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朝晖;高士友
目的 研究在外源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蜕膜细胞对B细胞IgG分泌的影响,以探讨蜕膜局部免疫微环境的免疫学特点.方法 在培养的蜕膜细胞中加入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e-1,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e-6,IL-6)和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每分钟的脉冲指数(count per minute,cpm)来计算B淋巴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的值.结果 正常早孕蜕膜细胞的培养上清液可以刺激B淋巴细胞IgG的分泌;经外源性细胞因子作用后的蜕膜细胞培养上清液,B淋巴细胞分泌的IgG显著上升(P<0.05),尤其是第12 h实验组的cpm上升有显著效应(P<0.05),24、48 h的实验组cpm有逐渐下降趋势.结论 在外源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蜕膜局部体液免疫反应增强,但这种增强可能是蜕膜局部免疫的自身调节作用,以维护妊娠的正常进行.
作者:祝松;甘国胜;王琼书;翁德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纳米铁(Fe)、纳米氧化锌(ZnO)和纳米氧化镁(MgO)材料对小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活力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5 g/Kg·wt剂量的纳米(Nano-)或微米(Micro-)粒径Fe、ZnO和MgO给小鼠一次经口灌胃,14d后处死取血分离血清分析LDH和α-HBDH活性变化.结果 Nano-和Micro-Fe染毒小鼠血清LDH活力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Nano-Fe和Micro-Fe组小鼠血清LDH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Nano-Fe和Micro-Fe三组小鼠血清α-HBDH差异无显著性(P>0.05).Nano-MgO组小鼠血清LDH比对照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Micro-MgO组小鼠血清LDH比对照组和Nano-MgO组有明显升高(P<0.05);对照、Nano-MgO和Micro-MgO三组小鼠血清α-HBDH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两种粒径ZnO染毒组小鼠血清LDH和α-HBDH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其中Micro-ZnO组小鼠血清LDH和α-HBDH活力升高的更为显著(P>0.05).结论 Nano-Fe、Nano-ZnO和Nano-MgO材料对小鼠血清LDH及α-HBDH活性的影响与相应微米粒径材料有所不同.
作者:王天成;贾光;王翔;丰伟悦;汪冰;张志勇;沈慧麒;赵宇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将我院2004年6月~2006年6月共169例新生儿液体渗漏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发现液体渗漏后停止输液30 min后拔管;对照组发现液体渗漏后立即拔管.结果 显示实验组皮肤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发现液体渗漏停止输液30 min后再拔管,可减少皮肤损害.
作者:何利;安如俊;龙燕琼;屈淑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近年来肺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和特征,为制定下一步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1999~2004年户籍在广州市的肺结核病人的登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新登记率从1999年的72.96/10万逐年上升到2004年的88.90/10万,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3~2.6:1),无症状病人增多、有空洞和咯血病人以及儿童和粟粒结核病人比例减少.结论 新登记率呈上升趋势,但儿童受感染的危险性正在不断降低;在有效的防治措施下,疫情存在向好的趋势.
作者:周琳;伍慧仪;李惠芬;陈其琛;李妙琼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3 218例健康检查的中年公安干警的心电图分析,评估心血管疾病在中年公安干警中的患病率和发病趋势.方法 3 218例中年公安干警心电图作为观察组,3 100例普通体检人群心电图作为对照组. 结果 两组心电图异常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公安干警组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左心室肥厚,心律失常.对照组主要表现为心率改变和继发性ST段下移.结论 中年公安干警心血管疾病发病趋势增强.
作者:张霁;贺亚玲;汪海英;张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改善体外分离、培养人早孕绒毛细胞滋养层细胞(cytotrophoblast CTB)的方法,并对其进行鉴定,探讨CTB的一些生物学特性.方法 取人工流产6~8周妊娠绒毛,机械法分离,复合酶消化,差速贴壁法纯化细胞后继续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大体形态及体外转化,HE染色观察其胞核情况,免疫细胞化学观察细胞的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 CK18)、波形蛋白(vimentin Vim)和人胎盘催乳素(human placental lactogen hPL)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其细胞周期.结果 分离培养的CTB呈不规则多角形片状,单层铺展生长.所有的细胞都表达CK18,Vim只在部分细胞表达,hPL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在胞浆表达.细胞周期显示约有58%的细胞处于G0/G1期.结论 成功分离培养了人早孕绒毛CTB,方法简便易行,获得的细胞形态单一、生长稳定,为进一步研究CTB在妊娠生理和妊娠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刘惠萍;王若光;李春梅;李宾玲;曾润清;秦明春;易鹏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研究平片修补与疝环充填式修补的手术效果.方法 分析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疝环充填式修补术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结果 术后复发率平片无张力疝修补组为4.72%(13/275),疝环充填式修补组为1.02%(1/98).术后腹股沟区不适发生率疝环充填式修补组高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组.结论 疝环充填式与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率均低,疝环充填式疝修补的疗效较好,但术后局部不适发生率较高.
作者:胡建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内科教研室针对近年来教学规模扩大所作工作的相应调整,目的 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贾燕;唐晓鸿;王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我院肝移植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病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我院2002年8月~2004年12月间42例肝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2例肝移植患者中有24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57.14%.好发部位为肺部、血液及腹腔、胆道,其中75.44%发生在术后的前两周内.结论 肝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率较高,术后的前两周是感染的高危时段.易感因素患者基础病所致的免疫功能缺损、各种侵入性操作及大量免疫抑制剂和广谱药物的使用.
作者:瞿伟军;黄桃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西安市医院胃镜消毒现状,控制胃镜引发的医院感染.方法 按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版)和《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要求,对西安市属二级以上医院2005年4~12月胃镜的清洗消毒效果等进行监测,检测细菌总数、致病菌、无菌试验、消毒/灭菌剂有效含量等.结果 监测的胃镜镜腔合格率62.5%,高压灭菌的附件,消毒/灭菌剂有效含量、无菌试验合格率100%.监测中发现部分医院胃镜的清洗消毒重视不够,胃镜供需矛盾,时间安排欠合理,消毒灭菌工作不规范,消毒灭菌知识欠缺等问题.结论 西安市胃镜消毒灭菌工作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建议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进行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操作;加强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提高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对胃镜清洗消毒工作的认知水平;加强胃镜诊疗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胃镜监督管理.
作者:李骏;张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冲洗液加温对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中低温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采用加温冲洗液,而对照组采用室温冲洗液,于麻醉前、麻醉后15、30、60、120 min和术后分别记录肛温和寒战,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硬膜外阻滞麻醉后30 min肛温升高0.5℃,之后渐降,对照组下降速度和幅度较实验液组明显,对照组病人术终肛温较基础值低0.9℃~1.0℃(P<0.01),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寒战发生率低(P<0.05).结论 冲洗液加温可以有效降低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中低温的发生.
作者:秦春香;曾赛男;石丹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劳改人员中肺结核病的发病及流行情况.方法 对2 630名男性犯人进行询问病史,有疑似肺结核症状者直接摄胸片检查,胸片检查异常者作痰涂片镜检.结果 共查出活动性结核病人78例,患病率2 966/10万,其中涂阳病人43例,涂阳患病率1 635/10万.20~40岁的犯人占发病总数的80.77%.结论 肺结核是危害青壮年犯人身体健康的常见传染病,需重视监狱犯人肺结核病的控制工作.
作者:蒋世钊;唐冰清;徐善松;毛国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食物中毒调查处理方法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一起食物中毒的发生经过、治疗措施与调查处理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这次中毒定性为一起食物来源未明的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结论 食物中毒事故发生时,应全方位地展开调查,并争取相关人员的积极配合,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与处理.
作者:朱天武;段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2004年9月6日,河北省承德县某中学发生一起螨虫叮咬引起154名学生群体性皮疹的事件,经采取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无新发病例出现,出疹学生全部治愈.
作者:曾强;赵德明;吕静;李连郡;杜明涛;魏淑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与乙型肝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名临床已确诊的乙型肝炎病人及120名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进行B19DNA检测. 结果 200名乙型肝炎血标本中,B19DNA阳性为23例(11.5%);120例健康体检者中B19DNA阳性为1例(0.8%).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 乙型肝炎病人微小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作者:王丹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大鼠酒精灌胃后体内乙醇代谢的特点,为建立大鼠乙醇中毒所致慢性酒精性肝病模型提供依据.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三个剂量组.实验大鼠以50%的酒精按各组剂量给予灌胃,灌胃后分别于第0.5、1、1.5、2、2.5、3、5、10 h经眼眶静脉丛采集大鼠血标本,以乙醇脱氢酶法测定血浆中乙醇浓度.结果 对各时段点乙醇浓度测定分析,大鼠摄入酒精后乙醇浓度的高峰均出现在灌胃后1~1.5 h处,随后开始缓慢下降,代谢曲线与醉酒表现一致.结论 酒精灌胃剂量小于8 g/kg是比较安全的,灌胃后1~1.5 h达到代谢吸收高峰期,10 h后醉酒状态基本恢复,这为制备大鼠酒精性肝病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史清海;伏建峰;路西春;许琴;冉继华;刘正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RNA干扰技术正朝我们走来,是当今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引人注目的 技术之一.RNA干扰的作用机制逐渐被人们所阐明,并广泛的应用于基因功能的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研究、基因治疗等.RNA干扰技术也是人们求异思维以及多学科联合发展的结果.
作者:罗庚求;李景和;文继舫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茶多酚对大鼠晶状体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方法 从大鼠晶状体中提取醛糖还原酶,酶活性测定反应体系包括底物DL-甘油醛,辅酶NADPH,缓冲液PBS和醛糖还原酶.反应温度37℃,反应时间3 min,340nm处测吸光度值.测定组加入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比较槲皮素与芦丁、槲皮素与茶多酚、茶多酚与EGCG、ECG、EGC、EC、GC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结果 IR50槲皮素<IR50芦丁,槲皮素对太鼠晶状体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强于芦丁;IR50槲皮素与IR50茶多酚相近,茶多酚对大鼠晶状体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与槲皮素相似;另外,茶多酚对大鼠晶状体醛糖还原酶的抑制作用强于ECG和GC,EGCG对醛糖还原酶有抑制的趋势,而EGC和EC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结论 茶多酚对大鼠晶状体醛糖还原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良好来源,也可能是茶多酚降糖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刘英华;薛长勇;欧阳红;张荣欣;张永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粉尘与尘肺关系的研究已很深入,而粉尘与接尘人员五官疾患的研究甚少.我们于2004年2月~2005年12月对江阴市不同行业32个生产厂矿的4 356例接尘工人进行了调查,分析如下.
作者:冯鸿义;郎燕梅;刘川;薛正玉;周维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比较宜昌地区698例放射工作人员心电图异常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为心血管流行病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按照北京福田电子医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FX-401012道自动分析心电图机上的明尼苏达编码综合8项指标并结合《现代心电图诊断大全》进行诊断.结果 (1)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为29.94%,窦性心律失常和R波高电压检出率20~30岁组高于40~50岁组(P<0.05).(2)ST-T检出率40~50岁组高于20~30岁组(P<0.05).(3)室内传导阻滞异常检出率50岁组明显高于20岁组(P<0.05).(4)市级医院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于县级及乡镇卫生院(P<0.05). 结论 不同年龄不同级别的放射工作人员均有异常心电图显示.
作者:邓亚玲;胡池;徐承海;向平;李少霞;杨静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