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巨大腭部混合瘤1例报告

张健;张荣明

关键词:腭部混合瘤, 下颌角, 上腭, 表面光滑, 翼腭凹, 无痛性, 上颌窦, 淋巴结, 颌下区, 不规则, 专科, 粘膜, 运动, 颜色, 显示, 吸收, 睡眠, 皮温, 皮肤, 结节
摘要:患者男,38岁.于20天前发现左侧上腭部有一蛋黄大小的肿物,无痛性缓慢生长,不影响开口.近期自觉睡眠增加,余无异常.专科检查发现2cm×1cm×1cm,表面光滑无结节,粘膜无充血、破溃,触摸质地较韧,边界清楚.同时于左侧下颌角可摸到一个1cm×1cm×1cm的肿物,推动口内肿物可以感到下颌角处之肿物随之运动.皮肤无颜色改变,皮温正常.颌下区淋巴结未见肿大.CT片显示肿物位于颌升支内侧,上颌窦后壁之后的翼腭凹处,并且突向上腭及下颌角.肿物周围骨质有不规则状吸收痕迹.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肌钙蛋白Ⅰ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对病毒性心肌炎(VMC)的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外周血检测柯萨奇病毒特异性抗体IgM(CBV-IgM)阳性的柯萨奇B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54例,依据心电图(ECG)表现分三组:A组(ECG正常,n=10),B组(ECG单项异常,n=37),C组(ECG重叠异常,n=7),同期选择32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定量测定血清cTnI、cTnT.结果54例VMC患者中,血清cTn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0.5±7.63ng.L1Vs 1.87±0.74ng.L-1,P<0.001);cTnI阳性率(70.4%)显著高于cTnT(57.4%)(P<0.01);B、C组分别与A组比较,血清cTnI、cTnT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C组与B组比较,仅血清cTnI水平升高有显著性意义(P<0.01),cTnT水平升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cTnI可作为VMC早期诊断的指标,且有助于VMC病情判断.

    作者:余新超;刘群红;汪思应;李枫;李阳;王颖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上颌窦癌p53表达与放射线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p53与放射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SAB法及原位DNA末端标记技术(TUVEL)对46例上颌窦癌进行了研究.结果46例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细胞凋亡,其中,放射线治疗前AI为4.3±2.1,治疗后AI为8.9±3.4,治疗前后AI差异显著(P<0.05).另外,46例中p53阳性染色率为65%(30/46),p53阳性病例的AI为7.1±3.5,p53阴性病例的AI为9.3±4.6,p53阴性病例的凋亡敏感性更高一些,经统计学检验,p53表达与AI之间并无相关(P>0.05).结论放射线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野生型p53发挥了一定调节作用.

    作者:王雪峰;中岛寅彦;小宫山庄太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PPN抑制HBV-DNA表达及复制的体外实验

    目的体外观察PPN对HBV-DNA表达、复制的抑制效果及其细胞毒性作用.方法取10μg/ml、20gg/ml、40μg/ml、80μg/ml、160μg/mlPPN水溶液分别加入2.2.15细胞株培养悬液中,8天后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上清液中HBeAg的含量,并计算HBeAg抑制率、细胞存活率、HBeAg抑制率为50%时的药物浓度(ID50)、实验组存活细胞为对照组的50%时的药物浓度(CD50)和治疗指数(TI).PCR技术检测HBV-DNA阳性血清中加入160μg/ml PPN水溶液后对HBV-DNA复制的抑制作用.结果当加入的PPN浓度为160μg/ml和80μg/ml时,HBeAg抑制率分别为89.8%和82.4%,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8.7%和99.2%;HBV-DNA阳性血清中加入PPN后可有效抑制其复制.结论PPN可有效抑制HBV-DNA的表达和复制,且对靶细胞(肝细胞)无细胞毒作用,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刘群红;李朝品;张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聋儿ABR和40Hz AERP的临床观察

    用听觉脑干反应(Audy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客观估测听力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ABR做为检测2000Hz以下的听功能状态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近年来,付宝田等[1]应用了40Hz相关电位[40Hz 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 40Hz-AERP]估测500~2000Hz的听功能状态.本室自1994年1月~2002年5月用ABR测试了148名听觉障碍的儿童,并对其中的48名做了40Hz AERP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爱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32例胸腺肿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围手术期护理

    手术是治疗胸腺肿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G)的主要方法,而胸腺肿瘤合并MG的围手术期护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与愈后.我院胸外科自1984~2001年共收治胸腺肿瘤75例,其中32例合并MG,占42%,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作者:吕冬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小儿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

    急性心力衰竭是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危重症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如能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并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则可有效地挽救患儿的生命.现根据17年的儿科工作经验及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71例无痛分娩第二产程分析

    传统的无痛分娩会使产力下降,第二产程延长,采用罗哌卡因与芬太尼硬膜外给药用于无痛分娩,收到满意效果,其第二产程与不用镇痛药分娩的第二产程比较无显著差异,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岩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小学生龋病防治试点效果评价

    龋病是口腔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WHO重点防治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龋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如果未能及时治疗,可能发展成为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甚至形成口腔病灶,从而破坏咀嚼器官的完整性,影响牙颌系统,如颌骨畸形,甚至危害全身健康.

    作者:高秀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影响护理病例书写质量的有关因素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我院也试行了整体护理程序.即以病人为中心,实施健康教育和加强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等行为.护理工作成绩不容否定,然而在护理病例书写质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作者:霍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低流量紧闭麻醉时安氟醚吸入浓度的探讨

    目的探讨低流量紧闭麻醉(LFCCA)时安氟醚吸入浓度(Fi)与氧流量、挥发罐开启浓度(Fo)及时间(T)的关系.方法根据吸入麻醉药的摄取量=吸入浓度(%)×摄取分数(1-Fe/Fi)×肺泡通气量(ml/min);肺泡通气量≌(0.3Kg+3)×160ml/min;吸入麻醉药的摄取量=挥发器的输出量-排出气体所带走的麻醉药量=氧流量×Fo-排出的气体量×Fi=氧流量×Fo-(氧流量-氧气摄取量)×Fi;氧气的摄取量≌(0.3Kg+3)×10ml/min;得出:Fo/Fi=(3Kg+30)(16摄取分数-1)÷氧流量+1;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需气管内全麻的患者行静吸复合麻醉,麻醉开始后前10min氧流量5L/min,Fo=2%;并根据气体监测结果适当调整Fo,使Fi=2%,10min后改低流量,并按氧流量不同随机分为四组,Ⅰ、Ⅱ、Ⅲ、Ⅳ组氧流量分别为0.4L/min,0.6L/min,0.8L/min,1.0L/min,并分别于麻醉开始后10min,30min,……190min时分别监测SP,DP,HR、SpO2%,Fi,安氟醚呼出浓度(Fe),MV,PetCO2,调整Fo使Fi=2%,比较实际观测Fo和公式计算Fo.结果实际观测Fo和公式计算Fo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o/Fi=(3Kg+30)(16摄取分数-1)÷氧流量+1可以指导麻醉医师在无麻醉气体监护下施行LFCCA.

    作者:丁宝纯;杨英华;杨海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新发结核病人的治疗初期,在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需多种强有力的化学药物联合应用,以达到快速杀菌、灭菌的效果.而抗结核药物大多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在治疗过程中致肝细胞受损,多数人无症状,少数人临床出现类似病毒性肝炎、乏力、恶心、厌食、黄疸、转氨酶升高等症状.肝损害的发生直接影响病人治疗的成败.本文对53例结核病人在应用抗结核药物过程中的肝功能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作者:白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老年人重症颅脑损伤的术后护理

    老年人重症颅脑损伤,多数病人病情急,变化快,心肺功能不佳,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迷、躁动,如果观察不仔细,会延误治疗,护理不当,易发生并发症,影响愈合.我科自1995年8月~1998年3月共收治118例老年颅脑外伤,其中,治愈88例,好转26例,死亡4例,现将其护理体会讨论如下.

    作者:田桂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实验性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目的建立和研究视网膜光损伤动物模型,观察较强可见光对大鼠视网膜光损伤的病理变化.方法自制光损伤箱.取健康成年SD大鼠35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光损伤后1d(D1)、3d(D3)、5天(D5)、7d(D7)组,每组7只,各组大鼠在12h明12h暗环境中饲养7d,然后暗适应36h.D1、D3、D5、D7组大鼠采用4178Lux照度的可见光进行12h间歇光照射,连续3d,总计36h,然后在正常环境中分别饱饲养1d、3d、5d和7d.大鼠以10%水合氯醛麻醉,分别用4%多聚甲醛液3%戊二醛灌流固定,摘取眼球,制成石蜡切片及超薄切片,应用光镜、电镜观察.结果正常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清楚,内、外节视杆排列整齐、规则.内、外核层排列紧密,染色均匀.光照后各组均可见光感受器形态的变化,其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D7组变化与D5组基本相似.主要变化为外核层变薄而稀疏.光感受器视杆外节排列紊乱,膜盘叠状结构解离.内节线粒体肿胀,空泡变.外核层细胞核染色质固缩,分布不均匀,向中央聚集.结论采用4178Lux照度的可见光较长时间(36h)间歇照射可诱导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成功地模拟了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在光损伤的早期,即出现光感受器形态的变化,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损伤逐渐加重.

    作者:刘学政;于树春;李永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人颅部四对副交感神经节标本的制作

    睫状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翼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是位于颅部的四对副交感神经节,它们在神经解剖教学及科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颅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在这些神经节内换神经元,然后发出副交感节后纤维到达所支配的器官.这四对副交感神经节具有体小、扁、软、纤维细等特点,制作标本时很容易撕掉.在实验中通过反复操作,不断摸索、总结出一些经验和体会.

    作者:谷学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凌海市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状况的调查

    目的了解凌海市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状况,为开展视力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7~16岁学生1892名进行视力检查.结果中学生视力低下率明显高于小学生,女生明显高于男生.结论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率较高,应积极采取预防视力低下的有效措施,降低视力低下的发病率.

    作者:肖艳杰;高显会;冯柏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QT间期校正和QT离散度检测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QT间期校正方法和心率、QRS时间、描记纸速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1)对比分析50例纸速25m·s-1和50mm·s-1描记时QT间期和QTd;(2)对比分析5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发作时和发作前QT间期,并比较QTc、QTLC、QTFC三种方法校正结果;(3)对比分析50例SVT发作时与发作前QTd;(4)对比分析20例显性预激综合征消融旁路前后QTd.结果(1)在SVT时QTc出现假性延长,QTLC、QTFC有助克服上述假象;(2)25mm·s-1与50m·s-1纸速QTd、SⅥ发作时与发作前QTd、显性预激射频消融前后QTd,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QT间期受心率影响,但QTd不受心率影响;对QT间期校正建议应修改QTc,试用QTLC或QTFC.

    作者:周红丽;刘仁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巨大腭部混合瘤1例报告

    患者男,38岁.于20天前发现左侧上腭部有一蛋黄大小的肿物,无痛性缓慢生长,不影响开口.近期自觉睡眠增加,余无异常.专科检查发现2cm×1cm×1cm,表面光滑无结节,粘膜无充血、破溃,触摸质地较韧,边界清楚.同时于左侧下颌角可摸到一个1cm×1cm×1cm的肿物,推动口内肿物可以感到下颌角处之肿物随之运动.皮肤无颜色改变,皮温正常.颌下区淋巴结未见肿大.CT片显示肿物位于颌升支内侧,上颌窦后壁之后的翼腭凹处,并且突向上腭及下颌角.肿物周围骨质有不规则状吸收痕迹.

    作者:张健;张荣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腹部离心性脂肪营养不良1例

    患儿女,8岁.腹部凹陷性浅褐色斑进行性扩大2年.2年前家长偶然发现患儿双侧腹股沟有玉米粒大小包块4~5个,无触痛.1个月后左侧腹股沟出现2cm×15cm皮肤呈浅褐色的凹陷斑片,无不适感,未予重视,面积逐渐扩大到双侧腹股沟、下腹部、外阴部,并出现大小阴唇萎缩来诊.

    作者:张玲;王晖;孟秀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实验用犬淋巴细胞染色体的培养方法

    关于各种动物组织培养报道较多,但有关犬的组织培养以及染色体的制备较少见.借鉴人类染色体培养技术,在此基础上反复摸索、实验总结出一套犬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的培养方法.

    作者:刘艳华;巴彩凤;苏玉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心肌缺血-再灌注中钙超载损伤机制与药物保护作用研究概况

    胞内游离钙([Ca2+]i)稳态的改变及钙转运机制是多种受体激动后信号传递过程的中心环节.其中,心肌组织的[Ca2+]i参与调节细胞的离子转运,生物电活动和机械收缩功能,对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具有特殊意义.

    作者:王天楠;刘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锦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