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
目的:探讨妇产科妊娠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妇产科收治的妊娠高血压患者72例为观察研究病例,依据临床护理实施异同分为观察组(综合性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36例,观察两组效果差异,通过实践对比,分析化护理干预在妊娠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指导临床对于妊娠高血压的护理实践。结果:综合性护理干预组的妊娠高血压患者在并发症发生、血压控制等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对孕妇及新生儿有着严重危害,采用综合性的完整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母婴健康,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蒋英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5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9例,1组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2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1组患者治疗痊愈的为8例,占比例的27.6%;治疗有效的患者为13例,占比例的44.8%;治疗无效的为8例,占比例的27.6%。2组治疗痊愈的为21例,占比例的72.4%;治疗有效的为7例,占比例的24.2%;治疗无效的为1例,占比例的3.4%。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作者:葛永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3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疗,分析和总结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归纳和积累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经验。结果:小儿手足口病的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溃疡、疱疹、发热、食欲不振、呕吐等;在对患儿进行全面综合和针对性的治疗后,患儿未出现病情加重或死亡病例,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并对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能够积累临床经验,提高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疗效,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作者:孙小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患有重型颅脑损伤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气管切开手术后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接受气管切开手术治疗的患有重型颅脑损伤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3例。采用常规颅脑损伤疾病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实施护理;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颅脑损伤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循证护理模式对患有重型颅脑损伤疾病的患者在接受气管切开手术后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邓兴华;谭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观察应用抗衰老中药材的效果,分析具备抗衰老性能的中药材的药理。方法:随机将90例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研究组实施中药干预,对照组不实施中药干预。结果:中药干预后,实验组的5项指标(LVID、LVPWT、IVST、LVMI、LVM)变化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衰老中药材可以缓解心脏功能衰退,起到延迟衰老的作用。
作者:胡岳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讨论腹腔镜手术并发症情况及其预防措施。方法:统计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1122例患者行腹腔镜下手术的临床资料,回顾其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69%。其中腹腔镜特殊并发症占42.65%、手术相关并发症占51.47%、其他并发症占5.88%。具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占前三有出血、血管损伤和皮下气肿。针对多数并发症,采取保守治疗,此外术中手术2例,再次腹腔镜6例,开腹手术2例,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结论: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发病率高,危害较大,主要表现为出血、血管损伤、皮下气肿和脏器损伤。并发症的发生与许多因素具有相关性,应该有针对性的积极预防,减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正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血常规的临床检验结果,从而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随机收集12个月内进行血常规临床检验患者的资料,对患者的检查过程和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效果的因素。结果:通过深入分析患者的血常规临床检查过程和效果,发现影响血常规检查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血液标本的类型、人为因素、仪器因素等。同时,进行血常规临床检查可以为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结论:血常规临床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十分必要,同时在进行临床检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人为及仪器造成的误差,提高血液标本的治疗,尽量提高血常规临床检查结果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作者:陈华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沙丁胺醇、布地奈德气雾剂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3月曾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12例,将这些患者在随机方式下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并且分别以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这两组患者进行表示,对照组中患者以常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沙丁胺醇、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血氧张力、二氧化碳分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3%,高于对照组的75.0%。结论:利用沙丁胺醇、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能够得到较理想临床效果,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江秋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与分析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药物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来我院接受治疗患有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50例,共62只眼睛,对这些患者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药物进行治疗,并且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分别对其进行视力矫正护理,以观察这些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视力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结果:本研究对60例患者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药物进行治疗,并且对其进行视力矫正护理后,患者治疗后在不同月份其视力分别如下:0.19±0.09、0.39±0.15、0.32±0.12,而患者的平均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32.08±18.26μm、256.78±23.15μm、278.48±22.48μm,较治疗前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得知,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药物治疗背景下,其视力以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因此,这种药物值得在相关临床活动中应用与推广,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痛苦,而且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夏振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如今医疗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导致人们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死亡人群大多数是儿童。国家针对该现象颁布并实施了相关条例,严格规定了产出、整理和处理医疗废弃物的整个过程,使管理工作逐渐法制化,医院也能够进行有效监督。文章探讨了存在于医院医疗废弃物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对策,希望使传染疾病得到有效预防。
作者:姚翠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牙体牙髓病患者行多次性根管治疗与一次法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60例牙体牙髓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多次法根管治疗,给予观察组一次性根管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以73.3%明显不及观察组的96.7%;对照组组平均治疗时间以(10.0±3.5)d 明显高于观察组的(3.1±1.2)d;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以3.3%明显低于20.0%(P<0.05)。结论:牙体牙髓病患者行一次性根管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且并发症发生率较多次法根管治疗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汤益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药学心理学是将药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是利用非药物自身信息对患者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学科。通过将疾病诊断、药学管理与临床治疗三者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也可以使药学技术的服务质量大大提升。本文将对药学保健过程中如何利用药学心理学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从而不断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药学心理学的重视程度,达到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的目的。
作者:张丽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莫沙比利联合铝碳酸镁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用临床用药做出指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4例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64例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按入院日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n =32)单独口服莫沙比利片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疗程4周;观察组患者(n =32)在口服莫沙比利片基础上口服铝碳酸镁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疗程4周。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16例,治疗有效13例,治疗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0例,治疗有效16例,治疗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为75.00%,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良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观察组4例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良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不良反应发生率在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莫沙比利联合铝碳酸镁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佳,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文绍昆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 CT 诊断在诊断和鉴别诊断鼻与鼻旁窦肿瘤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鼻与鼻旁窦肿瘤患者110例,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患者32例(恶性组),良性肿瘤患者78例(良性组)。对比分析两组肿瘤患者的肿瘤形态、密度、骨质破坏、脂肪层侵犯、腔外肿块等特征。结果:恶性组腔外肿物占81.3%,对照组腔外肿物占5.1%,组间差异(P<0.05);恶性组肿瘤对脂肪层侵犯消失和骨质破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恶性组肿瘤形态、密度多以不规则与不均匀为主,良性组与之相反,组间差异(P<0.05)。结论:采用 CT 对鼻与鼻旁窦肿瘤患者进行诊断,能够有效观察鼻与鼻旁窦肿瘤的病变范围,并对肿瘤的良、恶性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吴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针对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和穿刺失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2年到2013年的100例采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总结静脉留置针的穿刺输液情况。结果:在100例患儿中,2天为短的留置时间,7天为长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平均为94%,只有1例患儿出现小面积皮肤感染,没有全身感染的病例出现。结论:在小儿护理中,通过静脉留置针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在临床上操作简单,适合于进行推广。
作者:任平先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黛力新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紧张性头痛患者116例,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生活品质问卷调查、数字定级法(NRS)及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等方法,回顾性评定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服用黛力新前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对照组给予多塞平联合谷维素,观察服用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服用黛力新的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不良反应少,可改善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结论:黛力新在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上,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刘文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目标教学法在泌尿外科临床带教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轮转到泌尿外科的护生采用制定教学计划及目标,实施教学目标,评价教学效果等工作来完成实习带教任务将2组带教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理论、操作、综合素质、带教满意目标教学度、带教管理质量诸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均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目标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较好地满足了护理人才的需求,为临床护理教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王凤萍;刘咏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胃出血患者使用凝血酶加奥美拉唑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4年6月治疗的98例胃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凝血酶加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8%,对照组为87.8%,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在胃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在用药后迅速止血,减轻患者的胃黏膜损伤,为患者创面的愈合创造有利条件,无副作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何秀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临床诊治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治疗组行单纯穿孔缝合修补术治疗。术后随访6月-1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7%,组间差异(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30.0%,组间差异(P<0.05)。结论:对于胃十二肠溃疡急性穿孔患者,采取单纯穿孔缝合修补术治疗,不仅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还能起到十分显著的疗效,对患者康复及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朱华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呼吸道传染病在全球蔓延的资料,阐述了儿童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原因、途径和临床表现,并对防治呼吸道传染病的方法提出一些见解:第一,高危人群的防护;第二,防治病原体传播;第三,加强公众教育,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希望给同行带来一些参考和借鉴。
作者:吴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