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莉
目的:探讨在成人腹股沟复发疝中的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效果。方法: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随机选择本院收治的88例成人腹股沟复发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疝修补手术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09%和40.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复发率为2.27%和2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成人腹股沟复发疝中患者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白天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皮瓣修复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18例,患者均施行皮瓣修复术治疗。结果:其中吻合血管皮瓣移植术50例,带血管蒂皮瓣移植术68例,所有移植患者皮瓣均成活,定期随访,足部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植皮的部位皮肤耐磨,并且具有保护性感觉,没有破溃。结论:皮瓣修复可用于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疗效的关键在于防止血管危象的发生。
作者:马陆达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对比临床护理干预对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相关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3月心内科收治入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效果、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护理方法后,观察组患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结果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护理应用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上,可以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和人力成本,有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适合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松秉淑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男男性行为人群现状以及艾滋病行为干预效果。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10月,采取滚雪球抽样方法对本地区的男男性行为者进行招募,采用匿名调查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查。并对其艾滋病行为进行干预,研究干预的结果。结果:相对于干预前,干预后研究对象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回答正确率与安全套使用率显著要高。结论:对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科学合理的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提高其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作者:吴云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间质性肺炎患者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的间质性肺炎患者110例,然后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对照组的患者实行常规治疗,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乙酰半胱氨酸进行治疗,然后从血清Ⅲ-C水平、6分钟步行距离变化、高分辨CT病变等角度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Ⅲ-C水平、6分钟步行距离、高分辨CT病变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乙酰半胱氨酸对于间质性肺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肺纤维化症状,促进患者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因此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王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婴幼儿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首次行抗癫痫治疗的47例癫痫婴幼儿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收治的抗癫痫治疗效果不佳的47例癫痫患儿为对照组。研究组应用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对照组在原有抗癫痫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添加左乙拉西坦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与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癫痫治疗的总有效率89.36%,高于对照组65.96%(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婴幼儿癫痫疗效肯定,安全可靠,适于临床应用。
作者:宋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由于儿童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的改变,造成儿童龋病低龄化、严重化的趋势。目前临床中大量年龄低,龋坏严重的患儿,就诊时配合程度低,不合作,针对这些“非合作患儿”,见的方法有束缚下治疗,药物镇静法和全身麻醉法。部分家长对于镇静全麻治疗的接受程度以及价格、病情、等待时间等因素存在顾虑,选择束缚下进行口腔治疗。束缚下治疗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儿,但存在的安全隐患常常会被低估与忽视。本文重点讨论束缚下治疗在临床使用的护理要点,包括口腔治疗前充分的心理沟通,人员的准备,完善的用物准备、治疗中采用TSD等方法进行行为管理,穿线及尾勾法防止器械误吞,以及治疗后的全身护理、心理疏导。使用正确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儿的配合度,保障治疗安全。
作者:林巧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卡孕栓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46例顺产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使用卡孕栓联合催产素治疗,对照组产妇采用催产素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产程中、产后2h 及产后24h的出血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在产后出血量、2h出血量和24h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皮肤瘙痒、胃肠道反应和面色潮红等,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卡孕栓联合宫缩素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兰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试论培哚普利与坎地沙坦倍增剂量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123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培哚普利组和坎地沙坦组,三组各为41人,常规组采取单纯的抗心力衰竭治疗,培哚普利组采取培哚普利治疗,治疗的前两周每天4mg,之后调整为每天8mg;坎地沙坦组采取地沙坦治疗,治疗的前两周每天4mg,之后调整为每天8mg,对比三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培哚普利组的左室质量指数、血清脑钠肽、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坎地沙坦组左室质量指数、血清脑钠肽有所下降,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8.29%;培哚普利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坎地沙坦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与坎地沙坦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减轻了患者的左室肥厚,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松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5年12月,纳入对象脑出血74例,抽签分组。37例入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其余37例入实验组,开展急诊护理。组间比较。结果:两组中实验组急救时间更短,急救有效率更高,满意度更高,有显著差异(P<0.05),且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护理对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应予以推广。
作者:顾一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临床提高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间我院急诊外科创伤发生死亡患者110例,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探讨危险因素。结果:发生创伤死亡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发生死亡患者中50岁及以上患者较多(P<0.01);发生创伤到救治时间间隔在30min及以上死亡91例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创伤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急诊外科作为主要救护力量,应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应对临床救护工作。
作者:王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对急诊科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2例,总结分析急诊救治过程中的护理经验。结果:92例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后,显效率为48.91%,有效率为33.70%,无效率为9.78%,病死率为7.61%,总有效率为82.61%。12例患者并发休克,27例发生心力衰竭,28例并发心律失常。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快、病情危重,合理、有效的护理工作,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郑晓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西药副作用的认识逐渐加深,对中医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武器,中药调剂工作质量的好坏对临床疗效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可能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现就中药调剂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应对提供几点参考意见,以便在中药调剂中尽量减少差错,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使中医药在为我国人民的健康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杨世雷;杨扬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耳后皮瓣在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一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8例眼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耳后皮瓣进行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一期修复,对比患者的临床结局以及修复前与修复后的睑裂长度差与睑裂高度差。结果:所有患者修复后的眼睑外观与功能效果均良好,未发生感染,未出现排斥反应,肿瘤未复发;修复后,患者的睑裂长度差与睑裂高度差均明显小于修复前,对比两组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后皮瓣在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一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作者:马公明;轩凤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原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采取本院2013年7月份至2014年6月份期间本院186例行全麻手术的患儿,对这18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这186例患儿中,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患儿有48例,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25.8%,苏醒期躁动患儿中存在伤口疼痛的有14例,各种不良刺激的有24例,分离焦虑的有10例。经过采取相应的护理后,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4.8%,护理前后相比,苏醒期患儿躁动率比较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口疼痛、不良刺激以及分离焦虑是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常见原因,通过分析躁动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后,有效地降低了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作者:马成旭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究不同手术方式对直肠癌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比较。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直肠癌手术治疗的5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主要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主要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数据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病情均有改变,但观察组感染病原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免疫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观察组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术后感染病原菌较低,免疫功能较高,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娟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静疗小组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成立静疗小组,注重培训,提高静疗小组成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输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事件加以有效的预防,以使护理风险得以降低。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无静疗小组参与;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患者200例作为试验组,由静疗小组进行输液管理。对两组各项情况加以对比分析。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输液途径更优,静脉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更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立静疗小组有助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输液管理效果,对促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程滨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负离子氧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观察及感染控制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与观察组(50),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高浓度负离子氧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WBC、PCT、CR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4.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采取高浓度负离子氧疗,可提升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林岩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与总结妊娠糖尿病的护理方法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3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根据发病孕周、血糖监测结果,综合采取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及胰岛素注射等进行治疗,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结论: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采取多种方式干预,提供正确合理的医疗护理措施。
作者:唐玄;王丹;赵锡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干预对于小儿肺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本院通过采用随机数字抽签法,选取肺炎患儿82例为本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1例试验组患者以及41例常规组患者。常规组均给予一般护理模式,试验组给予临床护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试验组患儿有效率为95.12%(39/41);显著高于常规组患儿的70.73%(29/41);(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临床护理干预模式运用于肺炎患儿中,能够显著提升患儿的整体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病情,值得推广。
作者:古桑拉珍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