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膻中应用方法文献研究

霍素刚;徐然;谷忠悦

关键词:膻中, 气海, 喜乐之官, 分类树
摘要:目的:探讨集特定穴、经络部位、中医学藏象中的器官不同理论于一体的膻中应用方法,为拓展并指导针灸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膻中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中文文献,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按照膻中不同的中医概念(特定穴、气海、器官)分类整理,依据文献研究内容,进行不同病证和理论研究计数统计.分析各自类别的研究重点;将统计数据转换成SPSS 17.0数据库,以特定穴、气海、器官为因变量,以3个类别研究内容为自变量,采用决策树(CHAID)方法进行分类研究.结果:(1)纳入文献813篇,特定穴研究为87.21%,涉及病证(中西医)68个,以呼吸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乳房疾病、抑郁症为显著;(2)分类树模型显示交叉变量为:理论研究(特定穴49.1%,气海32.7%,器官18.2%);抑郁症(特定穴72.7%,气海1.5%,器官25.8%);心血管病(特定穴90.7%,气海5.6%,器官3.7%)结论:膻中应用方法显著的是特定穴理论,膻中为喜乐之官的理论对其治疗抑郁症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王雪峰教授“通因通用法”治疗小儿不典型便秘经验

    便秘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但有一部分严重便秘的患儿却没有典型便秘的表现,而是以大便黏腻滑脱不能自控大便失禁等为主要症状就诊,王雪峰教授认为,这类患儿出现重度便秘是由于肠中实热积滞较甚,燥屎内结大肠,致大肠传导功能障碍,而引起的热结旁流之证,应采用“通因通用法”治疗,以清腑泄热、润肠通便的小承气汤为治疗基本组方.

    作者:董丹;王雪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清热止痒汤对慢性湿疹模型小鼠皮损疗效及炎症反应影响

    目的:探究清热止痒汤对慢性湿疹模型小鼠皮损作用、临床疗效、耳部肿胀程度、双耳重量差、耳组织淋巴细胞数值及耳组织单核细胞数值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空白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末次激发后连续灌饲20 d,空白组采取生理盐水灌饲,对照组采取盐酸西替利嗪溶液灌饲,治疗组采取清热止瘁汤浓缩液灌饲,后将小鼠处死.对3组小鼠治疗前后皮损作用、临床疗效、耳部肿胀程度、双耳重量差、耳组织淋巴细胞数值及耳组织单核细胞数值进行分析.结果:3组小鼠治疗后的皮损作用、临床疗效、耳部肿胀程度、耳组织淋巴细胞数值及耳组织单核细胞数值皆小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的下降幅度大(P<0.05),治疗后小鼠双耳重量差以治疗组小(P<0.05).结论:清热止痒汤对于慢性湿疹模型小鼠皮损作用、临床疗效、耳部肿胀程度、双耳重量差、耳组织淋巴细胞数值及耳组织单核细胞数值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能够有效控制湿疹的发生发展.

    作者:冯常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中药周期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周期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妇产科收治的14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予静滴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周期疗法.比较两组血清IL-2、TNF-α水平及CRP等炎症因子水平及全血比黏度(低切)、全血比黏度(高切)、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67%,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2.60%;治疗前观察组IL-2、TNF-α及CRP分别为(3.12±0.37) ng/mL、(4.27±0.14) ng/mL、(33.28±5.36) g/L,治疗后观察组IL-2、TNF-α及CRP分别为(5.84±1.47) ng/mL、(1.23±0.18) ng/mL、(5.48±3.29)g/L;治疗前对照组IL-2、TNF-α及CRP分别为(3.24±0.38) ng/mL、(4.09±0.32) ng/mL、(32.74±5.08) g/L;治疗后对照组IL-2、TNF-α及CRP分别为(4.28±0.89) ng/mL、(2.35±0.42) ng/mL、(1125±4.67) g/L;治疗后两组患者CRP及TNF-α均较前下降,且观察组更低,IL-2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观察组全血比黏度(低切)、全血比黏度(高切)、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分别为(15.6±1.4)、(5.1±0.3)、(2.4±0.8)、(4.9±0.5)、(5.5±1.6),治疗后上述指标分别为(9.4±1.4)、(3.5±0.4)、(1.0±0.3)、(2.3±0.3)、(2.3±0.6);治疗前对照组全血比黏度(低切)、全血比黏度(高切)、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分别为(15.73±2 1)、(5.0±0.6)、(2.1±1.0)、(4.8±0.6)、(5.4±0.7),治疗后上述指标分别为(10.6±2.9)、(3.7±0.6)、(1.4±0.5)、(2.9±0.4)、(3.4±0.8);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均较前下降,且在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周期疗法可以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疗效.

    作者:宫润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治疗冠心病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16年6月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和pubmed,收集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后,有2名评价者独立选择试验、提取资料,交叉核对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然后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9篇文献总计78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治疗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对心电图和血脂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改善效果明显,并且对心电图和血脂有改善作用,但是仍需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支持其临床疗效.

    作者:邹宏;张明雪;李涵;杨云铄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银杏内脂B微乳油剂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银杏内脂B微乳油剂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从而为其治疗青光眼等视网膜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出生后46 d的SD大鼠30只;随机抽取10只为A组(正常对照组);余下20只建立青光眼大鼠模型,按照SD大鼠体重1次腹腔注射60 mg/kg N-甲基-N-亚硝脲建立青光眼大鼠模型,并分为两组即B组(模型对照组)和C组(银杏内酯B治疗组),每组10只;A组不做任何处理,C组SD大鼠在实验前7d每日腹腔注射银杏内酯B微乳油剂40 mg/kg;B组SD大鼠给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实验1周、2周后分别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及视网膜形态学分析测量中心视网膜外层厚度.结果:实验1周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银杏内酯B治疗组的LP1和AP1分别为[(91±3)ms,(18±4) μV]、[(110±4)ms,(13±4)μV]、[(95±3)ms,(17±3)μV],银杏内酯B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2周,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大鼠的中心视网膜外层厚度为(97.4±1.6)μm,模型对照组外视网膜厚度为(16.8±2.1)μm,而银杏内酯B治疗组外视网膜厚度为(24.2±2.3) μm,模型对照组与银杏内酯B治疗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银杏内酯B治疗组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内脂B微乳油剂对N-甲基-N-亚硝脲所致青光眼大鼠的视网膜神经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可能的机制在于银杏内脂B通过调节青光眼大鼠的动作电位,同时修复损伤的视网膜,从而发挥视网膜保护作用.本研究对银杏内脂B微乳油剂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对银杏内脂B微乳油剂在青光眼等视网膜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作者:方敏;胡慧玲;郭梦翔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从脾阳虚证论治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临床疗效

    目的: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与正常人之间胃经、脾经循经皮温均温及两经原穴温度的差异性,揭示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脾阳虚证的病机本质,并进一步采用脾阳虚证经方理中汤验证从脾阳虚论治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就诊或住院的8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并随机选取在我院体检的4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理中汤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对照组仅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健康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分别于入组前及入组3个月后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各组成员胃经、脾经循经皮温均温及两经原穴温度的改变情况,并对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肝功能、肝脏硬度值的变化情况.结果:(1)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治疗前的脾胃经均温及两经的原穴穴位温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经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脾经胃经均温仍低于健康对照组,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的脾经胃经均温得到显著改善(P<0.05).(2)经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肝功能、KPA检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阳虚是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基本病机,从脾阳虚证论治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余静芳;周晓玲;刘莹;覃凤传;陈峭;韦金秀;李灿;李泽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黄芪种子与药材对免疫功能低下大鼠肝脏凋亡基因Fas/FasL表达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比较黄芪种子与饮片对环磷酰胺致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大鼠相关凋亡基因Fas/FasL表达的作用差异,探讨、评价黄芪种子作为药用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模型组(M)、黄芪饮片组(HYG)、黄芪种子组(HZG)4组,每组10只,除NC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环磷酰胺法(Cy,80mg·kg-1·d-1)复制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HYG和HZG组灌胃给予黄芪饮片、种子水煎剂(20g·kg-1·d 1),其余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7d 7d后,处死动物,取血清、肝脏等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A、IgM、IgG含量及CD3+、CD4+、CD8+比值;Rt-PCR检测Fas/FasL基因的表达;采用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M组动物肝小叶及血窦呈高度扩张瘀血,细胞呈水样变性,黄芪等治疗组肝脏组织病理损伤较M组明显改善.M组动物血清IgA、IgM、IgG的含量明显高于NC组(P<0.01);HYG组血清IgA、IgM、IgG的含量明显低于M组(P<0.05);与HYG组比较,HZG组血清IgA、IgM、IgG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NC比较,M组血清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U1);HZG及HYG较M组血清CD4+/CD8+含量明显增加(P<0.01) 与NC组比较,M组的Fas、FasL mRNA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01);HZG和HYG组Fas、FasL 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M组(P<0.01);与HZG比较,HYZ组Fas、FasL mRNA的表达量更低(P<0.05)结论:黄芪种子及饮片组能明显降低Cy模型动物血清IgA、IgM、IgG的含量,增加CD4+/CD8+比值,下调肝组织凋亡基因Fas、FasL mRNA的表达,对抗Cy所致的免疫抑制性肝脏损伤,提示黄芪种子可作为黄芪药材新的入药部位,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开发前景.

    作者:侯渊;王永辉;陈文超;周然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牛皮癣与白疕二证名辨析兼论中西医病名对应之惑

    在中医皮肤学史上,牛皮癣与白疕二证名时有混用,而其二证名与西医病名银屑病的对应辨析沿革过程充分说明中西医病名的对应除了需要娴熟的中西医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精于中医典籍与西医医学史的相关信息,否则极易陷入望文生义的误区,甚至积重难返牛皮癣曾与银屑病对应即是一例.中医文献浩如烟海,全面深入查阅中医古文文献必须依靠具有强大检索功能的中医文献数据库结合中西医历史横断面比较,中西医病名才有可能正确对应,以此拓宽中医学科建设的视野,有利中医经典阅读与应用走向世界在诸多举措中,建立相当于PubMed检索功能的中医文献数据库,是中西医病名对应的技术保障.

    作者:张俊;晋永;宋瑜;杨明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心脏移植模型大鼠ICAM-1mRNA表达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同种异位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大鼠移植心肌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免疫抑制作用的机理,为苏木的新药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制备大鼠同种异位心脏移植模型,造模成功后,采用Real Time-PCR法测定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苏木组、CsA组及苏木加半量CsA组均能明显抑制ICAM-1 mRNA的表达,而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及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加半量CsA抑制ICAM-1 mRNA表达的作用相当,且在抗排斥反应时,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可以减少CsA的用量.结论:在大鼠心脏移植模型中,苏木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抑制同种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大鼠心肌ICAM-1 mRNA的表达,减轻移植心脏的急性排斥反应.

    作者:史海蛟;杨可鑫;周亚滨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T段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祖国医学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心电图是临床常用的辅助检查,可以方便经济的对心肌缺血程度作出初步诊断探明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T段改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推进中医诊疗的标准化、规范化.

    作者:梁峰硕;于睿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咳嗽敏感性增高豚鼠模型两种造模方法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咳嗽敏感增高豚鼠模型两种造模方法的优劣.方法:选用SPF级Hartley雄性豚鼠30只,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5只,分别为模型Ⅰ组和模型Ⅱ组模型Ⅰ为环磷酰胺加高剂量卵蛋白腹腔注射主动免疫,模型Ⅱ为低剂量卵蛋白腹腔注射主动免疫,余方法一致雾化激发后,两组豚鼠予以500μmol/L辣椒素溶液雾化吸入2 min,记录雾化后3min内的咳嗽频次.两组豚鼠用10%水合氯醛,0.4 mL/100g麻醉后,插管上机,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及不同浓度乙酰甲胆碱溶液进行气道激发,并测定其阻力结果:辣椒素雾化测定咳嗽频次方面,Ⅰ组和模型Ⅱ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生理盐水和不同乙酰甲胆碱溶液浓度进行激发气道阻力测定方面,生理盐水、乙酰甲胆碱400 mg/L、800 mg/L,3组无明显差别(P>0.05),在乙酰甲胆碱100 mg/L、200 mg/L激发时,模型Ⅱ组气道阻力远大于模型Ⅰ组(P>0.05)结论:咳嗽敏感增高豚鼠模型Ⅰ与模型Ⅱ在咳嗽敏感性方面无明显差别,但模型Ⅱ的气道收缩反应更为强烈,较低浓度乙酰甲胆碱就使气道阻力达到峰值,而模型Ⅰ豚鼠气道阻力随着乙酰甲胆碱浓度增高而平缓上升,能够很好模拟咳嗽敏感性增高.

    作者:王谦;史利卿;马建岭;季坤;温绍惠;林彬;杨凯;宋欢;白逸晨;邸洁;孙静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化裁方改善肝癌氩氦冷冻术后肝功能损害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和分析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化裁方治疗肝癌氩氦冷冻术后肝功能损害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肝癌氩氦冷冻术后患者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中药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四逆散和四君子汤化裁方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肝功恢复情况,记录术后有无肝衰竭等情况,并进行临床数据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在术后第1天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术后第3天及第7天逐渐下降,且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可知,两组在术前、术后第1天时ALT、A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7天ALT、AS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TB)在术后第1天数值有升高趋势,但与术前数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TB数值升高,术后第7天及术后第21天总胆红素数值下降.两组患者均无出现明显的肝衰竭.结论: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化裁方短期内可改善肝癌氩氦冷冻术后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状况,长期服用可保护肝癌患者肝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余榕键;林丽珠;郑聪敏;孙玲玲;刘湘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穴位埋线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评价穴位埋线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治疗组和普通针刺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糖尿病基础治疗 治疗组选取双侧三阴交、足三里、外关、血海等穴位埋线,对照组选取与治疗组相同的穴位进行普通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密歇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筛查表(MNSI)总积分、正中神经运动纤维传导速度(MNCV)和腓总神经感觉神经纤维传导速度(SNCV)的改变结果:治疗后两组MNSI积分均较前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MNSI积分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NCV、SNCV均较前提高(均P<0.05)治疗后两组对比,治疗组MNCV和SNCV均优于普通针刺组(均P<0.05)穴位埋线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普通针刺组(86.7% vs 63.3%,P<0.05).结论: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对DPN的治疗均有良好疗效,相较于普通针刺方法,穴位埋线治疗DPN疗效确切,作用柔和持久、不良反应少、弥补了单纯普通针刺穴位治疗作用时间短、治疗次数多、患者依从性差的缺陷适合DPN的防治和长期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润东;刘悦;纪静芸;邓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西医研究进展

    近些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日益增多.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是正常脑老化发展为AD的过渡状态,因此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进行研究,提早进行干预,对降低痴呆转化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分型、诊断、相关检查、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综述了近10年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为预防轻度认知障碍进展成阿兹海默病或其它类型痴呆提供帮助.

    作者:丁莹;詹向红;刘永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生活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治疗效果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作者:郭志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中医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尚不明确,主要表现为排尿异常,甚至出现肾功能不全,严重影响DNB患者的生活质量.DNB的治疗应该在排尿训练、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基础上配合其他方案 西医治疗DNB的疗效不明显.中医学把DNB归属于“消渴”“癃闭”病证范畴,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脾肾亏虚,瘀血内停,通过运用中药、针刺、艾灸、穴位贴敷、循经走罐、穴位按摩、耳穴贴压等手段治疗本病,治疗组总有效率≥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所以中医治疗DNB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杜丽坤;王茂全;任那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治疗糖尿病上市中成药处方规律研究

    目的:探讨治疗糖尿病常用中药处方规律,总结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特点.方法: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CFDA)批准上市生产的中成药数据库中,以糖尿病、消渴为关键词检索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运用SPSS19.0软件对各处方中药的用药频率、功效分类、四气、五味、归经频次与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国目前已上市且功能主治有明确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品种有184个,涉及中药饮片204种,其中补虚药使用频率高,其次为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药性以平性、微温、寒性和微寒居多,药味以甘、苦、辛为主,主归肾、肺、脾、肝经.结论:目前已上市治疗糖尿病中成药用药以补虚药和清热药为主,其次为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等,反映了糖尿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因病机特点和攻补兼施的用药规律,对临床医生治疗糖尿病遣药组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陈新则;马浩玲;丁丽琴;张德芹;吴晓磊;伍明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叶酸偶联聚合物修饰的紫杉醇纳米脂质载体制备及性质研究

    目的:制备叶酸偶联聚合物修饰的紫杉醇纳米脂质载体,并对处方工艺进行优化,考察其体外释放方法:采用超声分散法制备纳米脂质载体,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处方,透射电镜观察微观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及分布,电位仪测定Zeta电位,应用超滤法测定纳米脂质载体的包封率;以累积释药百分率为指标,通过方程拟合释药曲线,考察制剂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优化处方制得的脂质载体的平均粒径(132±18)nm,Zeta电位(-18.8±6.69)mV,包封率88.40%,制剂24 h体外累积释药百分率为39.3%,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0.090t1/22-0.034(r=0.9975)和Weibull方程Q=0.764 t1/22-2.988(r=0.9965).结论:本实验获得了较理想的叶酸偶联聚合物修饰的紫杉醇纳米脂质载体,其体外释放特性符合缓释制剂特征.

    作者:王晶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中主要二萜醇酯类成分大鼠肠吸收特性研究

    目的:研究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中主要二萜酯类化学成分千金子素L1、千金子素L2、千金子素L3在大鼠肠道的吸收特性差异.方法: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中主要二萜酯类成分的浓度.结果:千金子素L1、千金子素L2和千金子素k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依次分别为千金子生品提取物中(19.81±0.24)~(26.89±1.01)、(15.79±1.70)~(24.03±2.60)、(19.37±2.14)~(26.66±1.33),千金子霜品提取物中(15.38±1.27)~(21.92±3.74)、(9.67±1.01)~(17.51±2.35)、(14.56±0.93)~(22.31±2.29);千金子素L1、千金子素L3和千金子素L3在大鼠各肠段的药物表观渗透系数(Ppp)依次分别为在千金子生品提取物中(2.36±0.23)~(3.10±0.11)、(1.84±0.30)~(2.51±0.35)、(2.32±0.20)~(2.87±0.24),千金子霜品提取物中(1.74±0.18)~(2.55±0.51)、(0.99±0.22)~(1.58±0.14)、(1.62±0.20)~(2.15±0.14).千金子生品提取物中上述3成分的Ka、Papp值大于千金子霜品提取物的相应成分的K、Ppp值.结论: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中主要二萜醇酯类成分千金子素L1、千金子素L2、千金子素L在整个肠段吸收均较好,制霜可以显著减少千金子素L1、千金子素L2千金子素L的吸收,进一步揭示了千金子制霜减毒的作用机理.

    作者:李凤英;王英姿;李文华;张瑜;骆声秀;张春泥;聂瑞杰;孙振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王钟贤未刊临床经验举隅

    王钟贤(1915-1986年),辽宁名医,血液病名家早期从事儿科教学及临床工作,后专攻中医血液病临床与研究,治学勤恳,为人质朴,处方尚简,配伍精当笔者在搜集整理其学术思想时,幸得其未刊论文两篇,稍事整理,可以管窥王钟贤论治小儿杂病临床经验:对于哮喘病,王钟贤临证分为寒邪外束、痰火上壅等八证,证治上虽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但尤重痰饮致病之邪,常遵仲师姜、细、味之法对于小儿疳积病,王钟贤认为该病多由饮食不节、药物攻伐而致脾胃俱损,痰湿内聚,积久化热而成,治疗总不离调补脾胃,处方以四君子为底方,加半夏、厚朴化痰消积除胀,姜、枣调补脾胃,并配合针灸及中药外敷法,内外合治在小儿疳积病治疗中,处方用药加减、肾俞穴针刺法及外敷药配制方法、饮食禁忌等是其临床独到之经验.

    作者:张会永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辽宁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