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雪景
目的:调查分析社区居民肿瘤防控知识知晓情况。方法:2014年5月份针对本社区居民,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填写308份北京市肿瘤防控核心知识调查问卷,对结果进行分析,2014年9月在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早诊早治等干预措施后,在同人群中做调查问卷299份,分析评价干预效果。结果:9月份对308例肿瘤防控核心知识问卷调查人群,进行了第2次知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99例。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辖区百姓对肿瘤相关知识知晓程度明显提高,其中对肿瘤是本市死因排行第一的疾病知晓率由49.67%提高到91.3%,对肿瘤危险因素全部认知的由9.9%提高到36.50%,对恶性肿瘤可防可治认同度显著提高;愿意参加体检筛查的人员由89.28%提高到99.30%,对大肠癌和肝癌知晓程度也得到显著提升。结论:通过问卷数据分析表明,针对辖区居民肿瘤防控知识干预工作的开展,对提高辖区居民的肿瘤防控知识及防控意识起到了显著效果。
作者:赵旭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索出更有效的应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感染并发症的措施。方法:通过临床试验观察对照方法,把本院在2014年6月到2015年5月这段时期中的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100例进行临床分析,利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100例病患平均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通过采取联合预防治疗的治疗措施,来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病患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预防和心功能变化这些因素上的表现来进行详细分析。结果:通过治疗观察,在住院时间上,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联合预防治疗的措施之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甚至避免发生并发症,加快患者出院的速度,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可以借鉴。
作者:唐建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促进产褥期妇女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然分娩产妇40例,时间在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并将自然分娩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35.00%,观察组产妇恶露量(4.02±0.54)ml、子宫底高度(7.13±1.15)cm显著优于对照组产妇(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产褥期妇女尽快康复。
作者:魏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PDCA护理管理对白血病患者PICC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从我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白血病患者中随机抽选实施PICC导管护理的18例作为常规组,实施PDCA护理管理、PICC导管护理的18例作为干预组,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结果:干预组并发症率11.1%,低于44.4%的常规组,P<0.05。结论:临床于白血病患者PICC中实施PDCA护理管理作用突出,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预防并发症,值得学习。
作者:余粉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2月到2016年5月在本院实施治疗的8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36/42),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42/43),两组之间差异对比显著(P<0.05);同时,对照组患者低血糖发生8例,低血糖发生率为19.05%,观察组患者低血糖发生1例,低血糖发生率为2.33%,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应用的价值较为突出,临床治疗有效性较高,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较低,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比较理想。
作者:施春晓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社区育龄期妇女多发病、常见病防治健康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社区280例18-45岁2011年度妇检结果完整的女性做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发病率。每组各140例,对照组女性给予社区保健指导;观察组女性给予全面的社区护理干预。结果:2项健康行为实施率均显著提高,P<0.05比较差异显著。且观察组女性健康保健知识掌握率显著较高,妇科疾病防治意识加强,P<0.05比较差异显著。终观察组和对照组女性来年妇科检查后常见病发病率显著降低,P<0.05差异明显,观察组和对照组生育期女性的社区护理干预满意度差异明显且观察组女性的社区护理干预满意度显著较高,P<0.05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全面的社区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社区育龄期女性的健康意识和行为、降低妇科常见疾病的发病机率、提高社区育龄女性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掌控能力,对于有效改善社区育龄期女性的健康管理效果具有显著的应用意义。
作者:李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将优质护理服务用于肾盂肾炎患者的护理过程的质量和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肾盂肾炎患者60例,并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在传统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进行优质护理,而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比较,均为良好,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5±7)天,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1±9)天;实验组合满意度达到92.4%,对照组为86.7%,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肾盂肾炎患者的护理中,不但能够增加医患及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而且还能提升护理的质量和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赵华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内科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综合内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常规治疗、药物治疗、放腹水治疗,对临床疗效加以统计分析。结果:5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中,34例患者显效,占比60.71%;21例患者有效,占比37.50%;1例患者无效,占比1.79%,总有效率达到98.21%。结论:肝硬化腹水内科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治疗费用相对较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小,患者治愈率较高,痛苦较少,临床推广应用价值高。
作者:肖匀波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30例观察组和30例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压、血脂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30例患者中,13例显效,9例有效,总有效率73.3%;观察组30例患者中,19例显效,10例有效,总有效率96.7%,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有所降低,观察组的降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1例,占3.33%。对照组患者出现头痛乏力2例,恶心呕吐1例,占6.6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效果好,副反应少,治愈率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周文汀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分析社区慢性病人进行建档管理后对改善护患关系的意义。方法:对社区慢性病建档管理前后,分别发放了250份和300份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表,通过了解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分析护患关系的改善情况。结果:对慢性病患者建档管理前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1,P<0.05)。结论:社区的慢病患者建档管理后,护士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护士的素质得到提高,同时,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护患关系更加和谐。
作者:庞玉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传染病疫区疫点消毒管理系统的建立、改进措施进行调查,同时对管理的效果进行调查。方法:通过我市公共卫生数据平台建立消毒管理系统,管理我市下辖区内的传染病疫点。结果:在管理系统建立前,区、县管理人员每次统计数据、上报数据的时间平均为(2.6±1.1)天,在管理系统建立后,区、县管理人员每次统计数据、上报数据的时间平均为(1.2±0.7)天,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建立管理系统前,我市消毒管理平均完成率为73.2%,管理系统建立后,我市消毒管理完成率为100%。管理后纸张使用率下降60%,大大节约了资源,减少了经费。结论:消毒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更方便传染病疫区疫点管理,有利于资料长期保存、更方便资料的查询。
作者:雷兵;许玉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妇科宫颈癌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心理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妇科宫颈癌患者108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人文关怀、心理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下降,下降幅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妇科宫颈癌患者实施人文关怀、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压力,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作者:蒋清华;何婷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产科2015.3~2016.3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00例,依据护理模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50)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50)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9.3±2.4)分,术后VAS疼痛评分为(4.2±1.1)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临床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作者:雷俊婵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肌腱损伤修复术后常形成限制性粘连,特别是对指屈肌腱损伤的治疗,由于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粘连发生率高且疗效差。术后早期功能活动能够减轻组织水肿、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口愈合和增加抗感染能力,同时维持修复组织的稳定性和防止肌腱粘连。延续护理这一新的护理实践模式,为患者提供了由医院返回家庭、社会正常生活和工作的过渡期照顾,能有效地协助患者安全、及时地从急性期向康复期过渡因此我科专职护士尝试采取组建延续护理小组,利用微信发送健康教育信息,对出院患者进行延续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娟娟;刘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妇产科的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06月-2016年0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0例妇产科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干预组与参照组,每一组患者4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的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护理的总满意度明显比参照组高,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在妇产科中应用心理护理的方式,可以提高患者护理的满意度,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作者:张胜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结合护理干预促进剖腹产伤口愈合的效果。方法:将本院6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30例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0例患者给予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结合的护理干预。结果:接受治疗的1周,2周,3周观察组伤口面积缩小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的伤口面积缩小的程度,且第3周患者伤口缩小程度达到37.84±24.45,两组数据具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处于剖腹产手术伤口愈合期患者运用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结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的促进患者的伤口愈合,值得在临床的推广和进一步应用。
作者:张雪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吡喹酮与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囊虫病患者,以抽签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苯达唑治疗,观察组采用吡喹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80%,总有效率93.33%,并发症率3.33%,不良反应例数2例;对照组的治愈率53.33%,总有效率73.4%,并发症率10%,不良反应例数6例;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治疗脑囊虫病患者具有较好疗效,但吡喹酮治疗效果略优于阿苯达唑,临床生应广泛推广。
作者:张连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小切口切除术在甲状腺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甲状腺瘤患者120例,简单随机化法分为2组,分别给予小切口切除术治疗以及传统手术治疗,对比2组甲状腺瘤患者治疗结果的差异。结果:2组甲状腺瘤患者疗效相比,基本无差异(P>0.05);实验组甲状腺瘤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几率较对照组甲状腺瘤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几率低(P<0.05)。结论:小切口切除术在甲状腺瘤治疗中应用,损伤小,美观性好,值得应用。
作者:姜兆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并研究循证护理的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收治的88例肾囊肿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方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4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患者配合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情况,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和心理状态等,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于肾囊肿患者,给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配合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肢的恢复,缓解患者的疼痛,提升患者的心理质量,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余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抽选80例糖尿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以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管理后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血糖控制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对照组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评估有效率为45.0%,对照组为85.0%,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7.5±0.8)mmol/L,观察组为(6.3±0.5)mmol/L,对照组患者餐后2h血糖为(12.7±1.8)mmol/L,观察组为(10.6±1.2)mmol/L,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0.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7.5%,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替身给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同时能够提升患者血糖控制水平。
作者:蔡宗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