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竟屹;石敏;李杰
“急诊科”在医院现代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对各种突发性疾病采取紧急救治方式,避免患者短时间内出现异生命危险。护理是临床救治不可缺少的环节,护理工作缺失必然影响疾病治疗效果,对患者病症控制及康复效果造成不利影响。新时期必须加强临床急救护理改革力度,为患者创造优越的护理服务平台。结合急诊护理风险成因,本文提出了急诊科护理风险防范的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化急救护理服务模式。
作者:陈坤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女性患者的96个乳腺肿块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所有肿块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检查的准确性。结果: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19%和83.33%,普通超声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比为59.26%和73.81%,且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其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远远高于普通超声检查,值得在临床进行广泛应用。
作者:熊萍;罗莉;李德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护理是医疗体系的一大分支,优化护理服务可提高医疗水平,而医疗工作可以指导临床护理。现代医院逐步加强护理改革力度,旨在为患者提供优越的康复环境,避免治疗后期出现病症隐患。作为护理管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康复需求,不断调整现有的护理服务方式,以“优质护理”为中心思想展开工作。本文从护理管理岗位角度,分析了优质护理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对医院护理机制改革提出指导方向。
作者:陈美荣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选取3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和护理,包括抗血栓药物、下肢活动训练及健康指导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预防及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方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大手术后良好应用预防及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缩短治疗时间,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吴兰花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桂林市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为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及加强免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桂林市各县有乙肝免疫接种记录的儿童中,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9岁的儿童约30名作为观察对象,检测抗-HBs来评价乙肝免疫效果。结果:检测的381名儿童中,乙肝抗-HBs呈阳性的儿童267名,阳性率为70.08%,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在性别、民族、监护人、经济发展水平、疫苗接种间隔时间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的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乙肝抗-HBs的阳性率呈下降趋势。结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将逐年减弱,应加强儿童基础免疫,在6岁时给儿童加强接种一次乙肝疫苗。
作者:梁磬清;唐国荣;徐颖;秦春林;贝春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导致伤口感染的具体原因,并对具体临床治疗方法予以探讨。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0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了解伤口感染发生率及其具体原因、影响因素等。结果:1000例患者中有57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伤口感染率为5.70%;以发生切口感染为因变量,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后发现,住院时间、切口类型、手术时间以及年龄均是导致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显示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切口感染的因素多样,切口类型、手术时间及高龄是较为常见的相关因素,临床上需对此引起重视,了解感染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作者:周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老年女性患者临床特点。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07月-2016年07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68例老年女性患者,对全部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80例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患者中,主要的临床表现包含尿痛、发热与尿急等,部分患者表现出白细胞与血肌酐的升高;有32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患者病原分布可见大肠埃希菌的感染,10例患者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感染,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明显比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多,对比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主要特点是大肠埃希菌的感染,在患者治疗时,需要充分了解疾病特点与对症治疗。
作者:张明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5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出血、肠粘连、疼痛。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观察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效果明显优于开腹阑尾切除术,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杨胜邦;胡志雄;潘凯;杨胜秋;兰方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孕晚期单纯羊水过少的期待治疗时间及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之间于我院住院分娩的孕晚期单纯羊水过少产妇100例,其中期待治疗时间<5 d者55例,≥5 d者45例,分别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其新生儿预后,并统计不同分娩方式出生的新生儿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生的新生儿平均体质量为(2.95±0.32)kg,明显大于对照组的(2.61±0.41)kg,入住NICU率为2.22%,明显低于对照组34.55%,P<0.05;质量<2.5 kg的新生儿入住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率为45.16%,高于质量≥2.5 kg 的新生儿(8.70%),P<0.05;选择性剖宫产组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发生率分别为2.9%、2.9%和4.4%,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和急诊剖宫产组,P<0.05。结论:期待治疗可以降低孕晚期单纯羊水过少孕妇的医源性早产发生率,提高新生儿质量,降低入住NICU率,临床上要选择适合的分娩方式,减少新生儿并发症,保障其生命安全。
作者:邢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价值,以及管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意外事故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护理意外事故发生率为21.67%,实验组患者护理意外事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1.67%,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加强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提升整体护理质量,降低护理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加强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预防导管室风险事故等。
作者:张秋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药师在高危药品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14年1月~12月期间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比较2015年和2014年高危药品管理缺陷发生率等情况。结果:在高危药品的管理中医院药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责任重大,药师应该对高危药品管理上的新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作用,以此促进高危药品在医院能够合理、规范地被使用。结论:建立高危药品管理安全管理体系非常重要,各医疗机构在制定本单位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的同时,应将药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保证高危药品的安全使用。
作者:杨青秋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收治确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为对照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肌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肌力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肌力情况,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王莹莹;王静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探讨抗菌药物在肾内科的应用。方法:对80例肾内科住院患者的用药性、使用方式、用药剂量、起止时间、按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进行用药特点及合理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全部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单一用药与二联用药相比较具差异显著,口服给药和外用给药与静脉注射给药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肾内科疾病的治疗中,抗菌类药物合理、适当的应用对治疗肾内科疾病有重要意义,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并正确使用[2]。
作者:黄朝晖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讨论负压引流技术在普通外科感染性切口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0年10月-2014年3月我科收治1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病例包括急性坏疽性阑尾炎75例;胃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35例;结直肠癌22例;外伤性肠穿孔13例,乳腺脓肿4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愈合时间、切口疼痛程度、住院时间、医师工作量、患者舒适度等方面的差异。结论:持续负压引流技术能有效缩短患者伤口愈合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切口疼痛度减轻,医师的工作量减少,患者舒适度明显提高。
作者:文立新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无偿献血者的影响。方法:‘选择血站无偿献血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献血者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献血者的献血量、再次献血率。结果:观察组献血量、再次献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献血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提高献血者的献血量以及再次献血率,值得推广。
作者:刘爱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Miles术结肠造瘘患者身心康复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0例需行Miles结肠造瘘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及并发症情况,并做出总结。结果:Miles术结肠造瘘对患者的心理变化产生影响。结论:针对Miles术结肠造瘘患者,需尽早进行心理护理。
作者:宋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采用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我院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采用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的33例患者设为研究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的2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X线骨痂评分、发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和锁定加压钢板两种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临床效果相当,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朱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本次主要对肺癌晚期疼痛患者护理中开展协同模式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旨在提高临床护理的水平和质量。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收治并已确诊的肺癌晚期患者60例,根据所有患者入院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两组各为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协同模式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疼痛缓解的情况与生活质量评分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疼痛总缓解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此外实验组心理、社会、环境以及生理方面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间的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协同护理,不仅能有效缓解肺癌晚期患者疼痛的程度,还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与应用。
作者:王爱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分析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收治肱骨髁上骨折小儿患者66例,对66例肱骨髁上骨折小儿患者进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研究其治疗疗效。结果:本次研究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高达100.00%,所有小儿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无医源性神经损伤、无术后骨折再移位及其他损伤。结论: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明显、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快等众多优点,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安全治疗方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究细节护理在儿科静脉穿刺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静脉穿刺的7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360例。实施常规护理的患儿为常规组,采取细节护理的患儿为干预组。观察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静脉穿刺的依从性、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及护理后护患纠纷。结果:干预组患儿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及静脉穿刺的依从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儿科静脉穿刺中实施细节护理后的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提升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和对护理的满意度,还可以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瑛瑾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