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粉珍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在牙列稀疏患者整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共收录了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50例在我院接受口腔修复的患者资料,均为牙列稀疏患者,通过口内检查及X线片检查,掌握患者口腔内牙列稀疏的具体情况。所有患者均采用正畸治疗法,按照实际病况调整整修修复方案,提前采取针对性的治疗预案。参照中华医学会口腔修复标准,将本次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等4类,详细记录每一位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对比治疗前后症状差异性(P<0.05)。结果:牙列稀疏主要以大小不一、间隙过大、排列错位等为主要表现,影响了口腔部位的整齐与美观,经过正畸治疗后症状得到有效康复。本次50例全部手术成功,无并发症。结论:正畸治疗用于口腔修复效果好,无并发症,值得推广。
作者:丁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传染病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疾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症状复发、发病急等特点,并且传染病还常常伴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另外,由于传染性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不适合陪护人员进行陪伴,因此患者容易出现多种负面心理情绪,对治疗的配合度不高,影响治疗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医院需要做好医护管理工作,加强对患者人性化的护理干预,让患者感受到关怀,从而提高舒适性和生活质量。本文笔者主要研究传染病防治中医护管理与人性化护理的方法,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希望可以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作者:罗翠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模式对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实施深静脉留置导管维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到2016年1月我院采用深静脉留置导管予以血液净化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9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血液净化护理模式维护留置导管,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模式维护。结果:研究组留置导管时间要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留置导管并发症发生率是6.1%,对照组是30.6%,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接受血液净化治疗实施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实施细节护理模式,对维护留置导管具有显著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赵红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两种麻醉方式的应用。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采用不同麻醉方法对比各自临床情况。结果:观察组中优秀例数21例,良好例数13例,无效1例,有效率97.1%;对照组中优秀例数9例,良好例数14例,无效12例,有效率65.7%。比较发现观察组麻醉有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龙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替硝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急性肠胃炎的临床效果,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14年7月到2015年12月间接收的80例急性肠胃炎患者进行治疗,按照随机序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治疗,观察组采用替硝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77.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2.5%少于对照组12.5%,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硝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急性肠胃炎的临床效果良好,同时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作者:张翠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明确急性百草枯中毒后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急诊科百草枯中毒患者及我院常规体检病人30例,对中毒组以入院14天为存活标准,分别于第1、3、7、14天采集患者肝肾功能指标Cr、SUN、UA、ALT、AST,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毒组在1、3、7、14天分别死亡11、9、2人,存活组Cr、SUN、UA、ALT、AST随日期而逐渐升高,升高数值较之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7天达到峰值后逐渐回落。中毒组各天书与对照组比较Cr、BUN、UA、AST、ALT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中毒组中第1天至第7天Cr、BUN、UA、AST、ALT 均逐渐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 Cr、BUN、UA、AST、ALT水平逐渐回落,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肝、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且损伤程度与中毒进行性程度有关。
作者:李海勤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治疗顽固性肛门瘙他痒症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我院对15名患者患有顽固性肛门瘙痒症病人采用肛周皮肤点状皮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及维生素B1混合液,再行肛周末梢神经离断术。结果:15例病人当天症状消失,后期效果好,目前未复发。
作者:杨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PDCA护理管理对白血病患者PICC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白血病患者中随机抽选实施PICC导管护理的18例作为常规组,实施PDCA护理管理、PICC导管护理的18例作为干预组,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结果:干预组并发症率11.1%,低于44.4%的常规组,P<0.05。结论:临床于白血病患者PICC中实施PDCA护理管理作用突出,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预防并发症,值得学习。
作者:余粉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效果。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需要进行静脉注射儿童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静脉注射成功率,调查患者家属的满意情况,并使用FLACC量表和 Wong-Baker笑脸量表调查儿童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儿一次静脉注射穿刺率观察组组较对照组组提高了30%,家属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由FLACC量表和 Wong-Baker笑脸量表数据评分分别为(1.28±0.13)分、(2.15±0.23)分,相比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小儿静脉注射过程中,加入护理干预有利于帮助小儿减少痛苦和恐惧,提高一次静脉注射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所以应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余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研究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接收的气管切开造口置管的患者一共有9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对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临床护理以后,干预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护理以后,干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神经外科患者呼吸道采取循证护理干预,可以使拔管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使并发症明显降低,对患者病情恢复以及预后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敏;杨建芹;何俊芝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手术患者200例的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切口感染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并探究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200例手术患者中,切口感染者15例,占比7.5%。通过对15例切口感染患者的相关性因素进行分析,手术时间、手术地点、是否存在参观人员、急诊手术等是主要因素。结论:针对手术室引发切口感染的相关性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降低切口感染率,提高手术成功率来说,意义重大。
作者:李建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为减少癌细胞在手术过程中的转移,无瘤技术是指在恶性肿瘤手术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或减少癌细胞脱落、种植和散播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1],可有效减少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术后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方法:介绍术中无瘤技术的操作及配合要点结果手术中要严格遵守无瘤技术操作程序,避免了肿瘤医源性传播。
作者:王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随诊医疗技术的发展,护理学技术也不断在提高,整体护理服务的理念在急诊医学的不断深入,全国正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不断在急诊护理中得到体现,急诊科是医患矛盾发生的主要成所之一,我们改变了过去一味的抢救治疗,重视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将抢救患者与心理护理治疗紧密结合应用急诊的临床,大大提高了急诊治疗和抢救的效果,笔者不才,将急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的分析研究如下,愿与同道共享。
作者:胡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对于儿童复发性急性鼻窦炎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耳鼻喉科在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接受治疗的160例患有复发性急性鼻窦炎的儿童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跟进治疗观察3个月,160例患者治愈145例,好转患者15例,无效0例(P<0.05)。结论:通过药物治疗对于儿童复发性急性鼻窦炎治疗效果显著,可以进行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慈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吡美莫司乳膏在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调查。方法:抽选68例面部敏感的女性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吡美莫司乳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的25例,对照组13例;观察组患者病情缓解的8例,对照组12例;观察组患者疗效评估有效率为97.1%,对照组为73.5%,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吡美莫司乳膏在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中的治疗下工更为理想。
作者:陈彩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肝硬化疾病诊断中实施生化检验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另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检查的体检者168例为对照组,对其实施学血液生化项目检查。结果:和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的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直接胆红素显著较高,P<0.05.总蛋白,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显著较低,P<0.05。结论:对于肝硬化者实施生化检查,可在短时间内知晓患者肝脏部位病理改变情况,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程蕊;王聪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用于硬核白内障治疗的具体效果。方法:共收录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眼科收治的110患者资料,共146眼;所有患者均选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进行治疗,于术后6个月回访调查,对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进行相关统计,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变化的差异性。结果:本次110患者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所有患者眼视力得到显著康复,总有效率100%;具体来说,佳视力矫正≥0.5,共124眼,占84.9%;视力矫正0.1-0.5,共18眼,占12.3%;视力矫正≤0.1,共4例,占2.8%;仅有少数患者出现了虹膜损伤、角膜水肿、炎症反应等,经过临床处理后并发症得到控制。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效果优越,符合临床手术预定标准,值得推广。
作者:张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ICU 失禁性皮炎(IAD)的应用,总结临床常用的评估方法和护理措施,以期提高护理人员的IAD预防意识,希望能为IAD的临床护理提高一个参考。
作者:吴丽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电视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具体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录的6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资料,采用分析法讨论,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手术;于术后3个月回访调查,按照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等4个标准,详细统计2组患者具体的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前后症状变化的差异性。结果:自发性胸痛以呼吸困难、胸痛、刺激性咳嗽等为主要症状,同时伴有心悸、血压低、四肢发凉等,多数患者存在2种或2种以上症状。本次观察组治愈26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0例;对照组治愈22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2例;两组对比治疗效果差异明显(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可检查出气胸的具体病因,可对叶间裂、肺尖、肺门等详细检查,无盲区,治疗效果优于开胸手术。
作者:田茂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脉冲式耳鼻喉水疗仪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中的应用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中耳炎患者68例(96耳)进行本次研究,将其依据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罗红霉素与氨溴索口服联合鼓膜按摩、捏鼻闭口呼气法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脉冲式耳鼻喉水疗仪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对比。结果: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50耳,治疗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46耳,治疗总有效率为73.9%,观察组疗效显著要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的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冲式耳鼻喉水疗仪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安全、无损伤,具有显著疗效,易于患者接受,尤其适合儿童,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何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