刘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哮喘颗粒中苦杏仁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Agilent c18(250 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1%磷酸水(21∶79);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10 nm.结果 苦杏仁苷的线性范围为0.161 4 ~3.228 μg,r =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9.02%,RSD =0.81%.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苟小军;黄强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内毒素血症大鼠急性肾损伤的影响.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内毒素组(L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每组6只.C组持续泵注生理盐水;L组静脉注射脂多糖LPS 5 mg/kg;D组静脉注射LPS 5 mg/kg后,先给予负荷量的右美托咪定7μg/kg,15 min后以5μg/(kg·h)持续泵注.各组均观察6h,取外周血和肾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含量变化;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含量;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C组相比,L组和D组的血清TNF-α、IL-1β、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D组的血清TNF-α、IL-1β、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均显著低于L组(P<0.05);D组的肾组织病理学变化较L组有所减轻.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减轻脓毒血症引起的肾组织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于冬梅;张铁铮;周锦;陈克研;曹惠鹃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化浊通脉散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家兔的动脉硬化斑块中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指标表达的影响.方法 纯种新西兰雄性白兔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化浊通脉散组(C组)、西洛他唑组(D组)、通塞脉片组(E组),予高脂饮食及股动脉球囊扩张术建立ASO家兔模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测定药物干预后ICAM-1 mRNA在家兔股动脉标本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化浊通脉散可以显著降低动脉硬化斑块中ICAM-1阳性的表达率(P<0.01).结论 化浊通脉散具有保护动脉血管内膜、防治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生的作用.
作者:李慎贤;吴迪;程磊;陈苏宁;金钟太;胡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肾内科住院医嘱超说明书用药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在我院肾内科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的病历中,每月随机抽取20份,根据药品说明书内容,判断其是否为超说明书用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抽取的240份病例中,长期医嘱3 718条,超说明书用药医嘱684条,主要包括超适应证(16.0%)、超用法用量(3.8%)等.其中心血管系统药物超说明书用药比例为39.36%.结论 肾内科超说明书用药较为普遍,医疗过程中存在潜在风险,医院的相关工作人员、医生和药师均应加强重视,共同促进药物合理使用,避免和减少因超说明书用药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张晓荧;李艳娇;张四喜;肖旭;宋燕青 刊期: 2014年第12期
茉莉酸类属于植物激素,能介导植物对外界伤害和病原菌侵染做出的应激防御反应,并对哺乳类动物癌细胞表现出抗癌活性.茉莉酸甲酯(MJ)是天然茉莉酸类中有效的抗癌衍生物,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癌细胞死亡.茉莉酸类还具有引起基因表达异常等其他抗癌活性.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茉莉酸类作为抗癌药物的研究进展,对茉莉酸类的抗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简单介绍.
作者:杨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亮菌甲素琥珀酸单酯(ASE)的方法.方法 ZorbaxSB-C18色谱柱(30 mm ×2.1 mm,3.5 μm),流动相:甲醇-20 mM乙酸铵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0.4 mL/min.以补骨脂甲素为内标,在负离子模式下,采用选择离子监测(SIM)方式,监测离子对分别为m/z333→233和m/z 323→221.结果 ASE LC-MS/MS法的低检测浓度为0.5 ng/mL,在0.01 ~ 10.0μg/mL(r =0.9914)内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下ASE日内精密度RSD分别为2.18% ~5.62%,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4.72% ~6.23%.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3.2%~109.2%.结论 本试验建立的方法准确、快速、简便,适用于ASE体内血药浓度和生物等效性的测定.
作者:朱军;陈琴华;熊琳;余飞;李梦颖;李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目的 初步探讨90% PICU气管插管患儿(ED90)有效止痛的芬太尼推注剂量.方法 应用行为疼痛量表(Behavioural Pain Scale,BPS)从移动到侧卧位期间进行疼痛评估.纳入BPS评分达到3或4分、入住PICU 48 h内Ramsay评分为3~5分的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患儿.在72 h连续侧卧位研究期间,采用BPS量表评价推注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每次翻身侧卧位直到BPS评分为3~4分,芬太尼剂量从0开始按比例升高.收集患儿的Ramsay评分、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结果 共纳入25例患儿,进行超过6个月的研究.ED90芬太尼的推注剂量是0.15 μg/kg,之后40%的患儿BPS量表评分增加.结论 治疗5d内,90%的患儿镇静有效剂量为0.15 μg/kg,无不良反应.经常定期给予PICU患儿急性疼痛评估、预防性推注0.15 μg/kg芬太尼可以镇痛,并且可指导医生如何应用低有效剂量的镇痛药和麻醉药,达到充分镇静止痛的目的,但是应根据不同患儿的病情调整相应剂量.
作者:翁志媛;张又祥;肖雪;罗梅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