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一氧化氮水平及临床意义

刘凌志;黄立霞;李振华;于润江

关键词:间质性肺疾病, 一氧化氮,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摘要:目的:探讨肺间质纤维化时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一氧化氮水平与病变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应用生化方法检测11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18例结节病患者及7例健康非吸烟者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结果:IPF组和结节病组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 NO水平分别为(12.67±2.43)μmol/L和(14.84±2.97)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9±3.52)μmol/L(P<0.05),分别与BALF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淋巴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6806,P<0.05和r=0.8976,P<0.01)。两组患者血清NO水平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分别呈正相关(r=0.7013,P<0.05和r=0.7596,P<0.01)。结节病组BALF中NO水平14例与T4/ T8呈正相关(r=0.6931,P<0.01),10例与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呈正相关(r=0.7347,P<0.05)。结论:NO在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发生中起重要作用,BALF中NO的水平可反映疾病的活动性。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一氧化氮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肺间质纤维化时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一氧化氮水平与病变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应用生化方法检测11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18例结节病患者及7例健康非吸烟者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结果:IPF组和结节病组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 NO水平分别为(12.67±2.43)μmol/L和(14.84±2.97)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9±3.52)μmol/L(P<0.05),分别与BALF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淋巴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6806,P<0.05和r=0.8976,P<0.01)。两组患者血清NO水平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分别呈正相关(r=0.7013,P<0.05和r=0.7596,P<0.01)。结节病组BALF中NO水平14例与T4/ T8呈正相关(r=0.6931,P<0.01),10例与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呈正相关(r=0.7347,P<0.05)。结论:NO在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发生中起重要作用,BALF中NO的水平可反映疾病的活动性。

    作者:刘凌志;黄立霞;李振华;于润江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多个STR位点放大技术及法医学应用

    由于STR-PCR(short tandem repeat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的飞速发展,较好地解决了法医学微量、陈旧生物检材的分析问题。PCR技术重要的特点是它的放大效应,即微量模板通过扩增达到检测所需的量。但在法医实践中,经常由于检材量极少,往往不能满足多个位点的检测,而无法达到个人识别的目的。单纯复合扩增技术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而难以准确分型。本研究采用引物间不存在互补结构、回文结构及其他二级结构的3个STR位点FGA[1]、DXS8377[2]和VWFⅢ[3]进行两步PCR扩增。试图解决微量检材的多位点同时检测分型问题,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作者:张核子;王保捷;丁梅;刘利民;李剑平;李春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李斯特菌病临床分析

    李斯特菌病(listeriosis, LD)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所致的人和动物共患的感染性疾病。近年来,L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日益引起医学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作者就我院收治的1例败血症、脑膜脑炎型LD以及国内的10例LD,结合有关文献对LD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及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我院病例 患者女性,43岁,以高热、寒战20 d,神志不清2 d为主诉,于1998年6月18日入院。既往皮肌炎7年,经常反复发作,一直口服强的松治疗,平均每天30~50 mg。入院前20 d突然寒战、咳痰,在我院皮肤科住院。住院期间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厌食,未吐。查体:血压:90/75 mmHg,脉搏:100次/min,体温:39.6℃,呼吸:20次/min,呈深昏迷状态,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颈强(+),四肢腱反射弱,克氏征(+),巴氏征(+),布氏征(+),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能触及,双下肢皮肤可见散在淤斑样皮疹。实验室检查:腰穿脑脊液外观淡黄色,脑脊液检测结果:蛋白1 500 mg/L、氯化物5 300 mg/L、糖300 mg/L、细胞数280×106/L(N 0.85、L 0.15)。疑结核性脑膜炎给予抗结核治疗无效,后经二次血培养、一次脑脊液培养均为LM生长(采用ApI coryne system进行细菌学生化鉴定),确诊为LD(败血症、脑膜脑炎型)。 根据药敏结果给予优立新(氨苄西林/舒巴坦2.25 q 8 h静点,同时伍用力确兴(乙基紫苏霉素)0.2日一次静点。3 d后,患者体温平稳,血压波动在110~130/80~90 mmHg,意识状态有所好转,肢体略有示意,但仍失语。治疗7 d后,脑脊液化验结果二次均正常,脑脊液培养、血培养均阴性。15 d后,患者再次出现高热,左侧肢体活动不灵,颈强(+),克氏征(+),头MRI提示脑内多发脓肿形成,分布在额、枕、颞叶。患者经20 d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高双燕;万建华;张静萍;李丽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头孢克洛的体外与体内抗菌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头孢克洛的体内外抗菌作用并与对照药头孢氨苄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和影印法测定头孢克洛与头孢氨苄的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并比较其杀菌与抑菌作用;同时测定头孢克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小白鼠的体内保护作用,并与头孢氨苄做对照观察。结果:头孢克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杆菌等有明显抗菌作用,强于对照药头孢氨苄,但对绿脓杆菌抗菌作用较差;头孢克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小白鼠的ED50分别为(5.22±1.09) mg/kg和(12.57±2.87) mg/kg。结论:头孢克洛对临床常见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 对感染细菌的小白鼠有保护作用。

    作者:刘勇;吕华;刘君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链霉素对豚鼠耳蜗外毛细胞钙敏感外向钾电流的影响

    目的:研究链霉素对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底侧膜K+电流的影响,以进一步揭示氨基甙类抗生素耳毒性的离子机制。方法:全细胞膜片钳制技术。结果:记录到Ca2+敏感的外向K+电流[Ik(Ca)];分别观察了0.1,1,10,100,1 000 μmol/L链霉素对Ca2+敏感的外向K+电流的影响。在指令电位+80 mV时,链霉素的抑制率分别为0,(6.72±4.42)%,(15.54±5.43)%,(18.02±5.32)%,(30.86±11.21)%。结论:链霉素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Ca2+敏感的外向K+电流,这可能是其急性耳毒性机制之一。

    作者:崔桂英;汤浩;李煜兴;吴玉环;张合;章小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Bcl-2、Bax蛋白表达与外阴营养不良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外阴营养不良中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原位末端标记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和12例外阴营养不良恶变的石蜡包埋组织中的细胞凋亡、Bcl-2 (B cell lymphoma/leukemia-2, Bcl-2)和Bax (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 Bax)的表达情况。另取石蜡包埋的正常外阴皮肤10例作为对照。结果:正常外阴皮肤、外阴营养不良及营养不良恶变中存在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凋亡指数及Bcl-2 和Bax 的表达在营养不良组明显高于营养不良恶变组(P<0.01),在正常外阴皮肤及外阴营养不良中凋亡细胞的分布区域与表达Bcl-2和Bax蛋白的细胞分布区域一致,Bcl-2与Bax表达呈正相关(r=0.7706,P<0.05),但在恶变的部位三者间无相关性。结论:外阴营养不良的发生发展和恶变与细胞凋亡有关,Bcl-2和Bax起一定作用。

    作者:欧阳玲;马晓欣;张淑兰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人侵袭性结肠癌细胞内质网的超微结构

    目的:观察在细胞中占中心地位的内质网在人侵袭性结肠癌细胞中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收集外科手术切除的结肠癌标本,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高分化和低分化人侵袭性结肠癌细胞内质网结构。结果:高分化癌细胞呈柱状,排列较整齐。细胞质中的内质网呈多种形状,并常出现不规则扩张。细胞壁底侧的舌状伪足中可见内质网呈囊泡样;分化癌细胞排列松散,有的几乎与其他细胞脱离。细胞中的内质网减少,有的内质网与质膜融合,但有向外分泌内含物的趋势。结论:观察到的不同分化程度的人侵袭性结肠癌细胞内质网结构特点将可能成为诊断结肠癌的形态学依据。

    作者:王明武;宋今丹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小儿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2例临床分析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ubacute necrotic lymphnolditis, SNL)作为一种病因未明的疾病于1972年首先由日本学者报告[1]。近年来国内外有一些病例报告,但小儿病例较少[2]。现将我院儿科近4年来收治的1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6~13岁,13岁者6例,占50%;四季皆可发病,以夏季为多,占50%;城镇儿童11例,占92%。1.2 临床表现 (1)高热:体温高达39℃以上,热型为不规则热或稽留热,热程为25~65 d,平均37.3 d,4例发热时伴寒战。(2)淋巴结肿大:12例均有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以一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明显且有触痛,质稍硬,无粘连,表面光滑,活动度差,局部皮肤无改变,5例在发热同时就有颈淋巴结肿大,另7例(58%)在发热9~20天 d入院查体时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为2 cm×3 cm,大为4 cm×5 cm大小。淋巴结肿大随热退而逐渐恢复正常,长持续时间为83 d。(3)伴随症状:12例均为急性起病,4例伴有轻微“上感”症状,3例伴轻度腹痛,11例伴有皮疹,其中8例于发热18 d后出现皮疹,持续1周左右,多为全身充血性丘疹或玫瑰红色斑丘疹,不痒,其中1例疹退后留有色素沉着。12例均有轻度贫血,6例有轻度肝和(或)脾肿大,一般状况均较好。

    作者:郭锡斌;孔淑卿;李冠群;赵淑琴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宫腔镜诊断某些与妊娠有关的子宫异常出血

    随着宫腔镜在临床的应用,子宫异常出血,经宫腔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和治疗。作者对60例流产后、产后及停经后子宫异常出血而接受宫腔镜检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宫腔镜诊断,处置结果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以探讨宫腔镜检查对与妊娠有关的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我院内窥镜中心于1998年1月~1999年10月间,60例因流产后、产后及停经后子宫异常出血行宫腔镜检查者,其中门诊病人48例,住院病人12例,年龄19~43岁。镜检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及肝功能,大量活动出血、急性生殖道炎症及严重心功能不全者为镜检禁忌症。依据发生出血的状况将病人分为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组(40例,66.7%);停经后子宫异常出血组(14例,23.3%);产后子宫异常出血组(6例,10%)。

    作者:杨清;赵岩;王彩霞;吴桂清;王永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宫腔镜对置环后异常子宫出血诊治的临床意义

    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AUB)是妇女置环后常见的并发症。找出置环后AUB发生的原因对于指导临床诊治方案的确立及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均有重要意义。作者对行宫腔镜检查的94例置环后AUB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宫腔镜对置环后AUB诊治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我院门诊内窥镜中心1997年10月~1999年10月接受宫腔镜检查的置环后AUB患者94例,年龄20~68岁。镜检前常规验血常规和肝功,急性生殖道炎症及严重心功不全者为镜检禁忌症。分为置环月经不规则组65例;外院取环失败组18例;绝经后出血置环组11例。1.2 研究方法使用日本产Pentax诊断用软性宫腔镜(FHY—15RP),膨宫液为10%葡萄糖液,膨宫压力控制在10~16 kPa,使用宫颈扩张器,扩至5~6号。

    作者:赵岩;杨清;卢杰平;王永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人胃蛋白酶原Ⅰ、Ⅱ的分离纯化

    目的: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清中胃蛋白酶原。方法:从人胃粘膜分离纯化胃蛋白酶原Ⅰ、Ⅱ,采用DEAE-Sephadex A25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方法纯化胃蛋白酶原Ⅰ、Ⅱ。结果:纯化的胃蛋白酶原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证明一条带,分子量为41 kd、40 kd。结论:用二次层析法可以纯化人胃蛋白酶原Ⅰ、Ⅱ。

    作者:于成国;刁尧;赵恂;邢福芹;李鹏飞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预构血管化外周神经移植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预构血管化外周神经移植的动物模型,探讨预构血管化神经移植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选用42只大耳白兔,右耳中央动静脉血管束植入预构右面神经上颊支,右侧为实验组,5周后行带血管的神经移植,左侧为对照组行不带血管的神经移植,经血管墨汁灌注、神经电生理及变性髓鞘Nauta染色组织学微细结构观察,检测预构血管化的神经移植对神经再生的影响作用。结果:预构血管化的神经移植比不带血管的神经移植术后8周、10周神经传导速度快。实验组在术后6、8、10周髓鞘厚度、神经纤维直径和G值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预构血管化的神经通过微血管重建,在移植过程中保持了神经血液供应的连续性,有利于神经再生和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媛媛;王绪凯;卢利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CD45RA、CD45RO及CD43分子表达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CD45RA、CD45RO及CD43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26例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皮损CD45RA、CD45RO及CD43分子表达进行研究。结果:26例患者皮损真皮内均见到CD45RA、CD45RO及CD43阳性浸润细胞,阳性率分别为(5.8±1.8)%、(86.6±12.5)%及(93.4±14.5)%。22/26的患者角质形成细胞表达CD43(+~)。结论: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真皮内浸润细胞以记忆T细胞亚群为主,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浸润细胞可通过表达CD43分子,分别与真皮内炎性细胞和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上的ICAM-1结合,从而促进炎性细胞向表皮内浸润。

    作者:林俊萍;张士发;王良明;梁再赋;岳辉;顾绍裘;陈洪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p16蛋白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p16蛋白与人脑星形细胞瘤发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SP免疫组化法观察星形细胞瘤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16蛋白在39例星形细胞瘤中表达的缺失率为71.8%,并且缺失率随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升高。术后各观察期内复发病例中的p16蛋白缺失率明显高于未复发病例(P<0.05)。结论:p16蛋白表达的缺失与星形细胞瘤的发生有较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它的恶性程度及预后。

    作者:李少一;高芸;王成林;赵崇智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低温保存液pH对大鼠供肝能量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器官低温保存的适pH环境,改善保存器官的质量。方法:鼠肝分别被保存在pH6.8,7.4,8.0,8.6四种改良Euro-Collins保存液中,10 h后行鼠肝移植。测定肝组织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磷酸腺苷总量(total adenine nucleotides, TAN)、能荷(energy charges, EC)水平和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保存10 h后,pH 8.0组肝组织中的ATP、TAN和EC水平明显高于pH 8.6和6.8组(P<0.01)。高于pH 7.4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1)。肝组织中ATP、TAN、EC再灌注1 h后的恢复pH 8.0组亦比其它组明显(P<0.01或P<0.05)。肝脏超微结构损害pH 8.0组亦较轻。表现为肝细胞水肿轻,线粒体肿胀及内质网扩张程度轻。结论: pH 8.0的改良Euro-Collins器官保存液能改善保存大鼠肝脏的质量,提高其存活能力。pH 8.0可能为低温保存器官的适pH环境。

    作者:吴刚;刘永锋;李桂臣;赵宁;何三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血、尿、腹水Ⅲ型前胶原肽联合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尿,腹水Ⅲ型前胶原肽(PⅢP)联合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同步测定6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血、尿、腹水中PⅢP含量变化,同时进行血清PⅢP含量与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含量、血清白蛋白的相关性测定。正常对照组中血41例,尿40例,均选自我院健康献血员;腹水31例选自我院肾内科肾源性腹水患者。结果:肝硬化患者血、尿、腹水中PⅢP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腹水中PⅢP含量明显高于血清及尿中PⅢP含量,P<0.001;以130 μg/L为临界值,计算其95%可信区间内其PⅢP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腹水>血>尿;血清PⅢP含量与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呈正相关,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差异显著,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无论血、尿、腹水中PⅢP检测均可获得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ⅢP含量测定对诊断肝纤维化有一定的价值,其血清含量变化在反映肝硬化、肝细胞坏死及肝功能损害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汪旭;刘东屏;傅宝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化疗对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影响

    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常出现红细胞血型抗原减弱的情况,除了肿瘤本身的因素外,化疗是否对血型抗原有某些影响作用,我们对此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我院1995~1999年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138例。其中男80例,女58例,年龄23~60岁。70名健康献血员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20~55岁。1.2 试剂标准抗体血清抗-A及抗-B(效价>128)、抗-D(效价64)、抗-H(效价32)、抗-M及抗-N(效价64)均为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作者:张炯;郝一文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母体慢性铅暴露对子代鼠在体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目的:探讨母体慢性铅暴露对子代鼠在体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的影响。方法:饮蒸馏水和0.2%醋酸铅溶液两组母鼠的子代鼠对应分为对照组和母体期铅暴露组,应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单脉冲刺激穿通路纤维在海马齿状回诱发的群体锋电位(population spides, PS),观察并比较两组于高频刺激(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 HFS)前后的PS幅值变化。结果:HFS前,基线记录的两组PS平均幅值及峰潜伏期无显著差异;HFS后,母体期铅暴露组LTP发生率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其LTP增幅减小,并出现了短时增强转为抑制及LTD型反应。统计显示母体铅暴露组HFS后PS振幅的平均增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平均增强至基线值的(138.2±10.4)%,母体期铅暴露组为基线值的(108.8±20.7)%。结论:母体慢性铅暴露可损害子代鼠海马齿状回LTP的在体诱导和维持,且以维持过程受损为主。

    作者:时利德;蔡葵;蔡原;滕国玺;万伯健;孙黎光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转化生长因子α对相关抗原CA125在卵巢癌临床应用的支持作用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α,TGFα)水平的临床意义及对相关抗原CA125在临床应用中的支持作用。方法:正常对照、卵巢良性肿瘤、卵巢癌患者各 30例,利用放免及酶联免疫法测定术前、术后血清 TGFα与CA125水平,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卵巢癌组TGFα、CA125均增高与正常对照及卵巢良性肿瘤组差别显著(P<0.05)。其中2例术前、术后 TGFα均较高,患者短期内死亡;卵巢良性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TGFα与CA125差别不显著(P>0.05)。卵巢良性肿瘤组中2例CA125阳性。结论:TGFα增高与卵巢癌相关,TGFα术前、术后均增高显著者预后较差。联合检测TGFα、CA125可提高对卵巢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准确程度。

    作者:夏志军;张淑兰;周卓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兔颌下腺同种异体移植术后组织学观察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颌下腺移植后早期是否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及其特点。方法:选用40只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应用显微外科微血管吻合技术进行颌下腺异体移植。术后对受体兔双侧颌下腺区进行放射性计算机断层扫描动态检测;通过光镜和电镜对移植后的颌下腺及假手术组进行动态观察,研究其组织学变化的特点。结果:同种异体颌下腺移植后,通过同位素扫描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在未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条件下,移植腺体术后5 d内存活并保持正常的分泌功能;术后7 d左右,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排斥反应。结论:未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条件下,吻合血管的颌下腺同种异体移植存在急性排斥反应。

    作者:王军;王玉新;卢利;孙长伏;邵冬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