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山东省麻疹病毒流行株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王常银;徐爱强;宋立志;许青;朱贞;肖作奎;王敏;张燕;姬亦昕;许文波

关键词:麻疹病毒, H1基因型, 基因序列
摘要:目的 了解山东省1999~2005年麻疹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野病毒基因型别的分布和变异趋势.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分离的麻疹野病毒(36株)的核蛋白N基因C末端456个核苷酸片段扩增后进行序列分析,与中国H1基因型代表株、疫苗株(S191株)及世界卫生组织其它基因型代表株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并进行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分析.测定野病毒的血凝及血吸附特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捕获法检测IgM抗体.结果 36株麻疹野病毒均为H1基因型,其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6%~100.0%、96.0%~100.0%,在基因关系树上有两个大的分支,分为H1a、H1b两个基因亚型;与S191株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1.0%~91.4%、88.7%~89.4%.以H1a亚型为主,在基因关系树上有多个分支;H1b亚型相对弱势,但有两个大的分支(2000年、2005年).所有野病毒对敏感猴血球均无血凝及血吸附特性.结论 山东省1999~2005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为H1基因型,有H1a、H1b两个基因亚型.H1a是1999~2005年麻疹流行的优势基因亚型.曾在山东省分离到的A基因型、H1c基因亚型已被阻断.在流行过程中病毒未发现有较大变异,但野病毒间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呈现多个传播链的流行.病毒的多个传播链被阻断,同一病毒持续流行的情况大为减少.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相关文献
  • 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脊髓灰质炎发病情况

    尽管索马里已有3年未出现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但2005年复燃.2006年9月8日共确诊了215例脊灰,索马里的19个地区有14个地区被复燃.自2004年12月埃塞俄比亚脊灰复燃后,11个地区有4个地区被感染,共报告37例脊灰.

    作者:马丽莉;侯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青海省发生首例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患者,男,17岁,学生,2005年11月29日突然出现发热、头痛伴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当日在个体诊所按一般感冒给予治疗,未见好转.

    作者:赵建海;张永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流行性感冒病毒应急检测中缩减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时间的实验研究

    目的 在相同的敏感度与特异性条件下,进一步缩减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时间,为应急检测服务.方法 缩短荧光定量RT-PCR经典检测方法 中不同反应阶段的时间参数,并与经典方法 进行比较,考察改良方法 的检测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用经典方法 与缩短某些时间参数的改良方法 检测甲3型流感病毒,结果 其特异性与灵敏度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并可将检测时间缩短1h左右.结论 适当缩短经典荧光定量RT-PCR方法 中的逆转录、变性以及延伸时间后,灵敏度和特异性无显著影响,这对于突发疫情的应急检测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葛琼;龚黎明;卢亦愚;严菊英;茅海燕;周敏;李敏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S79株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不同代次的序列研究

    目的 观察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MuV)S79株各代病毒的蛋白基因在传代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化,对比S79株主代病毒(S79-1-3)、蚀斑纯化病毒(S79-1-P7-3③)及ME(Enders株)病毒的基因差异.方法 S79株主代病毒及蚀斑纯化病毒在原代鸡胚细胞(CEC)上连续传递12代,观察每代病毒培养特性及高变区SH基因序列,又选择其中的CEC5、6、10、15代,以及在鸡胚尿囊腔中传代的ME株病毒,测定各个主要基因序列(N、NS1/P、M、F及HN基因),对核苷酸序列和它相应的氨基酸序列以及基因差异进行计算机分析.结果 S79株主代病毒及其蚀斑纯化病毒在CEC上连续传递12代,其培养特性、致细胞病变(CPE)及病毒滴度基本稳定.S79株主代病毒及其蚀斑纯化病毒与ME株病毒同属A基因型.S79株疫苗各个代次之间高变区SH基因未见突变.S79株的5、6、10、15代病毒在各个主要基因区域有散在基因的有意义突变比例极低.S79-1-3中不同亚株之间的比例可能会随传代而发生变化,比较认为经过蚀斑纯化的S791-1P7-3③株在传代中较S79-1-3株更为稳定.结论 S79株病毒与文献报道的JL2株十分相似,经连续传代总体的核苷酸差异<0.5%.S79-1-3主代病毒在药典规定代次范围内甚为稳定.经纯化的各代S79病毒则更为稳定,从分子水平上提示其在CEC15代内都可作为工作代毒种使用.

    作者:杨文震;徐闻青;徐帆洪;王兵;陈志慧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百日咳疫苗

    尽管1999年公布的主要结论 是正确的,鉴于近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对1999年公布的百日咳疫苗的使用指南一些细节进行了修正.

    作者:马丽莉;侯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麻疹减毒活疫苗抗体衰减趋势的幂曲线模型拟合及抗体持久性预测研究

    目的 建立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MV)后抗体水平变化趋势的幂曲线模型,预测抗体水平的持久性,缩短接种MV后抗体免疫持久性的实际观察时间.方法 利用已追踪观察5年以上的资料,拟合接种MV后抗体水平变化趋势的幂曲线模型,与实测值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再用所拟合的模型来预测接种MV后抗体水平的持久性.结果 用幂曲线所拟合的模型为:Y=90.95X-0.61,决定系数R2=0.997,误差E=0.003;预测接种MV后第24年时的血凝抑制(HI)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为1∶2.87.结论 所拟合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适配性,预测接种MV免疫成功后的HI抗体可维持24年以上.

    作者:罗凤基;赵伟;张菁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北京市昌平区1999~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掌握北京市昌平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和调整麻疹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昌平区1999~2005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北京市昌平区1999~2005年麻疹发病496例,无死亡,年平均发病率11.41/10万,流动人口发病率是本区人口发病率的7.4倍,发病率呈总体上升趋势;麻疹病例男女比例为1∶0.6;发病居前3位的职业分别为散居儿童,工人、农民、民工和学生;2~5月发病人数占总病例数的77.62%;发病年龄呈双峰性,<2岁和20~34岁的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21.17%和38.91%.结论 北京市昌平区控制麻疹重点应以流动人口为主.

    作者:王秀云;许志涛;秦德良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预防接种服务的需要和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采用经济学原理对预防接种服务的现有需要、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并在进一步剖析影响因素和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预防接种服务需要、需求现状的建议措施.

    作者:郭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三起卡介苗误种处理时间间隔和不同药物局部封闭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索卡介苗误种后处理时间间隔和不同药物局部封闭的效果.方法 收集三起卡介苗误种处理时间间隔和不同药物局部封闭资料,对不同时间间隔和不同药物局部封闭的痊愈效果和溃疡或脓肿的形成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误种发生后到异烟肼封闭时间间隔为11h时,预防性治疗一疗程痊愈率为84%,溃疡或脓肿的形成率为16%;误种发生后到异烟肼封闭时间间隔为25h时,预防性治疗一疗程痊愈率为71%,溃疡或脓肿的形成率为29%.误种发生后到链霉素封闭时间间隔为4h,预防性治疗一疗程痊愈率为75%,溃疡或脓肿的形成率为25%.结论 卡介苗误种处理的效果和预后取决于自误种发生后到药物封闭时间间隔的长短和局部封闭药物的选择,间隔时间越短效果越好,用异烟肼封闭优于链霉素,首次封闭尤其明显.

    作者:卓家同;刘素珍;钟革;周昌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与卡介苗部位形成漏管1例报告

    患儿,男,2005年9月出生,2005年12月8日在社区康复中心接种1剂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aPT,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41158-4,有效期至2006年11月15日)0.5m1,2周后发现右上臂注射部位红肿,局部有硬结,热敷后症状未减轻,当时患儿无发热等体征.

    作者:刘卫民;何梅英;陈国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破伤风疫苗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在适宜的厌氧环境下,如灰尘中、坏死伤口中,这种广泛存在的细菌会产生一种神经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这种毒素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传导,造成肌肉紧张,引起特异性痉挛.所有年龄组均可发生破伤风,即使在医疗条件好的发达国家病死率也很高.大部分破伤风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与出生有关,如不清洁接生或产后卫生条件不好分别造成婴儿或母亲致病.儿童及成人创伤后发生破伤风也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马丽莉;侯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山东省麻疹病毒流行株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山东省1999~2005年麻疹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野病毒基因型别的分布和变异趋势.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分离的麻疹野病毒(36株)的核蛋白N基因C末端456个核苷酸片段扩增后进行序列分析,与中国H1基因型代表株、疫苗株(S191株)及世界卫生组织其它基因型代表株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并进行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分析.测定野病毒的血凝及血吸附特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捕获法检测IgM抗体.结果 36株麻疹野病毒均为H1基因型,其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6%~100.0%、96.0%~100.0%,在基因关系树上有两个大的分支,分为H1a、H1b两个基因亚型;与S191株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1.0%~91.4%、88.7%~89.4%.以H1a亚型为主,在基因关系树上有多个分支;H1b亚型相对弱势,但有两个大的分支(2000年、2005年).所有野病毒对敏感猴血球均无血凝及血吸附特性.结论 山东省1999~2005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为H1基因型,有H1a、H1b两个基因亚型.H1a是1999~2005年麻疹流行的优势基因亚型.曾在山东省分离到的A基因型、H1c基因亚型已被阻断.在流行过程中病毒未发现有较大变异,但野病毒间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呈现多个传播链的流行.病毒的多个传播链被阻断,同一病毒持续流行的情况大为减少.

    作者:王常银;徐爱强;宋立志;许青;朱贞;肖作奎;王敏;张燕;姬亦昕;许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麻疹中和试验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质量控制探讨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G抗体的质量控制方法 .方法 2003年对3个年龄组的294份ELISA法检测麻疹IgG抗体后的血清,用中和试验加以证实.结果 两种方法 相关,但差异较大,相关系数0.423~0.684,阳性符合率64.76%~98.24%.结论 排除两种试验方法 本身敏感性的差异,麻疹ELISA-IgG试剂盒质量的稳定性、操作方法 的精确性等问题值得关注,必须确保血清学检测方法 标准化.

    作者:司源;李平;武继守;关蓉晖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偶合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报告

    患儿,男,10岁,2004年9月22日在左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HepA,吉林省长春市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4041805,有效期至2005年8月25日)1m1,未出现临床反应.

    作者:谢高福;张佩如;阳青秀;杨秀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宁波市2000~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宁波市2000~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 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宁波市2000~2005年共报告麻疹2 93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8.50/10万,城区发病率高于县(市).流动人口发病987例,占33.65%.≥20岁成人、8月龄~7岁儿童、<8月龄婴儿,分别占39.44%、30.11%、14.12%.对1 705例麻疹的免疫史分析,有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史、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16.7%、48.6%、34.7%.结论 本地人口发病增多,流动人口MV接种率低,提高MV接种率和加强麻疹监测,才能消除麻疹.

    作者:马瑞;董红军;边国林;朱利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预防接种减少的死亡数及2006~2015年全球预防接种的展望及策略

    预防接种是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中成功及效能高的措施之一.开展预防接种已成功地消灭了天花,在一些地区消除了麻疹和无脊髓灰质炎(脊灰),大大降低了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作者:马丽莉;侯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2006年1月1日~5月2日美国多个州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爆发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和州及地方卫生部门继续调查衣阿华州自2005年12月开始的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爆发,截止2006年5月2日至少已涉及其它10个州.

    作者:马丽莉;侯晓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国2005年麻疹实验室网络的运转

    目的 评价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5年麻疹实验室网络的运转情况.方法 分析全国2005年麻疹实验室网络监测数据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麻疹实验室血清学和病毒学监测数据库,评价中国麻疹实验室网络运转的各项指标.结果 ①血清学监测:2005年,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总计报告疑似麻疹爆发941起,检测麻疹可疑病例血清标本16 017份,IgM抗体检测阳性率达81%,实验室证实麻疹爆发872起.16个省开展了风疹监测,总计检测可疑风疹病例血清标本1 187份,风疹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为62%.②病毒学监测:2005年16个省级CDC麻疹实验室共送检188株麻疹病毒,经证实全部属于麻疹野病毒H1基因型,显示H1基因型仍是中国麻疹流行的绝对优势基因型.其中河北、山东、浙江省发现有H1b基因亚型在局部地区流行,其余毒株均为H1a基因亚型,说明H1a基因亚型仍为中国优势流行基因亚型.③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2005年国家麻疹实验室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的2004~2005年度职能考核和现场认证;除西藏自治区外,30个省级CDC麻疹实验室通过了2005年度由国家麻疹实验室组织的血清标本检测结果 复核和盲样标本职能考核;山东、山西、贵州、吉林、天津5个省级CDC麻疹实验室通过了实验室现场考核认证.结论 中国2005年麻疹实验室网络运转良好,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为麻疹爆发的早期诊断、及时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丰富了麻疹病毒学基因数据库,为2012年消除麻疹提供了本底资料.

    作者:朱贞;蒋小泓;毛乃颖;张燕;姬奕昕;崔爱利;许松涛;许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接种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疫苗发生高热惊厥1例报告

    某男,2002年4月12日出生,2005年6月23日8∶30,在威海市北门外社区卫生服务站预防接种门诊接种b型流行性感冒(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安万特巴斯德公司生产,批号Y0276-1,有效期至2007年3月).

    作者:陈德颖;梁蓬勃;李美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预防接种率调查评估比较

    目的 对比部分国家免疫程序,评价预防接种率的研究方法 及研究结果 的异同,分析研究结果 不同的原因.方法 利用Endnote 7进行文献检索,对相关研究结果 对比分析.结果 不同研究因研究目的 和人群的不同,使用不相同的研究方法 ,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状况、经济和服务模式、提供疫苗服务种类的不同,以及研究人群的不同,研究结果 存在类似和不同之处.结论 预防接种率研究是根据研究目的 而确定的在特定地区、特定人群中开展的调查,部分结果 并不能代表整体人群,引用文献需谨慎.

    作者:崔富强;李庭栋;郭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

主管:中国计划免疫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